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烟云_分节阅读_第97节
小说作者:酒徒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47 MB   上传时间:2013-04-19 14:24:47

  几句话说得不文不白,好歹大致意思没什么差错。程老掌柜先是被弄得一愣,然后赶紧追上前来,双手将礼单举过头顶,“小老儿受同行之托,特来为钦差大人贺胜。些许礼物,不成敬意,还请钦差大人代将士们收下!”

  早在长安时,王洵就不是个贪财的性子。经历了若干风雨之后,更不把这些身外之物看在眼里。听完了万俟玉薤和程掌柜的客套话,跳下坐骑,上前搀住程老掌柜,“大伙的心意王某领了,但这份礼物,还请老人家给大伙带还回去......”

  “那怎么行?”没等他把话说完,程老掌柜已经跪了下去,“钦差大人带着弟兄们跟马贼拼死拼活,我等帮不上什么忙,出点小钱,总是应该的。否则,接下来的道路,怎好意思再受大人的保护!”

  “老人家快快请起,大伙赚的都是血汗钱,王某绝对不能收!”王洵闻听此言,赶紧用力将程掌柜拉起来,同时笑着向对方交底儿,“至于保护你等安全,乃我大唐将士应尽之责。您老人家只管让大伙放心跟着我走就是了。别的不敢保证,至少河中这段路,王某会一直护送着大伙走完它!!”

  “多谢钦差大人,多谢钦差大人!”程老掌柜心里终于有了底儿,再度向王洵跪拜致谢,“可是这份礼物,您老人家.....”

  “行了!”万俟玉薤见程老掌柜没玩没了地为礼物之事纠缠,大声出言打断,“钦差大人乃开国侯爷之后,不稀罕你那仨瓜俩枣。真的有犒劳弟兄们的心思,您老人家不如回去跟大伙商量商量,多为大人凑点儿干粮、熟肉出来。或者找熟人在沿途购买些粮草补给!别跟我说为难,这条路上,你们肯定有办法!”

  “呃......”程老掌柜被吓了一哆嗦,旋即明白莫大的话有道理。才打了第一仗,钦差大人的部属就翻了番。照这样发展下去,军中携带的粮草补给肯定不够用。而商贩们的目的地虽然不在河中,跟沿途的地商却或多或少有些瓜葛。即便当地贵族下了禁令,大伙偷偷跟城里的老客联系上,也能弄出些粮食来。

  想到这儿,他便不再于礼物一事上纠缠。顺着王洵的搀扶站起身,冲着对方轻轻拱手,“小老儿不会说话。但今天却可以向钦差大人保证。只要您一声令下,就是挖门盗洞,小老儿也能帮您挖出足够的军粮来!”

  还甭说,这个许诺,真的歪打正着。王洵刚才还在跟宇文至、宋武两人为保证大军的补给而犯愁,没想到有人会主动把任务揽过去。当即,他点点头,郑重向程掌柜拱手还礼,“如此,就拜托给老丈了。眼下军粮还不缺,但用不了太久,王某就会请老丈出手?”

  “不敢,不敢。能为大人做事,是小老儿几辈子修来的福分!”程老掌柜赶紧侧开半边身子,满脸自豪地承诺。“大人放心好了。若是做不到,小老儿就把这身老骨头拆了给弟兄们熬汤喝!” “你那身骨头,再熬也熬不出几两油来!”万俟玉薤笑着又插了一句,将程老掌柜推在一边,旋即冲着王洵再度抱拳,“王将军,这两天,万俟羡慕你跟宇文将军的英姿,天天都睡不着觉。万俟自问还有把子力气,想给将军当个马前小卒,请将军一定要给万俟这个机会!”

  “你要从军?”王洵还记得万俟玉薤当年发觉王淮父子处境不妙,立刻找借口逃离长安的过往,不太敢相信他真的有投军报国的胆气。听对方说得热切,忍不住低声反问。

  “请大人给我一个为国出力的机会!”万俟玉薤见王洵好像不太想收留自己,心中大急,‘扑通”一声跪倒于地。“万俟做了半辈子窝囊废。今天不想再继续做下去了。请大人给万俟一个做好汉子的机会!”

