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76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源乾曜回京之后,又将户部近年来所征租庸调数目核实了一遍,心中顿时明了。他细细地写了一道奏书,并携带户部有关文册,然后入中书省求见宋璟。

  宋璟此时正在中书省声色俱厉地斥责张嘉贞。

  皇帝东巡期间,张嘉贞留京驻守。这期间,雍州府长史王钧因贪赃犯事,被御史台奉闻至李隆基。因李隆基巡行在外,便令张嘉贞将王钧捉拿勘问,以审其罪。张嘉贞接诏后颇费思量,一面让大理寺捉拿王钧审问,一面暗中促大理丞速速将王钧杖杀于当庭。王钧死后,张嘉贞再移文一道,向李隆基禀报因王钧口硬,审讯时不慎将其杖杀。

  宋璟闻知此事大怒,斥责张嘉贞道:“我问过了,大理寺之所以失手杀了此人,缘于你督促甚急。张大人,你为朝廷宰辅之人,须知朝廷有律法,焉能如此草菅人命?”

  其实张嘉贞如此做,其中大有隐情。那王钧也为巴结之人,二人此前颇有渊源,看到张嘉贞入朝为相,遂殷勤帮助张嘉贞修缮住宅,所费钱物当然由己所出。王钧此次犯事,张嘉贞怕其被审时说出此事,由此影响了自己的前程,遂促其早死以掩其口。

  张嘉贞辩解道:“大理寺后来具结此案,发现王钧果然贪赃不少,则王钧实为死罪。他早死一些,其实并无妨碍。”

  宋璟怒道:“圣上欲宽法慎刑教化天下,你为宰相万众钦仰,本该办案详实以服庶民,奈何如此草草具结,不清不楚?”

  “此案有旁人伏辩为证,怎么能说不清不楚呢?”

  “旁人伏辩?哼,万一别人诬陷怎么办?那王钧毕竟未开口承认,则此案就有极大的漏洞……”宋璟说到此处,恰恰源乾曜求见,遂刹住话头,匆匆说道:“罢了,王钧已死,他是否有冤屈终究无法认证,张大人,望你今后以此为戒,遇事时务必审慎。”

  张嘉贞心里终究有鬼,看到向来认真的宋璟不再追究此事,心中大喜,当然连声答应。

  源乾曜入室发现张嘉贞在侧,说道:“原来张大人也在这里,太好了,下官正好向二位丞相禀报。”

  源乾曜拿出写就的奏章,说道:“此奏章言及国家赋税收入之窘状,请宋大人上奏圣上。”

  宋璟接过奏书,问道:“大唐立国以来,一直以租庸调法行于天下,源尚书所言窘状,却是从何而来?”

  大唐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准了民部尚书刘文静之奏,决定在天下推行均田法和租庸调法。此二法从此成为大唐的经济基石,延续至今。

  均田法将天下田亩分成永业田、口分田、勋田、职分田数种,并规定官员和庶民的受田数量。譬如庶民之家,规定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又每丁给永业田二十亩,合计一夫一妇应受田一百四十亩。

  租庸调法则规定,每丁每年向朝廷缴纳粟二石,曰租;随乡公所每年缴纳绢二丈、锦三两,不产丝锦的地方,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曰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曰调。

  源乾曜回答道:“下官此次东行所观,田间禾苗茁壮,又见新田垦植不少,再想数年来风调雨顺,连年大熟,然为何朝廷的租庸调数目不见增加呢?”

  张嘉贞插话道:“为了赈灾,圣上曾数次减免部分州县的赋税,租庸调数目不增加,大约与此有关吗?”

