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簪缨问鼎_分节阅读_第81节
小说作者:捂脸大笑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11 MB   上传时间:2017-03-18 14:50:46

短短几句话,便决定了一件大事。在座三人,面上都无太多异色。又闲聊了几句,临走之时,梁峰像是想起了什么,随口道:“对了,还有一事当禀与崔老先生。刘元海前几日已从邺城归来,回到了并州。”

这话说得太过轻巧,崔稷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送走这位新任府君之后,他回到了书房之中。祖父已经闭上了双目,似是疲惫不堪。小心在老者身旁坐下,崔稷低声道:“大父,崔府以后便要投在梁府君麾下了吗?”

这次他们谈论的,并非一人两人,而是“数位”。也就是需要很多可用之人,来填充太守府。崔稷又怎么不知,教学不过是托辞,真正的意义则是入太守府为佐官幕僚。这可跟他们事先商量的并不一样。然而大父答应了下来。这一点,让崔稷极为惊讶。

“便如梁府君所言,才皆有度。”老者淡淡答道,“就如元海,能为治世之良臣,乱世之枭雄。这便是他的度。”

这两句,可是当初月旦评时,许劭评价魏武的言辞。崔稷不由心中一凛:“那梁府君呢?”

“看不透他。”老者睁开了那双浑浊的眸子,望向自家孙儿,“初时,只觉他可堪栋梁。如今再见,已有了王侯气象。区区一年而已。”

崔稷默然。他也是见过梁丰的,当初只是觉得此子聪颖,行事不拘。然而这次再见,对方气势已隐隐压过了自己。这可不是单纯身份变化带来的改变,更多则是一种心胸的成长。就像渐渐找到了方向,开始绽放异彩的瑰宝。

他从没见过这样的人,也从未想过,能找到这样一位可以依靠辅佐的主公。然而自己投效并无大碍,举族相投,却另当别论了。就像前朝的诸葛氏,三兄弟分投三国效力,方才是他们这种大族保命的良方。

见孙子沉默不语,老者又怎会猜不到他在想些什么:“此一时,彼一时。此子心性,值得效命。”

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如果梁丰进门就提到刘元海归来之事,自然能占据主动,也能迅速探知他们的真正想法。毕竟崔游乃是刘渊的授业恩师,只是这重关系,就能让大多数警惕匈奴之人,对他们心生疑窦。

然而对方并没有这么做。相反,先直述了自己的想法,确定了从属关系,方才提及这一点。即没有用这个消息刺探,也没有因此生出猜忌。如此用人不疑的态度,可不是所有上位者都能做到的。而他也清楚的猜到了,自家并没有投靠匈奴的打算。

只是这一件事,心胸、气度、判断力都足堪上上之选。也难怪祖父会毫不犹豫,让崔家投入对方门下。不过自幼受祖父教导,崔稷也算是这代崔氏最有能力之人。只是微一思索,便到:“孩儿懂了。必尽心为府君效力。”

老者并没答话,只是缓缓颔首,闭上了双目。

第二日,崔稷便带领五位崔氏族人和得意门生,来到了太守府。而他本人,则被梁峰任命为主记室,兼任郡掾祭酒一职,为一郡学务之长。与段钦一样,成为了新任府君的左膀右臂。

并州左国城。

昔日的匈奴王庭,如今已经破败不堪。大帐再也无当日华奢,然而王庭之内外,人头攒动,无数兵马齐聚一处。各家贵族都带着亲随,来到了大帐之中。

刘渊端坐主位,朗声而言:“成都王不用我之计策,如今邺城大败,天子与其同逃。实乃司马氏之耻。不过既然有言在先,我还是当发兵去救才是。可派右於陆王和左独鹿王统兵两万,讨伐鲜卑!”

