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言情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野心家_分节阅读_第22节
小说作者:石头与水   小说类别:言情小说   内容大小:1.07 MB   上传时间:2019-04-15 19:41:24

  潘东家好笑,正色打量着他,“你有没有事业,与结不结亲事有何直接关系呢?难不成,你有事业我才会将女儿嫁给你?你没事业,我便不允婚了。这是什么样的逻辑,我给闺女找的是女婿,又不是给闺女找事业。再者,人这一生,哪里能不经坎坷,若你以后事业有危机,是不是我立刻就要把闺女再接回家了?你这种想法,可不像新式留学生,思想倒是挺守旧,想的挺多。”

  小邵东家面露窘色,细白的指尖儿不停的绕着扇坠下的那一束大红流苏,仿佛如同小邵东家此时纷乱的思绪一般,他如实的说,“我是没想到,我以为岳父还会多看我几年。”

  嘴倒挺甜。潘东家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秉性,是变不了的。阿玉性子未免要强,她倘是晚生个几百年,这个性子倒还关系不大。生于现在,并非幸事。虽则如今崇尚西风,报纸上时有女性撰稿书写呼吁男女平等,倡导女权。可实际上,不要说女权,便是男女平等也不是一时一代能做成的事。这世上女子,聪明的多。可世上男子,则是愚笨不识好歹的多。我看你很好,性子柔韧又不乏决断,眼光也不错,配得起你留学生的身份。我听说,你大学是修了两个学位的,第一专业是机电专业,第二专业是物理,怎么没听你提起过?”

  “学多少专业有什么用,还是学以致用为上。再说,我先前也不知咱们有翁婿之缘,后来我倒想自夸一下,又一直没合适的机会,总不能就跑到您跟前说,我是大学修了两个学位吧?这显着多傻啊。”小邵东家说的,潘东家都笑了。小邵东家觉着,岳父许之以爱女,着实是对他的看重,想来也寻人打听过他了。他又介绍了一个自己的学业情况,“其实理工科专业都是相通的,当时出也出去了,虽说是政府出钱留学,还是觉着,多学点东西就是赚了。我大学时在轮船公司做过技术方面的兼职,当时毕业,也有公司想请我过去任职。我考虑再三,我爹娘就我这一个儿子,要是把他们接出去成天吃西餐喝咖啡,他们怕是适应不了,就回国了。说来,我这人的确没什么大志向,我在国外也特想家,我爹娘也想我,就在家里歇着了。”要不是突然之间天降姻缘,小邵东家估计也不会想着去上海做事业的事。

  潘东家还是第一次见这种留学回国先在家一歇就是大半年的,这也是为什么潘东家着人打听小邵东家的缘故。这是庚子赔款的第一批留学生啊,自清廷时起,朝廷派出的公费留学生,哪个不是一腔的志向,满腹的热血。当然,也有人瞧着国外的条件更好,由此留在国家的,也不稀罕。可小邵东家这种,毕业回国家里蹲的,一般都是学业上乱七八糟的居多。可一打听吧,人家还是当年的优秀毕业生,还是双学位,不修是给他面粉厂修机器,还是去天津修商船引掣都没什么问题,可见课业的确优秀。就是性格懒散了些,可要说懒散,粮食生意争取的也挺积极。交谈起来,眼光也是有的。潘东家这才相信,世上真的有这种给自己一放假放大半年的年轻人。当初争取粮食生意这么积极,估计是在家把懒病养好了,想出来看看。潘东家主要是相中小邵东家的才干,年轻人懒不错,时时鞭策着些,也就好了。潘东家道,“什么时候令尊令堂有空,不妨请他们来北京一聚。”

  小邵东家很实诚的说,“我这就回乡,把我爹娘接来北京,商量亲事。”