  源乾曜道:“下官已经细细核算过,圣上减免部分州县赋税,其实无关大局。其之所以减少,另有要因。”

  宋璟听到此处,打断源乾曜的话头,说道:“嗯,经源尚书提醒,我倒想起来了。今日御史台送来一道奏书,却是监察御史宇文融所写,其中奏称如今贵宦豪强之家,往往恃强夺田,遂使国家赋税流失。源尚书,此说是否与你所言相似?若果然相似,记得宇文融曾为富平县主簿,你那时任雍州府长史,你为宇文融的上官,如此就所见略同了。”

  源乾曜颔首道:“宇文融所言有些道理,然并非全部。二位大人,下官穷究其因,发现自则天皇后的天册、神功年间开始,北狄西戎作乱,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且水旱频仍,民众逃亡日甚。此弊流转至今,渐有愈演愈烈之势。”

  源乾曜说话至此,宋璟和张嘉贞顿时了然。租庸调法的核心是以丁计算赋税,若丁男逃离土地,则其所有田亩抛荒,朝廷无从征收,随着逃户愈来愈多,朝廷的赋税则愈来愈少。

  宋璟颔首道:“是了,宇文融在奏章中建言,要求在全国行括户之举,看来大有深意。那些贵宦豪强之家私揽土地,再召逃户为其种地,如此皆不用向朝廷缴纳赋税,可谓损了朝廷,肥了个人。”宋璟边说边想道,若行括户之举,首先触及的定是这些豪门的利益。

  所谓括户,即是重新检索户口,按照均田法重新分配土地,如此可将流民重新固定在土地之上,国家可以按例收取。

  张嘉贞叹道:“唉,括户谈何容易?那些豪强之门固然不愿,就是那些流民托庇于这些豪门之下,许是其缴纳的租金要比朝廷赋税为少哩。”

  源乾曜拱手说道:“二位大人说得不错。若行括户之举,需要圣上首肯,二位大人更要事必躬亲,则户部以下可以推行此事。”

  宋璟起身道:“源尚书说出了括户的总纲。事不宜迟,须立刻禀报圣上。走,我们这就进宫。”

  三人入宫见了李隆基,宋璟为主禀报了括户之举的详细,李隆基间或问了一些细节,立刻明白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和紧迫态势,当即答道:“好呀,此事就以户部为主推行天下,这个宇文融很好,可暂归源卿节制参与括户事务之中。宋卿,另以御史台为主派出巡察使,以督察天下。”

  李隆基的寥寥数语,已勾勒出所发诏书的大致内容。三人躬身领旨,李隆基令宋璟留下,另有话说。

  李隆基问道:“宋卿,营州的奏报已来数日了,其所奏为实吗?”张守珪刚刚奏报,说自己已经将治所移到最初丢失的地方,李隆基让宋璟核实。

  “臣让兵部核实过,张守珪所奏并非虚妄。他这些年确实步步为营,逐步将营州治所向东北前挪,现在果然以营州为治所了。”

  “嗯,看来郭虔权的眼光不差,其所荐之人果然成为我大唐的一员猛将。当初让张守珪主持东北军事时,朕与姚公心中其实颇为忐忑,现在水落石出,方显此人能耐。宋卿,朕欲重用此人!”

  宋璟道:“张守珪年纪轻轻,已为营州副大都督,实际主持营州事务,实为天下最年轻的都督。陛下欲如何重用他呢?”

  “嗯,朕将你留下,正为商议此事。朕想过了,或者升任张守珪为营州大都督,或者授其为兵部侍郎。”

  宋璟摇头道:“臣以为不可。”

  李隆基近期以来屡被宋璟拒绝,早已有些厌烦,现再被拒绝,心中就有些不满,说道:“张守珪现以副大都督之身主持营州军事,其实有都督之实。现又立此大功,朕扶其正,难道也不可以吗?宋卿,凡事须顺势而成,岂能泥古不化?”

