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_分节阅读_第66节
小说作者:寒小期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53 KB   上传时间:2019-07-01 15:44:29

  温氏就算再怎么爱折腾, 对于婆婆这种摆在明面上的规矩, 还是不敢反抗的, 尤其朱母说那话时,朱大郎就在一旁。也因此,她不敢再往这边来, 就连白日里看热闹时,也只敢往围观的人群里钻, 哪怕心里再怎么痒痒, 也不敢冲到前头来。

  可让朱母没想到的是, 猪毛会过来。

  “猪毛啊, 你今个儿在老屋里看到的事情, 不要跟别人说, 知道了不?甭管啥人都不要说,就连你爹娘问你你也不要说,记住了不?”

  猪毛一脸的懵,半晌才挠着头弱弱的点了点头,又道:“我爹叫我带话……我想不起来了。”

  “想不起来就回去问问你爹,放心吧,你爹不会骂你的。今个儿天色都晚了,明个儿早上再过来。”朱母拉着猪毛的手出了院子,和颜悦色的给他哄走了。

  宁氏见状,也道要走,反正就算有事也可以明个儿再说。当下,她也不管灶台闹着要吃,强行给拽走了,二郎随之而去。

  很快,家里就只剩下自家人了,朱母回来后,叹了一口气:“去歇着吧,明个儿衙役来了,你别出门,我看能不能把人哄走,实在要是不行,再让人进你屋里去。对了,要是顺利的话,回头六郎你还教你哥背稿子……唉,我说当初为啥是六郎你去念书呢?这要是换成你哥,不啥事儿都没了吗?”

  六郎:……

  怪我喽?

  还有我想挑粪,不想陪背。

  很显然,六郎的意见没人当回事儿,更别提他也就只敢在心里嘀咕两句了。几人匆匆吃了干饼子,又喝了稀粥,很快就各自歇下了。毕竟,今个儿白日里发生的事情,身子骨倒不算疲乏,心里却是累到不行。

  ……

  另一边,猪毛回到了离朱家老屋不远处的自家,进门时还听到了他妹妹的哭声,犹豫了一下后,到底还是进了堂屋,老老实实的说自己忘了要捎带的话。

  猪毛还记得他奶的叮嘱,因此完全没提他四叔那一桶冷水兜头浇的事情,尽管他并不明白为啥要隐瞒这个事儿,猜测可能是他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四叔……傻?

  殊不知,听到猪毛的话,朱大郎和温氏才叫一个一言难尽。

  “你忘了我刚才要你捎带的话?”大郎愣了愣神,随后才摆摆手,“算了算了,明个儿我自己去吧,你赶紧吃饭,吃完了就去睡觉。”

  正好饭菜刚上桌,温氏懒得折腾那些有的没的,因此晚饭是极为简单的红薯粥配咸萝卜干。她也不闲着,猪毛吃饭的时候,她还得给小女儿喂吃的,边喂着边同大郎说话:“真没想到啊,闹了半天,居然全是四郎搞的鬼。我原先还以为是她王香芹白眼狼呢,没曾想竟然是被骗了的。”

  “外人乱说一气,你也跟着瞎起哄?”大郎黑着脸瞪了温氏一眼,低头闷声吃饭。

  “这咋能是乱说的呢?真要是乱说的,那为啥四郎都不解释呢?好好,四郎嘴笨不知道该咋解释,那为啥她王香芹也不说呢?要我看,就是大家伙儿猜得那样,他俩早就好上了!王香芹那人吧,白瞎了一副聪明样儿,你看二弟妹,不也三言两语的就哄了她团团转?四郎能骗她,也不稀罕吧?”

  温氏喂女儿喝了点儿粥,见孩子又不肯吃饭了,随手放到了一旁的摇篮里,自己吃了起来:“还真别说,闹了这一出,村里那些有闺女的人家可得愁上了。咱们家也得上点儿心,眼下闺女是还小,可她总是要长大的。回头你也帮我盯着点儿,记得千万别让她跟王香芹太亲近了。”

  大郎再度愣住了:“你原先可不是这么说的,去年还跟我说,要她多跟四弟妹处处,好叫她多学点儿本事,以后咋咋的。”

  “那我不是没想到这茬吗?你想啊,跟王香芹兴许是能学到本事,可要是她将来全带到夫家去了,娘家一丁点儿好处都捞不到,那我图啥?本事越大越气人啊!”