  潘东家点头,汝子也教也。

  当陈家人听闻小邵东家这亲事时,皆瞠目结舌,想着小邵东家这可真有本事,非但做成了粮食生意,还顺道把自己终身大事给解决了。这留学生就是不一样啊,效率忒高。

第44章 深思

  小邵东家这事儿,当真是带有几分传奇。

  好在,这个年代,老丈人相中女婿,进而许婚闺女的事也并不算罕见。

  陈家人再见到小邵东家的时候,就是小邵东家和父母过来陈家拜访了。邵东家邵太太早就见过了,只是,邵家是县里大户,陈太太面对邵东家邵太太时,总有些拘谨卑怯、不知所措。宋苹更不必提,她还不如陈太太哪。

  都是买卖人家,邵家人便是将将傍晚的时候过来的,如今这三伏天儿,这个时辰凉爽些,再者,也不耽搁陈家生意。陈家父子还没回家,陈太太便与褚韶华道,“唉哟,邵东家他们来了,赶紧去把你爹他们叫回来。”

  “行,我知道了,妈。”褚韶华笑着请邵家一家子坐了,叫着宋苹一起张罗茶水。

  小邵东家笑道,“弟妹不用忙,也不用去喊陈叔回来,咱们说会儿话,估计陈叔他们也就回来了。”

  邵太太接了褚韶华亲自端来的茶,也说,“是啊,不用去喊人,咱们又不是外人,别耽搁了生意。”

  “没什么耽搁的,这会儿功夫也要回家了,只是若不去知会一声,爸爸回家定得不高兴,说我们怠慢了伯父伯母。这几天,他一直念叨着老东家,说小东家这样的喜事,估计你们很快就得过来,又想着天儿热,夏天走远路辛苦。如今知道你们来了,还不晓得如何高兴。这也没几步路,我去去就来。”褚韶华根本没去铺子叫人,她回屋写了张条子,在胡同口儿招了辆黄包车,给那黄包车二十个铜板,告诉他把这纸条送到哪里的铺子交给大顺哥,至于邵家人过来的事,都在条子上写清楚了。那车夫挺高兴的接了钱接了条子便去了。

  褚韶华还顺带在街口的西瓜摊子买了两个西瓜回家,在厨下切了两大盘的西瓜端了进去,请邵家人尝尝。陈太太宋苹还有褚韶华,大家都一起吃。陈太太招呼着邵家一家子吃西瓜,问褚韶华,“不是说你去铺子里把你公公叫回来么?”这怎么倒去买西瓜了。

  褚韶华笑道,“我在胡同口儿给爸爸雇了辆黄包车,让黄包车去接爸爸了,这不是更快么?”与邵家人打听,“伯父、伯母你们什么时候到的北京?可安置下来了?”

  邵东家笑道,“我们前儿到的,住在六国饭店,昨儿过去亲家家里拜访,今儿个过来,看看陈老弟还有弟妹。邵初能有这桩好亲事,说来还是托了你们的福。”小邵东家,大名邵初。

  陈太太很实诚的表示,“是小东家自己有本事。”娶到富家千金,可不就是小邵东家的本事么!

  “要不说千里有缘来相会,这是小东家和潘小姐的缘分,缘分到了,自然有这样的大喜事。不然,潘家原是江南那边的人家,咱们却是正经北方人,哪里就料得有这样的缘分呢?”褚韶华笑眯眯的望着邵家人,由衷道,“虽没见过潘小姐,潘东家我是见过的,真是一流人物中的一流人物,他家的千金,定也是个极不凡的。真真是极好的姻缘,我得先恭喜伯父、伯母家里娶媳之喜了。”

  邵太太被褚韶华奉承的合不拢嘴,原就因儿子大喜在即的脸上更添喜色,道,“同喜同喜,说来,这次过来,还有事托侄媳妇你。”

  褚韶华十分干脆,“伯母但有吩咐,我在所不辞!”