  宋璟道:“臣以为不可,实为事出有因。陛下,郭虔权近年来在西北颇有大功,其镇守轮台,北抵突厥,南镇吐蕃,使大唐西域之路畅通无阻。陛下因其功再授其为冠军大将军,封为潞国公,可谓恩重殊遇。然郭虔权前些日子上书朝廷,要求授其八名家奴为游击将军。此事臣已处置,并未奏报陛下。”

  “哦?还有此事?他竟然一下子求授八人?有些多了。若择一二授之,还是可以的。”

  “游击将军为五品官员,例归陛下量才授任。然此八人不过为郭虔权家奴,未有尺功于国,完全是郭虔权恃功营私之行,郭虔权为将多年,岂不明白朝廷选将制度?臣当时以为若从了郭虔权之请,就是坏了朝廷纲纪,故当即驳回,没有奏报圣上。”

  李隆基自姚崇为相后,坚持大事须奏闻自己、宰相辖内事体自行处置不用奏闻的做法,则宋璟如此驳回郭虔权,并未逾制。他心中苦笑暗思:如此行事是否有些作茧自缚呢?

  宋璟接着说道:“陛下,臣之所以提起郭虔权之事,缘于陛下昔年曾答应过姚公,三十年内不谋求开疆拓土。若陛下动辄赏赐边功,就助长了这些将士的拓疆之心,其实于国不利。”

  李隆基叹道:“将士们在边关餐风饮露,保全大唐疆土无失,若刻意压制,岂不是冷了将士之心?”

  “陛下对郭虔权晋职封爵,则已足矣;至于张守珪,其为最年轻的都督,应该知足。且他之所以再复营州,除了自身才具,也有天时之力。”

  “天时之力?他又如何有天时了?”

  “默啜此次被斩,既改变了突厥部落一枝独大的格局,又对其他族人大有影响。譬如吐蕃此前多与默啜联手夹击我国,如今默啜身死,吐蕃一时无所适从,则西北军事大为改观;至于东北境军事,张守珪此前争取分化之策渐有效果,契丹人与奚人素为突厥人的胁从,默啜一死,他们再无主使之人,因而大多归附我朝,此即为张守珪的天时。”

  李隆基闻言,心中顿时大为妥帖,笑道:“朕见你兼知兵部尚书过于忙累,就想让张守珪回京。你此番话说得甚有道理,也罢,就依卿所言吧。”

  李隆基顿了顿又笑言道:“嗯,萧规曹随,宋卿倒是紧随姚公步伐没有偏差呀。”

  宋璟躬身言道:“臣以为,只要于国有利,前任规制不必推倒重来。陛下,人若继任之后往往鄙视前任所为,以彰显己身之能,窃以为此举实属愚蠢无比。人之智力,大致相同,只要忠心办事,则其所为多是殚精竭虑而来,若推倒重来,既费心智,且新法儿未必比旧法更好。”

  “嗯,规制长期施行,不动辄折腾,于国有利。”

  “对呀,其实不急于擢拔张守珪,臣也有机心。张守珪年纪轻,心中向上之欲最盛,陛下若早早将之升于高位,极易产生懈怠之情。”

  “哈哈,朕说不过你,就依卿所言了。”

  且说李瑛被封为太子,因年龄太幼,朝会时立在一侧闻听父皇与大臣议事,实在难明其意。李隆基遂对姚崇嘱咐道:“太子年幼,还是以劝学为主。”

  姚崇退位中书令之后,倒是恪守为臣之道。只有李隆基询问时才就事谨慎作答,对其他朝政之事从不妄评片言只语。他对辅佐太子还算上心,每隔一日,即要入东宫教授太子。李隆基看到姚崇年老腿脚不便,特赐乘舆允许其在京城行走。

  姚崇这日入东宫之后,太子李瑛执拜师礼向姚崇行礼。姚崇看到李瑛的脸上有两道泪痕,惊问其故。

  李瑛泣道:“姚公,学生今早入宫问安,就见母妃病了。”

  姚崇宽慰道:“人食五谷岂能无病?待太医院差人调理,相信丽妃定能痊愈。”

  “姚公有所不知,母妃今日见了学生,全身无力地将学生揽入怀中,泪流满面道:‘为母身子实在虚弱,儿呀,你年龄尚幼,我若不好,让我如何忍心啊。’姚公,她如此说话是不是将死了?”

