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730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送过来的,八成是朱允炆的脑袋。

  大帐里,朱棣坐在床边,没有立即躺下,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回想起梦中的场景,父皇朱元璋的愤怒面容和严厉的质问仍历历在目,他知道那个梦或许是父皇在天之灵的谴责,是对他夺位之争和叔侄相残的愤怒与不满。

  可事已至此,哪还有回头路可走呢?

  朱棣没了睡意,弯腰从床下掏出了一个箱子,打开箱子,正是朱允炆用盐腌好的头颅。

  看着这颗头颅,朱棣的面色渐渐沉了下来。

  “大侄子,刚跑去跟你爷爷告状了啊?”

  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完全从梦境的短暂脆弱中缓了过来。

  “无妨,你告吧。”

  朱棣慈祥地拍了拍大侄子的脑袋,说:“你还没来过北边,这次朕就带你好好看看,朕是怎么打败鞑靼部,肃清北境的.这是你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朕当皇帝才能做到,知道吗?”

  朱棣扣上箱子,一脚将其踢进床下。

  这是朱棣残忍的一面,有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人,对自己残忍,对别人也残忍。

  如果不是这种性格,朱棣不可能当年爬冰卧雪在漠北取得大捷,也不可能装疯卖傻给自己的造反计划拖延了足够的时间。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朱棣才能热爱杀戮与战争,才能做出给人诛十族的决定。

  经过短暂的沉思和自省,朱棣逐渐恢复了冷静和坚定,他知道无论那个梦是怎么样的,他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前行,完成北征的使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随着朱棣走出帐篷,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战,然而,当他抬头望去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东方的天空上鱼肚白逐渐扩大,随后一抹红霞慢慢升起,将整个世界染成了暖色调,这是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它洒在朱棣的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甲冑,给予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朱棣眺望远方,眼神中充满了决心,他知道北征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古来名将出塞都面临过这些问题,他为了这次出征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险阻,他都将像是年少时第一次北征那样勇往直前,直至胜利归来。

  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棣来到这片土地,根本没有任何的陌生之感,因为这条路线,他在十四年前就已经走过了。

  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还是燕王的朱棣率傅友德等名将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挥师前进。

  这时适逢大雪,诸将都想等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于是大军进抵迤都的时候,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

  朱棣将蒙古人团团围住派人劝降成功,获得了大量的牛羊马匹,捷报传到朱元璋那里,老朱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自此以后,燕王朱棣的名声开始在整个漠北传播,而出塞进攻北元,也是朱棣在洪武二十三年后的十年时间里的主要任务。

  朱棣战马的足迹,踏遍了这片土地,来到这里,朱棣才觉得自己回到了最熟悉的领域。

  随着天光大亮,暴风雪也停歇了下来,诸军开始埋锅造饭,吃饱喝足后再次启程。

  行军路上,朱棣策马来到一处高地,他骑着一匹雄壮的战马,站在山丘上思索,而他的身后,是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明军将士。

  回首望向自己带领的这支庞大军队,朱棣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与骄傲的光芒,这支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能排到前列的出塞军队,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没有任何游牧民族能够战胜,所以他要考虑的问题仅仅只有如何找到敌人。

  探马已经散到了周围数百里的距离寻找鞑靼部主力的踪迹,朱棣很有耐心,虽然敌人始终都在避战,但他们躲不了多久了,因为鞑靼部主力太过庞大,能够承载这些人的草场,并不多,地点只有那固定的几个,只要他们不分头跑路,那么自己总能逮到他们。

  山丘下西北有一处海子,海子上面满是鴽、鹅、鸿、雁之类飞禽,白者如雪,黑者如墨,有几名取水的明军骑兵飞驰而至,这些飞禽马上从水面飞起,等人走了才回来,翩跹回翔于水面,满是昂然生机。

  一群大雁休憩完毕,从海子上飞起,如果有人能够从大雁的眼睛观察下方的陆地,那就能发现明军三大营列阵行军的壮观场面步兵方阵步伐整齐,每一步都踏得地坚定;骑兵铁骑腾踔,犹如一股股钢铁洪流在平原上奔腾;炮兵则小心翼翼地从后面推着火炮的炮车,确保骡马不会太过吃力。

  南北绵亘数十里的大军,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前行,明军的五色旗在风中飘扬,每一面旗帜都代表着一个战斗单位,它们汇集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戈戟森列,闪烁着寒光,连大雁都无法直视。

  朱棣骑在战马上,藉由山丘的高度俯瞰着这副壮观的行军场景,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这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大明维持稳定最强大的保障,朱棣深信,只要这支军队在手,他就有能力守护大明的江山,实现自己“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雄心壮志。

