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苏厨_分节阅读_第342节
小说作者:二子从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68 MB   上传时间:2021-07-07 19:29:40

  这时候门外一通热闹,却是游观金明池的那帮子回来了。

  苏油看着全身挂满包袱的俩老外和几小:“可以的啊你们,竟然回来得比我们还要晚。”

  苏家也早早在琼林苑包有彩棚,石鍮兴高采烈地说道:“小姑奶奶的骑兵队太拉风了!满汴京城的人都说种小八他们的御龙班直娘里娘气,还不如妙法院女骑英姿飒爽!”

  苏辐说道:“库罗和艾尔普在彩棚遇到个人,结果一聊起来就没个完,要不是我们拽着他们回来,怕是现在还在瞎掰呢。”

  库罗赞叹道:“明润城督,你们国家真是太伟大了,随便遇到一个人,对天文,历法和数学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们邀请他来拜访你,顺便还可以观看可贞楼的藏书著作。”

  苏油问道:“那人什么样子?”

  艾尔普说道:“是一位三四十岁的文弱士人,呃,听说如今在皇家图书馆编校书籍,还在司天监参与详订浑天仪。姓沈,叫沈括。”

  苏油:“……”

  次日清晨,皇宋银行,四通钱庄,门前贴出了赵顼的敕令,允许汴京商人,持销售凭证,以原价赎回之前抛售的盐引。同时告诫商贾勿要听谣,信谣,传谣。要安安分分当好大宋的一块基石,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此举一出,盐引一下就恢复到寻常价格,有价凭证的反应,远比盐价回落要快得多。

  汴京商人感激涕零,不少已经濒临破产的商贾,在皇家敕告前长跪痛哭,从此就是赵顼和皇宋银行的坚实拥趸。

  他们售完盐引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宝钞存入银行,表示自己的态度。

  京中百姓们,对皇家的恩德心服口服,也是一致拥护。

  短短时日之内,汴京城竟然掀起了一股开户存款的小高峰。

  至于盐引最大的卖家,国公和王爷,却是捏着鼻子打不出喷嚏——他们根本就不敢去四通商号赎回盐引,以防被谏官们抓住证据是幕后黑手,惹火烧身。

  因此这份低买高卖的横财,稳稳当当地成了皇宋银行第一笔营业收入。

第五百零四章 何为先

  赵顼独自关在小房间里,背着自己母亲和弟弟狂笑着翻看账簿的时候,苏油却从银行事务中抽身出来,开始了他的日常工作。

  定出工作安排,每日上午听取胄案,匠作各方面的简报,做出批示。

  中午在胄案小憩一个时辰。

  下午则巡视各处工坊,科研院所,要不就是河渠,工地。

  偶尔溜号躲懒,在可贞楼与到访的读书人们打屁聊天,哦不,交流思想。

  晚上吃过晚饭,还要检查士子们的蜡刻书版,观看信件,需要回复的,都得一一回复。

  恢复规格还挺高,动不动就要和诗,比数学题还要烧脑。

  而且赵顼或者唐铁头还会隔三岔五的遣人来唤,打扰苏油的正常工作,毕竟这娃身上还背着一个翰林侍读的身份。

  唐铁头现在集中精力啃积欠这块硬骨头,治理三角债的任务其实主要是苏油在负责。

  汴京如今的经济结构,看起来非常可怕,但是相对后世那是简单太多了。

  真正刨去内府,计司所属各衙门,专榷这些唐铁头亲自操刀的部分,剩下的那些真正商务,相比蜀中,简直就是毛毛雨。

  所以苏油虽然一天天过得相当充实,其实还是有些养尊处优了。

  这天苏油正在皇城西北监工,李宪来了。

  皇宋以仁孝治国,皇帝上台第一件事情,就是给长辈修造宫殿。

  两所新宫殿,自然是将作监的任务,太皇太后的那所,叫庆寿宫,皇太后的那所,叫宝慈宫。

  李宪看着两所高大的木质梁柱框架,不由得啧啧称奇:“果然厉害,往年两座大殿,修造起码一年,如今看来,竟然能在半年就完工?怎么做到的?”

  苏油脑袋上扣着个藤盔,对李宪笑道:“有了锯床,刨床,标准尺寸的构件,以及手拉葫芦吊,手脚架扣件等设备,效率不翻两番,我都不好意思说嘴。”

  李宪低声说道:“什么时候上大梁,我在官家那里提提,过来看看西洋景。”

  苏油同样低声道:“礼花筹备处弄出来一百多支神机铳,上四军几家都指挥吵吵嚷嚷,我觉得还是先给内卫装备起来比较妥当。”

  “皇城司离陛下最近,不过他们的职责更多是刺探汴京消息,用不上;宽衣天武就是仪仗队人样子,说白了纯粹摆设;因此神机铳最好的接收者,莫过于御龙弓箭直和弩直,毕竟神机铳和弓弩一般,都是远程武器嘛。”

  李宪就摸着下巴笑了,这次人情交换不亏,这下自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活动了。

  两人奸笑完毕,苏油这才问道:“内使前来,只是监察工程进度吗?”

