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言情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王牌导演_分节阅读_第111节
小说作者:狴犴   小说类别:言情小说   内容大小:519 KB   上传时间:2015-12-15 12:37:30

  等到大部队陆陆续续入场,丽莎的游戏已经过了一关了。

  电影如想象一般好看,哪怕有段时间朝夕相处,丽莎依然觉得姐姐是个神奇的人,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看到塔玛拉执导的喜剧片。

  要知道大姐几乎没有什么幽默感,生活中一丝不苟,脸上也没什么表情,用安德烈的话就是,塔玛拉无时无刻不再藐视着他们这些凡人,若是她的眼睛能写字,出来的一定是“你们这群蠢货”!

  《大新闻》有点像中东版的《格列佛游记》,讲述了一个叫狄奥的记者和他名叫文森特的搭档在中东一路的见闻。

  一开始两人的计划是深入到恐怖组织的内部,然后将那里的一切拍下来,炮制一起震惊世界的大新闻。

  没想到一路阴差阳错,几番和死神擦肩而过,当两人想要平安回家,却误打误撞真的进入恐怖组织内部,并如他们臆想中的一样,做了一次英雄。

  和有些奇幻色彩的《格列佛游记》不同,掉和文森特并没有去那么多怪异的国家,也没有那么玄幻的经历,他们的见闻并非大人国小人国,而是一场场因为战争带来的悲喜剧。

  两个人自始至终,都履行着他们记者和摄影师的任务,又或者说,两个人非常符合大众对于记者和摄影师这两个职业的想象。

  狄奥一路上不停的问东问西,文森特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放下他手上的那个微型摄像机。

  之前影评人有认为,在《大新闻》中,马修·卡索维茨和吉姆·布劳德本特贡献了他们成名以来最好的演技,并非只是为电影造声势。

  马修作为导演,虽然并未出演过多少电影,但是他在电影中的表现一直都是可圈可点的,吉姆·布劳德本特就更不用说了,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演员。

  两人的表演非常自然,就像他们原本就狄奥和文森特。

  这是一种全然忘记自我,返璞归真的表演方式,及时是最苛刻的影评人,也无法对二人的表现有所挑剔。

  除此之外,电影启用了一批毫无表演经验的普通人,这些人的本色演出,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可信度。

  很多时候,喜剧都很容易让观众觉得浮夸和不真实,怎么让喜剧片既有纪实片的真实感,又不失原本的幽默,是很多喜剧大师研究的课题。

  这个看似很难的问题,却在《大新闻》中得到了解决,这部现实感很强的电影,几乎每隔十分钟或是更短,就会让观众发出笑声,无论是捧腹大笑还是会心一笑,都证明了电影的成功。

  “太搞笑了,我脸有些发麻。”正片结束后,丽莎听到旁边看电影的一个女生对另一个男孩说道。

  不过他们话音刚落,电影彩蛋就跳了出来。

  丽莎吓了一跳,因为她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姐姐。

  “哇,美女!”

  “哦,她是谁,好漂亮?”

  “你刚才红毯秀看了什么,这部电影的导演!”

  “我都没注意,原来导演这么美。”

  “身材好棒,好年轻!”

  ……

  丽莎也被银幕上的姐姐惊艳到了,因为电视上,姐姐实在是身材太棒了,前-凸-后-翘,丽莎忍不住思考,这一段什么时候拍的,要知道拍《大新闻》的时候,姐姐还挺着肚子呢,身材肯定没有这么火辣。

  《大新闻》的彩蛋让观众在惊喜和赞叹中,结束了他们的观影体验。

  电影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在询问朋友“狄奥和文森特的故事是真的吗”?

  “彩蛋里的故事是真的吗,马修真的是因为这个出演了《大新闻》?”

  “应该不是吧,太夸张了!”

  “真有文森特和狄奥这俩个人吗?”

