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家恶妇_分节阅读_第67节
小说作者:南岛樱桃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584 KB   上传时间:2019-07-09 16:50:42

  东子委屈,畏于强权不敢反抗,只得在心里呜呜。程家兴拍他一把:“要真馋了随便啥时候上我那头去。不过也就这段时间,稍微暖和一点我们要进县里去了。”

  进县这个事刚才就提到,刚才主要是当爹的在跟姐夫说话,他没插得上嘴,这会儿搓搓手问:“姐夫你说想去卖茬烧饼,我去给你帮忙咋样?天天在家也没啥意思,我想出去见见世面,也琢磨看看后头的路。”

  “你给我帮忙我是高兴,可你想清楚,帮忙就不像搭伙,给工钱不多。”

  东子摆手:“你给包了吃住给不给工钱都没啥,我就想多看看多学学,现在这点本事做啥都嫌不够。”

  程家兴初步同意了,倒是何娇杏,她端着特别给冬菇做的饭饭,拿小勺喂她,边喂边说:“跟你姐夫商量啥?你该跟爹娘商量才是,要跟我们进县里这一出去几个月回不来吧,家里不担心你?”

  唐氏刚才洗过手,坐下来了,她没说啥,只是朝当家的看了一眼。

  何老爹把盛出来那一大碗黄酒分成四份,让两个儿子跟女婿都喝几口。他也听到小儿子这话,想想说:“我就是胆量不够,原先有不少人劝也没出去闯过,以前觉得过日子把稳着实才好,别拖着全家担惊受怕的,现在嘛……看了女婿这几年的作为,我也想通了些,东子想去就去吧,他人年轻多学点东西也好,真能干出点什么是最好,搞砸了回来种地也有饭吃。”

  东子连连点头,他端起酒碗就要跟老爹碰一下:“爹说得好!来我敬爹一下!”

  他碰都碰了,何老爹就端着喝了一口,又说:“也别高兴太早,出去了一切都要听杏儿跟家兴安排,回头他俩告诉我你不听话在外面瞎折腾老子要揍你的。”

  “爹!爹你放一百个心!我从小就很听话,姐给我安排的事哪一回出过岔子?”

  他这么说着,心里面高兴极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子跟程家兴有点像的,也是不太安分能折腾的人,比起踏踏实实在家种地,他更愿意去捣鼓些别的东西。

  东子心知他不能一直靠着姐夫挣钱,这两年也想过以后要干啥,暂时还没主意,所以才有跟进县里这个念头,一则跟在姐夫边上学学他那些生意经,二则出去看看县里的情况,看能入个什么行当。

  提出这事的时候他心里还有点犯沐,也不知道爹娘能不能同意,毕竟跟着姐夫学习和直接能见着银子的买卖不一样,这就好像学徒弟,管了吃住的话几乎是不给钱的。等于说他出去几个月,也不能帮家里干啥,也拿不回什么钱。东子还怕说服不了他爹他娘,幸好在程老爹跟唐氏看来,程家兴的确属于乡下地方的杰出小伙儿,他显露出来的头脑就不是普通人赶得上的,他身上确实有很多能供人学习的东西。

  就哪怕短期内拿不到回报,真能学到一星半点,后面也是受益无穷。

  何老爹要把儿子托付给女婿让他帮忙带一带,就主动端起酒碗,跟女婿喝了两口。

  唐氏也告诉何娇杏,让她出去了有什么事都让东子去:“闺女你好看,很多事你去的话,外面那些老油子净想占你便宜,有买卖让女婿去谈,跑腿儿的活交给你兄弟,换做其他人你信不过,东子打小跟你最亲。”

  这是大实话。

  何娇杏不是这两年才穿过来的,她在鱼泉村就生活了十五年,嫁到大榕树村又有两年多,两头加起来就跟东子的年纪差不多,何娇杏是看他出生看他长大的,因着只有这一个亲弟弟,何娇杏大小最疼是他最照顾也是他,哪怕现在也很关心东子,回来都要问问他的亲事啊,看他以后也想走程家兴这条路,出去闯,何娇杏也高兴,指望他搞出点名堂。

  一个家里这么多人,独一人好不叫好,大家都好,那才能称得上发达兴旺。

  何家人的分寸总是很好,程家兴每次跟媳妇儿回她娘家都很愉快,像这顿饭吃得也很开心。吃好喝好之后,何娇杏还去隔房说了会儿话,这才准备过河回自个儿家。他俩走的时候家里又给拿了鱼,程家兴还说算了他懒得提,从何家院子到河边就有一段不近的距离,过河之后还有一截子路,要提桶鱼多麻烦。

  他不接,何老爹就让东子跑一趟,把人送过河去。

  “那不是更麻烦?要这样还是给我好了……”

  东子提着桶子让了一步,咋也不给。

  “姐夫你走前面,鱼我给你提着,我送你们,正好刚还没说完,咱们接着说啊!上回你让阿爷带过来的烧饼是真好吃,做那个的话,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儿,一定很好卖吧。那做起来麻烦不?”

