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56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也罢,就定于十月十二日为期,须集合二十万人于新丰驿讲武。郭卿,此事就由兵部来办,其阵法进退,须有预案,届时朕率领文武百官前去观阵,你须将诸事筹划得仔仔细细。”

  郭元振躬身答道:“微臣明白。”

  李隆基再环视群臣一遍,说道:“今天就这样吧,散朝。张卿,你且到西侧殿等候,朕有话说。”

  张说在西侧殿等候了片刻,方见李隆基缓步入内,张说急忙跪迎,李隆基挥手道:“张卿免礼,就座吧。”张说见李隆基脸上不喜不怒,心情似乎淡然,遂惴惴然就座。

  李隆基坐下后,在几案上取过茶盏,轻轻抿了一口,问道:“张卿,你今日怎么想起联诗之事了?”

  张说起身答道:“陛下,如今诗律经沈佺期与宋之问力创践行,已将之大致固定,人们循律而作,其内容日渐广泛。陛下,京城里就是那些贩夫走卒,也以诵诗为荣。臣以为,一个昌盛的诗词时代就要来了,若陛下再加提倡,则可加速其进度。”

  李隆基神色漠然。

  张说从袖中取出一方纸,将之展开呈于李隆基面前,说道:“陛下,臣刚刚访来一篇佳作,请御览。”

  李隆基瞟了一眼,就见此诗名为《春江花月夜》,诗作者为张若虚,心中顿时不喜,然忍着没有发作。

  张说继续说道:“臣以为此诗为近年来少有的佳作,词清语丽,韵调优美。首句就出手不凡,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接下来就引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幽思,实为绝妙好诗!陛下为谱曲圣手,若依此诗谱曲,再加以妙舞……”

  李隆基心里不耐烦,将面前诗篇推至一边,沉声说道:“够了,张卿,你不要说了。你身为中书令,若依‘春江花月夜’‘若虚’而行,国家能上正道吗?”

  张说听出了其话音中的严肃之意,急忙躬身言道:“陛下斥责微臣甚是,微臣实在不识时宜,请陛下降罪。”

  李隆基眼观张说那惶恐的面庞,心想此人以文名满天下,官声也不错,就是思虑过于繁杂,毕竟有些美中不足,就叹了一口气,缓声说道:“张卿,你坐下说吧。朕那日当堂令天下禁毁《罗织经》,并言说依贞观故事治理天下,如今已两月有余,然天下似乎如故。你为中书令,是为宰臣之首,难道不应该有些想法吗?”

  张说依言坐下,心想皇帝原来心忧治理天下过于缓慢,遂小心说道:“陛下夙夜思虑天下大计,微臣万万不及。不过如今天下百废待兴,须缓缓为之,如此方显稳妥。”

  “哼,你说得不对。当初诛灭韦氏,太上皇选用姚崇与宋璟主持政事。他们旬日之间,就纲纪并举、革除弊政,复有贞观、永徽之风。由此可见,以‘百废待兴’之说为托词,那是不足为凭的。”

  “陛下所言甚是。然姚宋当时毕竟失于急促,惹得‘斜封官’大闹吏部,使得事情中途而废,今日思之犹扼腕叹息。”

  李隆基见张说犹在为自己辩护,心中的怒火又起,说道:“姚宋之所以功败垂成,缘于太平姑姑在那里横加阻挠。朕问你,那些‘斜封官’直到今日犹在那里混日子,作为中书令,难道能够容忍他们长久下去吗?”

  “陛下,政事堂曾就‘斜封官’的事儿议过几回,已让吏部逐个核查个人情况,以选用有才之人,将其他人皆遣散。如此方显稳妥。”

  “稳妥?‘斜封官’由弊政而生,若不革除之,天下人会如何说?姚宋二人行事时束手缚脚,那是缘于有人掣肘的缘故;你们现在有朕撑腰,有必要患得患失吗?”

