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602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朱高燧有意主动出局,远离愈演愈烈的争储风暴,而同样一盘散沙且地形气候等各方面条件适合殖民天竺,目前是尚未探索的状态,大明的远洋舰队连马六甲海峡都没迈出去,显然距离殖民这个条件还有些遥远。

  所以,吕宋国就成了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但在郑和看来,吕宋岛,或者说吕宋群岛,也不是完美的,因为地形地貌实在是太特殊了,如果仅仅占据一个港口倒还好说,可以将这片地区作为远洋舰队的落脚点,有利于舰队进行快速调遣和机动,甚至连补给、训练、维护都能一道解决。

  但问题就在于,舰队解决不了一切问题。

  吕宋群岛,同时也存在着大小不一的岛屿四散分布,且主岛内地形复杂,既有平坦开阔的平原,又有纵横交错的山脉的特点。

  这对于大明进行整个占领,就存在极大的隐患,因为跟安南还不一样,安南的地形是完整的地理结构,并没有这么碎散.就跟一块芝麻烧饼不仅被撕成了好几瓣,连上面的芝麻也都掉了一地一样。

  一旦土人普遍不服,那么深入山区打治安战的成本,可就没边了。

  毕竟汉人在这里才是少数,又要占领,又要建设,又要镇压,根本没那么多人手。

  但这毕竟也是三皇子主动要求的,而且还是姜星火的请求,郑和自然也不好拒绝,否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所以他原本的意思是,先把马尼拉城的防御工事建设好,然后派遣一支水师在这里驻扎一年半载压压场子,最后再考虑下步计划。

  郑和这么觉得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认为马尼拉的防御体系,恐怕比起大明正规的要塞城墙防御体系来,差别不是一点半点儿。

  而马尼拉的城墙,建造起来耗费巨资、精力不说,还需要大量的劳役,而且还要防御敌人的偷袭、破城。

  而大明远洋水师的战舰,一些两千料的宝船,装备有强大的舰首主炮,可以承担很大的防守反击火力,减轻城防的负担。

  换句话说,郑和接到信以后,一开始的计划,还是比较保守的,主要因素是明军野战兵力勉强够用,但想要占领吕宋国,是根本做不到的。

  这个道理在场的文武属下也都知道,所以听到这里,倒也没什么反驳,而是静静地等待着,郑和所谓“变化”的后续。

  “但如今看来,固守的计划,还是太过保守了,要做两手准备。”

  郑和摊牌道:“一手是一旦谈不拢,吕宋国不肯放弃马尼拉,那么就要打,另一手便是原计划,继续修复城墙,如果吕宋国与我们签订通商契约,那么就留下一支舰队驻守,将马尼拉建设为大明的海外基地。”

  不过有人问道:“既然如此,那么若是吕宋国主动出击且被我军击败,为什么不趁势夺取吕宋王城呢?”

  王景弘解释道:“吕宋国如今明面上安稳,实则内里四分五裂,即便击败了吕宋国王的军队,彻底摧毁吕宋国的有效统治,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个好局面,因为大明吃不下。”

  比较好战的朱有爋此时也认同道:“吕宋国的军队虽然不算精锐,但是岛屿中间的地势很险峻,我们只有数千士兵,要想攻入并且清扫干净,必须要经历数月的艰苦奋战,甚至还要付出一定伤亡,可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吕宋吧?一旦撤走,这些空缺的势力范围必然会有人填补,那就是为人做嫁衣了。”

  “而且,我们要想彻底掌握这块地方,光有强大的舰队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沿途站稳脚跟,进行殖民发展人手,招募新兵,组织部队,然后逐渐蚕食吕宋,直至最终消灭掉所有势力,才算是彻底统治这里。”

  “不过,这些事情都急不得,得一步步来。”

