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605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等到李成梁的使者走后,张居正喊来儿子说道:

  「此番拒绝了李成梁,以他的性格绝对不会放过我们父子。」

  张敬修大惊道:「父亲,那要如何是好?」

  「南下!」

  张居正毫不犹豫的说道。

  张敬修惊讶的看着父亲,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和东南大都督苏泽是旧相识,但是两人的政见不合,甚至当年张居正下台,也是因为湖广老家被东南攻陷后,苏泽将张居正的

第578章 信心比白银重要

  等到李成梁的使者找到张居正的时候,他说儿子护送父母返回湖广祭祖,使者无奈只能空手而归。

  听到消息的李成梁也只能放弃打算,毕竟他不可能真的让张居正复出。

  京师的物价还在上涨,李成梁最后也没有办法,他只能修修补补,先稳定住军队和官僚体系再说。

  李成梁恢复了官员和军队发粮食的传统,在高拱时代,官员的俸禄就根据粮食价格折算成银元发放了,如今重新改为发放实物,算是稳住了官僚系统和军队。

  但是军工厂的生产还是被影响到了,李成梁再次要求这些地方从银元征收改为征收原料,确保这些军工厂不能停工,并且派出官员强行收购兵工厂需要的原料。

  这样下来,京师的通货膨胀还在继续,但是好歹将明廷的要害部门稳定住了。

  至于其他的,李成梁已经没有办法了。

  民间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现象。

  明廷发行的银元疯狂编制,而东南的银元疯狂的升值,那些手里握着东南银元,或者能从东南搞来银元的商人们,迅速开始抄底其他人的资产。

  这其中清远伯家的东南银元数量最多。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清远伯家里有这么多的东南银元,但是李炜父子拿着钱疯狂的收购其他人的资产,一口气买下了好几个优质的工坊和商铺。

  大宗资产都是用东南银元交易,小额商品就是以物易物,从高拱开始构建的经济体系,终于玩崩了。

  不过这件事倒是也赖不上李成梁,因为包括高拱自己在内,明廷的货币政策就是非常短视的,发行银元也不是为了商业流通,而只是为了缓解财政问题。

  高拱明知道明廷发行的银元成色不足,依然用银元支付官员的薪水,强行推动银元流通。

  张居正也清楚明廷银元的水分,但是承认明廷发行的银元可以用来交税,通过一条鞭法确定了银元的币值。

  李春芳延续前两任的作风,但是他需要养军花钱的地方更多,于是也就发行了更多的银元。

  等到李成梁接手这个烂摊子的时候,早就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可以说,因为明廷财政紧张,所以才发行银元的,只是阴差阳错适应了大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让这些劣币正常流通了起来。

  严格说,明廷的银元贬值,只是让这些劣币回到了自己应有的价值上。

  总结起来,如果李春芳执政时间再长一点,这个雷就要爆炸在他手里了。

  京师物价混乱的消息传到了东南,苏泽却没有高兴,而是立刻召集了内阁开会。

  长期以来,苏泽奉行的就是「摸着明廷这块石头过河」的想法,大明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也可能是现在或者日后东南会遇到的问题。

  在大明暴雷之后,东南也要迅速的排雷。

  滥发货币这种事情,几乎是任何地方都会出现的。

  只不过是东南的经济更发达一些,对货币的需求还很大,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发行银元。

  但是这种事情必然有一个尽头,经济也不可能永远发展下去,就算是金银这种贵金属货币,也总有一天会因为白银大量的流入,导致市场上的货币超过需求的货币。

  当然这可能是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可就如同苏泽书上所说的,恶性通货膨胀几乎是无解,真的爆发这样的问题,那就没办法了。

  将明廷通胀的报告发给内阁众人,徐渭心情愉悦的说道:

  「果然和大都督说的那样,滥发货币和明廷信用下降,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如今的局势更方便我

  们对河南的用兵计划了。」

  众人也纷纷笑了起来,因为明廷的恶性通货膨胀,如今李成梁手上的一些底牌都用来维持京师稳定上了,根本没有能力去支援河南了。

  苏泽却说道:

  「明廷没有这些问题,我们在河南也拥有优势,但是明廷的通胀也给我们一个警示,也许在将来某一天,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众人纷纷收起笑容。

  苏泽继续说道:「大明刚成立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发行过宝钞,在朱元璋一朝,宝钞还能保持稳定,到了成祖朱棣的时候,宝钞已经接近破产,后来又发起了救宝钞的运动,但是都收效甚微。」