  何娇杏听着都笑了:“你问他,他知道啥?”

  “对哦,那是老姐你做的,那麻烦不?合适放店里卖吗?”

  兄弟问,何娇杏就答了,告诉它烧饼要烤得又香又脆要点时间,一炉一炉的做就很慢,要做成买卖就得错开了多起几炉,保证每刻钟都有一炉烧饼出来,哪怕还是供不应求,这样算下来每天能卖的量还是挺大的,利润不薄。

  她跟程家兴商量的时候也觉得供不应求是好事,这样的话店门口总有人排队等,看起来生意就很红火。做买卖就得有人气,来往的人多才能引来尝新鲜的客人,东西也能卖得更好。

  这一路都在说买卖的事,说到后来东子都等不及这就想进县里,程家兴还笑话他。

  “你这些天多帮家里干点活吧,进县以后忙起来轻易就回不来。照我跟杏儿预想的,天只要转暖,咱们立刻就把买卖做起来,我先进县去把铺子改一改,把烤炉搭起来。”程家兴跟东子都在三合院里站着,一人端了一碗水喝,程家兴喝着冲妻弟嘿了一声,“爹可是把你扔给我管了,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东子啊,姐夫不会跟你客气的。”

  东子咕咚咕咚喝着水,吐槽说:“姐夫你还知道你是我姐夫呢?”哪来的孝子?

  程家兴跟他闲唠了半天,不想说了,看他喝了水收回碗来摆手就要撵人:“气也歇了,水也喝了,话也说够了,你赶紧回去,我这儿懒得招呼你。”

  东子就去跟何娇杏打招呼,何娇杏刚才替闺女换了个屎尿布,听说兄弟要走,就送他到路口,看人走远了才扭头喊程家兴。

  程家兴刚才回灶上放了碗,他从灶屋探出头,问干啥呢?

  “我想歇会儿,待会儿再起来做晚饭,你要有空把你闺女屎尿布搓了。”

  “咋的?是不舒服?”

  “那倒没有,就是出去了大半天回来感觉有点累,我眯会儿。”

  程家兴看着她进里屋,把她脱下来的袄子放在旁边,放好就发现媳妇儿已经躺上床去,盖好被子,搂着同样困了的冬菇睡过去了。程家兴没吵她们,他转身出去,老老实实搓起屎尿布来,搓干净拧过水晾起来之后,他就站在院子里想了想进县里做买卖的事,想的主要还是店面该怎么改,大概要投多少钱。

  他估了一下烧饼买卖,想来能做一季,做过春天入夏之后估摸就不好卖了,夏天本来就是又闷又热的,到那时凉面凉皮凉虾才是大家伙儿爱吃的东西,饼子再香谁爱啃呢?

第91章

  依照说好的, 正月十六朱家学堂开课, 加上他自家跟着旁听的, 十几个孩子学起了《三字经》。

  朱宏志读书的年头很长,教书还是头一回, 为了带好这些学生他还回想了一下当初自己开蒙的时候, 可年生实在太久, 他已经记不起当初夫子是怎么教的。没其他办法, 就只能三百千挨着来。

  铁牛进学堂的头一天,刘枣花起了个早,听人说读书辛苦她还给煮了个蛋, 天蒙蒙亮时铁牛就吃饱准备出门,他顺着乡间土路慢吞吞走到朱家院子,这时候,学生已经来了一半, 他们各自选好座位, 说着话等夫子来。

  要是府城县城里的学塾, 都会要求学生天不亮就到, 清早是读书的好时候。乡间学堂就是个教认字的地方,不会去费灯油, 朱家通知的时候也是说天亮开的时候正式开始讲学。朱家学堂第一课,就是大大小小十几个娃托着腮帮听朱宏志说读书以及考科举的好处。

  先聊了一会儿,又听孩子们介绍了自己, 他才带着读起三字经。

  读经文,讲故事, 说道理,然后从简单的起手每天教几个字,到午时学堂放了,各家也做好饭等着娃娃回去吃。像刘枣花,她站在院子里等了半天,还在想要不要上朱家院子瞅瞅咋的人还没回来,就看见有三个娃在村道上疯跑,其中一个不就是她家铁牛。

  那孩子回来就喊饿,当娘的招呼他坐下吃饭,看他扒了几口才问今天学了啥?读书有没有意思?