  众人听了之后,均是频频点头,深表赞同。

  郑和又道:“所以我的意思是,不管之前的两手用了哪一手,以后都得把马尼拉周围的城镇拿下来,建立我们的殖民据点,同时这里也是一个补给港口,所以运输是不发愁的,等我们慢慢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后,才会向下一阶段进发。当然,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将另外两座临近的城池控制在手里,以便我们更好的管控这个地方,毕竟马尼拉繁荣富饶,但却极度缺乏防御纵深。”

  而郑和的想法,也正是想通过对马尼拉的控制,以及在海上的航运优势,可以在未来扩充势力。

  郑和的设想不错,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明军能在此立足。

  时间在一天一天地流逝着,双方却如同两辆扔掉了缰绳,拼命地挥舞着马鞭的对冲战车一样,马上就要撞在了一起。

  吕宋人的反应,比预想的要大得多,也迅速的多。

  使臣迟迟不归,明军也始终没有向北做任何推进,这两件事情,都不符合吕宋国君臣的预期。

  而有一件事情,也很出乎吕宋国君臣的预料,那就是地方各部族对于这件事情的积极性,有些反常的.高涨。

  事实上,这就是信息差的缘故了。

  吕宋国君臣里,是有不少人亲自去大明朝贡,见识过大明是何等强大的,所以他们决策的时候,顾虑会多很多。

  但地方的部族,却压根连自己的势力范围都很少出,待在山里,能有什么见识?

  他们对于大明的唯一认知,就是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那里来的人很勤奋,抢走了他们的生意,并且很有钱,是不折不扣的肥羊。

  过去,如果不是吕宋国王拦着,他们早就把马尼拉的汉人富商洗劫一万遍了。

  而这次马尼拉的反叛事件,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宰肥羊的大好机会。

  至于风险?什么风险?我不道啊。

  也不要笑,别说是这个时代,就是再往后,这种由于认知不对等产生的信息差,最后闹了笑话,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地方部族积极请战,明军龟缩在马尼拉港不出来,此消彼长之下,也给了原本存有几分畏惧心理的吕宋国君臣一些很有道理的勇气。

  似乎明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不然为啥直接扣了使臣不敢回话,也不敢出兵。

  “这次大明登陆的军队,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

  “他们也仅仅只是占据着一座港口而已,在他们的后面,来自安南的战争尚未彻底结束,大明帝国还有很多的威胁还没有彻底解除,所以他们不敢贸然出击,只能选择龟缩在这座小小的港口中,期盼我们能够选择退让,但这次,我们偏偏不能退让,否则就会让大明觉得我们软弱可欺!”

  “但是大明既然吃到了嘴里,肯定是不会愿意放弃马尼拉港的控制权的,所以我们也必须要给他们施加压力。”

  就在吕宋国分掌兵权的王子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之前被软禁的使臣,却带着大明的条件回来了,很遗憾,大明不仅没有交还马尼拉的意思,还提了一些其他的条件。

  使臣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被扣押了一段时间,这时候回来,很担心国王会不会在喝多了的情况下,一怒之下杀掉他。

  但使臣却发现,国王这时候,有着从未有过的清醒。

  “这条件断然不可答应,俱是一些暗藏玄机的东西。”

  看着眼前这些建立天使馆、平等通商之类的契约条款,吕宋国的国相一眼就看出了熟悉感,因为他平常也跟安南国、占城国、真腊国这些国家的高官有所来往,这玩意不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吗?

  但朝鲜国是被大明兵威所迫;占城国是快要灭国了不得不同意大明的条件;安南国是直接被灭国了,剩下的国土复辟的陈朝,国君陈天平是大明扶持的傀儡;而日本国则是足利义满有实力且缺钱,认为这是基本互惠互利的条件。

  吕宋国却不一样,吕宋国本身其实没什么贸易,更没有什么所谓的技术和产业可言,就连移民过来的汉人都能给他们转移技术,可想而知,吕宋国本身的技术是个什么水平。

  而且,马尼拉这个港口的贸易繁荣,是因为这是整个吕宋群岛的天然贸易节点,其实是把一个国家的商品,都浓缩在此地,一个港口反应不出整个国家的整体情况,马尼拉以贸易为生,不代表吕宋国是真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恰恰相反,吕宋国的经济结构还是以能够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采矿业为辅。

  这样一来,大明的兵威没有压迫到他们,而吕宋国也没有有求于大明的地方,自然就不会同意了。

  “大概是大明认为我们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用武力夺回马尼拉城,所以才会提出这么苛刻的条件。”一位王子猜测道。

  “哼,想要用武力威胁我吕宋国,那就看看到底鹿死谁手了!”

