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这片土地被我承包了[种田]_分节阅读_第9节
小说作者:老树青藤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449 KB   上传时间:2021-05-24 18:28:31

  赵小鱼依旧红着脸,点头,“好!”

  哎呀!兄长好温柔啊!小鱼好想让兄长抱抱呀!

  厨房的水缸里没水了,赵柯然帮着打了些井水,又趁着书墨不注意,偷偷的加了不少灵泉水进去。

  这灵泉水灵气十足,在现在物资匮乏的时候,就让它承担起补充营养大任吧。

  本来赵柯然来厨房就是想着煎鸡蛋吃的,可看了一圈也没有油。最后问了打柴回来的孙应,孙应说他们吃的都是猪皮油,一块一尺长的猪皮要两文钱,方仲源没舍得,所以他们好久没吃油了。

  难怪天天喝清水粥。

  赵柯然不死心,“除了猪皮,还有别的吗?”

  孙应放下柴火,他只有一只手臂,柴火砍的也不多,但也够县衙一天的用量。听了赵柯然的问话,想了想后说:“那就还有猪板油熬的油了,那油香多远都能闻见,比猪皮油水多。那是世族才吃的起的。”孙应指了指灶台上的一个小瓦罐,大概有一个苹果那么大,“就那么一小罐,二十文。我们一月俸禄不过三十文。”

  好吧…

  其实也难怪猪油贵,别说景阳县了,整个景安城,能养得起猪的只有世族了。养猪要给猪吃饭,平民百姓自己都吃不上粮,闹饥荒,更别提给猪吃了。再说,一头猪就那么一份猪板油,它能不贵嘛。

  虽说黄豆也能榨油,可在大元黄豆是主食,这边关人家,哪家也舍不得拿出黄豆来,只为了榨油。更何况,黄豆的出油率只有16.5%,如今穷的都吃不起饭,想着大豆榨油,得不偿失啊。

  要是有花生就好了。

  哎,这第一个任务还没完成,他已经有好多需要的种子了。

  “书墨小哥厨艺真是太棒了!今日这菜粥比起昨日竟更多了一分清甜。”孙应喝着粥,直觉比昨日的还要好喝许多。

  “是啊,这蛋煮的也很好吃!我老吴活了三十年,吃的最好吃的蛋了。”

  孙应没忍住笑道:“你前三十年也就吃过两回蛋。”在营里的时候,就吃了这两回鸡蛋,吴九没少跟他们显摆。不过大家都爱听,没吃过鸡蛋,听听蛋味总是可以的。说到底,都是穷造的。他们这些底下的兵,都是村户人家,谁家也没奢侈到养鸡下蛋吃。即便是哪家有那个粮去养了,那蛋也是用来卖赚钱,不是自家吃的。

  吴九没好气的推了一下孙应,“滚滚滚,吃个饭也堵不上你的嘴。”

  孙应剥开鸡蛋,他家一直都很穷,别说鸡蛋了就是米粥也是进了军中才喝上。如今看着手里脱了壳,白白嫩嫩的鸡蛋,大老爷们竟觉得有点想哭。

  他这是过了什么神仙日子,连鸡蛋都吃上了。嘴里嚼着鸡蛋,都舍不得咽下去。

  书墨得了夸,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做饭的法子和昨天一样的。不过他也觉得今天的饭格外好吃,或许真的是不知不觉中长了手艺吧。

  这鸡蛋更是好吃,吴九没怎么吃过鸡蛋,可他之前确实隔三差五的能吃上一顿的。毕竟他是世家赵府大总管的孙子,他过的日子,要比普通人好上太多。

  这蛋剥开后,便散着一股香气,咬上一口,蛋白裹着蛋黄,入口嫩滑无比,还能嚼出一丝甜味。

  少爷抓的这鸡,果然是神鸡。

  这下的蛋吃起来都比别的香。

  吃完了早饭后,孙应和吴九得了方仲源的令准备好好弄个鸡窝。这鸡这么能下蛋,可不能亏待了。书墨将剩下的四个蛋收好,免得打碎了心疼。

  赵小鱼今天是跟着赵柯然一起吃的饭,吃完了饭赵柯然带他去马厩那看鸡。

  “再加些水。”吴九蹲在地上,用两只手搅和着泥巴,孙应单手拿着瓜瓢,将里面的水缓缓倒下。

  “兄长,小鱼也想玩泥巴。”在凤阳的时候,赵小鱼每天的日常不是吃饭就是读书,这玩泥巴还是他头一回见。见了后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他鼓起勇气,带着自己都觉察不出的,对兄长的撒娇,小声道:“好嘛?”

