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766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纳尼?”

  足利满兼大喜道:“这真是太好了!哈哈哈哈哈!”

  作为当年“应永之乱”的当事人,作为第三代鎌仓公方的足利满兼看室町幕府将军不满,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如今京畿空虚,正是他提刀上洛,与天皇陛下痛陈利害的时机,他当然不能错过。

  足利满兼兴奋地站了起来,然后下达命令:“立即调集奉公众,下令宇都宫氏、小田氏、小山氏、佐竹氏、千叶氏、长沼氏、那须氏、结城氏及关东十国所有兵马集结!”

  足利满兼的心情很舒畅,关东到关西,短短几百里路,他和父亲足利氏满走了四十年,如今即将成功取代京都的废物,成为新的幕府将军,他怎能不喜?

  至于明军,足利满兼暂时还没有考虑,反正也有室町幕府的联军在前面挡着,如今京都成为了一座孤城,他完全可以夺取后,然后带兵西进,趁着明军和室町幕府的联军拼了个两败俱伤,再跳出来摘桃子。

  ——————

  大和国。

  随着幕府联军的撤离,被强大的军事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北畠满雅和后龟山天皇终于松了口气。

  而眼见局势似乎开始倒向南朝,兴福寺也开始跟后龟山天皇重新接触。

  兴福寺,最早是南都七大寺之一,是法相、俱舍教学的中心道场,人才辈出,而到了平安时代兼管春日社,威势更盛,拥有庞大的庄园与僧兵,成为日本最大的佛寺势力。

  在日本南北朝时期,兴福寺一分为二,分为一乘院和大乘院。

  而大和国并没有守护,实际上,兴福寺握有事实上的守护职权,然而,其职权范围却无法达到南部的宇智、吉野、宇陀三郡,基本上只能控制奈良与国中(后世奈良盆地)一带。

  而这个时代,兴福寺的武装势力分为两部分,即“众徒”和“国民”。

  “众徒”这个词,原本和寺僧集团同义,但随着日本寺院经济的发展,内部身份等级差异逐渐产生,鎌仓时代中期,专事学问的僧侣在大众之中被称作“学侣”,与之相对的是武装的下级僧侣被叫作“众徒”,说白了,就是武僧。

  而到了鎌仓时代末期,“众徒”这一武装集团既是兴福寺的僧侣,又担任兴福寺领属庄园的庄官等职务,由于他们几乎与兴福寺内的佛事无关,实际上和武士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剃了光头而已。

  而所谓的“国民”,与其余诸国的“国人(也就是地方武士)”属于同一阶层,他们是不信佛的,是其他神明的信徒,但由于春日社等神社跟兴福寺是一体的,因此“国民”也开始从属于兴福寺,作为兴福寺和春日社等神社的暴力团伙来活动。

  由于“众徒”与“国民”二者特征类似,其实都是武士阶层的变种,常被并称为“众徒、国民”。

  但在最近几年,双方开始了分裂。

  大明永乐二年/日本应永十一年的七月,一乘院的“众徒”与大乘院的“国民”发生冲突,室町幕府命二者停战,请兴福寺别当(相当于住持)属于大乘院的孝圆出面协调,孝圆却说这是一乘院的问题。

  之后,一乘院的“众徒”与大乘院的“国民”纷争不断,虽然每次幕府都下令停战,但由于一乘院一贯忠于幕府,大乘院却在南北朝时期曾偏向南朝,因此幕府的裁定总无法避免地偏向一乘院一边。

  所以现在大和国内的纷争,其实就发展为了亲室町幕府的一乘院的“众徒”,与反幕府的大乘院的“国民”之间的斗争。

  而兴福寺的别当孝圆,在深入观察室町幕府的种种衰象和无能表现后,内心涌起了强烈的反正之志。

  不过孝圆并不是一个轻率的人,他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明军那可怕的战力。

  明军在集结完毕后,短短几天就攻克了立花山城,把整个九州岛岛的幕府军彻底肃清,孝圆相信,足利义持不会是明军的对手。

  而如今大乘院的“国民”在大和国内势力还算强大,这些曾经隶属于南朝核心统治区的武士们,始终不忘旧主,再加上明军是支持后龟山天皇的,因此,现在在孝圆看来,已经是兴复南朝的最好时机了。

