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教科书中的朕_分节阅读_第44节
小说作者:渲洇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02 MB   上传时间:2021-04-09 19:52:27

  原本的历史上,她还殉主了

  她的忠诚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在她最绝望的时候,嘉禾作为希望出现在了她的面前虽然并没能救下她的朋友,但至少嘉禾向她伸出过手

第71章 、

  林毓上书弹劾的是宫中每逢节庆,必靡费大量钱财,奢侈无度,简直是朱门酒肉臭,全然不顾天下百姓和边关将士的死活。

  看着纸上林毓激烈的言辞,嘉禾都不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成了一个昏庸的暴君,贪图享乐不恤百姓的那种。

  “林卿可曾将如今宫中每年用度与先帝长业年间做过比较?”嘉禾自认为比起她的父亲来说,她真的很节俭了。至少她没有妃嫔,每年光脂粉前就省了不少。

  “端和元年至今,宫中每年花费不足长业年间七成。”林毓倒是个尽职尽责且讲道理的言官,骂人前做过详实的调查。

  “那林卿可算过,一年之中大小节庆,加起来占三百六十五日的几成?”

  “约莫两成。”

  “那林卿何忍上此奏疏弹劾于朕?”嘉禾并不生气,她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哭笑不得。

  和林毓一同进殿的几名士子听到这话之后想要站出来为林毓说几句话,然而有胆子大的抬眸看了看嘉禾的脸色,却又发现女皇并未真的动怒。

  “这是臣子职责所在哪!陛下!”林毓更是如同猴子一般顺着杆儿就往上爬,“陛下,臣伯父乃是六科给事中,兄长供职于督察院,臣一家子出了好几位台谏之官,臣自然得继承家风,有学有样。臣的父亲曾屡屡教导过臣,要敢于直言,做魏征一般的臣子。明镜可为陛下正衣冠,良臣当为陛下正言行。”

  林毓口才好,说起辩驳的话语来滔滔不绝,不但自我感动,甚至还几乎感动嘉禾。

  “你就不怕朕赏你廷杖?”

  林毓眼睛亮得像是在发光,“如果陛下执意不听臣劝谏,还请以此全臣忠义刚正之名。”

  嘉禾登基三年,未曾亲政,虽早闻台谏大名,却始终没能见识过他们的厚颜无耻,啊不,是刚正不阿,直到她碰上了林毓。

  林毓当然不算是谏官,他这一次模仿自己做谏官的伯父、兄长,恐怕更多的是想要提醒嘉禾任用他。

  他无疑是做谏官的好苗子,头脑机敏、口才了得,更重要的是不畏权贵,视死如归。他应该像他的兄长那样进督察院,而不是成日里待在女皇身边吟诗作赋。

  嘉禾并不反感林毓这样的人,也没说不打算重用她。翰林试之后,她收揽了一批的少年士子。相比起那些真的就安心留在她身边做弄臣的年轻人,她更欣赏林毓这种。

  但嘉禾不能将她的欣赏表露出来,她假装没有听懂林毓的暗示。

  “林卿喜爱锦衣华服么?”

  “谁能不爱。”

  “林卿贪杯好饮否?”

  “杜康乃是文人友,我岂能戒之。”

  “林卿府中可有舞乐戏文以供卿取乐?”

  “这……家中父兄蓄养美姬数十,每逢休沐,府上昼夜歌舞不息。”

  嘉禾命董杏枝将林毓那份奏疏取来,心情复杂的当着林毓的面展开,“如此看来,林卿待朕未免也太苛刻了些。”

  “陛下不一样。”林毓理直气壮,“陛下是皇帝,万民都看着陛下。臣的父兄叔伯为陛下驱使,拿到俸禄之后如何挥霍是他们的事,大门一关,谁也瞧不见臣府上的风景。可紫禁城的宫墙虽高,却拦不住天下人窥探的目光。陛下若有一丝的差错……今日臣这份弹劾倒是小意思了。”