  赵柯然看着那泥巴,突然想到了什么,谁说盖房子一定要水泥?他像是解了一个天大的难题,高兴的抱起来赵小鱼,笑容爽朗,“好!哥哥带你去别的地方玩!玩大泥巴!”

  赵小鱼自从能走路起,就再也没被抱过了。爷爷没有,爹爹没有,娘亲也没有。如今他被哥哥抱着,这个陌生的怀抱,意外的让赵小鱼觉得很温暖。

  他用力的点点头,甜甜的笑着,“恩!”

  赵柯然又要去河东村的消息让方仲源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肯再留在衙里,非要一起跟去看看。

  最后只好让孙应和吴九留在衙里,看门。

  一路颠簸到了河东村,这次不像上次来时,直到景阳山山脚才见着人。到了长河的时候,方仲源就见到了不少人,男女老少都有,忙着摘那绿水菜。

  “少爷,前方来了人,要停下吗?”书墨在外面驾车,前面迎面来了两人。一人面上带疤,一人满脸的络腮胡。

  赵柯然掀开帘子看了看,见是霍远和杜有为,便说:“停下吧。”

  杜有为眼尖,他认出来这马车就是赵柯然第一次来时乘坐的,就是驾车的换成了个小少年。认出来后,便和霍远说了,两人朝着马车这边走来。

  赵柯然一下跳下了马车,这可把书墨吓的不轻。不过还没等书墨反应过来,赵柯然又一阵风似的跑向了霍远。

  霍远低头看着俊逸的少年,少年的眼眸很亮,白嫩的脸上泛着微红,因跑步原因说话时带着些喘。却不妨碍,少年话语内容给人带来的震惊与不可思议。

  “我可以给你们盖房子!”

第10章 土房

  河东村最近又发生了大事,就连隔着一条长河的河西村都听见了风声。

  葛老大用锄头锄地,这几十亩的地,他们葛家只有他和老二能做活,得赶着时间将冻了一冬天的地翻好。

  他家的地是下等地,还只有两亩。家中老父老母年事已高,不能再下地。因为他家太穷,葛老大今年二十六了都没个媳妇。

  这一家子全靠着给主家干活赚点口粮,主家心善,回回都会额外给他们好的粮种,自家种。

  如今主家放了话,三月初的时候要将麦子种上。他得赶着些时间,主家的地翻完了,还能用锄头给自家那两亩地翻翻。不然这锄头主家收回去,自己只能用手刨了。他是没那个钱去租借农具的。

  虽说这土还有些硬着,但是为了赶时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葛老二和家里老大并驾齐驱,挥舞着手里的锄头,没有彻底回暖的天,两人额前却已经出了汗,“大哥,听说那河东村要盖房子了?”

  葛老大佝偻着背,一锄头下去带起一块硬土,他把土敲碎,“说什么胡话?他们那去年秋收时不是被流民占了吗?还有不少流民游过河来了我们这,你忘了?”

  葛老二光着脚,脚趾缝里塞满了土,他弯腰抠了抠,“也是。”

  其实他也不太信,就现在这河东村,哪里还能盖什么房子,能有口吃的吊命就不错了。哪里来的力气做别的啊?

  只是村子里的刘四说的头头是道的,他也就有些信了。这刘四家里有个小船,长河分开了两个村子,村子之间没有桥。要去对面村子,得绕好远的路。

  往日里只靠着刘四家的撑船渡河。

  长河的水已经开始化冻,只有一层薄冰。刘四便撑着船想去捉两条鱼,打打牙祭。

  结果就看见了河东村的人在不远处的山腰上,来来回回的搬着什么东西。

  正巧碰见河东村的王六叔,王六叔手里抱着个竹筐,里面全是土。他见着刘四,瞪了他一眼。

  刘四摸了摸鼻子,他知道王六叔是怪他收船。虽说他在河东村遇难的时候,收了船,不让他们渡河避难。可那也没办法不是,不收船,他们村也得遭殃。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好在王六叔也知道这些道理,更何况河西村在冬季的时候,也有不少趁着河面结冰,给他们送来些柴火吃食的。

  再加上如今的日子也开始慢慢的过起来了,他心里也没什么怨恨了,就想着房子盖好了,好好过日子。最后刘四用一条鱼探到了王六叔的口风,说是景阳新来的小县令要给他们盖冬暖夏凉的房子。

  刘四听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新来的小县令?他们县令老爷啥时候换了?冬暖夏凉的房子?那是个啥房子?比主家们的大宅子还暖和?