  实际上,兴福寺回归南朝不仅仅是一种政治选择,更是一种精神皈依。

  在孝圆的心中,曾经拥有三神器的南朝代表着正统,是佛教繁荣发展的最重要依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孝圆开始精心策划,他明白单凭“国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于是,他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学侣,除了前往吉野向后龟山天皇表达反正的意愿,同时向与泽氏、秋山氏等宇智郡和宇陀郡的豪强表示兴福寺愿意与他们联手。

  在吉野郡,学侣费尽周折终于见到了后龟山天皇,他将孝圆的意愿和兴福寺的立场详细地陈述了一遍,同时表达了对南朝的忠诚。

  很快,整个大和国内的平群郡、添下郡、添上郡、山边郡、葛上郡等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国民一揆”。

  南朝的势力开始延伸到了大和国的绝大部分区域,虽然亲室町幕府的一乘院的“众徒”不承认后龟山天皇的统治,但在南部战线,南朝与室町幕府的攻守易势,却是再明显不过了。

  刚刚带领幕府联军西进没多久的足利义持,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气的差点吐血。

  可惜,他不知道这时候鎌仓公方已经下令关东十国总动员准备提刀上洛了,不然还真就能吐出来。

  事实上,明军迅速荡平九州岛岛,带来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



第568章 京都

  大内氏当年作为周防、长门、石见、丰前、和泉、纪伊六国守护,而且还掌管本州岛岛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堺市,控制着濑户内海的东西航路,势力横跨九州岛岛东北部到本州岛岛西部,此时虽然已经大不如前,堺市更是早就被幕府收回,但支持明军登陆本州岛岛,还是没有问题的。🍭💜 🐜★

  可在姜星火的力主下,明军却违背了兵家常识,并没有趁着立花山城大胜之威进军本州岛岛,而是开始清扫起了九州岛岛内部。

  九州岛岛,此时除了最强大的大内、大友、岛津三家跨国连郡占据广大地盘以外,还有松浦、相良、伊东、菊池等小家族,这些小家族只能据守一个或几个郡,亦或者一个小国。

  按照与大内氏的协议,大内氏虽然没有出什么力,但其本身“敢为日本先”,率先向明军输诚的政治举动,就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只有这样,投降明军的诸侯,才会越来越多。

  所以,大友氏的部分地盘,被分给了大内氏作为其输诚的嘉奖。

  而明军虽然不占领大内氏的土地,但对于九州岛岛其他战败的诸侯,就没有任何手下留情了。

  在姜星火的计划下,岛津氏所占据的萨摩、大隅两国,被明军直接接管。

  这样,姜星火前世日本的鹿儿岛、萨摩川内等地区,连同屋久岛、种子岛、甑岛,就直接被大明收入囊中了。

  这样做有三点显而易见的好处,其一就是控制了九州岛岛的南部,那么结合济州岛、对马岛、壹岐岛、五岛、甑岛这一串岛屿,就可以形成一道隔绝日本与大明的锁链,再加上琉球,日本就没有任何能够直接威胁大明的可能性,哪怕是倭寇的小船都很难闯过来.这样一来,就能在压制日本的同时,保证大明海疆防御圈向东扩展了数千里,即便是数百年后世界局势有变,只要彼时的统治阶层没有拉胯到极点,拥有着跟体量基本相等的海军军备,那么任何敌人从东面进攻,都依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其二那就是消灭了萨摩藩这个隐患,毕竟谁也不知道岛津家屹立不倒的魔咒究竟怎么破解,所以还是物理消灭为好,这样一来,即便历史线已经改变,姜星火也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优解,就像是他用朵颜三卫驱虎吞狼消灭和驱逐女真人一样。

  其三则是明军直接占据了九州岛岛南部,那么跟只占据北部的对马岛和壹岐岛,性质就完全不同了,水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基地,在任意时刻构成对日本京畿地区的威胁,就像是原本只能用双手按着一个人的头捶,但是现在可以把一把匕首捅进他的腹部一样。

  而对于九州岛岛其他的边角料部分,姜星火打算在维持现有情况的同时,让其变得更加混乱,只有混乱,才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

  因为只要不被胜利冲昏头脑,那就能很清晰地判断出,明军决不能陷入治安战的泥潭!