刘渊回到并州之后,根本没在九原停留,而是随刘宣一起来到了左国城这个故地。随后迅速集齐了数万兵马,召集五部将领,共商大事。然而兵马未动,邺城就传来大败的消息。司马颖并未坚守城池,等待匈奴骑兵归来,而是在王浚大军的冲击下,弃城逃窜。随行还裹挟了天子,向着洛阳而去。

因为主人逃亡,邺城这个与洛阳、长安齐名的华美都城,也遭到了彻底的洗掠和屠戮。数万黄头鲜卑入城,烧杀劫掠。巍峨宫城、华屋广宅再也不见往日盛景,只有哭嚎和狼烟遮天蔽日。

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初的承诺似乎也就不重要了,刘渊却说出派兵去救。登时,大帐之中响起一阵嗡嗡议论之声。

这显然没有意义。既然司马颖如此不堪,何必还耗费兵力救他于水火呢?

正当此时,一旁一位干瘦老者站起身来,拱手道:“晋人无道,奴隶御我!我兄右贤王便曾反出晋国。奈何当时晋人势大,右贤王惜败。如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大乱十余载,为天所弃。大单于才德兼备,晋人折服,正是天命所归,何必屈膝侍奴?不如联合鲜卑、乌桓,复兴当日呼韩邪单于之伟业!”

这一番话,说的掷地有声,极为煽动。下面贵族立刻喧哗起来,不少人都起身劝进。

看着这群情激奋的情景,刘渊唇边露出了一点笑意:“祖爷所言甚是。然则当为峻岭,何为培塿?自古帝王无定处,禹出西戎,文王出东夷,唯德所授!如今我部陈兵十万,皆能以一当十。大军南下,便能摧枯拉朽,大败晋国。上可如汉高祖一统天下,下可仿魏武帝割据北地。呼韩邪不过区区番臣,何足仿效?”

此话一出,帐中为之一静。在座诸人都是匈奴族裔,呼韩邪单于便是匈奴最强大的王者。然而座上这位新任大单于,却说他们的匈奴英雄不过是番臣,不足效仿?那他们该如何称王立国?

但见那位须发花白的英武男子长身而起,拱手向西道:“当年刘汉四百年大统,恩德广存人心。百年之前,昭烈皇帝仅凭人心所向,就能在西蜀荒僻之地建立国朝,与中原向抗。我本汉室子侄,先祖亦同汉皇约为兄弟。如今不如兄亡弟绍,由我继承汉室江山,立国号为‘汉’,追尊后主,收拢天下人心!如此,方能不负上天眷顾!”

如此豪言,着实出乎了在座诸人的预料。然而南匈奴入并州已久,贵族人人姓刘,穿汉家衣衫,学汉家诗书。此刻听到立国为汉,竟然人人心中,都生出了几分认同之感。刘宣更是满腹经纶,只觉浑身气血翻涌,上前一步:“愿为陛下所驱!”

刘宣的辈分何其之高,一呼之下,众人皆应!帐内所有人向着刘渊叩首而拜。站在高台之上,这位王者呼出了胸中那口浊气。蛰伏三十余年,终于有他一展身手的机会了!

当夜,刘渊招来刘宣相商,两人定计先仿高祖,称汉王。五日后便设坛祭天,改元大赦。

眼见万事齐备,刘宣长叹一声:“可惜上党被那梁子熙所夺,若是尚在我手,便能直取洛阳了。”

这也是当日刘渊本人带回来的消息。原本他都准备安排人马,前去接应了,谁曾想几日之间,风云突变。非但数城易手,就连那五百精骑也被人杀了个干净。随后便传来司马腾返回并州的消息。错失了大好机会,又让那梁家小子成了太守,简直把刘宣气得吐血。

“此事确实可惜。不过上党初定,未必如往日那般坚不可摧。不如等祭天之后,派五千骑前往上党,就说是援助司马颖的兵马。若是能一鼓而下,也算不枉操劳。”刘渊傲然一笑。

若是平时,他不会如此冒然攻击上党那样的要塞。但是此刻大局已定,马上就要与司马腾交战。不如派个偏师,轻骑突进,说不定还能落些好处。

听刘渊如此说,刘宣张枯瘦老脸上,浮出喜意:“如此甚妙!”