  邵太太便与陈太太、褚韶华说了,“我们亲家是新派人,穿西装打领带住洋房的,如今也是新时代了,新派人不讲究旧规矩。昨儿与亲家相见,就商量起两个孩子的亲事。亲家在北京,离咱们老家好几百里地,要是按咱们老家的老礼儿,就得从北京把人接到老家去,三媒六聘,拜堂成亲。现在的年轻孩子,不讲究这个了,初儿也是留洋回来的,我们那媳妇一样是留过洋的,他们想办新式婚礼。”

  “咱们做父母的,随孩子高兴就是。我和我们当家的,也不是那不开通的,全听他们安排。”说话间,邵太太眉宇间喜色愈浓,转眼看向褚韶华,说,“可话说回来,我是个旧式人,如今也上了年纪,记性也不行了,腿脚也不俐落了。这新式婚礼怎么个办法儿,我也不晓得。”说着,瞥邵东家父子一眼,笑中带出一幅无奈口吻,“他们父子俩,更不是干这个的材料。我就想到了侄媳妇,初儿能有这桩好姻缘,当初多亏侄媳妇将他引荐给了我们亲家公认识,侄媳妇这也是半个媒人。我想着,侄媳妇就做咱们男方这边儿的媒人,帮我们听一听亲家那边儿对婚礼是个什么打算,新式婚礼也要有新式婚礼的规矩,是不是?待商量好了,我们也好做准备。”

  说着,邵太太笑与陈太太道,“就是不知道老妹妹你舍不舍得叫侄媳妇操劳?”要借人儿媳妇使,自然得问婆婆的意愿。

  陈太太瞧褚韶华一眼,见褚韶华笑眯眯的,一句谦虚的话都没有,心说,真个闹事包,就爱揽事儿!你有那本事吗?陈太太深觉修来这个爱揽事儿的媳妇,做婆婆的简直有操不完的心,忙同邵太太道,“她在家倒没什么事,只是她一个乡下丫头,哪里懂得这新式婚礼的事。就怕帮不上忙,反给嫂子添麻烦。”

  邵太太笑着看褚韶华一眼,见她一点退意都无,就知她必然心里有数。邵太太想着陈太太怕是谦虚,再三道,“侄媳妇这样的伶俐人,我就是看她一准儿能成,才来托一托妹妹的。”

  陈太太也有些为难了,她当真不是谦虚,而是担心褚韶华办不成倒丢陈家的脸,只得问褚韶华,“你懂这新式婚礼的事不?要是不成,就跟你伯娘说,这是小东家的终身大事,必要做好,不能出半点儿差错。”后面一句,还还了些许严厉。

  褚韶华依旧是个笑眯眯的样儿,道,“要说小东家那修机器说洋文的本事,我是个没念过书的,自然不成。要是亲事上的事儿,虽说咱们老家没有新式婚礼,我也没见过这新式婚礼怎么办,可这无非就跑个腿的事儿,打听一二也就知道了。咱们后邻周太太是这胡同的老住家,她就知道这新式婚礼如何安排,较之咱们老家的风俗的确是不一样的。如今的新式婚礼,首先轿子就不用的,新郎新娘都是坐汽车,举办婚礼的地点,或是公园,或是教堂,或是酒店,端看新人喜欢哪里,就在哪里办,不一定就拘泥在男方家里;再者,新郎新娘也都是穿洋装,新郎西装革履,新娘子则多是披婚妙的。还有就是酒水宴席,音乐嘉宾的安排了。大致就是这些个,再有细节不同,我只管听潘小姐的吩咐,回来给伯母带个话儿也就是了。”

  邵太太听的两眼放光,双手合什,连声念佛,“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其实邵太太也不懂这新式婚礼的办法儿,可听褚韶华一套套的说的很像那么回事,邵太太就觉着很有门儿。

  邵东家也不懂新式婚礼,他看人却是最老道的,笑,“我看,这事还就得托给侄媳妇。”

  褚韶华只望着陈太太,等陈太太拿主意,陈太太还能有什么主意,再拦着褚韶华不让她去,邵家怕得多心。于是,只得叮嘱褚韶华几句,让她好好帮着张罗。

  说一回话,陈家父子也就回来了。知道这事儿后,陈老爷未如陈太太这般前怕狼后怕虎的,陈老爷笑,“这是大喜事,大顺媳妇大事办不了,这样的事问题不大。”

