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进男频搞基建_分节阅读_第388节
小说作者:封玖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930 KB   上传时间:2021-06-19 22:18:46

  尤其是湖州。

  楼喻还是东安王时,湖州在他的治理下便踏上正轨,如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丝绸之乡。

  为了保持这种发展优势,湖州开厂招揽工人,培养出一大批擅长丝织的女工以及绣艺精湛的绣娘。

  湖州的丝织品和绣品深受全国百姓欢迎,其中最为顶级的云光锦已成为皇室的贡品。

  湖州从贫穷落后的州府,变成如今华美富裕的丝绸之乡,离不开楼喻当年的用心。

  湖州丝商们共筹钱款,为楼喻建庙塑金身,日夜祈祷楼喻寿与天齐。

  除工商业外,农业发展同样令人欣慰。

  在农部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下,全国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性地耕种小麦、稻米、棉花、土豆、甘薯、大豆等,粮食产量每年都会大幅度增长,全国粮仓的储备量已经达到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在大学的培养下,不少学子对农科和工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的对格物学和造化学进行深入研究,全国各科专业人才呈现出井喷趋势。

  楼喻坚信,只要有更多的时间,只要某个行业出现一两个杰出的天才,大盛的未来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他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铺路人,他只是用现代的理念和浅薄的知识引导人们自发地探索求真,他为大盛的未来垫下一块砖,剩余的高楼大厦将由后辈志士一点一滴去搭建。

  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楼喻的日常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他亲自解决。

  朝廷的官员大多还是有真才实学的,有些小问题官员们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没必要惊扰到他。

  但今日朝堂上,有些问题让群臣深感无措。

  楼荃道:“陛下当初在八州设立物流体系,并且可以异地寄钱取钱,后来全国上下皆以八州为例,建立寄存点用来存取钱财。这种模式的确方便百姓,但我大盛这些年越发繁荣,各地寄存点每日光是清点铜钱都耗费极大的工夫,存取钱财的效率越来越低。若遇上钱财数量庞大的客户,清点过程中极易发生失误,有损官府威信。”

  殿中陷入沉思,可还没等大家思考出对策来,户部魏思又出列禀报。

  “启禀陛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不少商户,有些已成气候,但更多的却很快湮灭。臣仔细调查过,发现这些小商户大多是被大商户吞并抑或打压,很多地区的商业都由大商户把控,其余小商户很难继续生存。大商户为了攫取利益,时常抬高价码,给寻常百姓造成不小的负担。”

  楼喻心道:这不就是垄断嘛。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那些小商户自己无能,没了也就没了,朝廷还能管他们死活?魏尚书何必在朝堂上说这个事儿?”有人质问。

  魏思面色不改,回道:“我不是为了小商户的存亡,我只是认为,大商户肆意操纵物价,会危及百姓利益。”

  “官府有市价标准,只要他们没有违反市价,何来危及百姓利益?”有的人就是不理解其中的门道。

  魏思皱眉道:“大商户有大商户的好,小商户有小商户的好,这两者都是百姓所需求的。譬如,同样是卖糕点的,大商户面向的顾客或许是达官贵人,他们追求最顶级的食材和口感,定价肯定高昂,寻常百姓买不起。小商户面对的是寻常百姓,他们的要求不高,只图吃个新鲜或送礼,即便如此,对于寻常农民来说,一年恐怕都吃不到一回。”

  其中的门道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但魏思的意思很明显,垄断势必会造成弊端。

  财政部和户部的问题,让只读圣贤书的朝臣们无所适从。

  楼喻饶有兴味地看着众人的神色,笑眯眯地问:“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众人:“……”

  陛下,您要是有良策您就说吧!

  “陛下,不仅是寄存点清点铜板容易出问题,其实寻常交易时,同样不方便。”楼荃继续开口。

  楼喻正色问:“怎么说?”

  “我大盛流通的货币以铜钱为主,若碰上大宗交易,还得用车拉钱,过程中极易发生损耗,而且清点款数同样耗费工夫,大大降低了交易效率。”

  “确实如此。”

  “还有,民间的交易量逐年增长,朝廷铸造发行的铜钱数量,已无法满足民间交易所需,可若是继续铸造钱币,对朝廷而言,亦是一个负担。”

  楼喻颔首:“所以说,咱们既要解决异地存取困难的问题,也要解决大宗交易的问题,还要解决大商户垄断、小商户难以生存的问题。诸位爱卿对此有无建议?”

  众人:“……”

  解决一个就已经够难了,同时解决三个,简直难上加难。

  有人便道:“既然是楼尚书和魏尚书提出来的,不如先听听他二人的意见?”

  众人皆附和。

  楼喻问楼荃:“财政部可有想出什么法子?”

  “陛下,臣以为,若是除去清点铜钱的麻烦,存取钱一事便可顺利解决。”楼荃坚定道,“追溯历史,百姓用于交易的货币并非一成不变,货币一直在根据交易的需求进行变更,既然如此,咱们也可以更改货币的形式。”

  一般等价物出现之前,人们都是以物易物,后来货币出现,民间还常用布帛、粮食作为交易的筹码。

  也就是说,从流通功能和支付功能来说,铜钱并非必须的。

  “如何更改?”有人不解,“不用铜钱用什么?”