  姚崇斥道:“丽妃无非有些小病,定可痊愈,你不可胡思乱想。”看到李瑛那幼嫩的面庞,他心里又大起柔怜之情,遂好言抚慰。

  李隆基新宠武惠儿,顿时把专宠多年的赵丽妃丢在身后,姚崇对此事当然心知肚明。他暗自思忖道,丽妃能歌善舞,身子实在健康无比,且其年龄未及三十岁,若果然有病,大约还是从心病而起。然皇帝宠爱何人,外人终究无法可想,姚崇慨叹之余,唯有暗自叹息而已。

  姚崇唤人替李瑛擦去泪痕,然后师生对坐,姚崇开始逐字讲解《礼记》的内容。李瑛起初静不下心,渐渐心绪趋平,专心听讲并逐段吟诵。

  如此接近午时,外面突然有人喊道:“圣上驾到,太子速速迎候。”

  姚崇和李瑛急忙起身出门,就看见李隆基的舆驾正行过中门,遂跪倒在地拜迎。

  三人入殿后,李隆基与姚崇归于座上,李瑛侍立一边。李隆基说道:“朕刚才与宋璟他们说了一会话,忽然念起姚公,就想来东宫瞧瞧姚公在干些什么。”

  姚崇道:“臣正在教授太子《礼记》,太子实在聪颖,已将《礼记》背得甚熟,臣讲解之时也能领悟。”

  李隆基道:“《礼记》内容博大精深,瑛儿若能明白一二,已属不易。记得《中庸》篇载夫子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姚公教授瑛儿时,固然要识文断意,然让他养成如此学风才最为重要。若瑛儿有此学风,则可自学自研经籍,其功倍之。”

  姚崇闻言起立躬身答道:“陛下圣训,微臣谨记。”

  李隆基挥手令姚崇坐下,转对李瑛说道:“瑛儿,你先到侧室自行修习一会儿,朕要与姚公说话。”

  李瑛走后,李隆基诚恳说道:“朕此来东宫,一来想瞧瞧你们,二来也想征询几件要紧事儿。”

  “陛下请讲,微臣但有所知,不敢不言。”

  “嗯,刚才宋璟他们前来请求推行括户之举,朕答应他们了,姚公如何看?”李隆基此后把括户的事儿详细说了一遍。

  姚崇闻言,当即跪倒在地,叩首道:“陛下,请接受臣拜,此为陛下和国家之福啊!”

  李隆基起身将姚崇搀扶起来,然后归于座上,责怪道:“我们君臣说话,不用行如此大礼,你屡屡如此,实在麻烦,今后不可如此。”

  姚崇道:“臣之所以称贺,实为陛下选人眼光超卓,使我大唐后续有人,能隆国势。”

  “哈哈,那宋璟由姚公所荐,如何成了朕的功劳?”

  “臣之所以如此说,缘于宋璟、张嘉贞乃至源乾曜他们理政劬劳,能够洞察国家大事的幽微所在,且此幽微彰显施政的深度走向。陛下想呀,臣为相时,惩于历年所积,忙于整吏治,树朝廷威权,由此博来了‘救时之相’之称。既然‘救时’,施政之时或疏或堵,可解一时之困,终究未有全盘考虑,由此失于短暂。”

  李隆基叹道:“回想开元初年时的乱象,也只有姚公才能独撑大局。你说话不可太谦,‘救时之相’?很好嘛,你若不抚平乱象,理清脉络,国势焉能有今天?”