  “我看了电影的纪录片,原型是三个人,其中一个是导演本人另一个是她的丈夫,还有一个是她的哥哥,好像蛇头也是有原型的,里面有好多故事都是真的,在纪录片里都有……”

  丽莎听着周围人七嘴八舌地讨论剧情,心中升起一股骄傲感。

  这可是她姐姐的作品呢。

  》》》》》》

  “……若说《精神病人》、《拥抱》、《黑暗将逝》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还不足让你承认塔玛拉·霍恩,或许你应该去影院看看《大新闻》,相信,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个未满三十岁的年轻导演,就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

  《大新闻》在法国公映的第一天,《费加罗报》就迫不及待表示了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之情,它几乎占用了一整版面,去介绍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员和团队成员,称赞它的最大的功臣,剧作家、导演塔玛拉·霍恩。

  无独有偶,同样对电影称赞有加的,还有由法国语罗马天主教会创办的日报《十字架报》,该报一改之前因各种关系对塔玛拉·霍恩的不喜,破天荒的称赞了这位曾被他们认为“狂傲自大的年轻人”,虽然措辞极为婉约,但文字中表达出的喜爱之情,还是非常明显的,要知道上一次《十字架报》用“出色”一词夸奖塔玛拉·霍恩的电影,还是她十几年前的处女作《牧羊人》。

  当然,除了对电影本身的肯定,媒体们谈论《大新闻》的重点还是放在电影里提到的内容上。

  战争,难民。

  电影有几个场景让观众格外难忘,尤其是两个主人公逃离恐怖分子大本营时,狄奥和男孩的对话。

  他们不是救世主,没有办法救出所有的雅兹迪人。

  而纪录片中,霍恩也提到了,剧组曾经想要救助一些难民儿童,但是他们的钱对于他们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因为环境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无法改变。

  造成这些人流离失所的根本原因,还是战争。

  各种各样的战争,有时候那些所谓的正义之战,是否是在打着正义的旗帜,侵占别国的土地,残害他国的百姓?

  在电影中,导演借着两位主人公的口,大肆嘲讽了一番美国和北约对叙利亚内政的插手,认为他们本质根本和侵略并无不同。

  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导演却给出了一个悲哀的答案,她也不知道。

  但导演还是借着两位主人公的口,说出了她自己的观点,“总有一些人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去做残暴的事情,却不知,这个世界上,最该被清除出去的,最该下地狱的,是他们。”

  这种对战争的质疑和对无辜平民的痛心,才是塔玛拉·霍恩隐藏在捧腹大笑的故事后面最深层次的东西。

  在移民问题日渐尖锐的欧洲,媒体报道了太多战争引发的人间惨剧,会支持霍恩的观点,也并不奇怪。

  当然,除了主流媒体的大肆称赞,网上《大新闻》获得的称赞也不容小觑。

  电影中许多经典画面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结合电视四台放映的纪录片,网友们很容易看出电影中那些画面是实景拍摄,哪些是后来搭建的影棚。

  ——“真不容易,纪录片里全剧组除了吉姆·布劳德本特所有人都吃的很差,布劳德本特为了维持体重,每天都在不停的吃吃吃,那个难民营没有洗手间,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尽量不喝水,我看电影里特意注意了一下马修·卡索维茨的脸,果然和纪录片里的一样,爆皮了,这电影拍得可真是辛苦。”

  ……

  ——“那个彩蛋有没有人好奇是怎么拍得,按照事件,塔玛拉·霍恩已经怀孕了,怎么彩蛋里,霍恩身材那么好?”

  ——“同想知道什么时候拍的?”

  ——“霍恩身材和脸蛋都没的说,不当明星真实太可惜了!”

  ……

  ——“看完电影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威尼斯电影节颁奖晚会上,霍恩的获奖感言那么阴阳怪气,还获得了媒体力挺,这样的水平竟然没有拿到大奖,确实是非常嘲讽。”

  ——“期待年底欧洲电影奖和明年凯撒。”

  》》》》》

  今年法国电影质量普遍较高。

  十月上映的影片,除了刚刚上映的《大新闻》,最值得期待的大概就是今年第64届戛纳电影节惊喜片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的影片《艺术家》,这部帮助男主角让·杜雅尔丹一举摘得金棕榈影帝桂冠的影片,在《大新闻》横空出世前,一直都是公众心中明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有利的竞争者。

  如今两部电影狭路相逢,让影迷倍感焦虑,幸好两部电影的首映时间是错开的,要不然真不知道该看哪部电影好。

  不过《大新闻》的影迷丝毫不担心《艺术家》会过来争票房,因为《艺术家》拷贝数量并不大,只是小规模放映,与其担心《艺术家》,还不如关心吕克·贝松监制的动画电影《怪兽在巴黎》,虽然这部电影并不被外界看好,但吕克·贝松个人号召力还是很强的,说不定到时候可以和《大新闻》一较高下。

  对于是否会被别的电影抢风头的问题,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在伦敦为即将在英国上映的《大新闻》宣传时霸气表示,“质量过硬的电影是从来不惧竞争的,无论地点是法国还是英国。”