  “前方的仗,可不会都像今天这般容易?!”王洵对万俟玉薤的武艺倒也很欣赏,只是不太喜欢他那种见到风险就躲的性格,想了想,笑着提醒。

  万俟玉薤重重地磕了个头,大声回应,“万俟知道!万俟心里已经有所准备!”

  “光是心里有所准备还不行。如果胆小退缩的话,军法可是不讲情面!”有心激一激万俟玉薤的血性,宇文至从旁边插言。

  “万俟知道!”万俟玉薤红着脸,再度叩头,“如果万俟玉薤敢临阵退缩的话,将军自管派人砍了万俟的脑袋就是了。万俟绝对不敢有半句怨言!”

  “那我就给你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王洵笑着拉起万俟玉薤,上上下下打量对方的身板,笑着鼓励,“说实话,就凭你这幅骨头架子,不在阵前博取功名,的确是亏得慌。”

  “嘿嘿,嘿嘿嘿!”万俟玉薤笑着搓手,不敢接王洵的话茬。他之所以动了从军的念头,主要是被今天的战场上的血气所激。但还有一份考虑就是,跟着王洵比给程记当家将更有机会出头。虽然当兵有战死沙场的风险,可给人当家将,也不保证能永远平安无事。特别是走在丝绸古道上,天天面对着一群群马贼之时。同样是提着脑袋赌命,何不将脑袋押在获利最大的地方?

  两年来历尽那么多波折,王洵一直以为自己厄运缠身。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万俟玉薤这种真正的市井小民眼中,他的升官速度,已经足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见万俟玉薤一个劲儿地低头傻笑,还以为此人是因为初来乍到而眼生,想了想,冲着背后呼喊:“十三,这个大个子交给你带。让他先到亲兵队里历练几天,日后再安排具体差事!”

  “好嘞!”难得被王洵注意了一回,亲兵旅率王十三窜上前,一把扯住万俟玉薤的衣袖,“你就跟着我,先给大人当侍卫好了。大人的侍卫最容易当了,平时一般人根本近不了大人的身。打仗时,大人的主要责任是调兵遣将,不到危急关头,也轮不到你我出手!”

  王洵一听,就知道十三抱怨他自己没有机会施展才能。抬腿给了他一脚,笑着啐道:“再啰嗦,我就把你调到辎重旅去养马。让你天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做。”

  “大人饶命,小的不敢了,小的真的不敢了!”王十三扯住万俟玉薤的袖子,轻飘飘地荡开去,躲过王洵的“袭击”,“小的只是说了几句实话而已。给大人这种身手的将军做侍卫,实乃天底下最轻松的美差!”

  他出生于东瀛,身子骨本来就比唐人短小。又拉了虎背熊腰的万俟玉薤做陪衬,更显得像一只猴子。众人被逗得哈哈大笑,都觉得钦差大人这两名侍卫选得巧妙。王洵憋不住笑意,又虚踢了一脚,低声骂道:“去,哪学来的!刚做了唐人,就原形毕露!”

  骂归骂,此刻,他心中也觉得美滋滋的挺舒服。今天这仗虽然指挥调度方面乏善可陈,毕竟是个开门红。况且这两年来缠在头上的厄运,好像也有了渐渐消退的迹象。至少,几个马贼头目的运气,没比自己更好。

  唯一的遗憾是,未能让那些投降的马贼们真正归心。想到刚才自己做的傻事儿,王洵又慢慢地收起笑容,正色命令,“十三,你先跟我过来,我有些话要问你!”

  “诺!”亲兵旅率王十三见好就收,快步走过来,冲着王洵肃立拱手,“请大人发问?”

  “跟上我!”王洵将战马丢给亲兵照顾,迈开双腿,与前来迎接自己的程掌柜等拉开距离。待周围已经没有了与军旅不相干的外人之后,压低声音,很郑重地问道:“十三,当初,你为什么非要选择做唐人?”

  第二章 砺锋 (六 下)

  第二章 砺锋 (六 下)

  虽然能说一口地道的唐言,十三的心智却不太那么灵光。被王洵眉头没脑的问题问得楞了半晌,直到看见了迎面打来老大一个拳头,才跳开在一旁,迟疑着道:“这,这做唐人的好处可就太多了。一时半会儿根本说不完。您要十三我从哪......”