  “还行,夫子给我们讲了科举当官的事,又讲了三字经。”铁牛说着还念了两句,刘枣花听着也没啥稀罕的嘛,“人之初性本善”谁不会念呢?

  她又问:“没教认字啊?”

  铁牛伸手在桌子上画了两笔,写了个“人”,他嚼着米饭想了想,又写了个“之”,初字想不起来了……

  “学堂的夫子说先教我们读三字经,读完了再学其他的,还说家里有条件最好去买本三字经回来,有本书方便照着练字。”

  要是以前,刘枣花未必舍得,现在买本蒙书还是买得起的:“下回赶集我给你买一本,书这东西可贵,你要敢糟蹋看老娘不收拾你!”

  铁牛点点头,他又吃了一气,想起来问:“我爹呢?咋不见我爹?”

  “让你三叔找去了,有啥事吧。”

  “啥事?”

  “你问我?我咋知道?”刘枣花本来也想去听的,还不是等着儿子回来吃饭没去得成,她想想程家富老实人一个,有啥事总要拿回来说,等他回来问问就知道了。

  后来刘枣花蹲着洗碗时,程家富回来了,告诉他程家兴这就要进县里去,为他后面的买卖做准备,找大哥过去就是家里有些事要拜托他。

  “早猜到他们今年要把生意做起来,没想到这么赶,年后立刻就要出门?”

  “三弟先去,说要去收拾店面,还要请人去做几个烤炉。他布置好再回乡来接人,那一走估计就要好几个月之后才会回来了。”

  刘枣花碗都不洗了,擦把手站起来说:“老三另外说啥没有?我头年就跟三弟妹说好的,要跟她一起去做买卖!”

  “弟妹提到这个,说他们先去做一茬看看,要势头好再帮我们打听看有没有合适的铺面出租,然后再商量后头的事。你别急嘛,出去做买卖说起来就一句话的事,真做起来不轻巧,咱们这头比老三还麻烦,咱铁牛在读书……”

  刘枣花浑不在意:“县里又不是没学堂,还愁这个?”不过既然何娇杏记得她们的约定,刘枣花就不着急了,财神爷让等她就等着,老话都说心急吃不着热豆腐。

  程家兴在正月二十左右走的,这次出去比哪次都长,请人改铺面就用了差不多一旬时间,他又往楼上添了不少东西,将计划住人的三间屋全都收拾出来,这才回乡接人。

  程家兴回来那天,何娇杏跟婆婆黄氏一道张罗了一大桌好菜,他们父子兄弟又喝了一回,喝高兴了,该打的招呼打好了,程家兴才接上老娘和媳妇儿,带上闺女以及河对面早就准备好的小舅子出了门。

  至于他三合院,除了他跟何娇杏睡那个屋,其他钥匙都放在程老爹那头,程家兴拜托他爹帮忙看着。家里养的鸡也托付给老爷子了,像腊肉和鸡蛋这种放不了很久的东西他们带走了一些,还有些能分分了,能放得住的就锁进仓房里头……

  村里人知道程家兴在准备做买卖,却没想到是进县城去做买卖,他们以为是在镇上弄个铺子,还想着赶集的时候去瞅瞅程老三又搞了啥……

  结果他出去一旬有了,还没听到动静。赶集的时候沿着长街走过去,酒楼茶馆饴糖铺粮食铺布庄卖盐卖醋的……过去一趟再过来一趟,两边铺子都看完了,却不见他!

  回来就有人找上程来喜问:“你老三不是出去做买卖了?”

  程来喜硬邦邦怼回去:“他不做买卖还能做啥?”

  “那咋的没见着他?”

  “你啥时候进县里去了?”

  “我进县里干啥?我去镇上赶集,顺着那条街走了两趟没见他。”

  程来喜就笑了:“你要能见着他才是撞了鬼,人又没在镇上,他嫌镇子小怕买卖不好做跑县里去了,要想看他你去县里瞅瞅。”

  那人结结实实给惊着:“去县里了???他这一步跨得又够大的!程来喜你别光顾着喝茶,你多说点,他去做啥买卖?生意好不?”

