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女教授古代青云路_分节阅读_第120节
小说作者:林木儿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99 KB   上传时间:2016-01-09 14:12:47

萧云峰点点头,“这个太子也是够奇葩的。他怎么就招了这么个人在身边。这种女人,一般人想驾驭,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谁能想到堂堂的太子妃,都只是别人的一颗棋子。”郑青鸾啧啧不已,“不得不说,这个女人的胆子不是一般的大。只是可惜,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阴谋诡计上了。格局到底小了些。要想成事,虽少不了阴谋,但更多的,却得依赖堂堂正正的阳谋。”说到这里,她看着萧云峰,“估计这些事,你不曾跟长公主说过。我觉得,她有权力知道。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虐待自己儿子的凶手而不自知,是一种悲哀和讽刺。”

萧云峰迟疑了半晌,才点点头,“我会找机会说说的。”

郑青鸾笑了一下,不由得觉得好笑。萧鹏飞何德何能,得公主垂青。先后被人下了两次药,跟本朝和前朝的公主,发生了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如今这两位公主碰撞起来,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她拭目以待!

☆、第205章 备考

第二百零四章备考

萧云峰既然打算把这些告诉给江阳长公主,他就不会拖着。正像郑青鸾所说的,这对作为母亲的长公主,是不公平的。所以,当天晚上,在宫中留宿的长公主就收到了萧云峰的亲笔信。信中的意思不外是,他以为再也遇不见这个仇人,就没多说。怕她难受。如今这个人出现在宫中,就很有必要告知一声。还请她千万克制自己的情绪之类的话。可长公主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些真是心都在滴血啊。这些事,那个人并没有告诉她!这让她更加心如刀搅。

第二天一早,萧云峰收到长公主差人送来的一块不起眼的铜牌,铜牌上只有‘麒麟’二字。萧云峰大吃一惊,“麒麟卫!”这竟然是先皇留给长公主的麒麟卫信物。凭它,就可以差遣麒麟卫。这是一只皇家护卫。其实力不可小觑。

郑青鸾眸子一亮,瞬间有垂下了眼睑。她让萧云峰告诉长公主那些,就是怕长公主顾念旧情,被太子给利用了。虽然太子的芯子换成了萧鹏飞,但她不敢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前世今生,有些事太过玄妙。如果让郑青鸾选择,这辈子的亲人在她心里,似乎更重。她无法预料如今的萧鹏飞今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对于长公主而言,让他在丈夫和儿子之间做抉择,委实太过艰难。如今这样正好,以免将来为难。

“母亲是什么意思!”萧云峰显然受到了惊吓,“她就不怕我对宋家不利。”

郑青鸾笑道,“如今,早已经今非昔比。你也不是那个到处逃亡的萧家子,而是威震西北边陲的萧家家主。如果你想对付皇家,早动手了。长公主是做母亲的,哪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品性。可能是你说的事吓着她了。把令牌给你,也是为了给你自保用的。咱们无事不启用它就是了。”

萧云峰顺势把牌子递给郑青鸾,“暗处的事情,都是你在处理。这牌子你收着吧。妥善保管。要用的时候,也别顾忌什么。”

“我收起来就是!”郑青鸾笑道,“但愿永远都别用到它。这毕竟是先皇留给长公主自保用的。”

萧云峰点点头,“母亲身边的事情,你多关注一下。她终究不及那个女人心狠。”

郑青鸾郑重应了下来。心里却道,那是没遇到让她下狠手的人。任何一个母亲面对伤害自己孩子的人,都不会手软。何况长在皇家的长公主,真要是个慈悲人,能有如今的地位。怕是在背后也帮如今的皇上处理了不少事情吧。

两人吃过早饭,就启程往烟霞山而去。雨已经停了,太阳也露出了头。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雨过后,明显冷了很多。

一路骑马回家,秋风带着凉意,等到家,浑身都凉透了。

郑青鸾狠狠的打了两个喷嚏,知道这是着凉了。萧云峰一进门,顾不上寒暄,先叫了药杵过来,给郑青鸾看诊。

“也是我大意了!”萧云峰有些懊恼的跟郑老三和钱氏道,“就不该纵着她骑马。”