  刘四想不通,也不理解,但这都不妨碍他爱叨叨。回了河西村,逢人就说河东村那边盖房子了。村里人也就听个声,这时候谁也没那个闲工夫真的跑到河东村去一探究竟。

  还县令帮着盖房子?真要有这样的县令,那怕不是神仙真人下凡尘,救苦救难来的。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只当刘四的话是压迫沉闷生活中的调味剂,听完了,该干什么就还干什么。

  河西村那边开始忙着春种的事,河东村这边开始风风火火的盖土房了。

  这土房子赵柯然见过一位老者盖过。

  那时候基地刚刚建立,各项资源极度短缺。土壤受了污染不能种菜,大片大片的荒废。基地里人多,吃住都成问题。后来是一位姓唐的老爷子想了个办法,解决了住的问题。

  唐老爷子年少时住过土房子,还跟着家人盖过,这土壤虽然不能种菜了,但好在也没有什么放射性物质。只要不去吃它,人就没事。于是,基地里便开始建造起了土房子。赵柯然那时候觉得有趣,便跟着盖了一座。

  这土房子建造起来很简单,赵柯然拿着个小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图样。是四片木板,短的两片两头凹进去,长的两片两头凸出。

  赵柯然蹲在地上,用树枝指着地上的图,“长的一样长,短的一样短。”

  流民里正巧有个之前是木匠,一下子就理解了赵柯然的意思。

  很快木片就被做了出来,赵柯然将它们拼起来,凸出的正好能卡进凹进去的。

  一个土砖模具就做好了,赵柯然将模具递给那个木匠,“就是这样,多做一些。”

  知道了具体怎么做,其他手上功夫灵巧些的也都帮着去做模具。有力气的被赵柯然派去挖土,这土当然是不能挖地里的。所以只能去山上挖。

  挖来的土加水和上,里面的石子挑去,杂草留下。将和好的泥放进模具,留下的杂草可以降低土坯干后破裂程度。

  景阳山山脚的平地上,已经堆满了定了型的土坯,这时候应该叫土砖。

  赵柯然看着一地的土砖,还有那些努力干活的村民,指尖摸着下巴,“要是有麦壳就好了。”

  王六叔搬着一筐泥路过,正巧听见了这句话,“有麦壳的。”

  赵柯然猛地回头,“秋收后没烧吗?”

  王六叔摇头,他放下了竹筐,“今年没赶上烧,流民就进村了。全都堆在了山坳里,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县令大人要这麦壳有什么用吗?”

  如今赵柯然在河东村得了威望,正了名声。村里人都跟着方仲源叫他县令大人,虽说被这么叫还有点不太习惯,但是总比小娃强啊。

  “你带我去看一看。”

  赵柯然跟着王六叔去了他说的那个山坳,说是山坳,其实更像一个土坑。这麦壳数量还不少,估摸着是够用了。

  “王六叔,还得麻烦你带着些人来,将这些都运到山脚下,有用的。”

  王六叔连忙摆手,眼角因笑产生的褶子挤的眼睛都快看不见了,“不麻烦,不麻烦。”

  时间不快不慢的过着,赵柯然每天都要来回跑。好在河东村的房子已经开始盖了,赵柯然全程盯着,强调着细节,“每三块土砖上要覆盖一层泥,打馅。这是为了加强牢固,避免土砖和土砖之间有缝隙。所以千万不要有漏掉的啊!

  留出门的位置,门两边留窗户位置。窗户那记得要用木头撑一下,上头的土砖才好放。”

  外形盖好了后,还需要用泥在外面糊一层。不然土砖很容易被风化,破裂。

  外面这层泥这就需要小麦壳了,土加水和成泥,里面加上小麦壳防止裂缝。

  封顶的时候,门朝南则东西两边顶用木头担起来,架成三角形,里面填满土砖。中间横着一个横梁,左右两边再各横两个,叫“五条顶”。

  门朝东则南北两边架。

  顶上梁架好了,就需要铺瓦片。

  不过这里铺瓦片不太实际,赵柯然当时也问过唐老先生,如果基地没有足够的材料烧制没有瓦片怎么办。

  唐老先生告诉他,以前他住的房子便是没有瓦片的,铺的是芦苇和茅草。

  架好的横梁上面要竖着铺满芦苇,铺厚一点。也可以好几个芦苇捆成一小捆铺上。铺好后,要在芦苇上再铺一层水和的泥,最后盖草。

  回想着当时谈话的细节,赵柯然便带人去拔芦苇,河东村不远处,有一大片芦苇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7页  当前第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这片土地被我承包了[种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