  “别啰嗦,捡你认为最紧要的说!”王洵皱着眉头瞪了对方一眼,不耐烦地打断。

  “这个......”十三掰着手指头,呲牙咧嘴“第一,大唐这边比我们老家富庶得多,几乎稍稍弯一下腰就能捡到成吊的铜钱!不瞒大人,十三现在一个月的军饷,在我们老家那能顶一个近卫中将。第二,大唐这边任何人只要有钱,都可以随便吃肉,在十三老家那边,普通人只配吃菜团子和咸鱼干.......”

  “叫你做做唐人的好处,你扯这些没用的东西干什么?”王洵被十三几辈子没吃过肉一般的摸样被气得七窍生烟,抬腿给了对方一脚,大声打断。

  “啊!”正在忆苦思甜的十三猝不及防,被踢了个趔趄,捂着屁股低声抗议,“大人让我捡最紧要的说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不紧要么?在十三老家那边,平民百姓即便偷着吃,一旦被邻居揭发的话,也要......”

  “信不信我一拳头捶死你?!”王洵挥了挥钵盂大的拳头,再度打断。

  “看看,十三一说实话,您就不爱听。您又没说为什么问十三这些事情?十三怎么知道您需要知道些什么?”跟王洵处久了,十三早就摸清楚了自家将军的脾气。向后躲开数步,嘟嘟囔囔地抱怨。

  对方是封常清赐下来的家将,大多时候,王洵还真拿此人没办法。狠狠瞪了对方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说道:“你自己没长着眼睛么?刚才你家主人我好心许诺让那些俘虏做唐人,他们居然老大不愿意。可我分明记得,封帅答应帮你入大唐籍贯那天,你喜欢得恨不能翻一百个跟头!”

  “那当然了!”十三耸耸肩膀,根本不以王洵的调笑为意,“将军您有所不知。在十三老家那边,凡是跟大唐能搭上个边的,都会被高看一眼。不仅从大唐回去的遣唐使,能被封个老大的官职。连带着他们的仆从,也都跟着飞黄腾达。如果已经入了唐籍并且有官职在身,就像十三现在这样,更是不得了。您甭看十三在您麾下只是个小小的旅率,回到老家去,便是天朝来的上差,能和左右大臣平起平坐。走到哪有人都争着巴结,看上谁家的女儿,只要勾勾手指,当晚就会被人送过来!”

  “左右大臣?”王洵对日本国的官制不太了解,皱着眉头追问了一句。

  “就是左右丞相,十三老家那边,官制都是从咱们大唐照抄的。只不过是改了个名,其他基本都跟咱们大唐一样!”侍卫旅率王十三脸上没有丝毫惭愧之色,很坦诚地承认。

  “哦!”王洵总算明白一点儿。倭人十三为什么会为可以入大唐籍贯而兴奋得几欲发狂,原来有切切实实的利益牵扯在里边,而不像自己,对大唐的归属感觉完全是与生俱来认同,很少牵扯到什么实际利益。可那些被俘虏的马贼为什么更愿意做王家的家奴,而不愿意归化大唐呢?难道做一个“铁锤王”门下的仆从,比成为唐人的利益更大,更实惠不成?

  正百思不解间,又听十三小心翼翼地说道:“至于那些马贼的想法,恐怕十三多少能猜到些。将军如果不嫌十三啰嗦的话.......”

  “你尽管说!”王洵诧异地看了十三一眼,笑着鼓励。

  “如果十三说错了,您不能打十三!”十三先提了一个条件,然后飞快地逃开几步,见王洵没有追过来,才捂着屁股慢慢解释道:“其实,将军只是对西域这边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白白被人辜负了一番好心。十三听封节度说过,大食人为了将咱们大唐的痕迹彻底从西域抹除,可谓用尽了各种手段。特别是当年咱安西军失利后,大食人更是肆无忌惮。”

  他一口一个咱们大唐,说得极其顺溜,仿佛早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身份,或者巴不得别人也一样忘记,“十三听封节度说,当年药刹水沿岸各地,凡是与咱安西军有瓜葛的官员百姓,无论高低贵贱,除了少数见机极快者之外,其余全都被贬成了奴隶。唐人两个字,眼下在河中这一带,就是可以随便掠夺的肥羊。贪官污吏,地痞流氓,谁见了谁上前抢一把。当地官府对此非但不管,并且暗中支持鼓励类似的行为。这样一来,哪个还有胆子再做唐人?反倒是做了您老的家奴更安全些,即便日后他们又成了别人的俘虏,念在是同族的份上,也不会被过分苛待!”