“不怪你!”钱氏道,“这丫头这几年习武,就没怎么病过。跟铁打的似的,突然娇气起来,谁能想到呢。”

“本来就不是大事。”郑青鸾笑道,“发发汗就好。”听见外面院子里,有人跟郑青桔问好,她连声道,“别让我大姐进来。她有身子的人,过了病气就不好了。孕妇不好用药,到时候才真是受罪。”

“我知道了。”不用人传话,郑青桔在外面就听见了说话声,“我不进去,你安心养着。你这臭丫头真是,好不容易回家了,我紧赶慢赶回来瞧你,你倒是进京了。如今回家了,又得隔着帘子说话,一天到晚就你会作妖。”

郑青鸾一噎,这又不是她自己乐意的。她不由苦笑,跟这个大姐,掰扯不清楚。就扬声道,“姐,我在南边的时候,让人买了不少当地的土布。这种布比棉布还软和,给孩子做贴身的衣服和尿布想必好用的很。我让丫头给你送过去吧。你回去瞧瞧,看能不能用。”

“你个作孽的丫头!”郑青桔嚷道,“比棉布软和,价钱自然就贵。你还想着给孩子做尿布,真是败家的。”

“我给我外甥的,我乐意!”郑青鸾气的够呛,给你自己的孩子,你还不乐意,“你要是敢把布收起来不用,我明儿就拿剪子直接把布剪成布片。别想着拿旧衣服给孩子用,那东西不舒服,咱家如今有这个条件,娇养着怎么了。”

姐妹俩两年不见,隔着屋子就嚷开了。

郑老三满脸无奈,三郎五郎陪着萧云峰坐,说着一些琐事。权当听不见。

小八虽说大了,不好往郑青鸾怀里挤了,不过还是凑在床边,小声道,“大姐如今当家,越发抠门了。”

汪兴华很不好意思,幸亏都不是外人。他接话道,“这是孩子的姨母给孩子的,是心意!咱不能拦着。”

郑青桔哼了一声,转身扶着丫头的手去了厨房。家里人对她的心意,她自然知道。不过都是家人,有什么说什么。喜鹊跟着郑青桔也好几年了,见主子拉着脸,她小声道,“二小姐也是疼咱们小少爷。”

郑青桔翻了个白眼,难道这个她还能不知道。也不言语,直接去厨房剥了两头蒜,捣成泥,用蜂蜜活了。交代喜鹊,“把这个送过去。”

喜鹊不敢说话,直接端着碗去了郑青鸾院里。

钱氏接过碗,一拍大腿,“如今日子好过了,倒把这茬给忘了。”郑家人一闻味道,就恍然大悟。三郎对萧云峰解释,“鸾儿这丫头,打小就这毛病。一旦受凉,别的药不管多好,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好不了。可这个偏方一用,睡一觉就没事了。她这几年少在家,也没见病过,可不把这个给忘了,得亏大姐记得。要不然病上十天半月的,可不耽搁考试吗”

萧云峰了然的点头,暗暗记在心上。心想,难怪鸾儿总把大姨子放在心上,这大姨子待鸾儿也是十分的用心啊!

第二天,郑青鸾还真就浑身都轻松了。自己给自己把了脉,一切都好。不过想起大蒜加蜂蜜的味道,呵呵!还真是够销魂的。

萧云峰在郑家没有多呆,他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

郑青鸾也正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将收集来的考题文章,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交给三郎五郎参详。等到了九月中旬,汪兴华陪着三郎五郎回了老家省府参加秋闱。考试必须在户籍所在地。郑青鸾只是一个特例,可以留在京城。当然了,回老家考试,对三郎五郎还是很有利的。这就跟高考移民是一个道理。

