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_分节阅读_第17节
小说作者:易中天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9 KB   上传时间:2015-04-04 14:36:59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反,自杀。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丞相公孙弘卒,以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廷尉张汤为御史大夫;骠骑将军霍去病伐匈奴;秋,匈奴浑邪王降,汉得河西地。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制白鹿皮币;颁布死罪令,严禁民间铸造金钱;任命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主持经济体制改革;禁民间铸造铁器和煮盐;颁布缗钱令,树卜式为道德楷模;发动漠北之战,李广自杀;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伐匈奴,卫青至颜山,霍去病封狼居胥,从此沙漠以南无匈奴王廷;置大司马职位,以大将军、骠骑将军任之。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丞相李蔡下狱自杀。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颁布告缗令,其法大抵出自张汤;张汤诬大司农颜异腹诽,从此有腹诽罪;九月,霍去病卒。

  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遣张骞出使乌孙。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汤畏罪自杀;丞相庄青翟下狱自杀;置酒泉、武威郡;张骞自乌孙回国。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规定平民可以入粟补吏,吏员可以入粟补官;张骞卒。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出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置其地为九郡,含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以及越南;灭西南夷,置其地为五郡;分酒泉、武威地,增设张掖、敦煌。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建议实行平准和均输法;汉武帝登泰山封禅。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降滇王,置其地为益州郡;酷吏杜周任司法官,一年内系狱十多万人。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朝鲜降,置其地为四郡。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部,各州置刺史一人。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正月为岁首;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求善马;酷吏王温舒自杀。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留胡。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颁“沉命法”;李广利伐匈奴,李陵投降,司马迁受腐刑。

  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筑白渠。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杀江充,兵败自杀,其母皇后卫子夫亦自杀。

  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投降匈奴。

  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轮台诏。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刘彻卒,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盐铁会议。

  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燕王刘旦、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谋反事泄,燕王、盖长公主自杀,上官桀、桑弘羊灭族。

  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卒,侄昌邑王刘贺继位,二十七日后被废,故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立,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卒。

  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光妻、子等谋反被杀。

  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病已卒,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汉元帝刘奭卒,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

  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刘骜封王莽为侯,赵飞燕为后。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任王莽为大司马;废刺史,改为州牧。

  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卒,侄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免王莽大司马职。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卒,堂弟刘萁子继位,是为汉平帝;王太后临朝,王莽任大司马。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卒。

  公元8年,王莽称帝。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作者:易中天

内容推荐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大汉与罗马曾双雄并峙,几乎同时成为世界性文明,又先后陷入分裂状态。

  然而,中华在短暂分裂之后重归一统,罗马却走上了不归之路。

  一个有着当时最优越制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却为什么能维系文明数千年不中断?

  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什么会逐渐失去世界性?消亡了的文明又为什么能重生,并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之一?

  本书将从世界、历史、制度、信仰和信念五个方面展开讨论,试图解开这些奥秘。

第一章 世界

☆、罗马人来了

  历史记忆中的亚历山大永远富有魅力:

  笔挺的身材,白皙的皮肤,零乱的金发,光洁的下巴,盯着世界的眼睛充满好奇和天真。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也就是曹操十一岁那年,有一个外国使团来到洛阳。他们带来了象牙、犀牛角和龟甲,以表示对一个陌生帝国的崇高敬意。

  没人知道他们一行走了多久,但一定很不容易。因为这个国家远在天边,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海西国,也叫犁靬(读如荐),载入东汉官方史册的名称是“大秦”。

  大秦就是罗马。

  派遣使团的“大秦王安敦”,则很有可能就是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敦尼。

  这是两个伟大文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前则是失之交臂。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外交官甘英受定远侯班超派遣出使罗马,走到今天的伊朗境内却被劝阻在波斯湾海岸。当地人告诉他们,通过地中海需要准备三年的粮食,而且在海上是会想家,也会死人的。

  甘英等人只好作罢。

  好在六十九年后,罗马人自己来了。

  现在已经无法确知,那些罗马人为什么要来中国。就连他们是否当真为罗马皇帝所派,也只能存而不论。也许他们并非使团,而是商队。目的,则自然是丝绸。

  中国的丝绸很早就传到了罗马,成为罗马元老院议员和贵妇人钟爱的服装面料。罗马人甚至因此而把中国称为Seres,这个拉丁语词汇的意思就是丝绸。

  运到罗马的丝绸经过了长途跋涉,先是经河西走廊到达现在的新疆,然后走南道沿昆仑山北麓前进,走北道则沿天山南麓西行。两条路最后都要过葱岭(帕米尔高原),起点都是长安,也都通往大秦。

  而且,它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缘于汉武帝的战略构想,他要联合匈奴的宿敌对付匈奴。联盟的对象,首先是被匈奴打败的月氏(读法有争议,可读如越支或肉支)。这些人被驱逐出境,早已不知去向,因此第一步便是要找到他们。

  于是,一位了不起的探险家出发了。

  他的名字叫张骞。

  张骞通西域从来就是佳话,他的旅行却十分艰险。戈壁滩飞沙走石热浪滚滚,帕米尔冰雪皑皑寒风刺骨,匈奴的骑兵则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纵横驰骋,张骞一行随时随地都会一头撞上。

  实际上,他们在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便毫无悬念地被俘虏,并被带到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匈奴王庭。军臣单于理直气壮地对张骞说:月氏在我北边,汉人怎么能去?如果我要去越国,大汉会同意吗?