  张说明白,皇帝现在对自己为首的宰相班子极端不满,缘于行事太慢。他想到这里,小心说道:“陛下训诫,臣铭记在心。郭公他们现在政事堂等候,臣过去速速传达陛下旨意,臣等再速议数项,请陛下圣裁。”

  李隆基摇摇头,叹道:“太宗皇帝曾经说过,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错谬甚多。朕之下再设各级官吏,那是让你们在各个层面上将诸事办妥。朕有多少精力来圣裁诸事呀?”说完,双眼微闭,张说见状不敢再接腔。

  如此过了片刻,李隆基方才缓缓睁开眼睛,问道:“宋璟现为幽州都督,那姚崇还在申州任刺史吧?”

  张说小心翼翼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李隆基道:“幽州防务甚重,宋璟在那里还算妥当,就不要动他了。申州离京城有点远,可让姚崇调任同州刺史。张卿,这件事儿要马上去办。唉,一别许久,朕这些日子有些念记起他们了。”

  张说起身躬立答应,心中却激荡不已。他明白,皇帝的话背后肯定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李隆基挥挥手,说道:“郭公他们还在政事堂等着你,这里没事了,你退下去吧。”他斜眼看到那张诗稿,就伸手捻起递给张说,并说道,“你先把文坛领袖的事儿放一放,现在不是吟诗弄乐的时候,要把你中书令分内的事儿好好做一做。这个张若虚文才不错,然朝中没有用着他的地方,就让他自得其乐吧。”

  这句话说得很重,令张说的心倏地一沉,他小心地施礼缓缓退出。

  这日按例为政事堂议事的日子,主持政事堂的中书令被皇帝留下,其余几人就在堂中等候。自太平公主党羽被清除后,原来的宰相职人员仅剩下郭元振和魏知古,刘幽求现任尚书左仆射兼知同中书门下三品,再加上张说,宰相职人员仅有四人。

  看到张说尚未回来,三人就先在一起说些闲话。刘幽求说道:“突厥默啜又派人入朝请婚,圣上已经答应了他。历来边患之事,就数突厥与吐蕃爱惹是生非,这些年还算消停。不料契丹与奚又来生事不已,郭公,幽州那里似乎还应该加强。”

  郭元振点点头,说道:“幽州那里地广人稀,兵勇又少,难得宋璟采取了固守城池的办法,这样的法儿虽有些示弱,然不失为最好的办法。我这些日子正想奏请圣上再加募兵,户部还要增拨一些钱粮,要挡住他们,令其不能动辄侵入幽州地面。”

  魏知古说道:“郭公,宋璟进士出身,此前多历文职,让他在幽州领兵,会不会少了一些抢攻之意?”

  郭元振摇摇头道:“人若能成为良将,不要问其出身,要看他的悟性。魏侍中,我也是进士出身,一生却与枪棒打交道。不过你说得对,宋璟的长处非在军事,他还是在文职任上更合适。刘仆射,应该选一个合适人替换宋璟最好。”

  刘幽求笑道:“郭公晓谙军事,更会留意合适人才。郭公若有得人,再找圣上奏请一回,应该是顺势而成的。”

  郭元振俨然有得意之色,举目天下,如自己这样既得皇帝恩宠,又能通晓军机兵法者,唯己一人而已,几可与贞观朝的李靖相似。

  刘幽求又谈起另外一个话题,说道:“现在政事堂的人员也有些少啊。左右就我们四人,议起事来不能集思广益。瞧圣上的意思,其择相甚是严谨,如钟绍京、王琚及张暐这些功臣放在那里就是不用。不知道圣上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郭元振听到张暐的名字不禁皱起眉头。问道:“张暐?这样的人能当宰臣吗?此人商贾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又嗜酒如命,当初刘仆射与此人商议大事,被他泄露机密,险些把圣上也扯了进去。他若能为宰臣,我趁早离开这里。”

  刘幽求此前也任过尚书右仆射,其以县尉之身一下子蹿至此高位,理政能力与经验毕竟不足,再加上萧至忠为首的太平公主党羽的排挤,处于劣势不说,还由此博得了一个无能的名声。其被流放之后,多次检讨自己的过失,此次回京再任尚书左仆射,遇事就多了一份谨慎。他现在闻听郭元振的斥责并不恼怒,反而微笑道:“郭公说得对,我的眼光确实浅陋。相信郭公的心中定有其他合适人选。”

  郭元振道:“其实崔日用为一可用之人,只是他此前跟随宗楚客太紧,这次又临阵反水,让人心里有些不舒服。魏侍中,你以为呢?”