对于三郎五郎,郑老三和钱氏自然是担心的。但说到底,两人都是男子,哪怕这一次没考好,大不了下次再考就是。反正两人的年纪不大,多念几年书,心性才能更沉稳。但对于郑青鸾来说,过年后,她就十五了。她的机会实在不多。虽然知道即便考不好,皇上也会给恩典。但那到底面子上不好看。所以,他们还是把重心放在郑青鸾身上。钱氏亲自下厨,一天五顿饭的投喂。张老三好歹是亲自下过场的,也中了进士。学问还是很扎实的。又有临考的经验,所以,充当起先生的角色,在一旁监督教导。萧云峰见郑青鸾辛苦,几次都想开口求情。说实话,真没必要这么拼命。他已经和皇上说好了。但见这一家人都如此执拗,到底没有开口。他们有他们的傲气,觉得门第般配不上萧家,就想让自家的姑娘在其他方面出头,堵住众人的嘴巴。可他们怎么就不想想,如今的郑青鸾,早已不是初到京城的郑青鸾,她在军事上的天赋,简直是惊才绝艳。她是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的人。谁也不敢小瞧。

郑青鸾是个态度认真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所以,她也会倾尽全力。

萧云峰只能默默的转身,安排后勤去了。怎么安排才能不让这丫头在九月末十月初的天气里觉得丝毫寒冷,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他的动作不小,也没刻意避着人,上面这些人,想知道的都能知道。但却没人站出来说一句反对的话。甚至还会不动声色的提供一些便利。大家都不是傻子,犯不上为这个得罪萧家。况且皇上肯定不会为难郑青鸾,考试也就是走个过场,叫这个真干嘛。不是有病吗。

就连泰安帝听了下面的禀报,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知道了。其他人还能怎么着!

泰安帝对萧云峰这种不避人的做法还是满意的。他就是喜欢这种凡事摊开来说的人,最见不得的就是那些自以为身在暗处,偷偷摸摸玩花样的家伙。显然,他的儿子们还都是这样的货色。想想这些事,都觉得糟心。

☆、第206章 不安好心的考题

第二百零五章没安好心的题目

说句实在话,郑青鸾直到进入考舍,心里都没什么底。科举越往上越艰难,都希望能鲤鱼跃龙门,可龙门哪里是那么好跃的。如今她可不敢奢望什么一鸣惊人的成绩,只要能按照之前总结的套路,不落榜就成了。可不敢小看天下英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是谦虚低调点好。

看到考题,郑青鸾一愣。好想仰天大笑三声怎么办!

她还以为要考好几篇制艺八股,没想到九道题里只有一道,要不要这么惊喜。再加上最后一道诗词,其余竟然全是杂学。这样的考题,不知道这次要坑死多少人。但很显然,这些杂学对于郑青鸾来说,不要太简单!

比如: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问问塔尖几盏灯

这根本就是一道高中课本的等比数列嘛!后项与前项的比是2,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a1(1-q^n)/(1-q),sn=381,n=7,q=2,解出a1=3.剩下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第7层3盏、第6层6盏、第5层12盏、第4层24盏、第3层48盏、第2层96盏、第1层192盏。

这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题,口算都能出结果。因为公式都是现成的,套用即可。不过郑青鸾还是先把结果工整的写了出来,才写自己的计算过程,在这个过程上,必须有推倒公式的步骤,而且不能用英文字母,只能用甲乙丙丁等来替代。以前做题都讲究化繁为简,如今要让别人看得懂,郑青鸾不得不化简为繁,怎一个酸爽了得。当然了,跟其他蹲在角落里一点一点推算的人比起来,她这点难受就有点欠揍的意思了。

轻松的答完这一题,郑青鸾继续往下看。

“有个学生资性好,一部《孟子》三日了,每日添增一倍多,问君每日读多少。”

坑爹的!这道题本身并不难,跟上道题其实是一个类型的。n=3,q=2.真正让人抓狂的是,一部《孟子》究竟多少字。知道数列之和sn,才能求a1.试问谁背诵课文之前,数过它的具体字数。除了绝句律诗,谁记得每篇文章的字数。这不是坑死人的节奏吗郑青鸾只记得好像有三万四千多字,更具体的数字,她也不记得!呵呵,不过,有这个范围在,结果还必须是整数,那么推倒起来也不难,反复算了好半天,才把字数定在了34685。这个数字,应该不会出错。然后带入公式计算,求出第一日读书4955,第二日读书9910.第三日读书19820.