第124章 偶得

“刘渊已经到了左国城, 正在召集五部兵马。”梁峰放下了手中的邸报。如今他已经身为太守, 自然可以享受官方的消息传递系统。虽然连年战乱, 驿道失修,不过并州境内还算消息通畅。尤其是这种关乎一州安危的大事,三四日内就能递到他的案头。

没想到刘渊的目的地竟然在左国城。那可是匈奴过去的王庭所在, 如此一来,他的野心也就昭然若揭。

段钦眉峰紧皱:“他能归来,定然是成都王想要借匈奴兵马。然而此刻邺城已破,便成了纵虎归山。并州匈奴怕有二十万户,若是刘元海起兵, 转瞬便有十万大军。”

更何况匈奴丁口未必只有这个数字。一想到如此多胡马即将南下, 就让人不寒而栗。

“催促余下几县, 立刻完成秋收。耕种开荒都暂且停下,粮食运到最近的城关之内。严守城池!”梁峰下令道。

这种敏感时刻, 实在不容放松。

“令狐将军那边情况如何?”梁峰又问道。

“已经选出各阶军官, 只是拱卫壶关、白陉, 应该不成问题。”段钦答道。

这意思是守城还算勘用, 其他就难讲了。

梁峰叹了口气:“若是郡中也能置军便好了。”

这也是梁峰最为头痛的事情。按秦汉规矩,一郡之中应当有郡兵,若国家有事,可调发郡兵作战。然而东汉末年,各州牧兴兵夺权,致使天下大乱。有前朝这个教训,晋武帝便下令州郡罢兵,令郡兵解甲归田,军权统一掌控在朝廷和各位都督手中。按道理,这法子也不算错。短时间内使得各州府人丁充实,耕种恢复,也让刚刚一统的大晋避免地方生乱。但是要命的是,属于国家的州郡罢了兵,属于私人的郡国却能招兵买马。

因为司马氏篡权得了天下,司马炎登基时就立了二十几个同姓王。养大成人的八位皇子,也各有分封。导致兵权半数落在司马氏手中。西汉景帝在位之时,就曾闹出过七国之乱。只因景帝意图削藩,就引得刘氏各王起兵造反。而此刻,端坐天子之位的,是个痴愚之人,那些手握重兵的司马郡王又岂会善罢甘休?于是才有了贾后篡权和其后的诸王混战。

这些朝政大事,并非梁峰能够参与的,但是坏处摆在眼前。郡中无兵,令狐况统领的兵马隶属司马腾麾下,既不归他调用,也不无法在军中安插人手。若是乱起,等若把身家性命放在别人手中,怎能让梁峰安心?

“郡中无法置军,但是权宜之计也并非没有。”段钦道,“不如参照辅兵之法,设立官田,收容流民充实丁口,再从其中募兵。虽无屯田之名,却可行屯田之实。”

这确实也算是屯田的一种,但是并非曹魏的屯田法,而是大唐的军屯。没人比梁峰更清楚,他设置的军制来源。若说正兵是效仿军功授田,那么作为预备役的辅兵,就是仿照唐时府兵制度组建的。可以让农人闲时耕种,战时为兵,若是能自带武器参加战斗,更是方便招募。只要仔细安排妥当,应该不会被人抓出纰漏。

缓缓点头,梁峰道:“也不失为一个法子。所幸上党驻军的乃是令狐将军,可通融一二。”

这次令狐况能够晋升,完全是拜梁峰所赐。他为人不算奸猾,还颇有几分感恩之心。有此子坐镇上党,可比其他人方便多了。

“令狐将军昨日还问到能否让他家幼子入崇文馆。想来也不会为难主公。”段钦笑道。

这也是他最钦佩主公的地方。只凭一个学馆,就请来了数名崔氏门人。这可都是大儒崔游教出来的得意门生,放在洛阳太学也毫不失色。怕是无数寒门都可遇不可求的良师。而这样的人在太守府设馆教书,不分身份门第,只看天资与否。更是让无数官吏趋之若鹜!