  之前嘉禾明言说过要削减皇室开支,因此面对着林毓这一份奏疏,嘉禾还真……不能指责他什么。

  她倒也并不在乎更进一步的削减节庆花费,因为她本就不在意享乐。只是这几年她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

  “林卿一心为朕,朕感动不已。而林卿可知,若朕真按照你奏疏上所说的,减少节时赏赐,罢免乐坊,终止祭仪,会有多少人对你心怀不满。别的不说,那些主持祭仪的宦官因为林卿你一句话而失去大好的贪墨机会,只怕就会因此恨得牙痒痒吧。”

  台谏官僚中,或许不乏清正廉洁为民牟利之辈,但大多数的谏官弹劾谁、抨击谁,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身为谏官子侄的林毓,不会不懂这个道理。事实上他非常清醒的预料好了自己未来将要面临的风浪,但是依然没有丝毫的畏惧。

  “臣是陛下的臣子,这天底下有谁恨臣、怨臣都无所谓,臣只为陛下做事。”

  嘉禾不知林毓这番话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却也稍稍动容。

  但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挥手示意宫女将赏赐这些少年郎的角黍端了上来。林毓的那份奏疏被她看似无意的放在了桌上,她转而与其他人聊起了端午时民间的风俗,只悄悄递给了林毓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这些士子自然不可能永远留在她身边做词臣,她会想办法将他们送上前朝,只不过不是现在。

  士子中有一名为席翎者,平素诗赋了得,与嘉禾说起民间节俗之时也是用词典雅、叙述清晰,他绘声绘色的说起了京城人士在端午这日常结伴出游,高粱桥一带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人山人海,风中果酒飘香。

  又说起民间家中有小儿者,这一日会用朱砂、雄黄等物点在幼童耳、口,以辟五毒,道观、寺庙也会在这日分发辟邪灵符或是驱虫的香囊。

  说着说着他提到了近年京中戏园时兴的一出曲,唱的是端午这日蛊毒横行,仙子下凡救济世人的故事。

  “戏文乃是一张姓书生所写,他文笔了得,故事虽俚俗,细细读来却也觉着妙趣横生,唱词之中偶有佳语,臣叹服不已。”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席翎少有才子之名,高傲惯了,竟也会佩服一个写戏文的书生,实属罕见。

  嘉禾随口问了一句,那书生叫什么,席翎报上了那人的名和字。嘉禾含笑听了,但和她说话的人太多,她转头便又忘了。

  最后她实在是有些乏了,要与十多个人一起打交道不是容易事。可这些找到机会能与皇帝搭话的少年们却是一个比一个兴致勃勃,都铆足了劲想要引起嘉禾的注意,博得她的欢心。

  于是嘉禾只好说:“京中百姓既然在端午这日有踏青风俗,那朕便容许卿等今日进入御花园中游乐。园中各色花卉近来开了不少,应当有着不错的风.光。”

  殿内的少年们多少好玩的性情,齐齐谢恩,只盼着能以园中名花作诗填词,不能惊艳女帝,也可传唱宫闱。

  嘉禾作为东道主,自然也跟着一同移驾御花园。士人们三三俩俩的凑在一起,或是投壶、饮酒,或是品茶谈诗,嘉禾的身份不便和他们凑在一起,便坐在御花园中的八角沉香亭内休息。

  唯有一人没有去与同龄少年一起玩乐,而是守在了嘉禾跟前,静默的为嘉禾沏茶。

  这人叫方延岁,是嘉禾师长方凌崖的儿子。

  嘉禾从前做公主的时候,教导她的是宫内挑选出来女夫子,这些人在女子中或许算得上博文多才,却终究比不了历经过科考的士子,后来她做了皇帝,教导她的自然成了正儿八经的士人。

  当皇帝的课程有日讲与经筵,教的都是儒经,日讲每日早上读《论语》、《尚书》,中午读《大学》、《通鉴》,一堂课上她有一大堆的老师,专门讲经书的、专门讲史书的、专门为她朗读的、专门为她讲解的……加上侍读、伺候的宫人,总之有一大群的人。