  要怎么说歪理也是理呢?温氏每次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寻到独特的道理,哪怕她确实角度清奇,不过这话听得似乎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的。

  就在大郎寻思这话时,温氏又道:“可不能叫咱闺女跟王香芹接触,不过嘛,猪毛倒是可以跟他四叔多处处。你想啊,四郎看着是憨厚了点儿,可他要是没点儿本事,能把王香芹骗到手?我就不求别的了,只要猪毛能学到四郎五成本事,将来就不用犯愁他娶媳妇的事儿了。”

  “你这也……”

  “咋了?当侄儿的跟叔叔多亲近亲近也有错了?”温氏眼睛一瞪,大郎就算心里有其他想法,也咽了回去。主要吧,侄儿跟叔叔亲近这句话也没啥问题,为了这事儿再吵架划不来。

  见摆平了朱大郎,温氏转而向正在埋头喝粥的猪毛叮嘱道:“猪毛你记着了?往后有空多往你四叔跟前凑凑,让他多教你点儿本事!”

  猪毛迷茫的抬起头来,嘴角还沾了点儿稠粥的痕迹:“四叔?”

  “对,就是你四叔,横竖村学还没开学,你明个儿没事就去老屋那边,午饭就在那儿吃吧。我可瞧见好几回了,灶台午饭晚饭都在老屋吃的!”

  “那不是二郎在帮爹娘干活吗?”

  “灶台能吃,我们猪毛就不能吃了?大不了你也去帮爹娘干活啊,反正眼下家里也没啥活儿要干。”

  朱大郎还能说什么呢?他再度催促猪毛吃完赶紧睡觉去。猪毛其实还没吃饱,不过到底听话的离了堂屋。等猪毛离开了,大郎才犯愁的摇了摇头:“这孩子是不是真的变笨了?”

  “杨先生说是不如早先灵光了。”温氏闷闷的吃着饭,冷不丁的闺女就哭开了,她不耐烦的抱过孩子,又喂了几口,“早知道是个闺女,我当初就不该生她。怀她生她我吃了多少苦头?眼下就因为她,我啥事儿都做不了!我就盼着她长大后别是个白眼狼,不然还不如给她丢粪坑里呢!”

  大郎没接这话,温氏喂完了闺女继续吃饭,随后她又道:“回头你问问娘,六郎的亲事到底咋说的,真要是不成了,还说我娘家的妹子。”

  “做啥梦呢,娘不稀罕温家的闺女。”

  “那是以前!你咋知道现在还是这样?早先,外头人眼红咱们家的家底,这才拼了命的想把自家姑娘说给六郎。可你也不动动脑子,经了四郎这个事儿,咋可能还有人家不怕死的把闺女嫁给老朱家?”

  见大郎一时没想明白,温氏索性说透了:“原先是瞧上老朱家的家底了,可要是嫁个闺女过来,回头就翻脸不认娘家了,那不是白瞎了个闺女?甭管稀罕不稀罕,那都是养了十几年的。聘礼值几个钱?人家图的就是多一门亲,要不然还不如直接把闺女卖了换钱来得痛快。”

  秀水村这一带,要是正当结亲的,聘礼一般都不会很高,除非是像当初孙家那种特殊情况,可那也是孙家少爷自己乐意的。通常,依着正常的礼节走,普通人家娶媳妇的花费也就三五两银子,要是女方有什么明显的缺点,聘礼还能往下压一压。可假如要是买卖人口的话,一个好人家的十来岁大姑娘,没个十两银子是拿不下来的。

  像六郎这情况,家底厚实的,又因为已经分过一次家了,等女方一嫁过去,就能单过的,还不需要赡养公婆。试想想,自家闺女只要嫁给了朱六郎,回头就能捏着大笔钱财当家做主,哪怕从指缝里漏一些出来,娘家也是受益无穷的。

  这不,老朱家其他几个儿媳妇,温氏且不说,她娘家毕竟太远了,大家也不清楚具体情况。可宁氏、田氏、牛氏的娘家俱是得了好处的,最最起码也能便宜赁田地,还能弄到上好的粪肥。

  正因为如此,那些人家才会这么迫切的想将自家闺女或者侄女嫁给朱六郎。

  可惜,那是以前了。从朱四郎这事儿一出,六郎的行情瞬间暴跌。哪怕有些人脑子转得没那么快,不久之后也会得到别人提醒的。嫁闺女是长久买卖,卖闺女才是一锤子买卖。他们是想细水长流的得些好处,而不是就得那三五两银子。

