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_分节阅读_第104节
小说作者:写离声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515 KB   上传时间:2020-01-19 20:09:30

  周洵略假思索道:“从邠州至灵州,急行军约需六七日,集结兵力、准备粮草辎重到开拔,就算三日,再有十日,怎么都该到了。”

  沈宜秋微微蹙眉,神色有些凝重。

  周洵以为她担心守不住十日,挑了挑眉道:“娘娘放心,便是肝脑涂地,末将也会守住这十日。”

  沈宜秋摇摇头,揉了揉额角,几不可闻地叹息了一声:“我不是信不过周将军,不过请周将军做好守十五日的准备。”

  周洵诧异道:“这是何故?”

  “但愿是我多虑了,”她没再说下去,话锋一转:“请周将军即早部署,今夜让将士们养精蓄锐,明日当有一场鏖战。”

  她起身敛衽,郑重地向他行了一礼:“我代灵州百姓多谢周将军。”

  尉迟越收到邠州军报,便即将五皇子与一干臣僚召到帐中。

  他将信笺递给兵部侍郎李玄同,开门见山道:“邠州军开拔两日,被圣人急令召回。”

  李玄同还未来得及将军报看完,大惊失色:“这是何故?”

  尉迟越道:“圣人令邠州守军拱卫京城。”

  尉迟渊双眉已经打成了结:“那灵州怎么办?”

  尉迟越道:“圣人命灵州将士死守,以待朔方军主力回救。”

  五皇子一脸难以置信,义愤填膺:“朔方军主力这会儿都出了玉门关了吧?离灵州少说三千多里,等他们去救,少说也要一个月,凭灵州城剩下那点守军,如何……”

  尉迟越淡淡地看了弟弟一眼。

  五皇子瞬间明白过来,一股血气直冲头顶,他涨红了脸道:“他根本没指望能守住灵州城!他只在乎自己安危!”

  若是换了以往,尉迟越定会斥责弟弟,叫他慎言,但他强压心底的怒火,已经费尽心力,压根顾不上去堵尉迟五郎的嘴,只是淡淡道:“对圣人而言,灵州城丢了,可以让朔方军夺回来,但邠州距长安只有区区三百里,若是将守军调走,长安兵力空虚,便难以安枕了。”

  李玄同眉头紧锁,连连摇头:“阿史那弥真心中怀怨,定会以灵州百姓泄愤,而且灵州城粮广城高,若是叫突骑施人占了,到时候攻守易势,再要夺回来,又得折损多少朔方军将士?这……这……”

  尉迟越捏了捏眉心:“你我都明白的道理,圣人不会不察,多说无益,眼下最要紧是想个对策。”

  说到底皇帝不过是以己身为重,以社稷百姓为轻罢了。若他在长安,不惜发动兵谏也要发邠州军去救灵州,然而他远在凉州,鞭长莫及。

  李玄同道:“朝中有卢尚书、张太尉等一干股肱在,必定不会坐视不理,定然会劝谏圣人。”

  尉迟越点点头,张皇后也不会由着皇帝任意妄为,但嘴仗少说也要打上几天。

  他只是道:“灵州城的将士和百姓拖不起。敌军兵力是守军的十数倍,且大多是久经沙场的精兵。”

  攻守到了后头,靠的便是“添油”,双方拼的是兵力,多拖延一日,灵州城失陷的危险就多一分。

  在场众人都一清二楚。

  尉迟越道:“为今之计,只有发凉州兵去救援。孤有两千禁军精骑,此外还有四千州府兵与一万河西军。”

  李玄同蹙眉:“可凉州城不能无人把守。”

  尉迟越点点头:“至少要留下两千州府兵与一半河西军守凉州。”

  李玄同又道;“这么点兵力,又没有众望所归的统帅,恐怕解不了灵州之围……且吐蕃皇子带来的五千精兵驻扎在凉州城外,殿下将禁军全派往凉州,仆担心……”

  尉迟越道:“李卿的顾虑不无道理,所以孤打算自己领兵。”

  李玄同大惊:“殿下亲去凉州,议和之事……”

  尉迟越挑了挑眉:“孤有个两全之策。”

  顿了顿道:“孤要把吐蕃大皇子和他的五千精兵也带上。”

  李玄同张口结舌,半晌说不出话,尉迟渊已经拊掌道:“好法子!”

