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苏厨_分节阅读_第1122节
小说作者:二子从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68 MB   上传时间:2021-07-07 19:29:40

  只好摸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罐子:“呵呵呵,好在临出来前,炒了些辣牛肉酱,葱蒜总有吧?”

  “有的有的,还有粗麦馒头,下官还特意孝敬司徒一只卤鸭子……”

  晚饭就是粗麦馒头,包皮儿汤饼,菜叶汤,卤鸭,现在大家都习惯一天两顿,对于苏油这个一天三顿的人来说,早就饿得狠了,一样吃得很香。

  吃过饭,苏油在程岳的护卫下,两人就在小县城里遛弯消食,听县令介绍一些井陉县里的情况。

  县城里好像都烧煤,还有几乎每家商铺都在卖石灰,这里不少这两样特产。

  回到驿馆,打发县令回去,这就该休息了。

  驿馆的确有些破败,不过驿馆有个好地方,就是墙。

  往来的官员士子们,寄托思乡之意,羁旅之情,驿馆的墙壁就是最好的发泄方式。

  加上井陉又是自古征战之地,行人到此就难免会起兴亡之叹,驿馆墙上全是诗词。

  挑了几首写得好的抄录下来,苏油开始写日记,准备到了太原府给赵煦一并寄过去。

  次日的道路还算比较好走,至少有一半比较好走,就是在井陉县所在的小盆地里行进。

  过了午时,前方绵蔓水才重新变成从山谷里流出来,队伍又再次进入山道。

  又行进了四十里,绵蔓水的对岸有一条小小的河流与之会合,那是从盂县流过来的温水。

  在两水交汇的地方,一座石墙的城寨横亘在这里,夺去峡谷万户莫开之险,这就是大宋承天军所在——天下闻名的娘子关。

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点

  这地方的确险要,山体差不多有四十五度,下临河谷,无论从东来还是从西来,都需要在狭窄的山道和陡峭的山坡上对关城进行仰攻。

  但是已经百年无战事,如今的娘子关,倒成了一处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所在。

  这里最多的就是悬泉,也就是瀑布,最大的一处悬流百尺,顺峭壁而下,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行人过此还得打伞披油布。

  承天军是一个小军镇,如今军事用途已经淡化,运输节点用途凸显,渐渐变成了一个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的美丽小镇。

  当地老百姓用的是真正的自来水,房屋就用山上的石头堆砌,引来溪水围着自家院子绕上一圈,而且水流还不小,倒是颇得方便。

  这里还是一个粮食加工地,在湍急的山壁处,人们利用以前唐朝军中石磨旧址,再次安装起了新型的石磨,加工粮食根本不用出户,更少了一份推碾转磨的辛苦。

  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着牲口来村里磨米磨面,而在农务闲暇的时候,石磨也不会闲着,这里的会将柏树松树等树枝去皮,磨成“香粉”,制作成粗糙的线香,运到山外贩卖。

  小小一个军镇,因为石磨和商贸的存在,给苏油的感觉,是这里的人生活竟然颇为闲适。

  鸟语啾啾,鸣泉淙淙,石磨咿呀,颇让苏油觉得有趣。

  不少石磨边就是凉亭,也是等候磨面的村民们小憩的地方。

  见到马队过来,村民们颇为惊讶,这队马队的马儿实在是太好,一看就是顶级的官马,每匹马后拖着两个大口袋,想来应该是马料,除此之外,什么货物都没带。

  这种情况实在少见,因为大宋不禁官员行商,好些官员在各地任职,都要带上治所的土特产沿途贩卖,因为他们能够免除商税,其实利润还是可观的。

  今晚就只能歇这儿了,苏油挺高兴,因为这里的水泡茶一定不错。

  军寨房子多,以前这里可以容纳数万驻军,如今军队已经汰换,这里就只有一个折冲所,校尉领着三百人,平日里就是巡视山道维护治安。

  苏油在这里吃到了一顿正儿八经的面条,为了不辜负面条,还掏钱买了两只鸡,亲自动手,整了一份鸡汤面和一份鸡杂面,算是请客。

  出了娘子关,就算是离开了真定府界,之后有两条道路,分作北线和南线,长度都差不多八十里,不管选择哪条,最后都会抵达一个小军镇——平定军。

  宋用臣还是选择了相对好走一些的绵蔓水河谷,沿河而上,一路都是古木参天。

  跨过无数的小溪小桥,整整走了一日,队伍抵达太行山腹地当中的一处小平川,平定军到了。

  平定军有山有水有地有森林,当地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样因为军制裁撤之后,驻军迁走,人口压力骤降,日子比过去好过。