  “居然是这样!他们,他们真,真够.....”王洵这回彻底被震惊了,手掌按住刀柄,五根手指曲曲伸伸。大唐与大食对于西域的争夺已经持续了近百年,然而大唐朝廷只追求名义上的征服和军事上的威慑,从来也没像大食人这般,把诸多手段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地步。

  他终于开始理解,为什么封常清苦心孤诣地,试图打造一条完美的防线,将大食人彻底隔绝在葱岭以西了。那不仅仅涉及到安西军的荣辱,也不仅仅涉及到几名边将的功名富贵。而是与整个陇右道,近百万户唐人生死攸关。如果被大食人突破进来,凭着其无所不至的同化手段。用不了太长时间,从玉门关往西的汉家百姓,就不得不披发左衽了。

  “不仅如此!”跟在二人身后听了一小会儿,新任侍卫万俟玉薤也低声插了一句,“即便是大唐的商贩往河中出售货物,如果没有一个信天方教的地商做保人的话,也要多交三倍的税。虽然那些地方贵胄,一天也离不开咱们大唐的东西!万俟给人当家将这两年,亲耳听说几家商贩,为了少交些商税,偷偷派自家子侄到河中去,改了大食姓名做地商!”

  “该死!”王洵低声怒骂,不知道是骂大食人,还是骂那些为了些许利益连祖宗都肯出卖的商贩们。

  万俟玉薤笑了笑,低声道:“大人别瞧不起那些商贩。毕竟他们还是为了些蝇头小利。可眼下咱们大唐,却有很多人,宁可不要任何好处,也上赶着把祖宗卖给外人。”

  “是谁?”王洵敏感地侧过头,看着万俟玉薤的眼睛追问。

  “大人还需要问我么?当年在长安,您又不是没见到过?”万俟玉薤咧了下嘴,低声反问。

  明知道属下说的是句牢骚话,王洵却无言以对。当今皇上偏爱异族,认为他们比自家子民更淳朴。前宰相李林甫投其所好,提拔了大量的异族将领。哥舒翰、安禄山、高仙芝,这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之所以得到重用,哪个不是沾了血统的光?你堂堂一个天国上朝,将异族的利益凌驾于本国百姓之上。而本国百姓在外又屡屡受人欺凌却无处伸冤,久而久之,岂能不对自己的故国失望?

  想到这儿,非但那些俘虏不愿意做唐人的举动可以理解。即便是小贩们改了自家子侄的名字冒充大食人的行为,在王洵心里也不是罪无可恕了。他自问没有能力改变朝廷的政令,然而于自家所掌控的一亩三分地当中,却绝对不肯任由类似的情况发生。又斟酌了片刻,低声道:“今天的话,你们两个就不要再对别人说了。王某麾下也有很多兄弟来自异族,话被传歪了,难免会引起误解,于军心不利。但王某可以保证,在咱们这里,对所有人都一碗水端平。功名富贵各自凭本事争,谁也别凭着血统占便宜。在白马堡中,赵将军曾经说过一句话,王某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一段很浅淡的记忆,如果不是今天受到了外物刺激,王洵也许永远不会主动想起来。他记得,那是在一个秋日的早上,刚成为军人没几天的他和一伙长安贵胄站在一起,彼此套着近乎,显摆着祖上曾经的荣耀。而枪棒教头赵怀旭恰巧从旁边经过,撇了撇嘴,很不屑地说道:“我记得挑牲口一定要挑名血名种,这货体格强,骑在胯下时对主人的意图领悟得快。至于人,总得跟牲口有点儿差别!”