现在郡府之中,可能没什么名声显赫的豪门了,就算那些小士族,也对崇文馆的师资心动。因此这个新成立的学馆,分为了上下两部,一部专为官宦子弟,一部收容遗孤或是兵家子。既能安定人心,也能选材任贤。更重要的,不知不觉就把所有任官的子嗣收入囊中,这可比严籍那样圈禁别人的家眷要强太多了。

令狐况随出身大族,但是同样也是兵家子。能有这样好的学馆供子嗣进学,又怎会轻易得罪主公?

“崇文馆中人才还是略少,将来或可再招一些,把庠序也充实起来。”

梁峰其实是想办小学的。然而“小学”这个词汇,如今多指训诂音韵之学,也就是研究文字的学科。最初则是指代为公卿贵族子弟办立的初等学院。显然这两个意思哪个都不能用,单用“蒙学”又太过粗陋,于是他便选了“崇文”作馆名。虽然也跟魏明帝时的崇文观有些相似,但是意头还是极好的。

刚刚初创,馆中就招收了十几人。天资聪慧的孤儿和功臣之子,由一般讲师教授蒙学教育,同时学习数算、军阵之法,作为未来的基层官员和军事人才。而那些年龄都在六至十岁之间的官吏子嗣,则跟着梁荣一起就读上部,由崔稷等人担任教师。

不过归根结底,这些还是基础教育。等到日后天下大乱,看能不能再捞一些货真价实的大儒过来,充实一下庠序这样的高等教育。人才不论何时都缺不得,所以选材之路,也要早早拓宽才行。

“奕营正,只带这些正兵够吗?”张和问道。

“还要守卫乡里,不能全都带去。留三十骑和二十刀盾手在府中,三月为期,尽快训练新兵。”奕延干脆答道。

张和立刻点头。这次随郎主前去郡城,他着实立了不少功劳。也因此,被破格提为营副,成为了留守梁府的负责人。

这次和奕延一起回到府中,正是为了交接军务。这支部曲,可以算是奕延一手带起来的,也只有他最为熟悉府中的布防和安排。身为最初的几名伍长之一,张和自然对他唯命是从。

“山上的岗哨要加强戒备,每五日换防一次。驿站安排的人马,也要时时抽换,不能懈怠。”

这是道路没有修缮之前,最便捷的示警方式。能比驿道还能快上一日。也是梁府拱卫周边各县的方法之一。

“还有王隆等人,全部都要到府城任命。”

张和心中一松。这说的可就是府中的羯人部曲了。看起来是抽调最勇悍的一队入府城,实际上则是减轻他这边的压力。让他这个邑户出身的营副能够更好的控制留守部曲,不至于两方对立,产生问题。

“属下晓得。三月之后定然会训出一批新兵。”张和正色答道。

这也是奕延想要的结果。如今主公掌控的地界越发大了,原本看来还够用的部曲,立刻捉襟见肘起来。因此扩大正兵数量,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幸好这次有増邑,进一步收容流民也非不可。下一步,主公也许便要在郡城附近再设一营,他这边的准备也要放在前面。

不过对于张和,他还是相当放心的。这小子精明圆滑,办事稳妥,也是部曲之中第一个主动想进学堂之人,足见其上进之心。不过看了眼张和,他话锋一转:“你的家眷也可到郡城落户,我会为其安排房舍。”

张和一笑:“我家中只有老母和妹妹,若是能到郡城自然最好不过。可惜尚未娶妻生子,否则也能送儿子到崇文馆进学了。”

这话倒是让奕延有些惊讶:“为何不娶?”