  魏知古急忙答道:“选择宰臣关乎国家大运,圣上定会谨慎为之。郭公、刘仆射,选择宰臣是圣上的事儿,我们只需要把眼前的事儿办好,似不该如此费心。”魏知古冷眼旁观,发现这二人所提人选都囿于功臣的圈子,心里庆幸自己当初听了姚崇之言,方有了今日的际遇,心中颇为满足。

  郭元振对魏知古的态度有些不满,说道:“魏侍中如此说,就有些违背了圣上的意思。圣上说过今后须依贞观故事行事,我们作为重臣向圣上举荐良臣,那是分内所当,为何就不用费心呢?”

  魏知古咧嘴笑了笑,不愿意与郭元振辩驳。这时候,张说脸色凝重地走了进来,正好替魏知古解了围。

  张说拜别李隆基走出门外,心中已经明白皇帝的心意。事情很明显,皇帝非常不满意自己及其他重臣这一段时间的作为。按照李隆基的心意,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被清除之后,新就任的大臣早就该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然时辰已过去两月有余,朝政似乎还是一池静水波澜不惊,所以皇帝不免有些着急。

  其实朝政也异常忙碌,七月初三之后,先是要稳定京城和朝局,进而要对太平公主的党羽进行甄别,同时还要任用一批官吏,仅忙完这些事儿,转眼就到了八月中旬了。张说想到这里也有些抱屈:我们这一班人那些日子忙得脚不沾地,难道圣上就忘了吗?

  “斜封官”现有数千人之多,这些人自神龙年间兴起,渐行渐积,至今已有近十年时间,他们在京城早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张说多次思考过这个事儿,觉得要用稳妥的法子。张说想到这里,心中又涌上一丝不满:我力求稳妥,其实还是替圣上着想,圣上为何要责之甚切呢?

  张说今日心间震动最大的波澜,莫过于皇帝关注姚崇。张说心思敏锐,知道皇帝深明姚崇的才干,不会简单以一个区区的同州刺史授任就罢了,其内里肯定有更深的心思。刚才皇帝夸赞姚崇能够在旬日之间使朝政纲纪并举,再与皇帝不满自己相对照,张说忽然生出一丝恐惧。

  张说步入室内时,看到三人谈兴甚浓,凝重的脸色顿时绽开微笑,遂问道:“圣上将我留下说了一番话,累诸位久等,实在对不住了。瞧诸位谈兴甚浓,不知有什么好话题?”

  刘幽求道:“我们不过随便聊聊。我刚才提起要补充宰臣的话题,由此说了许久,郭公和魏侍中还争论颇健,哈哈。张令,圣上有什么旨意?”

  张说收起微笑,庄重地说道:“圣上是有旨意,正好传达给你们。圣上责我们政事堂办事不力,在太平公主覆灭之后至今已两月有余,朝政犹平静如水,未见任何改观。譬如‘斜封官’的事儿,如今还在拖泥带水未做裁处。”

  尚书省下辖吏部,所以刘幽求最关注“斜封官”的事儿,他闻言关切地问道:“崔尚书现正在甄别‘斜封官’,张令未向圣上言明吗?”

  张说叹道:“我说了,奈何圣上不听。对了,还有一件事儿要速速去办。圣上说了,改授姚崇为同州刺史,刘仆射,你须让吏部加急办理此事。”

  刘幽求道:“授姚崇为同州刺史?好呀,我这就派人让崔日用速办此事。张令,圣上怎么想起姚崇了?瞧圣上的意思,是不是想起用姚崇呀?”

