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621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所以汉章帝到汉灵帝这段时期,其实都没什么好说的,主要是之间的学术谱系的脉络,需要梳理清楚。

  当然了,能扬名的事情,也没那么容易就是了。

  毕竟两汉加起来也有好几百年呢。

  曹端这头自个去头疼了,姜星火能找他,也是他有这个本事不是?

  搞定了曹端,接下来就轮到孔希路了。

  “孔公。”

  姜星火给孔希路递了杯酒,笑眯眯地看着他。

  不消说,既然孔希路排在了曹端之后,那么他要写的文章的任务难度只会更大,不会更小,而且他的地位,也比曹端更重要。

  孔希路半是无奈半是释然,拿人手短,该还债了:“说吧。”

  “以《王制》为核心,做一份《古今文学考》的文章,大概有两个要点。”

  姜星火捋了捋,方才和盘托出,道:“其一,公羊学这一脉倡导托古改制,又与《王制》颇为呼应,故此还是孔学正宗,这一点不变,但要从《王制》上阐发六经的微言大义,说明孔子传下来的六经,用以在于拯救时弊,不仅是批判过去,而且还要用以更正未来换句话说,孔子做《王制》留给后世,不仅是要与周礼做划分,更是要推演未来的社会制度。”

  “所以,后来秦汉的社会制度与《王制》所言不符,其实并没有关系,圣人希望的只是改变,因为当时具体形势所限,即便是孔子也想不出超越时代的社会制度。”

  这相当于给《王制》和后世政治实践之间的不对应,打了一个小小的补丁,算是自圆其说。

  “其二,《王制》之中种种制度,皆是孔子所想的新制度,虽然有些后世并未采用,但诸如选官、郡县、治化这些道理,还是能追根溯源找到思想源头的,所以后世制度改革和思想流变,也要理出一个脉络来,这便是《古今文学考》的初衷了,意义上,跟《孔子学术谱系考》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从谱系入手,一个从制度和思想的交错脉络入手。”

  见孔希路半晌没说话,姜星火又加了一把火:“经学有微言大义,孔子素王改制的宗旨为微言,群经所载典章制度与伦常教化为大义,西汉以后微言断绝,这一千年来诸儒专讲大义,可想来孔公也明白,若无微言,又何来大义呢?”

  孔希路当然明白姜星火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在官方层面上,暗示可以把“释经”的权力交给了他。

  “六经道丧,圣道掩敲。”

  孔希路郑重说道:“这文章,我写。”

  “孔公高义。”

  姜星火与孔希路对饮一杯,写文章与注经的事情,就算定了下来。

  如此一来,有这两位大儒出手,在理学内部掀起学术纠纷,就算是成了。

  而有了这摊子事,想来本就被复兴的心学和实学所分流的理学,该是更加应接不暇了。

  在舆论上,思想界内部有了巨大的争执,就可以随便他们去撕,去吵,因为对于原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来说,无论怎么吵,其实他们都是亏的。

  如果注六经这件事成了,那么朱熹的那套《四书章句》在学术界和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肯定是理所当然地要下降的,因为四书本来就是六经的阶梯。

  而以主张变法的董仲舒的公羊学为基础,再配合上孔子自己托古改制的《王制》,把《王制》抬到“打开六经这扇大门的钥匙”的地位,到时候变法的学术依据和支持,不就更加充足了?这些都是一环套一环的。

  孔希路和曹端吃饱喝足,先一步告辞离去,而高逊志如今睡在温暖的阁楼里,若是贸然唤醒拉到外面寒冷的风雪中,恐怕有患病甚至猝死的风险,所以依旧沉睡着。

  姜星火独自欣赏着越来越大的风雪,他甚至看到了街边有大皇子府的旗帜的马车路过,想来是家里的谁出来游玩了,按照马车的规格,身份还不低。

  不过高逊志并没有沉睡多久,不多时,便悠悠转醒过来。

  看着桌上杯盘狼藉的样子,高逊志揉了揉皮肤有些松弛的脸颊,问道:“他俩都同意了?”