  「如今明廷的银元危机,不过是宝钞的再现罢了。」

  「只要明廷滥发货币的心思不绝,这几乎是都是无解的。」

  「但是又何止是明廷啊?任何的政府都不会断绝发行货币的冲动的。」

  方望海低下头,其实东南的户部也在不断的发行银币,甚至因为东南的货币是如今整个亚洲的结算货币,发行量是要比明廷银元多不少的。

  大量的铸币厂日以继夜的工作,东南的市舶司可以说是从全世界吸收白银,这些白银都被铸造成银元,迅速的流入到市场上。

  户部盘查今年的铸币记录,比去年增长了足足三倍,如此触目惊心的数量也让户部官员惊骇。

  而之所以东南如此的富裕,则一笔铸币收入也已经超过了田税、商税和市舶司税,已经成东南的第一大收入了。

  这样的现象,也让户部和天工书院所有的学者们都骇然,这个世界上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政权,是依靠铸币而生存的。

  铸币的收入确实是很爽,但是苏泽的这句话也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货币是有限度的。

  就算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其实也是建立在信心上的。

  严格地说,东南银元的成色是不如西班牙银元的,两者的兑换比例接近一比一,这其中多余的价值,是商人和百姓对东南货币的信任在支撑,

  苏泽说道:「货币问题,其实是信心问题,要让百姓和商人知道,东南的官府不会因为财政问题而滥发货币,才能让百姓保持对币值稳定的信心。」

  苏泽说道:「我准备将铸币司从户部独立出来,成立一家专门的机构,负责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

第579章 货币和财政政策

  将铸币司从户部独立出来,成立一个新的部门,自然是为了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脱钩,尽量减少官府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保持一个长期稳定的货币政策。

  近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财政,而随着近现代化的加快,随着市场越来越复杂,官方能够直接介入的经济事务反而是变少了。

  这很容易理解,比如一个村子原本只有一家店铺和一家工坊,那么这个村子的经济活动就很容易控制。

  只要规定这个店铺贩卖的商品价格,规定这家工坊的生产的东西就行了。

  可如果这个村子有一百家店铺,一百个工坊,那么只靠着官吏,就没办法直接控制市场。

  经济也同样如此。

  一个国家的经济品类越丰富,经济活动越频繁,那官府对于具体经济事务的控制力就越低。

  这时候需要调控经济,就只能依靠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了。

  所谓的经济政策,就税收、法律、港口政策这一类的调解工具,其中还包含了官府主导的投资等一系列能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举措。

  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经济政策工具就是市舶税了。

  对不希望出口的商品加征出口的税收,对于鼓励进口的商品减免税收。

  对鼓励发展的工业门类减税,对不鼓励发展的工业类别加税,起到对工业品类宏观调节的作用。

  如今东南的户部,就是这样的一个部门。

  除了经济政策之外,能影响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就是货币政策了。

  货币政策所控制的唯一变量,就是钱。

  市场上的钱多,那么物价就要涨,市场上的钱少,物价就要跌,这是最经济最直接的控制手段。

  当然现代国家还可以通过利率来控制整个经济市场。

  通过加息,让居民储蓄增加,减少过热的消费需求。

  通过降息,减少用钱的成本,促进消费,减少经济通缩的风险。

  只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的东南银行体系还处于萌芽阶段,各家银行票号的利息还都是独立的,并没有指导银行票号利息的部门。

  所以在贵金属货币时代,铸币就是影响整个经济市场的货币政策。

  将铸币司独立出来,减少整个官僚系统对于铸币事务的干预,则能够强化民众对于货币的信任。

  实际上后世各种标榜独立的央行,都免不了被官府影响,所谓的独立性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掩耳盗铃,或者缺乏一个基本的制约,那和明廷一样滥发货币的事情就很难杜绝。

  这几乎是一定的,只要铸币印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是圣人也没办法控制啊。

  明初宝钞的崩溃,就验证了这个定律。

  朱元璋的宝钞原本已经通过国家强制力推行到全国了,虽然宝钞和现代意义的纸币不是一种东西,比如宝钞不能随意兑换成其他货币,但是已然算是信用货币的雏形了。

  但是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花钱就开始大手大脚起来。

  朱棣南征北战,又修建紫禁城,又派遣郑和下西洋,明廷能够支撑下来,靠的就是不断发行宝钞。

  结果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宝钞信用,就被朱棣一个人用光了。

  后面的皇帝发起了多种救宝钞的运动,最后都因为滥发无度而救不回来了。

  而这场流毒甚至到了今日,如今东南也不敢推出信用货币,因为老百姓实在是被宝钞弄怕了。

  苏泽认为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可能不会发生货币滥发的问题。

  但是谁又能保证以后就不会滥发?

  能保持一定独立性的铸币司,以后就可以升级央行,负责制定长期的货币政策。

  苏泽对着方望海说道:

  “铸币司还是要从户部独立出去,以后铸币的事情要和加税一样,在制宪会议上做报告通过,这也算是有一个制约。”

  众人都是一惊,本以为苏泽要将铸币司挂到内阁下,成为一个直接向内阁负责的部门。

  没想到苏泽竟然直接要将铸币司挂到了制宪会议下,成为和内阁并列的独立部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60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5/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