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吴三桂发迹史(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197节
小说作者:子非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82 KB   上传时间:2014-04-17 22:30:00

  吴应熊一动不动地凝视着远方的夜空,夜空的深处是闪烁的星光和无边的黑暗。

  自从接到鳌拜派人送来的杨素蕴参劾父亲的手抄稿后,吴应熊便一直站在窗口。倒不是因为杨素蕴的参劾给他带来了不安,他也是经过风波的麻雀。同时父亲已不是当年的父亲,自己也不是当年的自己。吴家已是树大根深,平常之人休想撼动半分。

  令他深思的是杨素蕴的参劾奏章怎么会落到鳌拜之手?而鳌拜为何又派人送给自己?

  若是鳌拜在览阅奏章之时,发现了杨素蕴的奏章而特意抽出来的话,吴应熊觉得可以理解。因为,按照鳌拜目前在朝廷之上一手遮天的势力,鳌拜取杨素蕴之奏章如囊中探物。若真是如此,自己倒应庆幸。因为这说明鳌拜对于吴家没有坏心,只是想示恩于己。

  若是杨素蕴直接将奏章交于鳌拜的,便说明杨素蕴与鳌拜暗中有勾结,鳌拜将此手稿送给自己看是想示威于己。若是这样,自己便得小心应付了。因为鳌拜之势力绝不可轻视。

  根据自己与鳌拜的交往,前一种可能性要大些,后一种可能性少些。因为自己虽然没有与鳌拜有过深的交往,但对于井水不犯河水的想法与做法,彼此却是心照不宣的。更何况彼此对对方都有过暗中帮助。

  如果自己的推测对,那么自己只要告诉家父,或许亲自设法为家父解脱即可!

  但吴应熊想来想去,心里总觉得没有什么把握,他觉得还是去请问一下洪承畴才好!自从与洪承畴拉上关系后,吴应熊凡遇重大事情都愿与洪承畴商量。虽说自己并不一定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用他的意见来给自己作参考,那是再好不过。想到此处,吴应熊心里便踏实了,睡意也随之而来。

  第二日傍晚,吴应熊驱车来到洪承畴府上。

  洪承畴自然知道吴应熊必是有事相求。因为按照吴应熊的性格,绝不会轻易踏进别人家的门。等吴应熊坐定后,洪承畴轻言相询:“驸马爷有什么事?”

  吴应熊也不回答,只是从怀里掏出杨素蕴参劾父亲的手抄稿递给洪承畴。

  洪承畴接过,认真地览读一遍,然后说:“这并非杨御史手笔,而是别人之手抄稿。”

  吴应熊闻之一惊,暗叫厉害,然后问:“大学士怎么知道?”

  洪承畴说:“杨御史为人方正,不善周旋。其字也如其人,笔法刚劲而少变化。此稿看似刚劲有力,但其字端却透出股媚谀之气。”

  吴应熊听了,更加叹服。人精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能逃过他的眼睛呢?不过对于他自己来说,是祸是福却难以逆料了!三国之杨修便是一例!

  吴应熊小心地问:“大学士认为是鳌拜录自宫中,还是录自家中?”

  洪承畴说:“自然是录自家中!按字迹判断,此字绝非出自鳌拜之手。而根据鳌拜之性格,是绝不会在宫中将此奏章轻易示人的。所以,我猜测他必是带入家中,令人手抄之后送给你的。”

  吴应熊问:“依你看来,鳌拜有何用意?”

  洪承畴说:“鳌拜是示恩于驸马爷。”

  吴应熊问:“何以见得?”

  洪承畴说:“依目前形势看来,鳌拜必不愿意吴家有什么灾祸!”

  吴应熊说:“愿听其详。”

  洪承畴沉思一会后说:“洪某观鳌拜之欲已极度膨胀,索尼等人均不是他的对手。他唯一有所顾忌的必是孝庄皇太后!若能让吴家势力壮大,必能分散朝廷的注意力,给他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

  吴应熊赞叹道:“大学士分析得精辟。只是我有所不知,鳌拜为何要示恩于己?”

  洪承畴说:“鳌拜虽然未必肯与吴家形成犄角之势,但据其所愿,必不想开罪于吴家。因为事情发展难以逆料,能留条后路方是善策。”

  吴应熊问:“依大学士看来,此事该如何处置?”

  洪承畴说:“此事无忧。”

  吴应熊问:“何以见得?”

  洪承畴说:“与鳌拜想法一样,朝廷之精力已经耗费在应付鳌拜之上,亦不愿再触及吴家,给自己与鳌拜的抗衡之中增加不利因素!”

  吴应熊说:“事情只怕未必像大学士想象的这么简单!”

  洪承畴说:“即使往最坏方向想,也不必忧虑。”

  吴应熊问:“大学士为何说得这么肯定?”

  洪承畴说:“洪某认为杨素蕴所奏不仅于吴家无害,反而有益!”

  吴应熊觉得非常奇怪,急忙问:“哪里会有这等好事?”

  洪承畴说:“杨素蕴所奏,驸马爷认为要害在何处?”

  吴应熊说:“杨御史所奏之要害在于他指证家父欺压民众,愚弄百姓,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致使民众怨声载道等语。”

  洪承畴摇摇头说:“非也!”

  吴应熊觉得不解,疑惑地问:“杨御史这些言语之意分明在告诉皇上家父已经致使民众积怨,于朝廷之基业不利,怎么会不是要害之处呢?”

  洪承畴说:“驸马爷分析的未错,但此处确实并非要害。”

  吴应熊说:“古人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大学士若不认可在下之言,总得说出一番道理来吧!”

  洪承畴笑笑,然后胸有成竹地说:“此话自然没错,但得分别待之。其实现实之中既有官重民轻之时,亦有官轻民重之时!”

  吴应熊觉得此语新鲜,便问:“何时是官重民轻之时?何时又是官轻民重之时?”

  洪承畴说:“官势盛,民势弱时,谓之官重民轻;官势弱,民势盛时,谓之官轻民重。”

  吴应熊问:“官势弱,民势盛时怎样?”

  洪承畴说:“那便是可用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语。这时的当权者必然对民众有所顾忌,唯恐民众积怨太深,对朝廷基业有所危及。所以,朝廷这时往往会比较注意民心之向背。”

  吴应熊说:“那官势盛,民势弱时又怎样?”

  洪承畴说:“此时朝廷必不会注重民心之向背。因为民心之向背已不是重要问题,不管民心如何怨怒,都不会危及政权的!”

  吴应熊说:“朝廷怎敢不顾忌民心呢?”

  洪承畴说:“民势弱,官势盛,民奈何不了官,又怎么能推翻朝廷?”

  吴应熊顿时默然,然后说:“此时之朝廷不畏民众,难道会畏官不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79页  当前第19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7/2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吴三桂发迹史(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