  “高太常何必明知故问。”

  姜星火头也没回地说道,他的眼眸此刻似乎都没有焦点一般。

  “那伱怎么不走,还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那你可得求我,我跟他俩不一样,你于我无恩。”

  “没有。”

  姜星火这时候转过头来,看着他。

  若是此时来一句,“你的孙女在扬州过得不错”,恐怕就是绝杀。

  但姜星火不是这样的人,既然高逊志没有参与暴昭的阴谋,他也不会把高逊志怎么样,哪怕对方不认可自己其实就算高逊志真的跟他对着干,姜星火也做不出来胁迫人家妻女的事情,毕竟连景清的女儿他都没怎么样,还好好地供人读书生活。

  高逊志没那么重要,既然他不想帮自己,姜星火自然也不会强迫。

  姜星火坦诚道:“只是诸事繁乱,如今骤然放空下来,反倒有些无所适从了。”

  高逊志也是当过九卿的,对此倒是颇为理解,道:“你现在是国师,虽然没有宋时平章军国重事之名,却有参知政事之实,若是不忙,反倒该你自己反思了。”

  姜星火苦笑一声,摇了摇头道:“不只是这些问题,我现在只想做好眼前的事情。”

  他站了起来,看着窗外飞舞的雪花,忽然道:“你觉得现在,天下如何?”

  高逊志听出了姜星火话语里的异常之处,凝视着他,片刻后才缓慢开口道:“如久病之人,忽下猛药,一时有气血充盈之状。”

  “重症就得下猛药,腐肉就得刮骨刀。”姜星火轻描淡写说着,目光却变得幽深难测。

  高逊志闻言微怔,沉吟许久后才继续道:“沉疴难去。”

  “大雪白茫茫一盖,什么都好了。”

  此时此刻,莫愁湖的冰面上,已经看不到冰了。

  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随着雪越下越大,都没了踪影。

  “你这句话,究竟指什么?”

  高逊志抬起头望向姜星火,眼眸中闪烁着浓郁的疑惑和探寻。

  姜星火嘴角勾勒起一抹弧度,轻声道:“具体怎样还是要看天下局势如何演化。”

  高逊志点头,但心底依旧存有几分怀疑,因为他觉得这似乎并非姜星火本意。

  “我们还是回归正题吧,今天确实有事情要问你,乃是建文余孽的事。”

  姜星火摆手,将刚才提及的话题再次抛到脑后。

  高逊志见他态度坚决,也不便多说,转而道:“与我无关。”

  “真的与你没关系?”

  姜星火打断他的话,他盯着高逊志,说道:“暴昭死了,他的余党销声匿迹了大半年,可现在,他们又开始活动了,他们想干什么?永乐元年都要过去了,建文帝就算活着,难道还能把天翻了吗?”

  “我真不知道。”

  高逊志的态度很坚决。

  “年终岁尾,事情很多,这段时间你还是跟他们一起在屋子里着书立说吧。”

  姜星火话锋转的太快,一时间差点把高逊志闪到了腰。

  合着没有施恩于我,就给我整点不存在的把柄,总之都是要我给你干活是吧?

  可你说高逊志刚才面对姜星火的逼问,心里没鬼,那也不对,因为茅大芳这个忠诚于建文帝的死硬分子确实没死,之前也确实找到过他。

  正因如此,高逊志才把孙女送到了扬州。

  而这种事情实在是太过敏感,高逊志不敢也不能对任何人说起,可他也不知道茅大芳的行踪是否被锦衣卫等情报机构所发觉,若是真把供出来,胡乱攀咬些根本没做过的“罪名”,他又该如何是好?毕竟茅大芳来见他这件事,他可从来没交代过,到时候就是百口莫辩。

  几乎所有的复辟活动都是这样,像这些建文旧臣一样,一开始还会有人念着旧主的好,会有人往来奔走,试图反抗,可一旦这些文臣发现在新朝过的也不错,渐渐地,随着新皇的皇位坐稳,这种反抗活动,就会消失了。

  到了最后,甚至内部之间,都会互相仇视,因为那些试图反抗的人,就成为了试图过安稳日子的人的敌人。

  都是吃皇粮的日子人,能过得下去造什么反?吃饱了撑的?

