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_分节阅读_第165节
小说作者:青云上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883 KB   上传时间:2020-12-10 19:43:10

  听说是个女儿后,王贵嫔立刻昏厥了过去。王贵嫔生男生女这个事儿,也只有她和五公主以及王家人在意了,旁人倒是可有可无。

  皇帝只让皇后照着规矩办,自己连看都没去看过,和嫡出的六公主出生时差别相去甚远。

  一来是王贵嫔和皇后比起来差远了,二来也是时间赶得不巧,要过年了,皇帝忙着呢。好在李太后的病年前终于好了,大伙儿不用再伺疾了。

  郑颂贤倒不是特别忙,他平日里除了起草诏书,也没有别的事情。

  自从升官之后,他的差事清闲了许多,但起草诏书可不是可轻省活,虽然不像修史那么繁琐,却丁点都错不得。

  有了这个差事,他时常也能去皇帝身边听差,虽然站的比较靠后,至少三两天也能见到皇帝的面。

  皇帝见一群老头子中间夹杂了一个相貌俊秀的年轻人,偶尔也会把他叫到跟前说说话,有时候问差事,有时候还会问些家事。

  这一天,他又把郑颂贤叫到跟前问,“长乐的女德可是你帮着写的?”

  郑颂贤赶紧解释,“回陛下,微臣因自小和郡主定亲,曾在一起读书写字,故而字迹比较相似。且郡主肯下苦功夫,乍一看,字写的比微臣还好。”

  皇帝笑道,“朕就是问问,难得你们小夫妻居然字迹一模一样,果真是天定姻缘。”

  旁边吴大人笑道,“陛下真是心细如发。”

  一群老大人们在一边听得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皇帝放下御笔,“要过年了,说些高兴的,爱卿们都高高兴兴过个年,等年后,朕又要使唤爱卿们干活了。”

  众人忙说了一堆的谦虚话。

  郑颂贤走的时候,皇帝给了他一对玉佩,是一对比目鱼,“给你们小人家拿去玩,朕可有言在先,你不帮长乐写女德,以后你的奏折,也不能让长乐帮你写。”

  老大人们又一起笑着打哈哈,郑颂贤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郑颂贤回家就和刘悦薇一起把那对玉佩挂上了,皇帝赏赐的,自然要戴着。正好又是过年,到时候去各家走亲戚,大伙儿也都能晓得了。

  刘文谦看到那一对玉佩,笑笑没说话。这一对玉佩看起来是随手赏赐的,说不定也有年前五公主那事儿在里头。

  做皇帝都是这样,他有错,但他不会认。他的女儿有错在先,但他也不会按着女儿的头去认错。五公主再不得宠,也是他的女儿。诚王家的两个郡主联手反驳五公主,皇后赐嬷嬷,皇帝没有说话。

  但皇帝也知道,是自己的女儿挑事在先。赏这一对玉佩,可能也有安抚的意思在里头。

  刘文谦自己也不敢肯定,皇兄的心思越来越难猜了。

  过年期间,刘悦薇仍旧如往年一样,进宫给皇后和李太后请安。

  见到五公主的时候,刘悦薇笑盈盈行礼,“见过五公主。”

  汉阳县主也跟着行礼问好。

  五公主心里暗恨,这两个人见到大姐姐二姐姐等人都不行大礼,口里也叫的是姐姐,只有到了她这里,规规矩矩行礼叫公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自己有多跋扈呢。

  恨归恨,五公主连忙笑道,“长乐姐姐和汉阳姐姐快折煞我了,都是自家姐妹,不必如此。”

  刘悦薇笑道,“礼不可废,恭喜五公主,得了个可人疼的妹妹。”

  五公主脸上也带着笑,“是呢,七妹妹可讨人喜欢了。”七公主的洗三礼撞上了大年三十,直接免了。王贵嫔心里有气,就不大管这个女儿。

  七公主小可怜似的,亲爹不管亲娘不疼,也只有五公主偶尔去看两眼。想到那乡下来的泥腿子姐妹一起骂她,她心里暗自发誓,要把妹妹教的和她一条心。虽然不是弟弟,多了个妹妹,总比她光杆司令要强。

  偶弥陀佛,五公主居然也能有这等开窍的时候。有她照看着,小可怜七公主也不至于受冷落。

  打过招呼后,刘悦薇和汉阳县主就找别人说话去了。

  皇后中途朝这边看了一眼,见她们没有闹起来,也就罢了。

  刘悦蓁都快十五岁了,还没说亲,在一堆贵女中十分显眼。但诚王夫妇心疼女儿,说亲时提了许多条件,办不到的自然也不敢应承。

  别的也就罢了,就说三郡主婚后还要天天出门,这一般的人家谁受得了。

  自从李太后不管了,皇后暂时也懒得管,且等个一二年,要是还不嫁人再说吧。

  热热闹闹过完了年,该上朝上朝,该读书读书。

  正月底,郑颂贤去找刘文谦。

  他直接了当问,“岳父,我想外任,您觉得怎么样?”