  张说并不直接回答,而是目视郭元振问道:“我如何能知道圣上的心意呢?郭公,您以为呢?”

  郭元振沉吟了一下,然后说道:“嗯,算来姚崇今年已经六十三岁了,其在刺史任上还能干几年呢?不过依姚崇的才干,圣上若委以重任,亦未可知啊。”

  张说笑道:“瞧,还是郭公说得明白。你们刚才不是在谈论补充宰臣话题吗?圣上刚才夸赞了姚崇和宋璟,说他们在景云初年事情办得很好,旬日之间就将朝政面貌改观,以此责我等办事不力。其实圣上若能将姚崇召入政事堂,定能很快厘清如‘斜封官’之类的事体,姚崇实在是一个难得的人选。”

  郭元振与刘幽求听闻此言,心中有点震惊,齐声问道:“此为圣上的心意吗?”

  张说道:“圣上没有明说,不过推荐良臣也为我们的职责,我们应该寻个时机向圣上举荐。”

  郭元振与刘幽求口中答应了一声,然后在那里若有所思。刘幽求心想姚崇是太上皇的人,如何能用呢?郭元振心里相对坦然,心想若能让姚崇来主持吏部,则处置“斜封官”之类的事儿相对麻利。

  魏知古毕竟与张说相处多年,深明其性子,知道张说对权位看得甚重,若姚崇果然入了政事堂,其能力及才具明显比张说高了一筹,肯定会对张说中书令的位置形成威胁。然张说现在慷慨陈词,竭力想劝皇帝起用姚崇,明显是言不由衷。魏知古就在那里犯了心思:张说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李隆基近来确实十分思念姚崇。

  眼下的宰相班子为四人。张说为文宗领袖,其明于政事思路甚锐;刘幽求虽少了一些为官经验,毕竟还算勤谨;至于魏知古和郭元振二人,他们作为辅臣应该是很合适的。奈何他们两月余未见任何成效。李隆基由此思考两件事儿:第一,他们是否适合为宰臣?第二,宰相职人员是否多了?

  李隆基忆起景云初年的那段日子,一个姚崇,再加上一个宋璟,就把所有的事儿给办了。由此看来,宰臣不需太多,有两人就足够了。这就要求宰臣人选必须是顶尖人物,且二位宰臣必须相辅相成,刚柔相济。

  张说虽识文武之道,且理政能力罕有其匹,然他心思有些太活络,素爱附势,遇事往往考虑太多,让他如快刀斩乱麻一样将眼下的时政理出一个头绪,肯定是奢望。李隆基每当想到这里,愈发怀念起姚崇的好处了。

  此时暮色渐渐张起,掌灯宫女早将殿内燃起火烛,李隆基在那里凝思过于专注,并不觉得光线交替。这时,有一人缓步入殿,其轻轻的脚步声拉回了李隆基的思绪,他抬头一看,发现高力士已至面前。

  高力士轻声说道:“陛下忙累了一天,该入侧殿歇息了。小人刚入侧殿张了一眼,就见丽妃早为陛下备下了汤水,静候陛下入浴。”

  李隆基换颜一笑,说道:“朕早就说过,你今后不可自称小人。你现为右监门将军,且为内侍省之首,朕今后称呼你为将军,不可太谦啊。”

  高力士躬身道:“臣奉旨。”

  李隆基说道:“这样最好。高将军,朕那日将张说责了几句,你当时也在场,说说你的想法。”

  高力士躬身道:“臣不敢。朝廷有制度,内臣不许交结外臣,更不许擅议朝政,臣若妄说就是坏了规矩。”

  “不妨,朕非昏庸之人,任何时候外人难乱朕心智。高将军,人在世上皆有倾诉之欲,朕为皇帝也不能免俗。朕无非想与你谈说一番而已。”

  高力士踌躇道:“如此,臣就妄说了。臣以为张令与刘仆射等人,还是尽心尽力的。然他们有一样共同的心智,如此就有了羁绊。”

  “嗯,什么羁绊?”