  “臣如此说,只是想赞宋璟他们有超卓之眼光。源乾曜与宇文融从各自眼光中发现弊端,宋璟进而以丁男取赋理出脉络,由此倡言括户。臣以为,推行括户有许多好处,其一,通过括户,能理全国人丁实貌,重新分配田亩,可致农事大兴,且可增加朝廷税赋;其二,可以抑制豪门兼并田亩,遂罢恃强欺民之渊薮;其三,国家赋税增加,可大兴水利、巩固边防,则国势愈强。”

  李隆基颔首道:“朕刚才答应了宋璟他们,终归有些不放心,就想来讨你的主意。嗯,你如此说,朕就放心了。”

  姚崇笑道:“若行括户之事,既耗人力,又费时辰,三年能成,实为不易。且括户触及官宦豪强的切身利益,其难度可想而知,陛下不可不察。”

  “朕知道。”

  “宋璟主持括户,其本来就率直,只怕这一次更成为他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姚公放心,朕会替他们做主。”

  姚崇拱手谢道:“如此,臣代宋璟他们谢陛下关爱。”

  “你们替朕办事,何必言谢?姚公,你与宋璟的区别就在于此。那宋璟办事,每每如朕亲临一般,办对了不讨赏,办错了也应该。嘿,朕此前仅知宋璟为率直之人,不料率直如此,真正让朕领教了。”

  姚崇明白李隆基此时心中的真实感觉,实不愿深入说下去,君臣相对莞尔。

  李隆基又道:“朕此前答应过你三十年不求边功,宋璟据此特别较真。那张守珪立有大功,朕欲授其为都督,奈何宋璟坚决不许,朕无法说服他,只好许了。”

  姚崇正色道:“陛下曾经说过,若国家富强,则四夷可安。三十年不求边功,正为国家休养生息,还静于民,臣请陛下慎终如始!臣此前也说过,世间万物,以人心最为叵测,边将有功既要赏赐,又不可使之恃功坐大,须有常法制之,府兵之制,使中央集权,可以遥制边将,即为制衡边将坐大启乱之常法,望陛下慎思。”

  此为老生常谈,李隆基听得并不入耳,仅勉强颔首赞许。

  高力士此时躬身禀道:“陛下,时辰已过午,臣已让尚食局送食至此,就在此殿用膳吧。”

  李隆基投去赞许的眼光,说道:“还是高将军最有眼色,朕许久未与姚公共同用膳了。嗯,让他们速速摆膳,也唤瑛儿过来。”

  姚崇谢李隆基赐膳,又趁此间隙轻声说道:“太子今日看罢赵丽妃,入东宫满脸泪痕。陛下,赵丽妃何病?果然不轻吗?”

  李隆基愣了一下,随口问道:“她病了吗?朕至今未知呀。”

  李隆基自从宠上武惠儿,顿时把赵丽妃抛在脑后,已数月未让赵丽妃侍寝,赵丽妃由此变得无声无息。

  李隆基见姚崇未作回答,自顾自道:“嗯,午膳过后,朕去瞧瞧她。”

  姚崇不愿多说,他深知宫内人的势利眼光远较宫外为甚。当赵丽妃受宠之时,宫内太监和女官将之簇拥得如众星拱月;其一旦势衰,那帮人转而将这番殷勤用在新人面前。如此之快的转圜看似无情,其实最合人性。

  张说来到并州赴任,太原为并州的治所所在,是为大唐的龙兴之地。自高祖皇帝开始,历代皇帝对并州颇有照顾,或赐钱粮,或免赋税,逐渐使并州变得家家富庶,民风淳朴。

  张说赴任后仅在衙中视事三日,将衙中积务处置一清,即乘马离开太原向北行走。其为天兵军节度大使,是时天兵军主要在雁门、善阳、云内一带驻防,他当然要来巡视一番。

  雁门为张说巡视的第一站。

  巍巍恒山,沿代州北境逶迤绵延,自战国、汉代修筑的古长城蜿蜒于山巅,其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了一体,由此形成了并州北境的天然屏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6/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