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60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李隆基微笑了一下,伸手从案上抽出几道奏章,将之递给姚崇,说道:“这里有御史大夫赵彦昭数人的奏章,你瞧一瞧。”

  姚崇接过一看,见奏章中弹劾的人正是自己。其内容大致一样,主要引用圣人的仁恕道理,将姚崇的大棒之策驳得一钱不值,劝诫皇帝不可任由这种流毒荼毒天下,应对姚崇进行惩罚。姚崇读罢笑了笑,说道:“人间万象,任何事都会有人说三道四,随它去吧。”

  李隆基问道:“你认识赵彦昭吗?”

  姚崇摇头道:“臣听说过此人,然并不相熟。”

  “朕上次授你为同州刺史时,此人也上弹章,说你在申州时不理政务,整日里游赏淫乐,你们莫非有些宿怨吗?”

  姚崇道:“陛下,赵彦昭身后定有人指使,妄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言官在清明政治下,忧国忧民,心底无私,敢于犯颜直谏,对国家大有益处,然到了乱世之时,他们心底往往有私,就沦为利益攸关者手中的工具,就成了打手,当然,言官本人也可因此获益。”

  “如此说来,定是有人不想你出山为相,因而指使。也罢,朕要治赵彦昭之罪。”

  姚崇摇摇头,说道:“陛下不可。陛下那日答应臣导人诤谏,若将赵彦昭治罪,岂不是堵塞言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随它去吧。只要今后政治清明,这些言官定会以魏征为楷模,不敢再有偏差。”

  “好呀,你心宽如此,朕心甚慰。”

  姚崇狡黠一笑,问道:“其实不欲臣出山者,莫非陛下不知吗?”

  李隆基哈哈一笑,不做正面回答,转为其他:“朕这几日想过了,眼下的朝中重臣或有大功在身,或者私心颇重,不宜辅卿。按说宋璟颇为合适,然大理寺正在办的一件事儿为其亲戚,恐怕他要因此受累,连雍州刺史都干不成,朕准备改授其为广州都督。”

  姚崇知道这件事儿,也就不再追问。皇帝既然说时下的重臣皆不宜为相,显然已将张说、刘幽求和魏知古排除在外,那么皇帝心仪何人呢?

  李隆基继续说道:“朕近日瞧中了一个,此人现任门下省侍郎,名卢怀慎,你与他相熟吗?”

  姚崇摇摇头,说道:“臣知道此人,然未有交往。听说此人清俭不营产业,所得禄赐,多散于故人亲戚,家中妻子贫寒如故。当初他到东都赴任,其奉身之具只一布囊而已。”

  李隆基也摇摇头,说道:“朕看中卢怀慎,非是看重他清俭。当然,人若清俭则示此人心底无私,由此处置政务之时无欲无求,颇为公允。朕以为,卢怀慎为人谨慎,不争权夺利,唯思踏实办事而已。他若与卿相配,大政方针由你定之,细务由卢怀慎来办,你们倒是相得益彰。”

  姚崇道:“大政方针自由陛下来定,臣等实为办事之人。”

  李隆基道:“姚卿今后不许太谦!譬如选相之事,当然由朕定夺。至于其他事儿,当然由相者办理。自从有了国君与官吏,如宝塔一样层层治理,逐级的事儿非常分明,若皇帝事必躬亲,岂不累死了?姚卿放心,朕用人不疑,你今后可以放手干吧。”

  姚崇默默不语,心想自己倒可以放手来干,然现在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何来干?