  楼荃:“不知诸位大人可知寄存点的凭证?”

  范玉笙脑子转得快,几乎立刻洞彻了她的想法。

  “楼尚书的意思是,既然寄存点可以用凭证进行存取钱财,不如直接用类似的凭证代替铜板?”

  楼荃笑着拱拱手,“范相大才,下官佩服。”

  范玉笙:“……”

  有朝臣道:“那凭证不过是一张纸,哪里能用来交易?恕下官无法想象。”

  不少人都觉得不靠谱。

  用纸代替货币?太荒谬了吧!

  杨广怀开口:“我倒是觉得这样挺轻便的,若是一车铜板能用几张纸代替,应该会节省不少工夫,也会减少清点的失误。”

  “可是杨相,纸张易得,若是用纸张代替铜板,岂非人人都能发财?”

  杨广怀笑了笑,“那就得问楼尚书了。”

  众人便都看向楼荃。

  楼荃解释道:“朝廷可以用特殊的技法进行防伪,记得几年前梅花笺大热,不少造纸坊都试图制出梅花笺,但所造梅花笺,皆比不上庆州梅花笺。想必经过这些年,庆州造纸坊的造纸技艺更加高明。除此之外,发行纸币时,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进行防伪。”

  朝臣也不尽是不知变通之人,若真能用纸币代替铜板进行交易,确实会大大方便百姓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是百姓中的一员嘛。

  楼喻道:“此事朝会之后再议。”

  朝会之后,相关官员齐聚勤政殿开会。

  楼喻开门见山道:“楼尚书的问题和魏尚书的问题,或许可以合并解决。”

  魏思不由目露崇拜,陛下又有好点子了!

  其余人都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了。

  小商户的存亡和推行纸币有半文钱关系吗!

  楼喻道:“朕打算设立银行。”

  “银行……”范玉笙仔细咀嚼这两个字,蹙眉问,“这个银行与寄存点的区别是?”

  “范爱卿问到点子上了。”楼喻环顾众人,问道,“诸位应该知晓寄存点的各项业务罢?”

  “知道,可以进行异地存取钱,还可以寄送物件。”魏思答。

  “好,之前将这两个功能结合在一处,是因为当时寄存范围只囿于八州,且业务算不上频繁,寄存点可以承担,但现在不同了。”

  “朕打算在京城建立中央银行,其余州府的寄存点都作为分行,而寄送物件的业务从寄存点分离出去,另起炉灶。”

  “银行可以进行存取钱财的业务,也可以向民间放贷,还可以发行纸币。老百姓到时候可以用手中的铜板去银行兑换纸币。”

  “陛下,如何让百姓使用纸币?相比于纸币,还是铜钱更让他们觉得踏实吧?”杨广怀问。

  楼喻反问:“如果将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钱呢?如果银行的贷款利钱低于民间私人质库呢?”

  质库又叫典当行,其中有一项业务就是放高利贷。

  高利贷是个深坑,一旦涉足,下场必定好不到哪儿去。

  “利钱?”范玉笙惊讶,“陛下是说,百姓将钱存入银行,还能拿到更多的钱?”

  “没错。”

  范玉笙皱眉,“可即便如此,百姓又如何相信纸币可以进行交易?”

  “很简单,等银行体系建成后,朝廷发给官员的俸禄将换成纸币,你们用纸币去采买,估计无人敢不收罢?”

  众人:“……”

  朝廷官员都用纸币买东西,老百姓敢不收吗?

  陛下这招真绝!

  时间一长,百姓对纸币产生了信任和依赖,自然就不会抵触纸币。

  魏思则问:“银行与小商户又有什么关联呢?”

  楼喻笑道:“那些小商户在大商户的压制下,一个个破产倒闭,并不完全是因为不擅经营罢?若仅仅因为资金比不上大商户雄厚而倒闭,岂不可惜?银行可以放贷给他们,让他们再次活过来。”

  在楼喻看来,民间的小商品交易必不可少,这些才是真正能带动民间经济活起来的存在。

  魏思眼睛一亮,“陛下,这的确是个好法子!”

  “嗯,不过不是所有小商户都可以向银行借贷,银行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筛选,具体审核标准,由财政部与户部协定,再交给朕。”

  魏思和楼荃皆恭敬领命。

  大盛京城和各个州府皆设立寄存点,朝廷一声令下,寄存点便根据指示更改业务。

  官方物流体系建立后,对传统镖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不过早在几年前,官方就与民间镖局进行合作,将一部分业务分派给镖局,因为商业飞速发展后,各地寄存点的寄送能力实在不足。

  传统镖局在冲击下,有的顺着潮流做出改变,有的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留存下来的新镖局逐渐成为物流体系的主力军。

  此次将寄存点改为银行,寄送物件的功能便完全落在新式镖局头上。

  在官府的管控下,这些镖局只能依照市价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银行建立后,各项关于银行的制度与运营规范都相继出炉。

  经过报纸的强力宣传,老百姓都知道了银行和纸币的事情,但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

  倒是一些商人理解朝廷的用意,心里面觉得暖洋洋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01页  当前第38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8/40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进男频搞基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