  吕宋国王冷声说道,但是面容上透出的病态红润,却泄漏了他的真实健康状况。

  事实上,在他登基前夕当时就已经有伤病在身,这几年来,病治不好,每每疼痛欲死,全靠酒来撑着到了如今,病情更是愈演愈烈,身体成了半废之躯,其实能挺到现在,完全是靠着一股毅力撑着。

  吕宋国王并不想就这么死在病榻上,而明军入侵这件事情,在他看来,也是凝聚人心,甚至彻底在实质上统一整个吕宋国,完成几代先王遗愿的绝妙契机。

  吕宋国王开口问派出的使臣道:“马尼拉的明军有多少人,你应该有个初步的估算吧。”

  使臣思忖片刻,回答道:“根据臣的估计,明军的数量有几万人,但其中真正能投入到陆战里的,恐怕不会太多,也就几千人了。”

  “但明军的舰船很多,听说舰船上的火炮,能打很远,甚至能打到城外去,远非我们手中从蒙古人那里引进的火炮所能媲美,而且明军的火器,也都很先进。”

  实际上,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的火器已经走在远超时代进程的前列了,这些精锐明军就算遇到成吉思汗那一代的蒙古铁骑,在战斗力和组织能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凭藉火器之利击败蒙古铁骑,当然了,若是蒙古铁骑一心撤退,想要追上那也肯定是不可能的。

  吕宋国王看着他的儿子们,跟大明国情不同,这些王子都手握兵权,而这次,国王也打算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继承他王位的人。

  “这次,希望你们都打起精神,不要辜负本王的期待。”

  国王说到这,眼睛环视四周的将领:“另外,这次出征,伱们的任务便是彻底踏平马尼拉,明军有优势舰队,所以只需要将他们赶到海上即可,不求彻底击败,本王承诺,会保留五分之四的战利品供你们自由分配。”

  听到国王的话,大殿下方的将领们都是兴奋不已,因为一般来说,他们平时是没什么额外油水可捞的,毕竟吕宋国内的财富基本全靠农业产出,他们又都是地主,税赋都是自己收,属于靠天吃饭,而且麾下的士兵也不需要他们提供装备,都是自带的,这种领主模式,倒是跟同时期的日本有些相似。

  而马尼拉的富庶,则是所有人垂涎欲滴的。

  不仅仅是金银珠宝,更有来自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苏禄国的蔗糖,渤泥国那些群岛上的丁香、豆蔻等等香料,满者伯夷帝国的金子以及胡椒,婆罗州的樟脑,帝汶的檀香,以及苏门答腊西部所盛产的锡。

  在座的都是统治阶层,不缺吃穿,但这些东西,也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听到国王的许诺后,他们立即就激动了起来。

  “王上请放心。”

  “末将定然不辱使命!”

  “孩儿一定率军杀光他们!”

  这些王子贵胄、将领们纷纷拍胸脯表示了自己的决心。

  在王子将领和大臣们的议论纷纷声中,吕宋国王继续说道:“诸卿可还有什么异议?若是没有的话,那本王就下令出兵了。”

  听到国王的话,众人都是齐刷刷的颔首表示赞同,毕竟现在这个时候,既然不打算谈了,那么趁着明军立足未稳出兵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吕宋国王点点头,随即下旨:“四位王子兵分四路,分进合击于马尼拉城下,同时诏令各部族协同出兵,此番出征,务必三个月内,将明军赶下海!”