  明军不是没有能力直接吃下九州岛岛的大部分地区,而是没有必要。

  一旦吃下去,十万备倭军,半数都得被拖进治安战的泥潭里!

  这里有上百万人口,风俗文化与大明完全迥异,而且普遍都不会服从大明的管理,吃下岛津氏所占据的萨摩、大隅两国已经是极限,再过盲目扩张,接下来的仗就不用打了。

  为什么帝国总是陷入帝国坟场?原因就在于此。

  打赢敌国的正规军不困难,但要想弹压此起彼伏的反抗,那就要长年累月地投入人力物力,最终全部损耗在泥潭里不得不撤军。

  而为了让九州岛岛陷入混乱,姜星火也精心挑选了一个最好的抓手。

  ——菊池氏。

  菊池氏的领地位于九州岛岛中部的肥后国北部,这里是九州岛岛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无论东西南北从哪个方向打,都得经过这里。

  在南北朝时期,菊池氏是南朝阵营的主力,在今川了俊指挥北军发动高良山之战后,菊池军被迫撤回了根据地肥后,菊池军以隈府为中心沿菊池川和木野川构筑了十八外城,再配以本城西方的要塞水岛阵与北军对峙。

  次年发生了对九州岛格局影响深远的“水岛之变”,三人众中的少贰冬资被今川了俊杀死,岛津氏久一气之下率军返回领国,给了南军反攻的机会,将了俊逼退回肥前国,随后菊池武朝、阿苏惟武进军肥前国但好景不长,随着肥前蜷打之战的战败,菊池武安、武义、阿苏惟武等南军将领先后战死,南朝收复肥前的计划宣告失败。

  随后今川了俊再次攻入肥后国,隈府城的卫星城,城野城、吾平城、河内城、菊池馆城等城池相继被攻克,在今川了俊的指挥下,北军从板井向隈府城发动进攻,在经历了五个昼夜的攻防之后,菊池本城陷落,菊池武朝和征西将军宫良成亲王前往益城守山,后又逃往宇土城。

  但在本城陷落之后,菊池氏依然联合肥后诸势力与今川了俊对抗,虽然先后在肥后国龟崎城击败今川义范,又在腰尾城战胜今川仲秋,但随着南朝势力陆续降伏,今川了俊集结肥前、筑前、丰后、筑后诸国大军再次进攻征西府,宇土城被攻破。

  菊池武朝带领的菊池氏,是最顽固的南朝势力,没有之一,直到明德合约南北朝统一之后,菊池武朝仍然继续与幕府作战,应永二年今川了俊被召回京都,菊池氏与新的九州岛探题涩川满赖又激战了三年,直到应永五年,也就是十年前,菊池武朝才归降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承认菊池氏原有领地的支配权,并仍然保留其肥后国守护大名之职,但九州岛岛的形势依然紧张,各派系之间勾心斗角,菊池氏与宿敌少贰氏、大友氏联合,对抗探题涩川氏和大内氏。