  当然不会同意,张骞也只好滞留匈奴十年。

  更让张骞沮丧的是,后来他虽然逃了出来,并在大宛人和康居人的帮助下,在阿姆河流域找到了月氏,月氏却早已没有了向匈奴复仇的念头。他们非常满足地在那里安居乐业,并庆幸自己因祸得福。

  张骞只能回国。

  再次被俘又死里逃生的张骞虽然没能结成联盟,却带回了足够多的世界知识和异国情调。通过他向汉武帝提交的考察报告,中国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并领略到西域各国之外诸多民族的万种风情。

  这是一些闻所未闻的人群。他们有的是游牧民族,比如乌孙、康居、奄蔡、月氏,叫“行国”。有的是农业或商业民族,比如大宛、安息、条支、大夏,叫“土著”。

  但,无论土著或行国,距离大汉都很遥远。安息相当于今天的伊朗,条支相当于叙利亚。其余,则乌孙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伊什提克一带,康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奄蔡在咸海和里海北部草原,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夏在中亚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希腊人称之为巴克特里亚。

  至于月氏,则可能在阿富汗北部。

  此外还有身毒和黎靬。身毒又叫天竺,其实就是印度。黎靬又叫犁轩,就是大秦,也就是罗马。不过,对这两个国家,张骞也只是有所耳闻。

  然而这足以让汉武帝心驰神往。尤其是大宛的葡萄酒和汗血马,更是极具诱惑。商队跟随着军队出发了,只不过商队持续的时间更长,带来的利润也更丰厚。

  丰厚的利润让丝绸之路的驼铃一路传响,坐享其成的则是沿途各国,其中就包括帕提亚。帕提亚就是安息,只不过中国人管他们叫安息,西方人叫帕提亚。

  安息是在公元前247年建国的,然后在公元226年亡于伊朗萨珊王朝。甘英到达安息之日,正是帕提亚人春风得意之时。他们编出故事来吓退东汉使臣,无非是不想失去中间商的好处。显然,这些帕提亚人更愿意从中国商人那里买下货物,然后转手到地中海地区。

  于是,从公元前126年张骞向汉武帝提起黎靬,到公元166年罗马使团来华,两大文明的交流在将近三个世纪之内,都只能通过其他国家和民族来缓慢地进行。尽管在帕提亚的市场上,中国商人已经跟罗马商人讨价还价,也为他们使用银币和在皮革上写字感到惊讶。

  这丝毫也不妨碍中华和罗马各自独立地生长,并成为超级大帝国和世界性文明。事实上,在使团访华的前半个世纪,罗马的版图就已达到顶点: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迄不列颠岛,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堪称盛极一时。

  有趣的是,派遣使团的罗马皇帝和接见他们的中国皇帝,也是两个标志性人物。马可·奥里略·安敦尼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盛极而衰,汉桓帝则意味着东汉帝国的行将就木,正如罗马共和国与西汉王朝的终结,罗马帝国和东汉王朝的开始,都几乎同时。

  历史的种种巧合不能不让我们产生诸多遐想,并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广阔的世界舞台。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看清这两大帝国和两大文明。

☆、亚述:壮丽的错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滞留匈奴期间,也就是公元前130年前后,罗马已经拥有了九个本土以外的统治区:西西里、萨丁尼亚及科西嘉、山南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伊利里亚、马其顿、阿卡亚、亚细亚。在拉丁语中,它们被称为provincia,中文译为行省。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行省也不是罗马人的发明,波斯帝国就有,叫萨特拉皮亚。也许,正是这种制度,使居鲁士建立的波斯帝国比亚述更为稳定和持久。

  亚述,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帝国”。

  第一帝国亚述的建立经过了漫长的复兴之旅。之前是古亚述和中亚述,成为新亚述(亚述帝国)则在我们的东周和春秋时期。也就是说,当周人和周文明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亚述人却勃然崛起,并迅速成为西亚的霸主。

  亚述人是闪米特人(又译塞姆人)。他们有着长长的鼻子,卷长发,穿长袍,戴高帽子。最明显的特征,是脸上成形的胡须。这种胡须在他们的神像上也有,比如萨尔贡二世王宫门前那头五条腿的公牛。

  ◎亚述战士,引自《世界史纲》139页。

  ◎五腿公牛,现藏于卢浮宫。

  这就跟之前的苏美尔人和赫梯人大不一样。苏美尔人剃光头,穿羊毛紧身衣。赫梯人身材矮小,长鹰钩鼻,男人都梳长辫子,戴耳环。后者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他们的战车。赫梯人的车上有三个武士,一个驾车,一个持矛,一个持盾,跟中国春秋时期的情况十分相似。

  然而亚述人更加英勇善战。跟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人一样,亚述人既是强壮的农民,又是勇猛的战士,割下敌人的脑袋就像收割庄稼。这些脑袋往往成为炫耀武力的最佳象征,一位亚述国王甚至用来装饰首都的大门。

  亚述的宗教和神祇似乎也鼓励或默许武装侵略,占领他国被认为是神圣的使命。在阿舒尔神的指引下,亚述军队以令人胆寒的速度狂飙突进。即便没有路,他们也会像瞪羚一样登上一座又一座山峰。

  靠着这种对战争的狂热,在大约一百零五年间,亚述灭掉了许多文明古国,包括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王朝、以色列的耶户王朝、犹太的埃哈兹王朝、腓尼基的西顿王朝、埃及的努比亚王朝(埃塞俄比亚王朝)、巴比伦的第四王朝、埃兰的乌曼·哈尔达什王朝,从而第一次把西亚和北非的人民兼并在同一个强大的帝国里。

  可惜,也跟秦一样,亚述人善于打天下,不善于治天下。他们维持帝国统治的手段除了暴力,就是高压。亚述国王每征服一个地方,往往实行三光政策。如果要带走战败国的人民做奴隶,则会先弄瞎他们的眼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页  当前第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