  李隆基似乎猜透了姚崇的心思,说道:“姚卿,朕总觉得赵彦昭与张说大有干系。朕知道,张说虽未明言,但其最怕朕拜你为相,当初他游说王琚来劝说朕,建言授你为河东总管,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可能是朕猜疑罢了。”

  姚崇还是笑了笑,他心中早如明镜似的,知道张说如今的心思。然张说毕竟曾为皇帝的老师,又为当今文宗领袖,官声不错,且有拥立之功,皇帝若无过硬的理由不好轻易将他拿下。姚崇心中暗暗想道:既然皇帝一时找不出罢黜的理由,那么自己要想法为皇帝找一个过硬的理由。

  李成器现仍住在兴庆坊内,因李隆基近来追封生母窦氏为昭成顺圣皇后,遂与李成义一起避讳改名。李成器改名为李宪,李隆基徙封其为宁王,授为开府仪同三司;李成义改名为李沩,封为申王,授为金吾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为散阶之官,为从一品,其位虽尊贵,然无什么实际事儿。贞观之时,如魏征等人被授此职,唐太宗仍让他们参与机务,位同宰相职。现今宰相职人员仅四人,李隆基还嫌人多,李宪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不敢过问朝政,除了按例上朝,其他时间多待在府中消磨时间。

  李宪与李隆基一样,自幼受到父亲李旦的影响,深谙乐舞之道,其府中养有一批乐工和歌伎,至于器乐之精,也是可以傲视天下的。李宪近来又多了一种兴趣,即沉湎于诗词唱咏,自己也作诗不少。张说作为文宗领袖知道李宪有此喜好,闲余之时偶入府内与李宪共相切磋。

  这日后半午,张说又入宁王府中。

  张说说道:“下官观殿下近来所写之诗,格律日渐纯熟,且流丽婉畅之中,更有宏放浑厚之气象。尤其那首写长安古意之作,清词丽句,韵味深厚,不流于浮艳,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相媲美。”

  李宪听后虽觉欣喜,然颇知自己诗才若何,绝对不能与张若虚相提并论,遂说道:“我得张丞相之助,能将一首律诗大致写出,已算不易了。然诗之用词、用律乃至用典,我远未到纯熟的地步,万万不敢与张若虚等人相比。张丞相,近来外面又有什么佳作呀?”

  “好诗甚多。下官那日向圣上建言,若君臣联诗,定会推动诗坛更加繁荣,奈何圣上不听。”

  李宪遇到谈论李隆基及时政的时候,向来缄口不言,现在也闭紧了嘴一言不发。

  张说见状,继续说道:“近来有两人写诗颂庐山之美,他们并不相识,诗兴相当有趣味。”张说说罢,伸手取出两张诗笺,递给李宪。

  李宪接过诗笺,先看了张九龄所作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气。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另一首由孟浩然所写,名为《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李宪读罢后问道:“这个孟浩然还在荆州居住吧?他的那首《春晓》诗早已闻名天下,且往往成为孺子最早上口之诗。这位张九龄,我却不识。”

  张说道:“下官也仅与张九龄会过一面,此人系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被授为左拾遗。”左拾遗为门下省属官,为从八品官员。

  李宪道:“嗯,这两首诗不分伯仲,然我更心仪张九龄这首。张丞相,你说是吗?”

  张说道:“殿下的眼光,那是不会差的。孟浩然此诗佇兴造思、洗削凡近、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然终为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不免狭隘;而张九龄的末句言‘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其词采富艳不说,更有实济时用之妙。”

  李宪笑道:“好长时间未见张丞相衷心夸赞一人了,此人现为八品官员,看来将来不可限量啊。”李宪知道,张说日常见了权势人物以恭维为主,当日崔湜离衙后跨马吟诗一首,张说不齿崔湜的人品,当时就有“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的赞语,可见张说日常的恭维之词,那是当不得真的。

  二人谈诗良久,李宪忽然想起一事,说道:“张丞相,说点题外话吧。你为中书令,按说亦非题外话。当初我们兄弟五人联宅而居,京城之人称此处为‘五王宅’,如今三郎当了皇帝,此‘五王宅’就成为皇帝旧邸,我们兄弟在此居住就不相宜了。”

  张说颔首道:“殿下所言甚是。按照以往成例,皇帝旧邸需修缮一新后成为皇帝别宫。”

  “我们兄弟四人商议,准备联名上奏章,请求圣上为我等另辟新宅,搬出旧府。张丞相以为此举妥当吗?”