  试想想,嫁个闺女给老朱家,回头闺女倒是过上好日子了,可对比自家……算了吧,还是一起穷着过吧。

  次日,临近晌午时分,衙门那边派来了人。

  而此时的朱四郎已经如愿以偿的病倒了。说来也是凑巧,本来他们这一带即便是冬日里也不会冷到哪里去,过了元宵节后,天气更是逐渐转了暖。结果,冷不丁的来了一场倒春寒,让本来还处于病和不病之间的朱四郎,彻底的病了。

  衙门来人倒还真没想那么多,主要是巡讲这活儿是千载难逢的好活儿。来回有马车接送不说,到了地头上还有格外丰盛的一日三餐,假如当晚没法回家,镇上最好的客栈敞开门等着呢。这还不算,县太爷早先就发了话,按次给予补贴,毕竟人家愿意分享养猪秘诀已经够仁义了,可不能叫人亏了去。

  这些好处是明晃晃摆着的,加上朱四郎前头又已经巡讲了半月,衙门来人压根就不会想到别的,听闻他病了,也只是站在门口瞧了一眼问了两句,见还真病倒了,就暂时先这样吧。前头没能听到的镇子,回头再巡讲也就是了,只吩咐他安心养病,等春耕过了再说。

  衙门的人倒是很快就离开了,朱四郎的心却依旧是拔凉拔凉的。

  眼下离春耕还有好些日子,等春耕结束那日子就更长了。可就算时间措措有余,他也根本就没办法安安心心的养病。

  没听衙门的人说了吗?前头没听到的下次有空再讲,还特地提到了春耕后。都说的那么明白了,还能不是春耕后继续?!

  可不管怎么说,眼下这个难关是过去了,老朱家除了朱四郎以外的其他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纷纷说,那就这样吧,趁着养病期间好好背稿子。尤其是宁氏,她还乐颠颠的,盘算着春耕后那不就是天气彻底暖和起来了吗?这冬日里出行就是不方便,巡讲也挺不容易的,经常被吹一脸冰冷。可等春耕结束了,那不就是春暖花开时?哟哟哟,出游的好时候啊!

  宁氏是真高兴,一高兴就忍不住卖弄起了她的厨艺来。

  对于这一点,朱母还是很乐意看到的。要知道,分家后虽说家里人少了,可对于女人家来说,屋前屋后那些事儿却并不会因此减少。眼瞅着要开春了,她盘算着要忙活的事情还真就不少,旁的不说,每年开春都必须要做的咸菜、腌菜之类的,起码也要忙活好几日。正好宁氏愿意帮着解决一日三餐,朱母乐得如此,只道索性来家好了。

  朱母的意思是,让宁氏来老屋这边做饭,她都出力了,米粮就自家出了,正好二郎帮着家里做了不少活儿,眼看着接下来四郎养病兼背稿子,肯定抽不出空来的,六郎本就不如四郎能干,如今还要帮着监督,估摸着倒霉的依旧还是二郎。

  然而,宁氏婉拒了朱母的好意,她表示还是更习惯她家的灶屋,毕竟是去年秋收后才盖的新屋,而且那边的灶屋是全部依着宁氏的喜好和习惯盖的,旁的不说,单单面积就是老屋这边三倍有余。

  既然宁氏坚持,朱母也就随她去了。殊不知,所谓的习惯只是宁氏随口寻的借口罢了,真正的理由是,她要气死温氏。

  私底下,她同王香芹道:“我是不知道你娘家嫂子怎么就突然发了疯,可我猜,这事儿保不准还是温氏搞的鬼。要不然,好端端的她为啥要发疯?你听我的就是了,但凡确定不了的坏事,那一准是温氏干的没跑!!”

  对于这种神奇的逻辑,王香芹也只能报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仔细想想,温氏在那天压根就没出过头,偏她又不是那种藏得住的人,因此就连朱母也不觉得这次是温氏搞的鬼。可谁又能想到事情会这么凑巧的?诚然,那日的事情跟温氏没有直接关系,可要不是她在王嫂子跟前叨逼这个叨逼那个,王嫂子又怎么会憋了一肚子闷气无处发泄?之后的事情也就不用多说了。

  所以,有时候还真是对手最了解自己,连温氏都不觉得那日的闹剧同自己有关,宁氏就是这般笃笃定。

  又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加上老朱家这边已经为了那些烦心事焦头烂额了,宁氏没敢直接上手搞事,她想了另外的法子,在自家灶屋里卖力的做好吃的,誓要将前阵子吃过的美食都模仿出来。这还不算,她还特地让还没开学的灶台帮着扇风,对准隔壁院子去。