  关键是这里还有煤有铁有石灰,镇上以前就颇多匠户,偷摸着打造些铁器农具,给够孝敬,当地知军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这里的铁矿含硫量比较高,铁质量不行。

  沈括从这条路去真定拜访苏油的时候,见此情形给匠户们指点了几招,让他们用当地盛产的铝矾土用半干法制作耐火隔热砖,提高了炉温,在炼铁的时候,加入当地同样盛产的石灰石和白云石,利用造渣原理去除铁水中多余的硫。

  然后引炉气入石灰水,还可以生产石膏。

  虽然平定的铁矿极为丰富,但是因为含硫量的问题和交通运输问题,让沈括看不上这处地方,不过沈括的随意指点,却让平定的钢铁产量和质量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还多出来一样特产——石膏。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定军的铁器出了格的便宜,家家户户铁锅、菜刀、锄头、镰刀、柴刀……拥有的铁器,比山外的人家多得多。

  铁器太沉,但是对于来往于井陉道上的马帮来说,却是一个大福音。

  于是过往马帮都喜欢在此驻脚,顺带更换蹄铁。

  马帮的停驻就带来了餐饮和旅舍的兴旺,太行山深处这个小小的军州,竟然因为马蹄铁而变得兴旺发达起来。

  沈括这老小子是个官迷,但是他又不如蔡京那般巧思,马屁没法拍得浑然天成,送礼不能够送得风雅非凡。

  他就只会玩点奔赴治境边缘迎接上官,之后礼送到治境边缘那种低级路数。

  所以当苏油抵达平定军的时候,沈括已经在这里等着了。

  沈括这种做过三司使,工部尚书,带着学士衔判过几路都转运使的人,在平定军知军眼里,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太原府到平定军快马也得三天,知军见沈括跑这里来等人,觉得很奇怪。

  再一打听是司徒要视察太原府,吓得连面都不敢露。

  沈括在平定军人缘极好,因为他直接给这里的人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沈括也不客气,找到最大的一家铁冶户,带着苏油打起人家的秋风。

  主人家老关头战战兢兢地接着,等到苏油和他聊了几句,老关头乐了:“原来司徒也是我们这行起家的啊?”

  可不是吗,苏油中进士后第一个差遣就是三司胄案,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高炉炼出精铁。

  而且还真不是那种拢着袖子看别人干活的闲官,据沈青天介绍,这位才是大宋铁匠们的师大爷。

  就连自家得蒙青天指点,提高炉温的半干法耐火砖,都是司徒的发明。

  苏油笑道:“是,钢铁是大宋的命脉,我是希望大宋钢铁产量越高越好,明天去你家看看小高炉,或者能和沈青天一样,也能给你家出出主意。”

  次日队伍就在平定军休息了一天,一大早苏油便让沈括和老关头带着,去观看当地匠户自建的小高炉了。

  小高炉比较简单,高度也只有三米多,方形,建立在山坡上,方便上部进料,底部出铁水。

  模样跟二林部的差不多,不过苏油一看就知道这还是一次性的炉子。

  于是转头对沈括说道:“沈青天帮人没有帮到西啊,你让老关这么搞,这成本也太高了吧?”