如果第一道题,还有人心存侥幸,觉得不推倒公式,只用试数法,从a=1试起,只要三次,就能出正确答案的话。那么第二道题,就足矣把这些人给坑死了。

这是哪个王八蛋出的题!郑青鸾恨不能乐出声来!她太喜欢了有木有。

第三道题,让郑青鸾觉得很有趣。它说的是,有个富商,有一件纯金传家宝,因做生意需要的资金不足,他就将宝物当了活当,说好的是三个月赎回。当铺检查了金器,并称量了重量为五斤一两,按金价兑换银两给了富商。三个月后,富商如期来赎回宝物,可见到自家的传家宝检验时,发现不对劲,尽管外观一样,但手感不同。富商认为当铺偷梁换柱,将自家的宝贝偷换掉了。当铺也认为富商奸诈,想讹人。于是富商和当铺闹上了公堂,如果让你来断案,该怎么判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都能发散。比如从律法角度,讲一讲证据的重要性。郑青鸾也从这个角度剖析,总结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又回归原题,从物理的角度,说明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判决案件寻找可靠证据。

答完这道题,郑青鸾长出了一口气。科举考试与现代的考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题目很有发散性。不同的人,所看到的问题不同。思想深度也不同。这些都反应在卷面上,成为选才的依据。

第四道题,是告诉你一个州县有多少户百姓,每年两季该缴纳多少赋税,这些钱应该怎么兑换,粮食需要多大的仓库,怎么储存。

小学五六年级都能计算的问题,对郑青鸾真的没有难度。她现在倒怀疑,是不是户部或者工部捅出什么篓子了,他们管着天下钱粮工程水利,真要计算上出现了偏差,可就要了命了。朝廷是不是通过这次秋闱,强调杂学也不可疏忽呢。

郑青鸾心里猜测,手下却没停,稍一计算,也就出了结果。她认真的验算了好几遍,才罢手。

第五道题,是关于河工的。问你要整修一段百里的河堤,应该怎么安排。

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也是一道任意发挥题。

要答好这个问题可不容易,因为它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想答全面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郑青鸾的思路又有惯性。她第一点考虑的不是征集多少人工,需要多长时间。而是想着这河堤的具体位置。在南方和北方是不同的,因为水量有差别。地理环境也很重要,沙土地和山石地是不同的,沙土地要考虑到建筑的牢固性和渗水量,山石地要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还有开工所谓时间,因地域的不同,节气的变化,水量都会有变化,所以,确定枯水期很重要。这些都确定以后,还要采集数据计算,要算出河堤的底面宽度,顶面宽地,坡比等等,以保证河堤能顶住压力。确定这些以后,就能算出需要挖掘的土的立方,再计算人工。确定了人工,才能算出需要的钱粮。对于征集河工,她又提出‘以工代赈’,俭省钱粮的举措。在文章的最后,她补充了不少赔偿措施,比如若是发生事故,伤残了赔偿多少,意外死亡了又要赔偿多少。再施工的过程中,若是侵占了良田,又是怎样的赔偿办法。尽量保证底层百姓的利益。甚至细节到,如若民工在工程期间,生病的话,应有休息的权力,医药费应该报销多少等等。

这道题她答的最认真,不外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那些百姓争取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尽管这个利益很微小,甚至是渺茫。也许很多人看了这篇文章,都会觉得她的想法很可笑,可她也不在乎。她无力与整个社会抗争,但不妨碍她发出自己的声音。

可以说,这道题,她突出了‘科学’和‘人性’。修河堤是一件科学的事情,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是随便给你个数字,就能计算出结果的事。

第六道题,问的很大胆。今年夏天,一道雷劈在了太庙顶上,题目就问你就此事有什么看法。

郑青鸾看完这道题,倒吸一口凉气。这是哪个二愣子出的题,这个问题也敢光明正大的拿出来。太庙供奉的可是皇家的列祖列宗,雷劈太庙,岂不是说皇家失得。郑青鸾心里顿觉不妙。以她如今的身份,说皇家的是非长短,不管怎么说,都不行。她避开这个问题,把这个时事政治题,完全当做科普说明文在答。阐述雷电这个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再阐述打雷和闪电其实是同时发生的,只是光的速度比声快。又讲述了,应该在建筑上安装避雷针,以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等等。