第471章 伏击

  “遵命!”众人抱拳行礼道。

  这一场出兵行动很快被敲定了下来,吕宋国的军队,除了驻扎在王都防止意外的禁卫部队,共集结了五余万人,分别从不同的领地出发,其目标均是明军所在的马尼拉。

  所谓“分进合击”云云,倒也不是完全在立flag,而是确实有实际情况的考虑在里面,其一是马尼拉是港口城市,这就意味着条条大路最后都得绕到海边去;其二是这个时代吕宋国的道路交通情况实在是成问题,基本都是土路,而且中间还要经过山区,实在是没那么平坦开阔,这也就意味着每条路没法维持太大的行军规模,否则会极大地延误战机。

  至于四个王子分别领兵,反倒是某种意义上的考核和无奈之举了,实际情况就在这里摆着,不把他们分开,指不定路上就要开始“兄友弟恭”了。

  而且按照吕宋国的军制,各大部族都是有很大自主性的,最终能集结多少军队组成联军,谁也说不准,这里面还会牵涉到各自支持的王子,以及姻亲等等因素。

  所以信使往来传递消息不停,马尼拉附近方圆几百里内还有不少部族,也跟着蠢蠢欲动,他们虽然无法单独对抗大明军队,但是因为战乱频率不高,且此地水文气候颇有些得天独厚的意思,各部族不需要太过努力就也能拥有相对丰厚的家底,这样一来,自掏腰包出兵搏一搏战利品,倒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而联军的统帅,则被吕宋国王任命了国相担任,事实上,虽然吕宋国王也觉得这一仗不是那么好打的,并没有那么乐观,但也没办法,现在由于明军突然插了一脚,吕宋国内的形势已经严峻到了极点,再加上各方面也都在趁机搞风搞雨,他必须拿出果断的作战勇气。

  ——————

  而在明军的运输舰上,明军的士兵也是忙碌异常,这艘船就像是一个庞然大物般停靠在海面上,不断地运输着各类的补给,实际情况就是,吕宋国决定出兵的同时,明军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出兵。

  这倒不是什么百年修得神同步,而是马尼拉汉人商会的情报网起作用了。

  说出来可能有些难以置信,但实际情况就是,吕宋国以一国的体量,情报网甚至还不如移民来的汉人搞得好。

  原因也很简单,除了吕宋国本身就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状态,行政组织效率低下以外,商人在搜集情报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尤其是马尼拉的汉人商会,是几乎所有进出口商品的集散者.这就意味着除了转口贸易的部分,他们既会在吕宋国内购买特产,又会将一部分商品运送到吕宋国内的大小城镇进行贩卖,而贸易网络的构建,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信息网络的构建。

  虽然随着战争的来临,这种信息网络正在逐渐缩小变弱,但依旧起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启禀郡王,我们的斥候探报也确认了,吕宋国的军队出动了,规模比较大,总数大概有五万人,分成了四路进军,沿途还有土人部落的军队不断加入。”

  朱有爋刚把手中的信纸递给旁边的亲兵,就听到这个消息,眉头微皱了起来。

  他们在马尼拉建造的营寨和据点都修筑在离浅滩不远处,这是因为对马尼拉港的重视,这个港湾的一部分被划归了明军的军事禁区,属于单独的军港区,另一方面,港口里停泊的军舰,炮火也能够掩护岸上驻扎的明军,一旦有什么事情,相当于多了很多半固定的炮台。

  明军在马尼拉这里修建了一系列的工事以及阵地,同时还有专门负责用热气球瞭望警戒的哨兵,可谓是固若金汤,而吕宋国军队一旦出现在周围,就会被发现踪迹。

  可以说最起码是立于不败之地了,这也体现了远洋舰队的专业素质,在海外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从来都是往最坏的方向考虑的。

  不过这一次吕宋国国王居然敢冒险出兵,那也说明了,明军在纸面上并没有多少的优势,毕竟从人数对比上看,这属于A过去就完事了的局。

  但再次确认情报的真实性后,朱有爋却毫不犹豫的做出了主动出击的决定,并呈报给了舰队的总指挥郑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60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2/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