  褚韶华笑,“长辈们都这样说,我就做这个媒人了。”

  当天,邵东家没让俩儿媳烧饭,是叫的泰丰楼的席面儿回家,与邵家人共饮,且有魏家人过来一并热闹,提起小邵东家的亲事,没有不赞的。邵东家邵太太更是一等一的高兴,主要是,没想到儿子这么争气,自己就把终身大事给解决了,没让父母操半点儿的心,就寻到了这样的好媳妇。尤其是邵太太,自此不必想方设法的跟那些打探儿子亲事的太太奶奶们绞尽脑汁的想理由推辞了,顿觉浑身的轻松。

  待邵魏两家告辞,已是天色将晚,陈太太就服侍着陈老爷回屋歇了,褚韶华宋苹一起收拾残席。陈太太兑了温水让当家的洗漱,满肚子的意见很是不少,抱怨道,“你说老大家的,怎么这么爱揽事啊?”

  “爱揽事怎么了?做媒人,成人之美,这是积德的好事。你要愿意,你也去揽一摊来。”陈老爷洗把脸,酒也醒了大半,坐在炕沿儿上,陈太太蹲着给他洗脚,说出心中担忧,“我这不是怕她年轻没经验,办不好嘛。她才来北京几天,邵东家是咱们县有名的大户人家,听说,那个面粉厂的潘家也是很有钱的。若是能为不够,辞了这事,并不得罪人。我就担心,她这个出头揽事儿的脾气,别好事没做成,倒坏了人家的好事。”

  “乌鸦嘴。”

  ——

  陈太太对褚韶华是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不满意,两人之间的隔阂,好比《红楼梦》中的邢夫人对王熙凤,彼此之间的隔阂还不在于利益,而在于,两人完全不是一路人。

  陈太太这里抱怨,邵太太则在回饭店后很赞了褚韶华一回,夸儿子这主意出的好,“要不是阿初提议把这事儿托给陈大奶奶,还真得为这事儿犯了愁,咱们在北京,也没有相近的亲戚。朋友虽有几个,如陈太太魏太太,都是我一样的老派人,也办不了这事。这个大少奶奶,瞧着就是一脸伶俐相,说起话来也头头是道。”

  小邵东家打电话叫了三杯酸梅汤送上来,又到洗水间的浴缸里帮着放洗澡水,听母亲这样说,小邵东家擦擦手,出来道,“可惜她这样的人物,竟生于咱们这样的小地方。娘,你看陈大奶奶来北京才多少时日,她这穿戴打扮,举止谈吐,就是北京多少太太奶奶也不如她。”

  邵太太摇头笑道,“陈大奶奶自然是个出挑的人,可我看陈太太陈二奶奶穿戴都寻常,独她一人这般鲜艳明媚,可不大好。”

  “这里头是有娘你不晓得的缘故。”小邵东家把里头的营销故事同父母讲了,笑道,“这还是李管事与我说的。所以现在陈家柜上就盼着她去挑料子裁衣裳,听说她挑什么料子,什么料子就好卖。有时衣裳裁了,穿上两次,就放到柜上挂着去了,有客人过来,见那衣裳样式,很旺生意。”

  邵太太不知竟有些缘故,听的酸梅汤都忘了喝,不由道,“这陈家可真会做生意。”

  邵老爷道,“关键是陈家人品好,精明不失品性,这样的人家,是值得深交的。”

  小邵东家亦做此想,所以,父母都对如今的新式婚礼不熟悉,小邵东家就想着托给褚韶华最为合适。倒不是褚韶华以前管过新式婚礼的事,而是褚韶华这个人,即便有什么不会,她知道去打听去学习,且心性聪明,非常人可比。所以,小邵东家才会建议父母把准备婚礼的事托给褚韶华来办。