  “当然妥当,且越快越好。”

  张说说到这里,忽然转颜一笑,说道:“殿下今后不可再称下官为丞相,如今姚崇入阁,我等几位已是有名无实。其实殿下近日要搬出旧宅之议,还是与姚崇沟通一下最好。”

  李宪没有接腔,遇到这等敏感话题时,他知道选择缄默方为上策。

  后两日早朝之时,李宪四兄弟果然联名上了一道奏章,建言退出“五王宅”另辟新宅。李隆基阅罢奏章,唤出工部尚书源乾曜道:“朕准了宁王之奏请,工部可依‘五王宅’现有之格局稍加修缮即可,如今国家大乱之后,亟待休养生息,不宜耗费太多。”

  源乾曜躬身答应。

  李隆基又道:“‘五王宅’今后更名为‘兴庆宫’,待此宫修缮完毕,朕即搬出太极宫入此宫居住。虽不必大加修缮,必要的营造还是要有的。居中可修建两楼,南面名为‘勤政务本楼’,朕今后就在里面理政;西面的名为‘花萼相辉楼’。”

  群臣闻听“花萼相辉楼”这个名字,一时不明白皇帝建此楼的意思。

  李隆基马上解释此楼的含义,他唤出李宪说道:“大哥,我们兄弟五人自小就住在一起,今生不可远离。朕想过了,你们搬出‘五王宅’当然可以,然不可远离。此‘花萼相辉楼’即为我们兄弟所建,此为我们日常宴饮相聚的地方,你与五弟可在胜业坊建宅,二哥与四弟在安业坊建宅,你们不在宫中的时候,朕若念起你们,即可登此楼相望。”

  群臣一听皇帝原来是这样的心意,想到皇帝如此友悌兄弟,不禁大为感叹。李宪兄弟四人躬身谢恩之后,张说即出班奏道:“陛下友悌兄弟,遥追周公燕兄弟之情。《诗》云,‘棠棣之华,莫如兄弟’,其萼胚依依,正是手足之情相辉之意。臣等感叹之余,颇有艳羡之意。”

  姚崇却不是这样想,心想皇帝明似兄弟不舍之意,焉知其是否为了伺察诸王动静,因而要目力所及就近监督呢?看到张说在这里谀词连连,也出班奏道:“陛下,张令的说法臣不敢苟同。怎能起‘艳羡’之意呢?陛下友悌兄弟,定会推恩惠及臣下,此话其实不用多说。”

  张说心想让姚崇抓住了自己话中的破绽,既打击了自己,又向皇帝邀宠,委实高明,自己无法反驳,只好顺着说道:“姚公所言甚是。臣乍闻陛下此议,心中不免激荡不已,由此话不择言。”

  李隆基挥了一下手,微笑道:“罢了,你们不用再说。朕想起太宗皇帝昔日说过,君臣戮力共治,无非使君臣长葆富贵而已。朕这些日子想起这段故事,想起那日处置郭元振和唐绍之事,心中就有了一些想法。按说军容不整,处置此二人并不为错。然郭元振为功臣,且也不能将所有错处归罪于唐绍一人。”

  群臣听到皇帝悔悟,不敢言声。

  李隆基唤出吏部尚书崔日用道:“崔卿,郭元振现在还没到新州吧?”

  新州距长安五千余里,郭元振一家在路上逶迤行走应该行至半途,崔日用据实回答。

  李隆基道:“崔卿,吏部速拟授书,起复郭元振为饶州司马;另给予唐绍妻子半禄,聊作补偿吧。”

  郭元振的身心却未领到李隆基的这份情意。郭元振被流放出京之始,他心想自己有边功于国,近来又佐皇帝诛灭太平公主之党,当时自己手绾兵权,若非全力支持皇帝,其成功与否肯定要大打折扣,怎么能因为一件小事就翻脸不认人了呢?那日若非张说和刘幽求求情,自己说不定就掉了脑袋!郭元振越想越恼,将所有的怨毒都集于李隆基一身,然差役在侧,若流露出对皇帝怨恨的言语,肯定会掉下脑袋,他只好将怨毒深埋心间,数日之间就染成一病,只好病恹恹地挨在车儿上慢慢行走,病情越来越重。当他行至中途接到驿卒快马送来的起复授书时,拿起看了一眼,喃喃说了一句:“饶州司马?呵呵,我又成六品官了!”饶州是时为下州,司马仅为六品职。郭元振如此未转过心劲儿,三日后忧愤而逝。

  李隆基现在宽待郭元振和唐绍,又让群臣感叹一番。

  朝会散后,群臣躬身按序退出。姚崇作为宰臣站在前列,按例最后退出。李隆基忽然发现姚崇退行的时候腿脚有些不灵便,就关切地问了一声:“姚卿,你怎么了?”