  “他们都是功臣呀。臣近来听到外面传言,说萧至忠当日曾对王琚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后浪推前浪,别看王琚现在很得意,终有势落的时候。陛下清除太平公主党羽之后,这些功臣占据了要位,他们出身不同,然皆为功臣,心里就有了相同的感觉,如此就有私了。心里因为有了羁绊,行事未免有些瞻前顾后。”

  李隆基起身,轻轻击掌道:“你说得好,他们看似无私,其实已有私了。他们连‘斜封官’都没有处置的法儿,确实是瞻前顾后。唉,功臣!可是呀,高将军,你亦为功臣,也应该与他们连气啊。”

  高力士闻听此言,顿时惶惶然:“臣不敢自认为功臣,臣不过一直侍奉陛下,其实不过尽了自己的本分。”

  李隆基上前轻抚其肩道:“嗯,你不必紧张,朕不过随便说一句。你说得很好,朕会好好想想这个事儿。走吧,随朕去侧殿。”

  高力士边走边说道:“陛下,丽妃实为恭谨之人。臣今日唤她来侍寝的时候,她还一直辞让,说该让王皇后侍寝为好。”高力士所说的丽妃,即是李隆基在潞州所纳的赵敏。先天元年八月,李隆基进位为皇帝,立正妃王氏为皇后,赵敏为丽妃。

  李隆基说道:“哦,丽妃还是挺念着皇后的,丽妃歌女出身,没有促狭之气,真是难得啊。”

  高力士附和道:“臣从在东宫侍奉陛下,就见丽妃甚是尊重皇后及刘华妃,三人在一起甚是亲密。当然,皇后仁慈待下,是为主因。”李隆基为藩王时先纳王皇后,次纳刘华妃,至潞州时方遇赵丽妃。

  李隆基叹道:“你说皇后仁慈,朕看未必吧。她一直未有子嗣,近来的神色言语间有些怨气,她们能够相安无事,估计还是别人念着她皇后的身份,不免让着她。你说,皇后若一直没有子嗣,是否有些名不副实?”

  王皇后出身于名门,然自与李隆基成婚之后,一直未有子嗣。李隆基的长子系刘华妃所生,次子李瑛系赵丽妃所生,第三子李享由杨良媛生育。杨良媛怀孕的时候,李隆基当时恐惧太平公主说自己怠于政事,密令张说寻来打胎药,李享差点儿就胎死腹中。

  高力士不敢接此话题,他们此时正好走至侧殿门前,高力士躬身言道:“陛下请进,臣就告退了。”

  李隆基见高力士不回答自己的话,心中暗赞此人甚是明晓事情的轻重,也不想逼他太过,遂说道:“嗯,你退下吧,对了,这二日王琚怎么没来?你明日让他与朕同进晚膳。”

  高力士张嘴欲言,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仅仅答应道:“臣遵旨。”

  赵丽妃早带领宫人在门内跪迎皇帝到来,当赵丽妃立起身的时候,李隆基细瞧其腰身,就见她虽生过一子二女,略微丰腴而已,依旧保持着初见她时那婀娜的身材。李隆基现为皇帝,宫内美女何止上千,他虽偶尔选择其他丽人侍寝一回,多数时辰还是与丽妃一起度过。

  丽妃的腰身明显撩起了李隆基心间的欲火,遂说道:“敏儿,温汤备好了吗?嗯,你随同朕一同沐浴吧。”

  赵敏笑道:“陛下,妾这几日又练成了一套曲舞,现在时辰还早,容妾为陛下舞蹈一回如何?”