  吐蕃大皇子后院起火,又被精明的燕国人趁火打劫,昨日刚让出一条商道,气得一夜翻来覆去没睡着觉,嘴里起了个大燎泡。

  他正在帐中背手踱着步,盘算着今日怎么扳回一城,便有燕国宦官来请,道燕国太子请他去帐中一叙。

  他满腹狐疑地去了燕国太子的营帐。

  燕国太子将他延入座中,命黄门奉上酪浆,又对他嘘寒问暖,客套更胜往日。

  吐蕃大皇子对上他不怀好意的目光,一种冰凉的感觉爬上脊背,他觉得自己就像被响尾蛇盯上的沙鼠。

  果然,半碗酪浆下肚,便听燕国太子道:“在下有个不情之请。”

  尉迟越言简意赅地说了一遍。

  吐蕃大皇子皱着眉,怀疑自己听错了:“阁下是要向在下借兵?”

  尉迟越摇摇头:“在下分身乏术,只能劳动阁下大驾,随在下去灵州走一遭。”

  吐蕃大皇子道:“这是贵国的事,敝国与突骑施并无龃龉,实在不便插手。”

  尉迟越笑道:“阁下别忘了,令弟也在灵州,不过若是见不着兄长,他定然大失所望,想来不日便会回吐蕃了。”

  吐蕃大皇子脸膛涨得紫红:“古日勒挑唆突骑施兴兵,是阁下的仇敌……”

  尉迟越一脸无所谓:“阁下且不急,在下又何必插手贵国内务。”

  吐蕃大皇子沉着脸不说话。

  尉迟越道:“阁下还是早做决断,去晚了或许就见不到令弟了。”

  吐蕃大皇子气得双眼鼓起,半晌方咬咬牙道:“行,在下便帮贵国这个忙。”

  尉迟越脸一沉:“若阁下仍旧觉得这是施恩于敝国,那便不劳大驾了。”

  吐蕃大皇子本来想趁机挽回一点损失,谁知道这燕国太子半分也不松口,真是奸猾可恨之极。

  转念想起那犯上作乱的弟弟古日勒,他只得按捺住怒火,点点头:“在下不敢挟恩。”

  尉迟越这才缓颊:“阁下借道平叛,在下自要尽地主之谊,与阁下这个方便。”

  吐蕃大皇子黑着张脸,默然地拱了拱手,便即告辞离开。若是再呆下去,他恐怕要把肺气炸了。

第114章 守城

  “援军”抵达灵州,当日便杀了敌军一员大将,城中守军士气大振。

  周洵接过守军指挥权,马不停蹄地点兵部署,直忙到中夜。

  翌日清晨,城外突骑施人开始攻城,周洵命弓弩手、投石手在城垛后就位,下令打开城门,亲自率一队人马出城,借着羊马墙的掩护与敌军交战。

  突骑施骑兵擅冲杀,但在城下方寸之地,骑兵却没了优势。

  而周洵的人马则由陌刀手、弓弩手、马军、奇兵和跳荡构成,弓弩手占据高处,以城墙为掩护,用箭雨招呼试图越过羊马墙的敌军,紧接手持陌刀、身披重甲的步军组成刀阵。

  镔铁打成的陌刀锋锐无匹,可轻易斩断马腿与人骨,小小瓮城中,人的哀嚎和马的嘶鸣响彻云霄。

  沈宜秋与谢刺史站在城楼上观战。

  周洵与麾下将士背城而战,像一柄不断旋转的利刃,将一队队突骑施兵马绞成一堆血肉,把城门生生变成了鬼门关。

  沈宜秋只见血肉横飞,无数人马仆倒在地,堆成尸山血海,而后面的人则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进攻。