  就像宁氏了解温氏那般,温氏对宁氏也是相当的了解,对于这种近乎幼稚的手段,她简直气乐了。偏这手段幼稚归幼稚,温氏还不能直接抗议,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过后倒是愈发使唤猪毛往老屋去蹭饭了。

  趁着春耕还没开始,温氏和宁氏又开始了她们的别劲儿生涯。

  因为她俩又较上劲儿来,倒是没能第一时间发现村子里的流言蜚语。

  前头那么大的事情,还关系到人们最为看重的钱财,加上春耕尚未开始,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忍不住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嘀咕这个事儿。

  有闺女的人家痛骂朱四郎不像话,直言他这般做法会坏了整个村子的风气。试想想,谁家不是男人养家糊口,女人在家收拾打扫?真要是都学了朱四郎,自己没本事还老盯着别家的闺女,哄了骗了还要人家不认娘家,那风气该坏到什么地步啊?

  还有人想着,朱四郎一贯身强体壮的,哪怕这两天是来了一场倒春寒,可村里的其他人都没病,怎么偏就他病倒了?就说是真病还是假病,还不能确定呢。不过,这事儿倒是好办,很快就有那跟老朱家亲近的人出来做了保,说他朱四郎是真的病了,如假包换。可惜,就算有人做了保,其他人依旧有话说,只道他是做了亏心事心虚了,这才给吓病了。

  人嘴两张皮,本就是上下一拨弄就成的,偏村里没人知道朱四郎想要逃避巡讲一事,自然而然的也就坐实了此事。

  除此之外,也不是没有人对朱四郎羡慕佩服的,都觉得他虽然不是个东西,可人家确实很成功。靠娶媳妇攀登人生巅峰,成为人生赢家,这种人能有几个?就有那嘴快的在外出时,忍不住嘀咕了几句,倒是引来了外村人的好奇。托巡讲的福,朱四郎本就是十里八乡的名人,只是早先那是县太爷强制的听讲,很多人就算去了也不一定真的用心去记。眼下,那些人倒是后悔上了,原来朱四郎最能耐的不是养猪而是调教媳妇啊!

  就有人来秀水村打听啥时候再办巡讲,得知至少要等春耕结束后了,就耐不住性子想干脆见朱四郎一面,乘机讨教讨教。

  当然,这些人都被婉拒在了门外。

  别人不知道,老朱家的人还能不知道?朱四郎背稿子都来不及,讨教个鬼啊!真要是一对一的讨教,别人把他考倒了咋办?回头还得想法子圆回去,累不累啊?还是统一回绝了的好。

  此时,朱家人还不知道此“讨教”非彼“讨教”。不过,这事儿也瞒不住,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明白的。

  万幸的是,再大的热闹都没有春耕来得要紧。等春耕愈发临近了,甭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终于都消停了,以后会不会再度复发尚且不得而知,反正眼下是没人再折腾了。对于庄户人家来说,春耕是顶顶重要的事情,今年下半年的吃喝嚼用,全看春耕这一茬了。

  也是步入了春耕之后,留在家里养病闭门不出的朱四郎这才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讲句良心话,朱四郎很懵的,甭管外人是咋把事情圆起来的,到他这边一切就是荒谬的。因为只有他可以确定,自己跟王香芹压根就没有什么暧昧的过往,他俩第一次见面就是拜堂成亲那一天。虽说乡下地头本来没那么严苛的,可这不是新娘子临时换了人吗?早先大定小定该是见过的,偏那时他见的是王香椿,至于他如今的媳妇王香芹,确确实实是洞房花烛掀开红盖头后才正式见面的。

  可要说王香芹是单方面的爱上他了,为他掏心掏肺,为他不认娘家人……这也说不通啊!

  就他病了这小半月里,他认认真真的回忆了这两年的生活。就感觉吧,他可能对媳妇的认识和了解还是不太够。要说王香芹是对他不错,可他也确实没有感受到浓郁到窒息的爱。就不说别的了,王香芹平时对猪都比对他好,所以……

  “六郎,你觉不觉得还有一种可能?”

  六郎可怜兮兮的捧着一大沓的稿子,有心想提醒四哥赶紧背吧,背完了他好出去帮着挑粪,可他到底还是心软的,见他四哥一脸认真思考的模样,顺口接了一句:“啥可能?”