  当时的王洵心里不无恼怒。如今,对赵怀旭的教诲,却只有感激。凭祖上余荫,这辈子他都甭指望赶上秦家哥俩。凭血统,他亦永远比不上安禄山、哥舒翰。但是......。再度看了看正眼巴巴等着下文的十三和万俟玉薤,他笑了笑,年青的脸上充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成,“他说,人不是牲口,不需要名血名种!"

  酒徒注:准备入v了。入v后会尽量加快更新速度。最近遇到些麻烦事情,所以拖沓了些。抱歉。

  第二章 砺锋 (七 上)

  第二章 砺锋 (七 上)

  这句话乃是他从赵怀旭嘴里听说,如今原样转述出来,在语气语调上,却又加进去了许多自己的感触。半生潦倒的万俟玉薤听在耳朵里,登时双目便是一亮。旅率十三听到后,心中也好像有半盆热油被引燃了般,烧得恨不能立刻就跳起来。手握刀柄激动了好半天,却又慢慢低下头去,叹了口气,幽幽地道:“跟赵将军认识这么久了,没想到他还能说出如此高深的话来!当年十三追随下道朝臣大人之时,他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

  “下道朝臣,名字怎地这般古怪?”万俟玉薤不知道十三来自东瀛,楞了楞,本能地追问。

  “就像你的名字不古怪一般?”十三瞪了他一眼,气咻咻地地回应,“他是日本国望族,名字当然和大唐不一样!”说罢,又将头转向王洵,继续叹息着道:“大人当时跟我说,大唐之所以强盛,便是因为唐人的富贵贫贱不是生下来之时就注定的。只要你有本事,只要你肯努力上进,功名富贵就摆在你眼前!”

  真的是如此么?难怪人家都说距离越远景色越好。作为一个唐人,王洵的感受却和十三的故主,日本遣唐使下道朝臣截然相反。自高宗之后,科举制基本上就成了昨日黄花。能榜上有名者,十中七八不是凭个人本事,而是看背后的推荐者为哪位,其实力如何?侥幸有那么一两个凭真本事取得功名的,如小张探花,薛景仙等,则始终在底层官吏位置上徘徊。只要抱不上一棵大树,就永远甭想有站在朝堂上指点江山的那一天。倒是一堆像自己这样,既然没什么本事,也不愿意努力做事的人,靠着祖辈父辈的余荫,很容易便爬上了五品、四品乃至以上的高位。

  想到这儿,王洵忍不住又叹了口气,低声问道:“十三,你现在心里头是不是觉得很失望?!”

  “没,没有?!”立刻,十三将头摇成了个拨浪鼓。 “十三可以发誓,真的没有!大唐虽然有些地方不像下道朝臣大人说得那么好,可比起十三的老家来,还是强得太多。”说到这儿,他学着王洵的模样叹了口气,低声补充,“在十三老家那边,大人们如果觉得平民冒犯了他的尊严,可以当街拔出刀来,将对方砍死。过后绝对没人追究。大唐这边,虽然出人头地也不容易。可即便是奴仆,主人也不可以随便将其处死。这种待遇,这种待遇就好比……,唉!十三是个乡下人,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反正从听到这条法令那天起,十三就发誓,这辈子不会再回日本去了。将来有了儿子,也一定让他做个唐人!十三没本事让他成为贵胄,十三却有机会让他走在街上,不被人无缘无故地杀死。”

  回国做一个平民,随时都可能被地方豪强当街砍死。在大唐为人奴仆,反而更安全些。站在十三的角度,王洵估计也会做同样的选择。现在的他已经能懂得站在对方位置思考,所以能充分理解十三的感受。但是,又不希望身边的气氛一直这么压抑下去。因此伸手轻轻推了对方一把,笑着道:“前两天不是谁,还说要买了大船回日本去耀武扬威来着?对了,你有儿子了么?怎么从没听你提起过?”