  姚崇慢慢行走至御座下,此时群臣皆退出门外,殿内仅剩下姚崇一名朝臣。李隆基再问道:“姚卿,你昨日还好好的,莫非昨日摔了一跤?”

  姚崇摇摇头,说道:“陛下,臣腿脚也就罢了,唯心疼而已。”

  李隆基笑了,说道:“姚卿说笑来着。朕尚未听说心疼会致腿脚蹒跚。”

  “心疼为大病,那是会影响全身的。”

  李隆基关切地说:“如此,朕传太医速来为卿医病。”

  姚崇道:“此心病太医是医不好的,唯有陛下能医。”

  李隆基此时已明白姚崇是在故弄玄虚,遂正色说道:“姚卿,你有什么话尽管说吧,不用绕弯儿!”

  姚崇拱手道:“臣听说张说近来常往‘五王宅’走动,陛下知悉否?”

  李隆基点头道:“朕知道。大哥近来颇爱诗律,常与张说研讨诗词格律,大哥近来的诗作进步甚快,其缘于此。”

  姚崇摇头道:“张说与宁王探讨诗律,臣也知闻。然臣昨晚间偶然经过‘五王宅’,恰巧看到张说乘一辆车儿未入宁王府,却进入岐王府了。”

  李隆基闻言不禁神色大变,岐王李范现为金吾大将军,按例掌管禁军,张说夜入其府,莫非有什么要紧事儿?

  李隆基以郡王之身兴起,他与姑姑联手,又与禁军将领交往,终于诛灭韦氏;此后又小心翼翼再清姑姑党羽。其间的阴谋诡计可谓层出不穷,李隆基作为其过程的重要人物,当然明白阴谋诡计的缘由和操作过程。如今张说身为中书令,又是功臣,其与同为功臣的岐王李范相会,其中李范又兼有亲王和禁军统领的身份,两人会面不用说任何话,本身就十分敏感。

  李隆基沉吟片刻,说道:“他们果然夜里见面了吗?姚卿,四弟向为粗犷的性子,张说人情练达,他莫非不知如此会有瓜田李下之嫌吗?”

  姚崇道:“张说聪颖无比,他焉能不知?他不过暗想夜幕障去身影,如此可以不知不觉,谁知臣因缘凑巧路遇见之。”

  李隆基不再吭声,其沉思片刻,方才微笑道:“姚卿,你将这番话说出,心病应该大好了吧?”

  姚崇道:“陛下圣明。臣将这番话说出,好似卸下千斤重担,心里一下子就豁亮无比。所谓心宽体松,估计臣之腿脚也要利索多了。”

  “嗯,你腿脚轻松,夜来又可乘车在城内四处晃悠,说不定又能瞧见什么事儿。”

  姚崇一时摸不清皇帝说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不敢轻易接腔,遂躬身道:“陛下,容臣告退。”

  “嗯,你退下吧。”

  姚崇走后,李隆基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独自盘算了许久。大约过了小半时辰,李隆基唤来高力士,吩咐道:“朕昔为太子之前,身边总有一班人谈说,甚是有趣;如今当了皇帝,除了朝堂上正襟危坐听他们禀报之外,等闲难得见上一回,朕今日有些念记他们了,你去传这班功臣入宫,晚间共同进膳。”

  高力士答应后离去,一个时辰后回来禀报已知会完毕。高力士说道:“这帮功臣闻听圣上召见赐宴,皆欢喜得紧,唯普润禅师以化外之人请托,坚辞不来。”