  沈括说道:“我就随便说了两个点子,要是技术讲深了,老关一个小作坊也做不了。”

  “怎么就做不了?”苏油不信这个邪,待到详细考察了高炉一番之后,才发现……还真有点麻烦。

  其实也不是做不了,而是再稍作改动,就会导致设备成本和技术难度的增加,不是老关头一个小作坊能够承受得了的。

  不过也不是完全一点办法都没有,比如改造高炉底部结构,增加钢壳、腰部水箱,就可以延长高炉使用寿命,最起码能够持续使用两年,大大降低造炉成本。

  不过这样一来,管理上就得精细,不能停火,必须招募伙计,施行三班倒。

  最终苏油给老关头画了个图纸,炉子减小,耐火砖加厚,这样能够保证炉内温度更高,一次性炼铁的量会少很多,但是因为连续不断,一年下来总产量会高得多,相比炼一炉毁一炉造一炉,成本也低下去不少。

  炼出的铁水含碳量高,就按照大宋最原始的办法,反复锻打成熟铁片,放入模具再浇灌铁水,就可以降低整体含碳量,经过锻打使之融合成钢材。

  这就还得有个水力锻床,将机械的力量给利用起来。

  又画了一张图纸,轴承等关键部分苏油说送老关头一套,算是接待自己的报酬,其余部件让老关头自己浇铸组装就成。

  等到给老关头解释明白,一天也就差不多了,苏油说道:“一天时间要改造工艺,难度的确有些大,差不多就只能这样。”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

  只能这样也已经让老关头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还没有实践,但是大炉改小炉连续不断产铁水的思路老关头是明白的,说白了也就是多一个进料口和出渣口,以及一个降温水箱和四块铁板,保证炉体强度的事儿。

  见到老关头喜不自胜的样子,苏油笑道:“老人家你也别以为太轻易,首先这料就得备足,不然跟不上一熄火,这炉子可就算是废了。”

  老关头笑道:“废不了,料得备足,但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帮别的铁铺代工,收工钱。”

  苏油不禁哈哈大笑:“老人家当真是明白人啊,就你这脑筋,朝中好多官都比不上!”

  ……

  荜路褴缕,以启山林。

  接下来的路果真就变得艰难起来,又爬坡穿越了一天,终于抵达了枕恒岳,络太行,四面环山的寿阳县。

  抵达这里,就抵达了太行山分水岭的另一面,接下来就是下坡路。

  上山容易下山难,而且那路比来的时候还要难走,要离开绵蔓水河谷,跟着汉开蒲吾渠的故道,摸到洞过水河谷,再走四十里,才能抵达太原府东南的榆次县。

  榆次县就是井陉道的西部起点,走到这里,苏油心里边那股劲一松,顿时就走不动了。

  于是沈括安排,队伍又在榆次休息了一日。

  榆次离太原只有五十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草丰美,而且因为可耕土地广阔,兼并不突出,老百姓的生活过得不错,有“太原门户,米面之乡”的美誉。

  苏油一觉睡到了第二天中午,吃过一碗打卤面,才终于觉得自己又行了。

  下午还找人杀了两只羊,算是犒劳一路过来的卫士,不过到了晚饭的时候,却发觉自己一点胃口都没有,只能老老实实喝小米粥。

  榆次小米粥相当不错,喝完接着睡。

  次日早上起来,苏油感觉全身都在痛,回头看看走了整整十天的巍巍太行山:“这路我是真不想再走第二次了,当年从陆路摸到夔州也没感觉这么累啊……”

  宋用臣在一边幸灾乐祸:“刚出发时,司徒不是说这路骑马走一遭还不错嘛?”

  苏油想起来就没好气:“这路你们让我修铁路?好在没听你们的。”

  沈括笑道:“如今不是勘定走北线了吗?这路不修了。”

  “修!怎么不修!”苏油恶狠狠地道:“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好多可以连通栈桥的地方,用预制水泥改成栈桥,然后在另一边挖入山体,至少得加宽到四点五米,减小坡度,能并列两辆厢车!”

  沈括咋舌:“那又得四五百万贯。”

  苏油说道:“去年要我拿出这么多钱的确难,到明年后年不一样了,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儿。”

  “要是我们三人在此都不做,估计再过百年都没人来做了。”

  “阳泉、寿阳、井陉的资源那么好,这条路一通,太行山中丰富的煤铁资源就能够供给真定府,整个对辽前线都不愁了。”

  宋用臣一咬牙:“那就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61页  当前第11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22/12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苏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