  “有了,有了!”提到子嗣,十三立刻从忧伤地回忆中挣脱出来, “有三个呢,都是在疏勒生的。老大已经七岁了,头上长了两个旋儿。特别能吃,还长了一个大个子,站起来,头已经能顶到我这儿……”

  他用手比了比自己的鼻子尖,满脸骄傲。王洵见此,又轻轻一巴掌拍过去,笑着调侃道,“不是他高,是你长得太矮了。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你那点儿饷银购开销不?在咱们疏勒,米价可是不低!”

  “够,够!”十三连连点头,“封帅赏了十三两百亩地,位置就在疏勒河边。我家两个婆娘和五个佃户都是当地人,个个摆弄得一手好庄稼……”

  “谁家的女儿嫁给你,真是倒了八辈子霉。平素担惊受怕不说,居然还被当做佃户一样使唤!”见十三说得眼冒金光,万俟玉薤忍不住也加进来,酸酸地调侃。

  “她们自己乐意!”十三一扬脖子,满脸骄傲,“谁叫咱大小也是个安西军的军官呢?不但有饷银拿,种地还不用交田赋。嫁给我,她们其实一点儿也不亏!”

  “你!”万俟玉薤被堵得无言以对。疏勒乃大唐边境上的重镇,军人的地位在这里极高。而封常清又是出了名的护短。所以挂着正八品宣节副尉腰牌的十三,在大街上的确可以仰着脖子走。而他这个商贩人家的护院,赚得钱虽然多,见到副尉大人却只有打躬作揖的份儿。

  难得有人被自己说成了哑巴,十三心中好不得意。走过去,拍了拍万俟玉薤的肩膀,笑着安慰道:“你小子也不用眼热儿。咱们家钦差大人,是我见过升官最快的一个。给他做侍卫,还愁没功名可捞么?说不定两场硬仗打过后,你就可以升到从八品。等咱们折返回大唐时,正七品致果也是跑不了的!”(注1)

  “还得请您老哥多多指点!”万俟玉薤被说得心头火热,拱了拱手,向十三郑重请求。

  “好说,好说。将军大人不是说过,让我先带着你么!”十三立刻大包大揽,仿佛自己有天大本事一般。

  见两人说得热络,王洵也不想打断。笑了笑,拔腿走开。仿佛后脑勺处长着另外一双眼睛般,十三立刻丢下万俟玉薤,寸步不离地追了上来,“大人小心。大人小心。这边,这边,我来,我来给大人拉开帐篷帘子!你,你,还有你,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给大人打盆洗脸水来!你,赶紧把这里收拾干净了!别跟块木头桩子似的!马上大人就要升帐议事了!”

  众侍卫早就习惯了十三狐假虎威的做派,笑了笑,七手八脚地开始忙碌。须臾之后,临时中军帐被整理干净,王洵也在侍卫们的帮助下解去了铁甲,洗干净了手和脸,坐在了一张胡床上,一边慢慢吃东西,一边在心里琢磨下一步的去向。

  正式亮出大唐旗号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马贼、地方贵胄、大食人的爪牙,无数挑战将接踵而来。他自问不畏惧于这样的挑战,然而,前面到底有多少敌人?敌人到底藏在哪里?类似的情报却半个也欠奉。现在的使团,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天气里赶夜路,四下里全是一抹黑,唯有手中的灯笼,可照见脚下咫尺之遥。但是灯笼里边的蜡烛能点多久,却是谁也没有把握。

  尽管如此,王洵却丝毫不为自己先前的决定而感到后悔。不亮出大唐旗号,也许整个使团就会被悄悄地淹没在西行的某段路上。日后大唐朝廷因为顾及脸面,未必会承认他们,后世的历史更未必会记得他们。他们中间所有人都将籍籍无名地死去,所有付出和牺牲起不到任何作用。亮出旗号,至少还能让周边的各路诸侯有所忌惮。至少能为安西军探明河中地区各方势力的真实态度。退一万步,即便这些目标都没达到,至少,他们保护了自己应该保护的人,没有白白辜负了别人的信赖。至少,他们曾经轰轰烈烈地存在过,像军人一样战斗着死去,而不是如同牲畜般任人宰割。

  如果敌人都像今天的马贼一般弱小就好了!明知道不可能,王洵心里依旧存着类似的奢望。打完今天的这场仗后,他手中的实力就扩张到了两千四百多人,正面单挑一方诸侯,力量上依旧有所欠缺。然而如果仅仅把目标设定为自保的话,希望却无形中又增大了许多。可那样到底有多少仗要打?周围的城主、总督们,不会一直用马贼来试探。他们早晚会亲自带领嫡系部属扑将上来,并且来得不止是一路!使团可以打退第一波,第二波,乃至第三、第四波,可消耗下去,依旧会有精疲力竭的那一天!