  而在去年,菊池武朝这位“最后的南朝武将”去世,其嫡子菊池兼朝继位,继续坚持对幕府的敌视态度。

  今年明军登陆名义上是受后龟山天皇所请,来“天兵助剿”幕府以后,菊池氏也果断重新举起了南朝的旗帜,虽然没帮上明军什么忙,但摇旗吶喊鼓噪声势却是做到的。

  大明千金买骨,自然不吝啬对菊池氏的封赏。

  因此,姜星火决定在消灭岛津氏,削弱大友氏的同时,扶持菊池氏,把大友氏占据的肥后国东部,割给菊池氏。

  如此一来,肥后国的北部就由菊池氏统治,而南部由相良氏统治。

  至于相良氏则没什么好说的,作为在室町时期统治了肥后国南半部的势力,目前被明军和菊池氏夹在中间,基本就是“左右为男”的状态,除了投降明军也没什么好选择。

  最妙的是,菊池氏与大内氏虽然都是反幕府的立场,但因为南北朝之战时的宿怨,双方的关系很不好。

  这样,明军在九州岛岛上不仅占据了南部拿到了关键地盘,而且还能让占据北部的大内氏,以及占据中部关键位置的菊池氏加深矛盾。

  再加上大友氏死而不僵,虽然被割走了很多领地分给菊池氏、伊东氏和大内氏,但依旧在九州岛岛东部盘踞着,所以矛盾的根源还是深刻的存在。

  并且经过时间的逐渐发酵,九州岛岛内部诸侯之间的矛盾,明显比明军到来之前还要剧烈的多,占据壹岐国的少贰氏和占据对马国的宗贞氏的灭亡,并不能影响太多群雄并起的时代,总是要有小诸侯先献祭掉的。

  而伊东氏也是如此,在佑持当政时期,他跟随足利尊氏获得战功,受到都于郡三百町的恩赏,之后佑持在都于郡修筑了伊东氏世世代代的居城都于城,伊东氏与岛津氏素来对日向国的沃肥城有争端,所以在立花山城之战后,很快就倒向了明军,继大内氏、菊池氏、相良氏之后,成为了明军在九州岛岛上的第四个狗腿子。

  而明军从来不吝啬割别人的肉来奖赏狗腿子,所以日向国的沃肥城被明军送给了伊东氏。

  当然,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天上掉下来的肥肉。

  因此伊东氏也半推半就地登上了明军的战车,准备出人出钱与幕府联军决战。

  至于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先后培养了王直和郑芝龙两位海盗王的松浦氏,反倒没什么好说的。

  松浦氏是除了大内氏以外,跟大明进行贸易最多的日本家族,作为以肥前国南、北松浦郡为中心活跃的豪族,因为拥有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的贸易港平户港而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松浦氏虽然一开始不敢像大内氏一样给大明开放登陆场,但眼见着明军攻克了立花山城,也很识时务地见风使舵了起来。

  而战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九州岛贵族,譬如日本最早信奉基督的有马氏,这时候还是小卡拉米.

  实际上,要到一百年后,有马贵纯和儿子有马尚鉴作为有马氏家督时向四周用兵,从当地领主成长为国人领主,以日野江城为根据地压制高来郡,然后合并藤津、杵岛两郡,建造了有名的原城,在龙造寺氏崛起前的肥前国建立了最大的版图。

  而现在有马氏连给明军当狗腿子的资格都不够。

  就这样,明军在巩固了九州岛岛以后,纠集了大内氏、菊池氏、相良氏、伊东氏、松浦氏等诸侯的军队,开始进行本州岛岛攻略。

  姜星火的战术也很简单,跟蒙古人如出一辙。

  陆师上面,由大内氏、菊池氏、相良氏、伊东氏四家的军队为前锋,而水师上,则以松浦氏舰队和朝鲜国长川君李从茂率领的朝鲜水师为先锋。

  让这些仆从军先去跟幕府联军交锋,以表忠心。

  仆从军胜了自然最好(虽然可能性极低),但若是败了,也能消耗幕府联军兵力,最后明军再出来收拾场面。

  明军及其仆从军,很快从大内氏控制的长门、周防两国顺利登陆到了本州岛岛。

  而此时,姜星火却接到了一个意外喜讯。

  那就是之所以明军都把九州岛岛拾掇好了,幕府联军还没赶到,是因为有一家势力,突然出手阻止了足利义持所率领的幕府联军的西进。

  ——山名氏!

  山名氏本是新田氏的一族,山名时氏跟随足利尊氏一同起兵,南北朝争乱时作为室町幕府的属下立下赫赫战功。

  但在观应之乱时,山名时氏跟随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一同反叛至南朝,足利直义死后山名时氏一度归顺幕府,后再次叛乱归属南朝,协同足利直义之子足利直冬转战山阴扩大势力。

  后来山名时氏在室町幕府二代将军足利义诠时归顺幕府,就任因幡、伯耆、丹波、丹后、美作五国守护。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7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66/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