  不得不说,小邵东家能得潘东家慧眼相中,且半月内便许以爱女,其为人,必有过人之处。

  ——

  不管别人怎么说,新揽了一摊事儿的褚韶华心里可美了,忙完厨下的事,回屋洗漱后,小两口说起这事,褚韶华也是眉飞色舞的。陈大顺倒是多叮嘱她一句,“这事有两点最重要。第一,你就做个沟通,勿必把双方的意思都传达到,然后,商量出个章程来。第二,商量出章程,新式婚礼要准备什么东西,我看邵家在北京也没有相近的亲戚,要是有什么能帮忙的,你只管跟家里说。”

  “我晓得,大顺哥你就放心吧。虽说以前没管过这事儿,可这又不是什么难事,我想着,明儿个先找周太太打听一二,我带个本子去,把要紧的地方都记下来,然后再去潘家,与潘家商量,看潘家是个什么意思。我瞧着,邵家这里倒是好说话的。”褚韶华笑道,“原就是卖粮的事,倒是引了这么一段好姻缘。”

  陈大顺也说,“可见小邵东家的本事比咱们想的还要大的。”

  褚韶华点头,很认同丈夫的看法。褚韶华在炕上摆下两人的枕头,靠的近近的,待躺下后,她方感慨道,“我自到了北京,着实长了不少见识。以往咱们在村儿里,看邵家就觉着是大户人家了。村里人,都觉着大户人家如何高不可攀。如今再看潘东家,比邵家更有钱,可我看这越是有钱的人家,给闺女找女婿这样的大事,人家看中的倒不是钱财,反是更重人品本事。这就值得人深思了。”

第45章 潘家

  褚韶华做事,天生就有一种细密周详。

  虽接了邵家这媒人差使,她并没有急着去潘家,而是先到后邻周太太家里打听了一回各种婚礼的举办章程,并不只是当下的新式婚礼,还有北京的旧式婚俗,西式婚礼的具体流程,以及北京城的新式婚礼多是怎么办的。

  周太太说着,她还拿个小本子记录下来,周太太笑道,“倒跟现在的记者似的。”

  “我可没记者有学问,人家写字是能挣钱的,我这就是做个记录,以免忘记。”褚韶华道,“现在的新式婚礼可真好,少了许多旧式婚礼的繁文缛节。”

  “是啊,不说别的,就不坐花轿这一项,省得多少人力物力。”周太太同褚韶华道,“我告诉你个诀窍,新式婚礼就是要与时俱进,要洋气,要跟得上潮流,这就没差了。”

  褚韶华从周太太这里取过经,第二天才去的东交民巷潘家。

  说来,要不是大顺哥与她说,她都不知道东交民巷是这样有身份的地方。故,早上吃过饭,褚韶华特意先把眉毛修了修,然后换了身新做的,尚未挨身的旗袍。要说褚韶华真是天生的好相貌,她眉毛又黑又浓,只要修细一些,连眉粉都不必用。皮肤细腻的如同上好暖玉,鼻梁挺拔,唇瓣嫣红,而且,如今正是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当真是荆钗布衣都不掩其美貌,何况褚韶华还特意打扮了一回。收拾妥当后,褚韶华到正房同陈太太说了一声去潘家的事儿。

  陈太太看她这一幅鲜妍娇艳的模样就堵心,皱眉道,“你是去做媒,穿得这么花里胡哨的,不稳重。”

  褚韶华顺着陈太太话儿道,“我也是这么说,原想随便找身家常衣裳就是。偏生昨儿大顺哥千万叮嘱我,说潘家是有身份的人家,亲自挑的这件衣裳,说别个衣裳不成,丢咱家的脸还不要紧,就怕我穿得不成样子,倒叫人小瞧邵东家家里。人家不得说,怎么寻了这么个灰头土脸的媒人过来?倒是误了小邵东家的终身大事。我就说,我这媒人是过去商量亲事的,谁家商量亲事还得叫媒人体体面面的啊。大顺哥就说我不懂事,我也不敢不顺着他,只得穿这身儿了。既是妈瞧着不好,我这就换了去。”

  陈太太的性子,褚韶华摸的透透的,蠢而不自知,好在是个胆小怕事的。褚韶华拿出邵东家来一说,陈太太很怕给邵家误事,连忙将手一摆,“罢了,这都穿上了,还换什么呀,就这么去吧。早去早回。必要把事儿给人家办好!”