  “你四嫂吧……她这人其实挺迷信的。”

  “啥?迷信的人不是二嫂吗?她前头又去给刘神仙送钱送米粮了,还特地做了一提兜的糕点果子。娘说二嫂对刘神仙比对她还孝敬。”

  “那不一样,二嫂对刘神仙是有所求的,要不是刘神仙说的话句句都灵光,你看她理不理人家。可你四嫂不同,我是想着,她原先不就说过大嫂不适合养家禽家畜吗?她不是开玩笑的,也不是故意埋汰大嫂,她就是真的认为姓温的不能养一切东西。所以……她不会是认为姓朱的就能养出大肥猪吧?”

  六郎顺着他四哥这话往下想,感觉这话乍一听是有些牵强,可多琢磨琢磨,似乎还真有些道理:“我记得四嫂以前还说过二嫂的名字,说啥叫宁夏的为啥不卖烤羊肉串?大概是这个意思。可为啥叫宁夏的要卖烤羊肉串呢?”

  “那为啥姓温的不能养一切呢?姓朱的就能养出大肥猪呢?”

  最终的答案就是无解,非要说的话,大概就是王香芹的脑子跟寻常人不一样。说不出哪里不同了,反正就是不一样。

  朱四郎觉得,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听着比他跟王香芹提前好上了要靠谱太多太多了。

  勉强给了自己一个心理安慰,可惜的是,该背的稿子还是得背。幸好,春耕一忙活,几乎没人再提早先那些事儿了,毕竟别人家的事情就算再有意思,也抵不上自家的吃喝嚼用来得重要。当然,这也是因为朱氏族长一直在努力平息事端,朱大伯也是倒霉,他还不能看着弟弟一家不管,幸好,王家那头还是打算在秀水村好好过日子的,说白了他们就是想再捞一笔好处,免得闺女的光一点儿都没沾着。

  有朱大伯从中做调解,王家那边也不可能一直闹腾下去。说白了,这个事情道理是在他们这边的,可真要闹大了,从律法上来说,嫁出去的闺女就是夫家的人了,占了情理并不代表就占了法理。至于王香椿,她也是气不过当初的那十两银子,真想霸占猪舍和大肥猪们,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最终,两方达成了一致,拿银子作为补偿,以后绝不再提此事。

  简单的说,就是拿钱抹去了往昔的情分,尽管王香芹跟娘家这边本来也没太多情分。

  银子拿到手了,王嫂子还是不乐意,她总觉得太少太少了,对比老朱家得到的东西,实在是不值一提。甚至他们王家得到的还不如王香椿多,早先还心疼了小姑子的王嫂子,这会儿又再一次嫉妒上了,全然没想到王香椿之所以能多拿银子,完全是因为这里头包含了她最初出的那十两银子。

  甭管怎么说,这事儿总算是摆平了,就算有人心存不满,事情了结后再闹腾却是真的无理取闹了。

  王嫂子还特地在事情了结后,提了两只老母鸡回了趟娘家。这让王家阿娘很是不满,连声念叨咋有这种嫁出来还惦记娘家的媳妇?偏她如今也只敢私底下嘀咕一两句了,王家这边的亲戚本来就少得可怜,王家阿娘的父母更是已经过世了,她跟哥嫂的感情不好,有差不多近十年没怎么跟娘家来往了。眼下,想想已经彻底决裂的大闺女夫家老朱家、本就不太能指望得上的小闺女夫家孙家,也就只剩下儿媳的娘家这门亲戚了。

  罢了罢了,就这样吧。

  对比王家的不是滋味,老朱家那头却是彻底放下了心来。尤其是王香芹,她本来是真的拿捏不准跟娘家人的关系,原先是想着逐渐疏远也不错,可因为两家同住一个村子,老王家是绝对不可能搬离的,朱家更不可能,也就是说两家是世代为邻的,这要怎么疏远?而如今,甭管过程如何,至少结局还是她所乐见的,又有里长帮着做见证,她跟王家算是彻底没了关系。

  王香芹那叫一个神清气爽,终于不用烦恼跟娘家人怎么相处了,甚至连往后必须应酬的事情都可以名正言顺的拒绝了,世界多美好啊!

  朱四郎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他坐在窗户底下背稿子,一抬眼就看到了媳妇那明晃晃的笑容,不禁叫他看愣了。

  “你不背稿子你在看啥啊?”朱母从后院喂鸡回来,见到傻不愣登看向院坝的儿子,顿时气结,“最多再十天你就要去巡讲了,稿子背熟了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9页  当前第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1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