  “要我做什么?”

  高逊志松口了,心中念头闪过,闲着也是闲着

  姜星火也不跟他客气,干脆交代道:“经史分流,经是经,史是史,我听说你对国史颇有研究,不妨也出一本书,务求简洁明了,梳理一番国史。”

  高逊志也不意外,注六经,尊《王制》,目的都是为了在思想界起到方便变法的作用,而一直以来,思想界都是有以六经为史的观点,这显然是跟姜星火的主张相冲突的。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六经都是静态的、记录过去的史书,那么怎么跟托古改制相契合,继而自圆其说呢?

  “过去程朱理学以读史的方式来解经,我觉得大为不妥,六经既然是孔子托古改制,以《王制》改周礼的思想表现,那自然是不能归于史书,以读诗书的办法来看六经的。

  高逊志的领会能力很强,大约总结了一下,说道:“便是说,凡史事成迹,刍狗糟粕,诸子攻之不遗余力,如今要以六经为新,就得简明国史。”

  “对。”

  姜星火点了点头,说道:“把国学和经学分开,国学就是正经的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东西,而经学,则是圣人智慧,治世哲学。”

  “梳理国史.倒也不难。”

  这项工作只是要他以客观的角度,充分发挥史学功底,集合之前的史料,简明清晰地摘出一些王朝脉络,以及重要历史事件来,没什么政治立场。

  虽然是为姜星火的变法侧面服务,但对于他而言,并不会受到什么攻击。

  “这东西写出来你给谁看?”

  姜星火理所当然道:“国史教育,下至私塾,上至国子监、国家行政学校,都可以当做通识读物来看,放心吧,写出来光是这本书,就够你和家人衣食之用了,干净钱。”

  如此,高逊志才算放心了下来。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这种套路,跟请退休政要写自传回忆录,然后帮忙出版宣传销售,是一样的钱很干净,但这人情你也算是认下了,以后总不好一边拿钱一边反对了吧?那得多大脸。

  处理好了儒教内部变革的事情,姜星火方才离开了胜棋楼,接下来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他,这个年过的并不轻松。



第484章 涟漪

  很快,南京城里的大小官员都感觉到了,这些日子来,各种谣言满天飞。

  年末士林总是要举行各种雅集、诗会活动的,而恰在此时,修《永乐大典》的那批人,已经提前接到了来自病榻上的解总裁的递条子吹风,有一批人,可能会去做新的工作。

  这是一件很让人好奇的事情,不过好奇并没有持续多久,就破案了。

  国库一波肥的朝廷打算以官方名义注六经!

  尤其是随着闭关迟迟没有出现的孔希路和曹端的露面,在雅集和诗会上放出了一些风声,不仅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更是直接指明了注六经的方向,这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本就被逐渐崛起的实学和心学闹腾的不行的理学卫道士,此时更是有些麻爪。

  原因无他,这可是孔希路!

  孔希路威望孚于海内,如今又力主梳理清楚经学脉络,去伪存真,哪怕知道是要走公羊家托古改制的那套,谁又能如何呢?

  此时,胡氏宅邸。

  朱棣不算抠,赐给这些来自安南国降人居住的宅邸,跟伯爵是一个仪制的。

  所以,虽然没给封个什么“思恩侯”、“安乐伯”之类的,但意思,是一个意思。

  只不过这里却比不得升龙府的皇宫宽敞,侍奉的人也有限的紧,但这反而方便了胡氏父子的密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6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1/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