  刘文谦摸了摸胡须,“怎么忽然想着外任?”

  郑颂贤道,“岳父,不外任,我以后怕是就要止步于四品了。”

  刘文谦心里很纠结,他一边想让女婿外任,以后可以爬的更高,一边又舍不得孩子们。

  沉默了片刻后,他还是点头道,“你想去就去吧,现在缺位不多,怕都是偏远地区。”

  郑颂贤点头,“偏远地区无妨,越偏的地方越能干出点功劳。繁华膏粱之地,除了捞钱还能干什么呢。”

  刘文谦又问,“可想好了去什么地方?”

  郑颂贤想了想,“我想去西北。一则那里争得人少,二则,我说句妄自揣测的话,还请岳父帮我参详。”

  刘文谦嗯了一声,“你说。”

  郑颂贤小声道,“岳父,我总觉得,陛下还会开外贸的。如今南边有了,东边那里富贵繁华之地,且海上海盗居多,良莠不齐,不好开。就算要开,这会子怕是轮不上我。西北那边,倒是可取。”

  刘文谦似笑非笑道,“你小小年纪,整日琢磨这个做甚。”

  郑颂贤笑道,“岳父,开外贸利国利民,陛下是明君,总不会停下来的。西北那边连着老毛子和许多小国,只要开了,我觉得,会比云南更好。”

  刘文谦点头,“你说的不无道理,既然要谋,就早些动手。春闱快开始了,到时候又有几百个进士呢。你这个往年的状元,肯定比不上新出炉的状元惹人喜欢。我可说好了,真要是谋了,你可别嫌弃地方偏远。”

  郑颂贤点头,“岳父放心,我和郡主都商议好了,哪里都行。”

  刘文谦说了声好,把他打发回去了。

  魏氏听说女婿想外任,一个字没反对,立刻打发刘文谦去帮着一起谋缺。

  谁知郑颂贤的缺位没谋到手,刘文谦自己先升官了。

  大正月间,官员们也避免不了喝酒结交,户部左侍郎因为酒喝多了,晚上又吹了风,且又上了年纪,忽然一病就没了。

  人没了,皇帝安抚了一番后,还得挑人担任新的户部左侍郎。

  孙家和周家都盯上了这个位置,侍郎的官位可不低,又是户部,掌管天下钱粮,是六部中除了吏部之外,和刑部兵部同等重要的衙门。

  周家想把太子的嫡亲舅父拱上去,孙家想把孙良媛的爹拱上去,两家不免又暗中较劲起来。

  太子十分头疼,也有些不高兴。他才做了太子几年,孙家和周家这个时候不团结,难道要以后内讧起来不成。

  孙皇后劝孙家退上一步,孙家给皇后面子,故而不再争了。周家见孙家不争了,也不再活动。太子有意把自己的岳父推上去,这样孙家和周家都不能说什么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皇帝直接把诚王拎过来填坑。

  朝堂上有人反对,一个小御史喷的唾沫横飞,“陛下,诚王殿下并非正经科举进士出身,内务府都是些吃喝杂事,倒无妨。户部连着天下民生,侍郎是一部之重,岂可儿戏。”

  刘文谦这回自己主动还击,“内务府里的事情如何是小事,伺候陛下和太后娘娘吃喝难道是小事?户部里给你们发俸禄就是大事?”

  那小御史被噎了一口,继续叨叨叨,“王爷,微臣并没有别的意思,六部之重,哪个不是千头万绪,非是从小做起,岂能片刻间就掌舵。”

  皇帝也不斥责御史,“爱卿说的原也没错,但诚王从民间来,懂民生,又在内务府干了几年,知道朝廷运作机制,做尚书有些勉强,做个侍郎,倒不是朕偏着皇亲,你让他这会子去科举,怕是时间也来不及了。”

  御史的职责是觉得有不合适就要说,但也要适可而止,皇帝已经发话了,此人自然不再啰嗦。

  孙家和周家见对方都没占到便宜,既然陛下点了诚王,那就诚王吧,总比对方的人上去了好。如庄大人这些人,自然不会反对。诚王在内务府风评极佳,是个务实的人。

  这几年来,从来没办错过一件差事。虽然在市井长大,一边当差一边还在跟着长史学习,如今做的文章也能看了,字写的也中规中矩,比绝大多数宗室都不差。

  李太后十分高兴,小儿子在内务府干了快六年了。这六年间,一直兢兢业业,从来不跟母亲和兄长讨任何好处。除了中间和王贵嫔死磕一回,其余时间简直乖得不得了。

  李太后老了,想看着小儿子能多一些筹码。等以后她不在了,也不至于被一些外戚压到头上。

  李太后看得清清楚楚,年前五公主和堂姐们的争执,她作为祖母没法说。五公主也就罢了,这也是她的孙女,若是将来她不在了,小儿子一家敬着兄长一家子也就罢了,难道还要看妃嫔们娘家的脸色过日子?