  另一方面,朱棣也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作为大军的最高统帅,他肩负着这些好儿郎的期许与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当世第一名将,朱棣很清醒地知道,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更取决于指挥者的智慧和勇气,因此,他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带领明军走向胜利,尤其是在这情况复杂的塞北,明军的情报和后勤都面临着极大地挑战,自己更是不能犯糊涂,否则大明的国运都可能出现问题。

  而除了这些,昨晚的梦还让朱棣有一种深深的孤独余韵,虽然身边有无数忠诚的将士和文臣,但他们都无法完全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不过朱棣也很明白,作为一位帝王,他必须学会承受这种孤独,因为这是他的命运和责任。

  就在朱棣默默想着心事的时候,文臣们也看着眼前的景象,都有些感慨。

  “军威至此,此阵孰敢婴锋!”金幼孜放下毛笔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对着行进的大军,发出了如此感慨。

  “写完了?”

  “回禀陛下,写完了!”

  因为去瓦剌那边探听消息的锦衣卫已经绕道回来了,所以朱棣让金幼孜起草给瓦剌部的敕令,金幼孜倒是靠着马鞍直接就写了,可惜这个天气不仅毛笔用着费劲,写完了人也冻得不行,整个人都有点哆嗦。

  其实莫说是人,就是用布包裹着马蹄防止打滑的战马,这时候也在不停地微微抖动着身体取暖。

  “今日始知朔方天气?”

  朱棣看着金幼孜有些单薄的衣裳笑了笑,找人给他弄了件厚棉衣披上,又吩咐人给他弄点热水,免得寒气入体病倒在这里,现在的医疗条件差,再加上金幼孜体魄也不算强壮,病倒了没准真就一命呜呼了。

  完成了书写任务后,几名文臣策马跟随皇帝继续行军,而这行军路上也不算无聊,朱棣不愧是年轻时候干过斥候的人,对塞北风物如数家珍,在马上俯身随手从旁边揪了一串植物,就给随驾的文臣们科普了起来。

  “这是沙芦菔,根是白色的,最大的能扎根地下两尺,小的就跟小人参差不多,气味辛辣微苦,不好吃,但是能吃,干斥候的要是找不到食物,可没少靠这东西充饥。”

  “昨晚的暴风雪有点大,沙芦菔下面都被盖住了,你们行军要沿着大军的脚印走,不要往路边上靠。”

  “哎呦。”

  朱棣刚说完,杨士奇就差点跌倒,原来是马蹄陷入了一个小坑里。

  朱棣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免得马匹受伤后暴躁,反而把他掀下马来摔出个好歹。

  然后朱棣安抚了一下战马,神奇的是,战马马上就安静了下来。

  朱棣蹲下来,用手刨了刨马蹄下面的雪,对文臣们解释道。

  “这是沙兔穴,雪天马行其上,容易为其所陷。”

  很快杨士奇的战马就脱困了,朱棣笑了笑,让身边的侍卫把这沙兔穴给撅了,给杨士奇金幼孜等人长长见识。

  等到惊慌失措的沙兔被揪出来,杨士奇等人啧啧称奇。

  这东西体型也就是鼠类大小,但它的脑袋、眼睛、毛发都像是兔子,只有爪子和腿像老鼠,尾巴很长,前足短,后足长。

  “放了它吧。”

  侍卫的手一松,这小东西就飞快地溜走了,

  “沙兔行动敏捷,行则跳跃,性狡如兔,犬不能获之。”

  “《诗》所谓跃跃毚兔者,可是此物?”杨士奇好奇问道。

  朱棣拍了拍手上的雪:“谁晓得?反正草原沙漠上的游牧民都叫它沙兔。”

  小小插曲过后,大军继续进发,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没有后续,所以对行军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等来到了胪朐河的时候,朱棣心情不错,还让人找块有棱有角的石头立在道边,用斧头在上面凿刻了个石碑,命名为饮马河。

  但随着大军越过饮马河,很快朱棣就严肃起来了,因为前方的哨探传来消息,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鞑靼部的主力。