  一味地等着敌军上门,肯定不是个办法!必须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凭借手中的舆图和仅有的情报,王洵反复推算队伍的最佳出路。在安西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药刹水沿岸的大多数城主、总督目前对使团都会呈观望态度,极少数即便心向大唐,在大食人没有彻底败退之前,也未必有胆子明着上前迎接天朝来使。真正死心塌地归附大食人的,同样是极少数。如果使团可以击败或者拿下其中一伙……

  这个设想让他心情为之一振。但是,有这样的可能么?凭着手中这两千四百多号兵马,其中还有一半儿是刚刚抓来的俘虏,主动去进攻一城、一国?即便是当年的王玄策,在没借到泥婆罗兵的时候,也没胆子这么干。

  正犹豫间,军帐外突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王将军在里边么?找出半天云受谁指使没有?咱们登门去讨账?!”

  注1:致果校尉,正七品上级武散职。类似于现代的上尉军衔。不带兵时拿干饷。带兵时可任旅率或者队正。

  从下一节开始入v,加更。希望大伙积极支持正版订阅。

  第二章 砺锋 (七 下)

  第二章 砺锋 (七 下)

  “是黄、沙两位前辈么?快请进来叙话!”王洵脸上一烫,快步走到军帐门口,迎接新收的两位部属入帐。

  初次统领超过两个团的兵马,他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分不清主次,因此忘记了从俘虏口中套问敌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过在两位外人兼安西军前辈面前,实在有些抬不起头来。好在新收的侍卫万俟玉薤非常擅于把握上峰的心思,见王洵脸色有些不自然,立刻围着帐篷绕了个圈子,然后装作气喘吁吁地模样跑回到军帐门口,抢在沙千里和黄万山二人再度发问之前,向里边大声汇报:“启禀将军,宇文将军说他奉命审问俘虏,得到了一份重要情报。此刻正在核实,马上就会送过来!”

  “这个宇文子达,做事总是神神秘秘的!”王洵的脸色又是一红,然后顺水推舟地回应。“你去催催他。就说这是行军途中,不比疏勒,差不多就成。不必弄得太花哨!”

  “诺!”万俟玉薤肃立拱手,然后扯了把两眼发直的亲兵旅率十三,小跑着去找宇文至。

  都是从死人堆里边爬出来的老江湖,沙千里和黄万山两人岂能瞧不出来王洵的这番做作?然而初来乍到,二人也不愿让主帅下不来台。故而笑了笑,陆续补充道:“宇文将军的确是太较真儿了。其实不用审问俘虏,咱们也能猜到是谁在背后指使。”

  “附近就那么几头臭鱼烂虾,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即便没有证据是他们干的,咱们打上门去讨要主谋,他们有胆子抵赖么?”

  “两位前辈有所不知……”被沙千里和黄万山二人的嚣张弄得有些迷糊,王洵再度强调自己一方的实力,“本次出使,王某只带了六百余人。加上两位的嫡系部曲和新抓来的俘虏,咱们也不过才两千余弟兄!”

  “两千余弟兄还不够么?咱们背后可是站着封节度的十万大军?!”沙千里有些不满王洵的谨慎,看了他一眼,低声提醒。

  “封帅那边,一时半会儿恐怕也帮不上咱们太多!两位前辈暂且坐下喝口茶,有些内情,咱们慢慢说。”王洵没有办法,只好把使团的来历如实相告。唯一隐去的就是,自己是受到了边令诚的排挤,不得不暂时外出避祸这部分细节。“……..,眼下又马上要入冬了。更不可能有大军跟着过来。河中地区的诸侯恐怕也清楚这一点,否则也不会有胆子买通马贼,暗中与使团为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86页  当前第9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7/18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烟云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