  李太后心里十分不情愿,这次户部少了个侍郎,从来不过问朝堂之事的老太太,忽然破例和皇帝儿子说了半天的话,担心自己百年之后他们兄弟被别人挑唆的不和。

  皇帝闻弦歌而知雅意,索性答应了太后的请求。一个侍郎之位,亲王做得。

  就这样,刘文谦从内务府调到了户部,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参政生涯。

  第一天从户部回家,魏氏问他,“王爷,今日可顺利?”

  刘文谦点头,“尚好,天快要暖和了,娘子给母后做身衣裳吧,再让三丫头多出门跑跑,给母后积些福气。”

  魏氏点头,“我晓得了,王爷如今去了户部,女婿的差事可能谋得了?”

  刘文谦想了想,“先等一等,等春闱时候,到时候不打眼,也就好说了。”

  刘文谦让妻女去孝顺李太后,他自己也努力和皇帝搞好关系。每次只要瞅着机会,就要问候兄长的身体,还把自己养身的一些心得说给皇帝听。户部的差事他忽然上手,肯定有些陌生。为了不辜负太后和皇帝,他经常住在衙门里,看往年的账册,问下属们差事上的事情,态度十分谦和。他并不避讳自己不是进士,出身市井之事,只要能把差事办好,哪怕是衙门里的一个普通刀笔吏,他都能和颜悦色地请教问题。

  尚书吴大人平日里是个宽和性子,刘文谦很敬重他,二人相处的还算和谐。

  没过多久,刘文谦就在户部赢得了美名。

  很快,三年一度的春闱又到了,礼部忙翻了天,因为人手不够,还从别的衙门借了一些人过去帮忙。御前人少了,郑颂贤被拎到皇帝面前听差。

  皇帝看着他就忍不住感叹,“这日子真快,一眨眼就三年过去了。”

  郑颂贤道,“陛下英明,我周朝蒸蒸日上。”

  皇帝见他这些日子闲了,问道,朕真这里有个差事,怀瑜愿不愿意做?”皇帝前些日子听五皇子叫了一次怀瑜,也记住了这个字。

  郑颂贤拱手道,“听凭陛下吩咐。”

  皇帝道,“皇孙们都大了,现在都聚在一起读书,还缺两个像样的先生。我听老五说你在家里带孩子倒是把把好手,不若去教皇孙们读书吧。”

  郑颂贤怔楞住了,他是想求外任的,但皇帝这样问,他难道要拒绝不成。

  旁边的庄大人给他使个眼色,让他赶紧接下,郑颂贤无奈,只能磕头谢恩。

  就这样,郑颂贤的外任还没谋到手,先去教皇孙们读书去了。

  刘悦薇问他,“三哥,这教皇孙们读书,以后是不是就不能天天到皇伯父跟前听差了?”

  郑颂贤点头,“陛下并没动我的官位,我还是翰林供奉,教书想来只是临时的。”

  众人猜不透皇帝的意思,刘文谦也劝他先好生干,谋外任的事儿先缓一缓。

  教皇孙们读书郑颂贤干的很好,他好歹也是孩子们的堂姑父,又是状元出身,这些皇孙们哪个也不敢在他面前拿大。

  朝廷官位来来去去的动,这些和刘悦蓁没有关系。她这些日子越发忙碌了,慈恩堂里的几十个孩子,她不能白养着,总要给他们找些事情做。

  养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刘悦蓁租了两个大院子,把男孩和女孩分开养。哪怕有亲姐弟,平日里可以见面,也不能住在一起。

  小孩子们四人一间房,一天三顿饭管饱,每天都能吃到一些豆腐,肉是三天一次。不是刘悦蓁小气,京城普通百姓人家,谁家也不能说天天吃肉的。三天一次已经很好了,不然养刁了嘴,以后长大了放出去生存困难。

  她开慈恩堂,顶着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钱财上的事儿,她自己一文钱都挣不来,全靠母亲和姐姐们支持,故而她只能一再缩减开支。还有就是外人的口舌,当初她捡孩子时,有些孩子的那些所谓的亲人根本不同意。孩子的爹娘没了,名义上还有亲人呢,这些人虽然不肯好好养,却不肯让刘悦蓁把孩子带走,免得外人说他们刻薄。刘悦蓁抢过孩子,买过孩子……

  这里每个孩子都是苦命娃,那些妇人也是一样。有因为天生石女,嫁不出去,老了之后生活无依无靠;有所嫁非人,最后被折磨的;还有儿女没了变疯癫了,无人看顾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0页  当前第1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5/22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