第549章 高煦

  随着探马如流水一般将越来越多的传递回来,朱棣开始下令部队扎营休息恢复体力、补充食水,同时召集诸公侯勋臣来商议。

  庞大的帐篷内,火盆的光有些摇曳不定,空气中弥漫着沉闷和紧张的气息。

  帐篷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军事地图,周围散落着几支快要燃尽的蜡烛和一些文书。

  朱棣穿着明军新列装的赤色棉甲,端坐在帐篷中央,面容威严,眼神深邃,显露出帝王的威仪和决断。

  而成国公朱能则是亲自站在地图旁,正根据不断传递回来的消息,专注地给众勋臣汇报着军情。

  朱能详细地描述着地形、敌军位置和可能的战术,手势随着话语起伏。

  朱棣目光如炬,紧盯着地图,时而点头表示认同,时而皱眉深思,手指无意识地在半空中划动着,似乎在构想着完美的战术布局。

  这位大明永乐皇帝,深知这场战争对于大明北部边境的重要性,作为防止帖木儿入侵的一部分,这场战争甚至将决定大明的未来命运,因此他必须制定出周密的计划,确保胜利。

  朱棣不确定帖木儿的远征是否会成为现实,但帖木儿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所以为了防止大明与帖木儿汗国在陇西相持时遭到两面夹击,必须先下手为强,把鞑靼部这些北元余孽给干成残废。

  然而任何周密的计划都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情报,尤其是准确的情报,是制定周密计划的前提条件。

  这时,朱高煦急匆匆地掀开帐篷的门帘,一股寒风夹杂着草屑随即涌入,他顾不上拍去,直奔朱棣的面前。

  “确定了?”

  朱高煦刚才被派去联系前面三千营总兵官,同安侯火里火真了。

  机敏骁锐的鞑官骑兵们,对于在这里执行侦查任务,可谓是得心应手,因为他们都会蒙古人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可以伪装成游牧民或者草原贵族的手下来获取情报,这是汉人骑兵没有的优势。

  而经过三千营的斥候们的详细侦查,鞑靼部主力的态势,已经被确定了。

  朱高煦点点头,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卷地图,展开在旁边的火盆旁,地图上标注着详细的地形和敌军的驻扎位置,这是最新的情报。

  朱高煦指着地图,道:“父皇请看,根据火里火真手下鞑官的侦查,鞑靼部的主力目前驻扎在此处,根据侦查,他们打算分头逃跑。”

  这时候朱能看了看朱高煦的地图,又看了看身前的大地图,忍不住插嘴道:“我们兵力足够多,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东西两面追击,如此一战可定!”

  朱棣凝视着地图,脸上的表情很凝重,他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

  鞑靼部继承了北元的主体残留,所以也同样继承了北元内讧的传统艺能,如果他所料不差的话,鞑靼部的大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应该是得知了明军来袭的消息后,商讨无果,决定分头跑路。

  那么,究竟是求稳只追一个,还是分兵两个都追?如果按照朱能的建议进行分兵,有没有遇到伏击继而战败的风险?或者说,万一敌人做出的是迷惑的动作,明军一旦分兵,反而被两路鞑靼部主力包围该怎么办?毕竟这里不是明军的主场,需要顾虑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而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北征,必须要打出明军的军威,打出大明的国威,所以计划也必须要稳妥。

  朱棣思考了剎那,大概有了一些想法,但这时候他看向了甲冑上全是冰花的朱高煦。

  朱棣沉声道:“老二,你所汇报的军情朕已了解,但鞑靼部阿鲁台狡猾而凶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为了确保胜利,必须要制定一个更加明确和细致的策略。”

  朱高煦恭敬应道:“父皇英明,儿臣愿闻其详。”

  朱棣说的话,也得到了勋臣们的认可,毕竟情报既然是侦查来的,那就有可能是敌人故意放给你的,你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而这种决策上的博弈,也是战争之所以精彩的一部分缘由。

  朱棣从椅子上站起身,走到地图前:“首先,我们需要分析敌军的优势和劣势。鞑靼部蒙古人的优势是全民皆兵,而且马匹非常多,按理说应该行动非常迅速。但劣势就在于,他们汗廷的牛羊规模实在是太庞大了,如今草原下了一场雪,对普通牧民来说今年牛羊还没长肥,这就是雪上加霜,如果让他们抛弃牛羊,那就是抛弃唯一的财富,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敌人无论是否分兵,行军速度都快不起来。

  “这不是本雅失里或是阿鲁台能够人为决定的,而即便他们决定轻装简行,没有牛羊作为补给品,在茫茫草原上,第一是补给很快会断绝,第二是即便逃走了,没了牛羊他们在新的地方也生活不下去,总不能喝马奶吃马肉。”

  朱棣顿了顿,看向朱高煦。

  “而我们的优势在于哪里?”

  “有装备精良的骑兵尤其是具装甲骑,以及骡马化的炮兵部队。”

  明军的步兵当然也很强,但问题在于,这种需要高机动性的场景下,步兵是很难靠双脚跟骑兵媲美移动速度的。

  而炮兵虽然移动笨拙,可有大量骡马的牵引,行军速度反而不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7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0/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