  李宪说道:“这是其一,另外午后官家闲暇,请司马学士讲学。文公,韩公皆至,对了,还有富公,说是你治疗软足病的建议极好,临行前想与你一见,陛下宽准了。”

  当日下午,赵顼在迩英阁接见群臣。

  历史上富弼这次入见,因为足疾,赵顼特意指令他乘坐肩舆至殿门,令其子绍庭掖以进,且命毋拜。

  如今富弼当然用不着了,不过还是杵着邛杖。

  司马光进读《资治通鉴》,读到苏秦约六国从事为止。

  讲课结束,赵顼问道:“苏秦、张仪,掉三寸之舌,乃能如是乎?”

  司马光回答道:“纵横之术,其实无益于治理国家。臣之所以要将它写在书里,是想让后人见识当时风俗——专以辩说为高,君王悉国而听之。所谓‘利口覆邦’,说的就是他们了。”

  赵顼说道:“闻卿进读,终日忘倦。”

  又转头对文彦博等说道:“天下敝事至多,不可不兴革啊……相公们,有什么办法吗?”

  文彦博说道:“陛下,这就好比琴瑟不调,必先解弦而后重新上弦。”

  韩绛说道:“为政立事,当有大小先后之序,所谓纲举目张,先从大的急的做起。”

  富弼知道赵顼锐于有为,劝道:“人君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窥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其意。”

  “陛下当如天之鉴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

  赵顼叹气:“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都应该留意节用。”

  “汉文身衣弋绨,非徒然也,数十年间,终有成效。以此言之,事不可不勉。”

  富弼说道:“陛下临御未久,当先布德泽,干戈一起,所系祸福不细。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亦不宜重赏边功。”

  苏油躬身道:“陛下,汉文之德,不在身衣弋绨,而在使民生各有所安,衣食各有所据。富公所言不言兵者,是指大宋近二十年大体的战略方针,并非完全不战。”

  “韩公在陕西便做得很好,修建甘谷城,将大宋的影响继续向青唐延伸,厚培战略态势,以更加利于掌控青唐。”

  “这是随着关中实力的增强,所采取的自然措施,所谓水到渠成者也。”

  “如果说陕西战略态势,是以渭州为头脑,关中为腹心,青唐作左臂,横山做右臂的话;那大宋便是以汴京为头脑,蜀中杭扬为腹心,陕西做左臂,河北做右臂,形成整体的战略防御态势。”

  “然而如今大宋,虽然左臂渐复,但右臂尤其羸弱。羸弱的原因,就在于作为血脉的黄河,累次爆管。”

  “陛下,如今已近四月,桃花汛渐起,七月八月的大汛,需要警惕。”

  “我认为河务考察,当是至重,河北生民,受不起再一次漂没了啊……”

  赵顼沉默良久:“苏油,你主事地方日久,如今到了京中,便不要一味埋头在实务上,还是要学会开阔眼界格局。”

  “仁宗皇帝对你恩遇有加,朕也对你寄有厚望,需要你尽快提升自己,明白吗?”

  靠,被批评了!苏油赶紧躬身:“谢陛下指点。”

  赵顼这才对其余各人言道:“诸公,为治者,何所先?”

  韩绛说道:“梳理为先。”

  文彦博说道:“节用为先。”

  司马光说道:“察人为先。”

  富弼说道:“阜安宇内为先。”

  苏油看了看大佬们:“呃,臣认为诸公所言皆有道理,那么诸事何不并举,比如韩公负责梳理制度,文公负责节用财富,司马公负责察人忠奸,富公……”

  说到这里哑火了,富弼说的阜安宇内,必须是宰执之位。

  富弼微微一笑:“臣年迈衰朽,疾病缠身,就连能否替陛下治理好汝州,都已经忧心忡忡,担心力不从心。”

  赵顼还想挽留:“富公,不若留使集禧观,备位咨询,若何?”

  富弼态度坚决:“韩公去了陕西,欧阳去了陈州,老臣何德何能,能超迈二公?陛下,还请成全老臣,让老臣保留一点名节吧。”

  赵顼叹了一口气:“那就还请富公在汝州将养调理,你与韩琦,欧阳修,都是两朝重臣,朝廷今后还要多有仰赖。”

  富弼松了口气,躬身道:“谢陛下隆恩。”

  苏油在这次召见之后,再没有被打扰工作,安安心心地料理其胄案和将作的事务来。

第五百零五章 择术为先

  乙巳,诏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

  赵顼重新开启了召问富弼那天的话题,问为治所先。

  王安石显然对此深思已久,对道:“择术为先。”

  赵顼又问:“唐太宗,何如?”

  王安石不满地说道:“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是末世学者不能全盘的了解,因此以为高不可及耳。”

  赵顼脸红了:“爱卿你这是在批评我了。那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王安石表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退而奏事,这就是著名的上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文章首先总结皇宋立国的基础,几任皇帝的性格姿质,认为除苛政,止虐刑,废强籓,诛贪残,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出政发令安利元元,是立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原因。

  但是因为“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

  也就是说,我朝皇帝理论水平不高,因而治理天下的管理方法,思维体系不够先进,还是原始自然状态,搞不清楚什么是事物的真正本质。

  所谓“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

  这就导致了诸多的问题,造成“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

  只注重人才的吸收,却忽略了人才的培养;只注重官员的科名资历,却忽略了他们的实际政绩。

  这就导致官员们“交私养望,上下偷惰;转徙之亟,难于考绩;游谈之众,得以乱真。”

  这种风气导致庸才充斥官场,能人难以提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61页  当前第3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2/12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苏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