  普润自从李隆基诛灭韦氏之后,仿佛心性大变,专一研讨佛理,绝足不问政事。

  李隆基笑道:“看来只有普润禅师活得最为明白,其研讨佛理之际变得无痴无欲,这份定力委实难得。”

  赐宴地点设在太极殿西侧殿里,功臣们闻听皇帝赐宴固然欣喜万分,然毕竟今非昔比,皇帝的威严日见凌厉,郭元振的例子历历在目,他们心间都多了一份小心。酉时三刻,这帮功臣小心翼翼进入殿内,素常诙谐多趣的王琚和麻嗣宗也变得端庄起来,不敢多说一句废话。

  申牌时分,李隆基步入殿内,群臣跪伏行礼。李隆基微笑道:“平身吧。朕所以能登皇位,得众卿助力不少。朕今日又念记起大家,就来聚饮一次。都在各自案前坐下吧,我们慢慢叙话。”

  张说得知皇帝赐宴,心里不禁生出疑问:当初皇帝谋位之时,当然需要一帮贴心之人秘密行事;如今皇帝言明要依贞观故事治国,恐不能囿于功臣的小圈子来择才授任。那么皇帝此举意欲何为呢?张说眼观李隆基那微笑之面,虽知皇帝的饭不是好吃的,然实在猜不透其本意,只好继续满腹狐疑下去。

  菜品果蔬酒水已布满案上,李隆基手执酒盏说道:“我们今日坐在一起,那也是因缘而成。如王崇晔、麻嗣宗为朕少时的玩伴,王毛仲、李宜德为朕的亲随,钟绍京、刘幽求和葛福顺等将领也算旧识,王琚则是朕巧遇而识,至于张说、魏知古、崔日用为朝中重臣,你们心向朕立有大功,总而言之,你们皆为朕之功臣。来,请共饮一盏,以示朕感激之情。”

  众人依言饮尽一盏。

  张说放下酒盏,拱手说道:“陛下此言让臣等万分羞愧。臣等尽力为臣子的本分,然今日荣于华衮,实为陛下的万分圣恩,臣等唯有感激涕零,不知所以。”

  麻嗣宗一直隐忍至今,看来实在憋不住了,拱手插言道:“张令说得不错。微臣不过伴陛下日子多一些,有了如此的大富贵,则此生太值了。”麻嗣宗现任左金吾大将军,官至正三品。

  李隆基斜睨了麻嗣宗一眼,脸上微笑依然未改。他再举起酒盏,说道:“你们如今官至高位,其职责与往日相比大为不同。望你们恪尽职守,谨依本分,来,再共饮一盏。”

  众人依言饮尽,他们慑于李隆基的威严,皆小心翼翼,连夹菜也不敢频繁出筷。

  李隆基伸手取过一梨,轻轻剥去梨皮。此梨系长安南郊所生,色呈黄金色,肉嫩水多,名为“哀家梨”,此时以烤食为最佳。李隆基一口咬入半个,就觉汁水在口中漫溢,入腹后顿觉有沁脾之香,是时为解酒最佳之物。座下人看到皇帝吃梨,也急忙随之剥梨咽入。

  李隆基脸上的微笑渐渐消失,说道:“麻嗣宗刚才说的话,估计诸位皆有同感。有此富贵当然好,然不可忘了自身职责。朕听说万骑将士恃有大功,竟然在京城大街上横暴不法,你们七人执掌禁军,知闻此事吗?”李隆基所指七人,即是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王毛仲、李宜德、麻嗣宗和王崇晔。

  葛福顺拱手禀道:“陛下所言甚是。景龙之变后,一些万骑将士确实横暴不法,臣等当时得陛下之训大力整饬,此后虽偶有反复,终无大碍。”

  李隆基道:“终无大碍?天下承平之后,有多少人眼观着你们这些功臣的一举一动。即使有‘小碍’亦为恃功而骄,望诸位切记。崔卿,崔氏家学渊源,应当知晓汉代功臣的结局,葛福顺他们读书甚少,你可将那段史事剖明一下。”

  李隆基此言一出,座中如张说、崔日用等饱学之人心里不由得一震:皇帝今日赐宴,莫非想借汉代功臣之事来敲山震虎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6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