  她仿佛置身于一场醒不过来的噩梦,她的双耳被战鼓、嘶吼和嚎叫震得嗡嗡作响,厮杀声逐渐变得遥远而模糊。

  鲜血在城下流淌、汇聚,犹如溪流汇聚成汪洋,慢慢将蔚蓝的晴空映成了血红的颜色——太阳落山了。

  突骑施人的攻势陡然迅猛,守军则如铜墙铁壁,寸步不退。

  约莫一刻钟的猛攻之后,敌军忽然像落潮一般逐渐退去。

  钲声响起,大燕守军亦收兵退回城中。

  城内守军和百姓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城墙上的将士们看着城下堆积如山的敌军尸首,个个振奋不已,灵州城被围多日,直到今日,才算打了一像样的守城战。

  沈宜秋这才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在城墙上站了一日,双腿已差不多失去了知觉。

  经此一役,她终于明白周洵为何能以弱冠之年统领数万禁军。他将杀戮变成一种精巧高妙的技艺,分明是炼狱般的情形,在不寒而栗之中夹杂着一丝诡异的赏心悦目。

  周洵披了一身的血登上城楼,步履有些沉重,手中的偃月刀拖在地上,刀尖蹭着砖石,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响。

  他与敌军交战一日,中间只退回城中两次稍事休整,显然已经是强弩之末。

  谢刺史快步迎上前去:“周将军不愧是我大燕名将,牛刀小试便获大捷。谢某即刻命人宰羊,出库中藏酒,以酬营中众将士!”慷慨之情溢于言表。

  周洵摇了摇头:“多谢使君美意,不过美酒还是留待解围之日再品尝吧。”

  谢刺史连连点头:“周将军所言甚是,骄兵必败,是谢某得意忘形了。”

  不多时,周洵麾下的押官来禀,道这一战的死伤人数已计算出来,守军阵亡一百余人,伤者三百余人。估计敌军死伤人数过万。

  谢刺史方才还告诫自己要戒骄戒躁,听了这数字也是难掩喜色。

  周洵居高临下望了望城下敌军死伤和撤退的情况,脸色越发凝重,仿佛他今日打的不是一场胜仗。

  沈宜秋走过去问道:“周将军有何顾虑?可是突骑施人有异动?”

  若是换了以往,周洵鏖战一日,定然不耐烦与个妇人解释军情,但不知不觉中,他已习惯了凡事与太子妃商量,没有丝毫烦躁之色,指了指城下一片狼藉的战场道:“娘娘请看,今日敌军死伤虽众,但多为民夫、辎重兵,善战者为数不多,且几乎都是吐蕃人。”

  沈宜秋恍然大悟:“阿史那弥真在试探周将军的实力和用兵习惯。”

  周洵又一次暗暗诧异,太子妃实在是一点就透。

  他点点头:“此外,让民夫和辎重兵送死,既消耗了我们的箭矢,又节省了粮草,是一举三得。”

  沈宜秋后背阵阵发凉,这背后的用心比之横飞的血肉更可怕。

  周洵叹了一声:“开始杀辎重兵,也说明他们所剩的粮草不多了。”

  沈宜秋只觉心上仿佛坠了铅块,直往下沉:“接下去几日他们定会急攻。”

  他们的猜测没错,第二日突骑施人卷土重来,攻势远比第一日猛烈,一天下来,守军阵亡近两百人,而敌军折损则降到了六七千。

  到第三日,突骑施人毫无章法的强攻忽然井井有条起来,双方一交锋,周洵便知对方换了将领,多半是阿史那弥真亲自上场。

  第四日、第五日……战况陷入胶着。

  若论将才,周洵比阿史那弥真更胜一筹,大燕将士的铠甲、兵器、弓弩都比突骑施人精良,战术也更灵活多变。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守军的兵力实在太少,一大半还是经验不足的州府兵。

  守到第十日上,周洵带来的禁军能作战的只剩下两百人,许多将士带着伤仍在连番对敌。而原本城中的守军也只剩下区区八、九百人。

  由于人少,上番作战的间隔越来越短,将士们得不到足够的休息,疲敝不堪。而突骑施人收兵的时间越来越晚,大有夜以继日之势——他们兵马多,可轮番在营中休息,而燕军却不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6页  当前第10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4/1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