梁府是有不少邑户因为家贫,拖到二十几岁才讨到老婆。可是但凡入了部曲的,都会变得炙手可热,四里八乡求着嫁女的都不少,何况是张和这样一路从伍长爬上来的“俊才”。只要他想娶,恐怕家门都会被踏破才是。

“去岁我不过是一个步卒,今年已成了营副。若是当初便娶了,岂不错失良配?只要一直跟着主公,迟早也能娶到个大族之女。”张和坦率答道。

这话可是嚣张极了。一个邑户,要如何才能跨越身份,娶到大族之女?莫说是士族,便是一般的庶族,也不是他能够高攀的。然而张和说的自信满满,似乎笃定只要跟在主公身边,终有一日能与大族齐平。而这样一个乱世,凭着军功步步攀升,也并非毫无可能。

胸中仿若被刺了一下。奕延沉默了片刻,冷冷道:“那便送她两人去郡城吧。”

说完,他大步向着另一侧的寨楼走去。张和不敢稍停,连忙跟了上去。

“季恩,此行辛苦。你的宅邸已经安排妥当,随时可安排家眷入住。”见到终于从铜鞮赶回的姜达,梁峰不由松了口气。

这些天为了府中事务操劳不休,他的身体状况着实有些堪忧。见到保健医生来了,自然喜出望外。更何况这还是他的首席防疫专家,之后便能在郡城设置医院,培养更多能够掌握防疫要领的人才。如此一来,上党出现大疫的几率,就能降低不少了。

没想到主公连住处都给他安排好了,姜达怎能不感动,立刻道:“主公费心了。此次我还带了三名族人同来潞城,都是姜家的好手。对了,还有一人,定要为主公引荐!他乃丹阳句容人士,此次寻访丹方滞留北地。也是听说主公大名,才被我邀来了过来。此子乃是太极葛仙翁从孙,隐仙郑思远之徒,精通丹道、养身之法。若是能得他相助,想来主公也能早日恢复康健!”

梁峰不由有些尴尬,找个医生会诊也就算了,怎么冒出了个老神仙的徒弟?不会是姜达被人骗了吧?还是想让他服金丹固本?寒食散就已经让自己遭了不少罪,重金属丹药还是能免则免了吧!

不过这话,也不能直说。梁峰咳了一声:“没想到季恩还有如此盛赞之人。不知此子如何称呼?”

“他姓葛名洪,字稚川。正在殿外候着,若是主公有意,我立刻请他进来!”姜达兴冲冲答道,看来真对此人颇为看重。

“这个……”梁峰正想说不着急,明日再见也无妨。突然一怔。等等,他叫葛洪?这名字听起来怎么如此耳熟?

葛洪……葛仙翁……电光石火之间,梁峰想起了什么,不由面上一喜。难道是那个葛洪?!

“快快有请!不,还是我迎出去好了!”哪里还有犹豫,梁峰长身而起,拉着姜达向外走去。

第125章 留客

站在正堂之外, 葛洪有些神思不属。其实前来潞城, 并非他心中所愿。

几个月前, 葛洪方才经历了人生之中的第一次军旅生涯。江南大乱,义阳蛮张昌举兵造反,迫于形势和军法, 他率领数百乡人加入了讨伐贼逆的队伍。数月内,反贼缴首,葛洪也立下了不少军功。不过因为家道中落,并无人推举他的功劳。受人排挤,又不甘于跟其他世家争抢, 葛洪便脱去战袍, 径自前往洛阳寻找丹方和神仙道人。

一路北上, 他游历了不少地方,更是拜访了数位鼎鼎有名的仙师。不过这些人大多都是欺世盗名之辈, 仅剩的几位, 也与自己的修道理念不甚相同, 更是无法寻到勘用的丹方。然而当他准备动身返回故里时, 战乱突起,东海王带着陛下御驾亲征,攻打成都王。乱兵立刻闭塞了南归的道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96页  当前第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1/19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簪缨问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