  李隆基摇头道:“罢了,朕如今没有心情观曲舞。忙累了一天,就想舒舒坦坦歇息下来。”

  赵敏灿然一笑,上前搀着李隆基一同去沐浴。

  李隆基如今专宠赵敏,对赵敏的父兄也青眼有加。赵敏的父亲赵元礼及兄长赵常奴除了封有爵位之外,又被授为四品大员。当赵元礼从山东风尘仆仆携子带女到潞州卖唱讨生活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一场巨大的富贵正等在那里。由此可见人生无常,一次偶然的事件能够决定人生的走向,人们往往相信天命,恒由此起。

  王琚现在体味着同样的幸福。事变结束后,李隆基封其为赵国公,授其为中书侍郎。遥想自己当初鼠奔扬州的时候,那是何等的狼狈与凄惨,到了这个时候,他愈加想起岳丈的好处。当王琚初识李隆基被授以官职的时候,其妻返回扬州,当地早已轰传这个富商岳丈慧眼识女婿的本事,如今王妻再以诰命夫人身份回家乡省亲,早惊动了扬州的诸多官吏。他们竞相迎候巴结,使得这位富商岳丈感受到莫大的荣宠,暗赞自己这桩生意做得最漂亮。

  王琚在李隆基最困顿的时候与其相识成友,又辅以奇计,现在李隆基当了皇帝,其享受的恩宠当然不在话下。他常常朝会散后一直待在李隆基身边,两人共同商议朝政大事,遇到休息日的时候,李隆基动辄派专使将其召入宫中议事,往往日薄西山时方才辞出。时人慕其宠荣,又不免对其得到专宠有些嫉妒之意,遂背后呼之为“内宰相”。王皇后因为没有子嗣,诸事想讨皇帝欢心,她看到皇帝如此信任王琚,遂对王琚百般示好。王琚将母亲迎入府中,王皇后听说后,当即派尚宫携带美食锦服入府慰劳,且从此每隔数日后,尚宫都要入府送物探望一次。

  这日晚膳之后,王琚将母亲奉入房内安歇,当其转身要走的时候,母亲唤着他,说道:“琚儿,趁着媳妇儿回家省亲的空闲,我有几句话,想单独说与你听。”

  王琚是时已有姬妾七人,其中的二人还是李隆基从宫人中简拔出来赏他的。至于男仆婢女,府内也养有七十余人,仅贴身侍候母亲的婢女,也有四人之多。王琚闻言,挥手令婢女们退出,然后与母亲相对坐在床榻之上,说道:“母亲请讲。”

  王母说道:“你为至孝之人,将我从洛阳接到这里,让我享受到如此的锦衣玉食,更有皇恩浩荡,有儿如此,夫复何求?想起在洛阳时的困顿受穷,尤其是你亡命不知所踪的时候,与今日相比,恍若隔世啊!唉,你爹爹那时惊悸而死,无缘享受今日的荣华富贵,实在可惜。”王琚的父亲当时任孟津县尉,因受王琚牵连被逐回 家,其心胸不阔,竟然连惊带怕,一年后染疾而逝。

  王琚叹道:“是啊,父亲毕竟还是受到儿子的牵连,儿子事后每每想起,心中愧疚不已。唉,儿子无以报答,只好加倍对母亲好了。”

  王母摇摇头,说道:“不是这样。我当初在洛阳,虽陋居粗食,日子过得甚是坦然,再加上对你的期冀,心中往往充塞暖意,总觉得天地间舒畅得很。然我自从入京处此锦绣丛中,你和媳妇儿孝心相护,身边的下人们又殷勤备至,我怎么愈来愈感到不安稳了呢?”

  王琚笑道:“母亲乍入京城,府中又是一个新处境,当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种情况很正常,相信母亲过一段时日就好了。”

  王母叹道:“儿子呀,你不明白我的心思。《周易》有言‘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你当初鼠奔狼狈,此后又有了荣华富贵,与此理暗合。可是呀,一个人的福分终究是有限的,你不觉得自己现在‘盈’得有些过分吗?”

  王琚有些不以为然,说道:“有什么过分?儿子辅佐圣上成就大计,如今奸人既除,正是应该大展宏图为圣上出力的时候,可谓甚得其宜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5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