  方凌崖是其中最使嘉禾尊敬的一位,此人是真的学富五车且品德高洁,因此嘉禾对他的孩子也不由多关注几分。

  更何况方延岁今年十三,是这批御前翰林之中最年幼的,就像是嘉禾的弟弟一般。

  她问方延岁为何不去与他人一块玩闹,小小的孩子低头专注的分茶,轻声说:“臣待在陛下身边,会比较安心。”

  嘉禾是敏锐这人,即刻猜测这孩子是不是被欺负了。

  御前翰林们说是从七品官,可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群还未长大的孩童罢了。他们的家人在他们进宫前匆匆为他们举行了冠礼,却改变不了他们仍旧稚嫩的事实。

  方延岁猜到了嘉禾要说什么,他摇头,说:“臣只是不爱热闹。”

  “朕身边也很热闹。”嘉禾说。八角亭的内外密密麻麻的站满了随从,怎么看都不像清静所在。

  “陛下与他们不同。”方延岁说:“臣……也与他们不同。”后半句话出口时,声调略哑。

  方延岁融入不了那些士子之中,他的家世比起昆山玉等人来说,相差甚远。更重要的是——他被划入了阉党之中。

  方凌崖有个做宦官的叔父,当年若不是靠着这个叔父的提携,他纵然是有惊世之才,也无法跻身京城。

  那个叔父的名字叫方涵宁,曾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嘉禾父亲最信任的宦官。

  “你的叔祖父……他近来可好?”嘉禾低声问道。

  先帝死后,方涵宁自请守陵,远远的离开了权力场。没过多久,听说他疯了,后来又听说他痴傻了。可嘉禾知道,不是这样的。

第72章 、

  “皇上想要见臣的叔祖父。”方延岁几乎是立刻就猜到了嘉禾的想法。

  “方公公服侍先帝多年,到老却如此凄凉,朕心有不忍。朕年幼时多蒙公公照顾,所以想去探望他。”嘉禾答得含糊。

  八角亭内侍奉着的宫人多是她信得过的心腹,微风流淌,珠帘偶尔会穿出几声清脆的响动,这些宫人们则屏息低首的站在帘旁,宛如是不会说话的摆设。

  “这三年的时间里,朕也不是没有见过方公公。”嘉禾端着青花瓷盏,声音低低的:“方公公他老人家似乎真的糊涂了,连朕都认不得了。朕想要与他说几句话都做不到。辞远,你的叔祖病情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了么?”

  进宫前才行过冠礼起了表字“辞远”的少年用稚嫩却沉稳的嗓音对嘉禾说:“皇上下回见方公公时不妨带上臣吧。臣是他老人家最钟爱晚辈,说不定他见到臣便清醒了。”

  方涵宁的病是装的,所谓的疯病,不过是这只老狐狸晚年时为了自保而使出的手段罢了。

  嘉禾每月会按时派去御医给方涵宁看病,慈宁宫中的杜太后也时不时会遣人去瞧瞧这老家伙到底死没死,回来的人都说方涵宁真的已经疯癫到神志不清,治不好了。但嘉禾就是不信。她始终记得自己登基之后的第一年,前去祭奠父亲时,方涵宁异样的举止。

  当时她走近这个老太监,试图问他几句话,而他只瑟缩在角落中,如同三岁的孩子一般含糊不清的抽泣。

  董杏枝守在殿门外,杜太后的眼线随时会发现嘉禾偷偷的来找了这个先帝旧人。嘉禾当时也是急了,几次问话都得不到回答后,她干脆揪起了方涵宁沾满了油垢与泥土的衣襟,“父亲亲征时你跟随在侧,究竟是谁杀了他?亦或者,你就是杀死他的人?”