她的试卷是单独的,上面那些人想看都能看到。想必这个答案,坐在龙椅上那位是很乐意看到的。他此时绝对是一个乐意相信科学的封建帝王。郑青鸾暗笑。

第七道题,问的比较刁钻,今年豫州等地大旱,题上又问对此事的看法。

又是一道容易误导人的题。出题人似乎一直想把问题往皇家德政方面引。正因为皇家失德,所以才天灾不断。

要是到现在还意识不到事情的蹊跷,郑青鸾就白活了。她恍然记起,萧云峰似乎说过,此次的出题人是帝师平子谦。而他的孙子平秀章正是跟前朝有牵扯的人物。

泰安帝对自己的老师肯定是信任的,出于保密需要,题目他事先也是不知道的。呵呵!这下被坑惨了!

郑青鸾先讲述了如何抗旱救灾。又提出了朝廷应该设立应急体系,准备应急预案等。强调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最后,从气象的角度,解释干旱这一自然现象。

把科普进行到底!闭口不谈政治!

郑青鸾答完这一道题,狠狠的舒了一口气。

九道题已经完成七道了!凭这七道题,落榜是不可能了。

守在门外的嬷嬷们看到这姑娘总算搁下了笔,心里一松。这可是整整一天了,不吃不喝不动,埋头奋笔疾书,谁受得了啊!

光线已经暗淡,郑青鸾摸摸肚子,还真是饿了。她把油灯点了起来,把桌上答好的试卷收好,才拿出食盒里的点心,垫垫肚子。

外面秋风起,卷着树叶肆意飞舞,像是雨又要来了的前兆。郑青鸾的考舍背风,一点也吹不进来,不仅墙壁是暖和的,就连脚下踩的地面也热乎乎的。郑青鸾一笑,这家伙连地暖都折腾出来了,还真是费了不少心呢。

想来今晚能睡个好觉。

☆、第207章 想出去

第二百零六章想出去

果不其然,天黑了下来,雨也下来了。

秋风秋雨助凄凉!这大概是众考生此刻的心声吧。

考试是允许带考篮的,郑青鸾的考篮里就带了小巧的碳炉,紫砂壶也小巧玲珑,只能装下两杯水而已。郑青鸾把碳炉点着,烧起了热水,看着紫砂壶里的热气升腾,心思也有些飘了起来。

今天这试题,明显带着某种针对性。前面是几道杂学,这些学子里,真正精通杂学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折戟沉沙。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改变自身甚至家族的命运。很多寒门学子甚至是靠一族之力才供养出来的,他们身上寄托了太多人的希望。而这些杂学的考题,让他们这些年的努力化为乌有。谁能甘心。哪个如今不是心烦意乱满腹牢骚。后面几道题就起到了很好的引导这股怨气的作用。自古文人多是书生意气,激扬文字,针砭时弊,嘴上从来没有把门的。似乎谁更激进,谁更有文人气节一般!在这种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他们笔下会留情吗那自然会把皇家骂的狗血淋头。文人的笔有时候比将士手里的刀还可怕!因为他们直指人心!

这些能参加秋闱的人,都是有秀才功名的人,之后又苦读了不知多少载,哪里能没点真功夫。写起文章来,哪个也不输人。但这样的文章能被录取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被削去功名就算不错了。龙椅上那位可不是个心胸宽大的人。

那么,这些落榜之人,有才学的自然恼怒,才学差的也为自己的落榜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而这考生中头脑清醒之辈,不把怨气往外撒的人,恐怕就是这一次秋闱的幸运儿。这样的人,只怕是少之又少吧。

茶壶里的水翻滚了开来,咕嘟咕嘟之声打断了郑青鸾的思绪。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2页  当前第1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0/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女教授古代青云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