  褚韶华应下,这才去的东交民巷潘公馆。

  ——

  这个年代人们起床的时间都早,就是吃过早饭,打扮了一番,又跟蠢婆婆陈太太言语交战两个回合,褚韶华出门时间仍然挺早的。甘雨胡同离东交民巷并不远,要搁别的时候,褚韶华肯定走走就过去了。只是,今日不同,她是做为邵家的媒人过去商量亲事的,故出门叫了辆黄包车,褚韶华坐车过去的。她见路上有卖花女在卖花,便令车夫停了车,在路边买了一篮荷花。虽说媒人上门不必带什么礼物,可褚韶华总觉着,头一遭过去,空着手也不大好。索性带一篮子鲜花,这也是如今洋派人的时尚。

  东交民巷这边连大门都是带门铃的新式的讲究的大门,褚韶华按了门铃,下人见是小邵姑爷请来的媒人,连忙请了进去。

  潘东家还未出门,见到褚韶华便起身笑道,“贵客驾到,有失远迎。”

  “潘叔叔可莫折煞我了。”褚韶华笑着福一福身,将一篮子并蒂莲奉上,笑道,“前儿邵伯母到我家去,千万托付于我,叫我做邵大哥的媒人,帮着张罗邵大哥与府上小姐的喜事。今儿早上过来的时候,正巧遇着路上有卖并蒂莲的,真是极好兆头,遂买了一篮子,送给潘小姐。”

  潘小姐接了一篮子的花儿,笑道,“这花儿真好看。谢谢你。”把花交给丫环,让丫环去插瓶。又请褚韶华坐,问她喝茶还是咖啡。

  褚韶华笑在一畔的单人座的圆沙发上,“茶就好。”

  彼此间的印象都不错,潘家一看就是新式家庭,客厅的摆设都是沙发条几为主的西式家俱,潘东家今日穿的也是西装,潘太太则是一身深色旗袍,潘小姐是新式小姐的作派,如今的新式小姐,旗袍也穿的都少,她们更青睐于西式的连衣裙。潘小姐便是一身白色真丝上衣配浅藕合色的鱼尾裙的连衣裙,极是时髦漂亮的女子。

  潘太太潘小姐对褚韶华的印象也好,褚韶华一身白底杏子红碎花的旗袍,样式与外头那些宽大直筒型的旗袍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是将褚韶华那种高挑纤细的身材衬托惊艳至极。便是潘小姐论身材,怕也不比褚韶华出众。只是,褚韶华身上无半点金玉之物,相较之下,自不如佩有一套滚圆珍珠首饰的潘小姐华丽。再者,潘小姐乃留学回国之人,自身那种大家闺秀与新派女性的混合气质,亦是现在的褚韶华远不能及的。

  可就褚韶华本身而论,亲自过来给小邵东家做个媒人,也不算跌份。

  丫环端来茶,潘太太道,“以前听我家老潘和小邵都提起过少奶奶,真真是个极出众人物。”

  褚韶华笑,“您太过奖了。我来北京的时间不长,见识也浅,要说真正叫我开眼界,还是第一次见到潘伯伯的时候,我彼时方知自己以往是井底之蛙了。过来府上之前,我这两天一直在想,潘伯伯的夫人,该是何等样的风采,如今见了您才明白书上说的雍容大雅是什么意思。您的气质,真是令人羡慕。”