  “好像说是去卖烧饼,生意好不好我又没见着,我哪知道?你们不是个个都说好吃,想来还不赖吧。”

  ……

  何止还不赖?

  老程家的脆烧饼每一炉都是刚出来就被抢光光,那香味儿隔老远都能闻到,闻到就忍不住想买一个两个去尝鲜,尝过以后非但不过瘾,还想再来十个八个。生意开张之后,真就像预估的那样,铺子前头永远有人在排队,不排队你就买不到烧饼。

  像揉面、搓酥、制皮、包馅儿这些活基本都是何娇杏在负责,进了烤箱就可以交给程家兴来,在前面站台的主要还是东子,他想学做买卖,最关键就是要学会怎么跟客人打交道,要能哄得人高高兴兴掏钱出来。要是别家铺子不可能把这个活随便交给个新入行的,做学徒都是从打杂开始。是程家兴说没所谓,自家东西好随便怎么招呼人都会掏钱,他还是很相信东子,前头米胖糖跟字糖卖得都挺不错的。

  东子也没辜负他姐姐姐夫,他是学做事来的,每天清早天不亮第一个起床,下楼就开始为开张做准备。黄氏一般比他稍晚一点,早中晚三顿饭是黄氏在做,冬菇主要也是她照管着。何娇杏清早会陪闺女一会儿,用过早饭她就开始揉面,还不忘记使唤程家兴提刀剁馅儿……在剁肉声与油酥香中烧饼买卖开张了。

  程家铺子卖的烧饼个头小,一块还没有女人家手掌心大,就这么一块,却要卖到四文钱。店里的规矩是一口气花十文钱的话,可以买三块烧饼,这样会比较划算。即便这样,对程家来说利润还是相当大的。

  虽然要用肥膘肉以及梅菜做馅,烧饼个头毕竟不大,程家兴用油纸包着称过,将近三十个烧饼才有一斤。三十个烧饼要一百文才能买到,一斤肉才能卖二十文钱。

  然而排成长队抢着购买的却不觉得很贵,还说呢,一个肉包子不也要三文钱么?

  不远处支摊卖包子的听到这话差点吐血。

  那烧饼的用料能跟大肉包子比?

  肉包子咬开实实在在有坨肉,吃两个就能管饱。那烧饼咔嚓咔嚓两口就没,吃着是带馅儿,咬开也没多少东西,就那分量啃十个八个未必能有饱意,这成本比肉包子要低得多,卖价还稍稍高出一线,这不坑么?

  最气人的是,这么实在的肉包子没多少人买,程记门口却热闹极了,听说有些个大户人家的小少爷特别爱吃,天天都让家仆出来排队,像这么还吃不够。不说大户,县里寻常人家也比镇上要富,三天两头花点小钱过个嘴瘾的也不少。

  南边天气回暖乡下准备春耕春种的时候,县城里的人渐渐脱下臃肿的厚棉袄,他们穿上薄袄出门,吃茶听戏遛鸟,还有闻着香味儿排队买烧饼的。

  进县做买卖的几个一天天脸都笑烂了,是比闲在乡下要累,可这些辛苦还回来一篓篓的钱。

  相较于他们的快乐,香饴坊那头就心塞多了,香饴坊就是早先问程家兴买了字糖方子那家。

  早就说了他们生意做得大,家里铺子多了一铺个新货捞钱是块,也有个弊端就是保密工作很难开展,就哪怕是签了卖身契的,也不是绝对可靠。具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清楚,另外一家叫如意斋的也在过年那阵推出了如意字糖,从这里开始,字糖就成了两家生意,哪怕还是挣钱,想到自家利润让别人分了去,东家能不难受?

  他们还怀疑过程家兴,查了一遍,抽丝剥茧下来问题出在自己这头。

  只能说生意大了,养的人多,隐患自然也多。

  是自家的疏漏,这个亏就只能吃下,香饴坊跟如意斋勉强达成默契,两家一起守着方子,一起赚钱。这事程家兴本来还不知道,是当娘的出去买菜,路过如意斋看见摆出来卖的字糖。她盯着看了好一会儿,瞧着是要比他们当初做那个精细,又去看招牌,也没看明白,问过路的这是哪家糕饼铺?人家告诉她叫如意斋。

  还说县城里有两家很出名的点心铺子,东市这边是如意斋,西市那边叫香饴坊,两家各有特色。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2页  当前第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11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家恶妇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