  老人浑浊的双眼忽然动了动,他看向了嘉禾,这一刻嘉禾确信自己从对方的眸中找到了名为“悲痛”的情绪。

  但很快,他又垂下了眼睛,装作什么都没听懂。

  继续逼问显然不会有任何结果,嘉禾只好松开了他匆匆离去。但之后这几年,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在帝陵中的老人。

  天书之上并没有方延岁的名字,如此看来他未来要么是泯然众人,要么是命短早夭。但挑选御前翰林之时,她毫不犹豫的就选中了方延岁。因为他是方涵宁的侄孙。

  方延岁是个聪明的孩子,轻而易举的就猜出了嘉禾心中所想所求,并且他不需要嘉禾费心劝说什么,毫不迟疑的便站在了嘉禾这一边。

  方凌崖与方延岁父子俩,都是沉默而又忠心的人,他们不仅饱读圣贤书,还将圣贤书读进了心里,书上说君君臣臣,他们便在皇帝前面俯首献上忠诚。

  端午之后,朝堂之上又发生了一起不小的风波。

  荣靖长公主春时归京,以女子之身披铠甲入城,带着一身的荣光与赫赫战功,不知震惊了多少臣子,又惹来了多少忌惮。

  有大臣将三年前先帝的赐婚搬了出来,让荣靖嫁给了杜雍之子——曾经京中出了名的纨绔杜榛。

  入夏之后,北方战事陷入焦灼,郑牧几次上书,说边关缺将,言下之意是希望荣靖可以回归战场。

  郑牧与荣靖乃是师徒,当年战乱之时,荣靖曾跟随他学过兵法——虽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样的师徒关系做不得数,可说到底荣靖与郑牧交情匪浅,他请求荣靖领兵回归北境,简直是将“武将结党”这几个字写在了脑门上,这自然是朝臣们无法容忍的。

  于是臣子们纷纷上书说,长公主与驸马新婚燕尔,正是情浓之时,让长公主披挂上阵,未免有违人伦。

  接着又有不少传言说,长公主已怀有身孕,正安心养胎。又说皇帝忌惮长姊,打算让她死在出征途中。

  总之各种各样的流言满天飞,荣靖倒是没有解释什么,这些全都在她意料之中。就算她站出来说:她与杜榛并无夫妻感情、更无夫妻之实,她没有怀孕很乐意上马杀贼,至于她的妹妹想不想杀她她完全不在意——这些辩驳之词恐怕不久后又会被新的流言淹没,对方人多,她有什么办法。

  但这一场风波并不因荣靖的缄默而宣告终结,很快杜雍的妻子,身为一品诰命的韩国公夫人站出来指责公主不守妇道,嫁入杜家几个月,不侍奉翁姑也就罢了,还屡次三番会见外男,置丈夫的颜面于不顾。

  紧接着便有言官出面弹劾荣靖,说她私自结交京中武将,恐有谋反之心。

  韩国公夫人康氏并非杜雍元配,杜雍在显贵之后,身边理所当然的有了美人无数,原配夫人心胸狭隘,竟于内宅之中做出残害姬妾的歹毒事情来,杜雍便以善妒为理由写下了一纸休书。

  虽说糟糠之妻不可弃,然康氏出身显赫,其家族与杜家一样俱是开国勋贵,这两家的联姻背后牵涉极广,就连当时的帝后都无法反对。

  康氏比杜雍的几个儿子都还要年轻,嫁入杜家之后惹出了不少的纷争,杜氏内宅不宁在京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她亲自出面揭发儿媳荣靖不安于室,虽有损杜榛颜面,可杜榛又不是她的亲儿子,她倒是乐意见杜榛丢人。

  这些年杜雍身子越发的差,约束不了康氏了。而康氏才说出荣靖不守妇道的话,督察院便有言官弹劾荣靖与武将结交,要说那些一心为难荣靖的文臣与出身十三姓勋贵的康氏没有勾结,嘉禾是不敢信的。

  曾经铁板一块的功勋之间,终究还是出现了裂隙。嘉禾也不知道该不该高兴。她现在更多的还是觉得头疼。

  但长姊折腾出来的事端,嘉禾总不能不理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8页  当前第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1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教科书中的朕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