  潘太太的年纪,自然不可能与小姑娘比美,而且,潘太太纵是年轻时,怕也不是绝色美人,但是,这位太太的气质真的是非常好。完全不是那种有钱人家高高在上的作派,较之潘小姐身上年轻人的活泼,潘太太的气质经过岁月的沉淀,自有一种亲切温和,平易近人。

  潘太太笑眯眯的听着褚韶华清清脆脆的一套话,与丈夫道,“真是个伶俐孩子。”

  褚韶华笑,“伯母别觉着我是在奉承您,我说的都是实话。潘伯伯潘伯母都是让人心向往之的人。”

  “我还要去厂里,就不陪你们说话了。”潘东家与妻子道,“中午留韶华吃饭。”

  “我知道。”潘太太起身送丈夫出门,褚韶华也跟着起身,潘太太拦她一拦,与女儿道,“小玉陪韶华坐着。”褚韶华也就没跟出去,笑同潘东家道,“潘伯伯再见。”

  潘东家一笑颌首,“嗯,再见。”

  再见也是褚韶华新学的时髦词儿,新式人才用的,用在此处,褚韶华倍觉体面。

  待潘太太送过潘先生回到客厅,褚韶华已经开始同潘小姐说起婚礼事宜来,主要是问潘小姐的意思。潘小姐是留过洋的小姐,对于成亲嫁人的事,绝对没有旧式小姐的羞涩,她大大方方的与褚韶华讲了自己的种种设想。潘小姐道,“其实以前我是想在公园举办婚礼的,可现在太热了,还是在饭店吧。六国饭店就不错,就是不知道邵初的意思,他要是喜欢别个地方,你只管与我说。”

  “邵大哥估计也觉六国饭店不错,这回邵伯伯邵伯母过来,就是住在六国饭店。”褚韶华又问潘小姐喜欢什么花,新式婚礼是要用到很多鲜花的。潘小姐的喜好很大众化,喜欢玫瑰花,红玫瑰。

  然后,褚韶华又问了潘家这里有多少亲戚朋友会参加婚礼。要是旧风俗,成亲这天主要是招待男方的亲戚朋友,以及送亲的几个为数不多的女方亲戚。新婚礼这一点就不同了,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在一起招待。

  潘小姐笑道,“这个还真没整理,我和妈妈是因为爸爸在北京办面粉厂,才跟过来的。亲戚们大都在南方,北京主要是一些朋友了。名单今天我整理一下,明天给你。”

  褚韶华点头答应,又说起成亲的日子,褚韶华道,“若按旧式,咱们就得换庚帖合八字,再到庙里找个高僧给投吉日。”

  潘小姐是个极为大方的女孩子,换庚帖、合八字、投吉日这些一律都免了,连放定礼、过嫁妆这些老礼儿也都省去,主要是潘邵两家都不是北京人,如今在北京举行婚礼,自然能省事便省事些。其实,如今的新派人是真的不讲那些旧规矩了,有些新派人直接登报结婚,酒席都不摆也是有的。褚韶华同潘小姐商量着,把潘小姐的要求一一记录在本子上,特别的认真。

  潘太太都说,“哪里用这样郑重?”

  褚韶华笑,“人这一辈子,也就成这一次亲,再如何郑重都不为过。邵大哥千叮咛万嘱咐过我的,我要是敢马虎,他肯定得生气。”说得母女二人都笑了。

  褚韶华真是事无巨细,连婚车要什么样式,如何装饰婚车都同潘小姐打听的清清楚楚的。有些个潘小姐也没想太清楚的,褚韶华也记上,到时跟小邵东家商量。待把这些事商量好,褚韶华原就想告辞回家的,潘太太定要留饭,褚韶华就是记挂着柜上的饭食。今天是宋苹烧饭,可以往都是褚韶华去送,宋苹不敢出门,怕丢。褚韶华中午不回去,谁去送饭呢?潘太太一定要留饭,褚韶华就写了个条子,托潘家的下人送到柜上,让柜上的人回家取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82页  当前第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1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野心家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