  不过,吉姆的这番话并未引起媒体太多的重视,英国媒体左看看右看看,眼睛绕着会场转了一圈,终于忍不住问道:

  “塔玛拉·霍恩去哪了?她怎么又不见了。”

  ☆、166|差点遇险

  霍恩和培根人就在英国。

  不过在出席活动的当天,苔米发现自己的私家车被人动了手脚,刹车出现了问题。

  这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是什么人的恶作剧,夫妻俩当即选择报警,警方找他们了解情况,并查看了周围的监控。

  然后,警察有更为重大的发现,他们从别墅的后花园里,发现了定-时炸-弹装置,引发爆炸的时间,差不多是霍恩的外祖母米兰达浇花的日子。

  若说刹车被人动手脚,只是让霍恩和培根心里咯噔一下,那定-时炸-弹就让两人觉得一阵后怕。

  米兰达要是遭遇不测,霍恩觉得她这辈子恐怕都没有办法再进摄影棚。

  因为这次突发事件,让原本准备启程参加电影宣传会的培根和霍恩无心参加活动,二人和家人一起等待警方等待消息。

  英国记者的敏锐度有时仅比训练有素的警犬少那么一点。

  很快狗仔就从内线口中了解到部分内情,《太阳报》先声夺人,抢先发布了这则消息——

  《培根霍恩夫妇缺席伦敦电影宣传会惊天内-幕:宅内发现定时炸-弹险酿惨剧》!

  此消息一出,英国民众一片哗然,随后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这起事故,证明《太阳报》所言非虚。

  随后消息迅速传遍欧洲、与此同时北美、亚洲等国家也纷纷转载报道此消息,内容大同小异,标题有所不同,有些地方是以培根为主,有些地方是以霍恩为主,有些地方的标题是以两人作品为主。

  互联网平台,很多关注此事的网民纷纷发帖询问此事的真实性,猜测这件事是个人行为还是极端组织对霍恩实施的报复。

  很快英国警方给出答案,通过别墅内部和沿途监控,他们已经初步锁定犯罪嫌疑人,目前正在积极部署实行抓捕行动,警方现在怀疑,嫌疑人是团体作案,这次事件是针对霍恩的一起策划已久的犯罪行动,为的就是报复霍恩此前多次针对极端组织的言行。

  警方的猜测引起英国民众极大的愤慨。

  在媒体随即采访的二十位路人,只有两位表示对霍恩遇险的事情毫不知情,但对霍恩和培根夫妇的安全表示担忧,其余的十八位均通过报纸互联网等诸多途径,看到了这则新闻,并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完全支持霍恩,我一点都不觉得她冒犯了什么人,那些黑乎乎的衣服让我感觉恐慌,他们让我感到害怕,我不敢想象若让那些人发展下去,日后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位年轻的英国女孩这样说道。

  “霍恩非常勇敢,她的遭遇让我愤慨,她非常勇敢,我认为那些人之所以用那种手段对付她,是因为害怕她,但任何手段都是没用的,因为霍恩的遭遇已经让大家意识到,那些人是多么残暴!”

  一个男孩气氛地说道。

  网络上,也是一边倒的支持霍恩和培根,当然也有一小撮怀疑,这是霍恩和培根练手炮制的一起炒作事件,为的就是即将在英国上映的电影《大新闻》,不过这一说法遭到其他网民的炮轰,除非英国警方已经无聊到只能打扑克度日的地步,否则他们绝对不可能和片方拿着公众安全开玩笑。

  不过,在众人在支持的同时,还有一种声音,他们希望霍恩不要再发表任何激进的言论,也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任何危害到自身安全的行为,因为她个人行为很有可能连累到无辜的人。

  就像完全被霍恩连累,和死神擦肩而过的外婆米兰达。

  这些善意的呼吁让霍恩觉得很难过。

  因为她发现这些人说中了她藏在心中已久的心里话。

  不知何时,她心底也有一个小声音,在肯定这些网友的言论。

  她不止一次后悔自己的行为,最初她为了自己的电影头脑发热跑到叙利亚战争腹地,那段和死神打交道的日子,直到现在依然是一场噩梦。

  苔米觉得自己做错了,因为她个人行为,而连累家里所有人,甚至朋友,让她突然觉得自己是个自私的人。

  因为她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1页  当前第1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1/1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王牌导演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