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簪缨问鼎_分节阅读_第66节
小说作者:捂脸大笑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11 MB   上传时间:2017-03-18 14:50:46

难怪梁府不要银钱,只要粮草。难怪梁府会用女子,要建学堂。难怪梁府大肆收拢流民,垦荒置地。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且唯一的目标,积蓄力量,在乱世中获取一线生机。

而军功授田,便是所有表相的直观反应。有了这样的心思,梁丰又怎会投效司马腾?可叹自己只看到了“惜民”的表象,未曾发现其后隐藏的真意。

同时这个颇让人惊骇的发现,并非毫无可能。天下大乱十数载,无数饥民揭竿而起,可是司马诸王还在混战不休。如今局势简直比东汉末年还要不堪。当局面坏到一定地步,天下大乱岂不是顺理成章?

原来他要投的,从不是单纯的良主。而是一方豪强!

要跟随这样充满野心的人物吗?没有花费太多功夫,段钦便找到了答案,因此,才会黑着眼圈,跪在这人面前。

梁峰不置可否的唔了一声:“若是天下大乱,段郎以为,乱从何来?”

“匈奴!”没有丝毫犹豫,段钦答道,“五部实乃肘腋之患,然司马腾志大才疏,毫无防备之举。若是乱起,必成大祸!”

段钦本就是并州人,深知五部在并州之势。若是数万户匈奴同时起兵,攻占上党。胡马立刻便能南下司州,北上翼、幽,天下危矣!

“梁府地处上党,乃四战之地,避无可避。若祸从并州起,段郎可还愿留在梁府?”梁峰敛起了面上表情,正色问道。

看着面前那人俊美无暇,却瘦削苍白的面孔,段钦只觉心中一阵激荡,俯身拜到在地:“主公心怀宽广,世间罕有。余不过区区庶俗,才德有限,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梁丰是个士族,他有能力,亦有财力,可以从这上党脱身而出。但是他没有,反而选择建军纳粮,垦荒养民。一个痼疾在身,命在垂危之人,尚且有如此豪情,他又怎能甘落其后?!这并非是段钦想要的主公,而是比他渴盼的明主还要强上数倍!一生所学,当然要托与可托之人!

压在胸口的那口气呼了出来,梁峰起身,走到了段钦身旁:“有思若为西席,梁某甚幸。”

这是梁丰第一次呼唤自己的字,而西席,除了师者之意,同样也有幕僚的含义。他认下了自己。饶是往日镇定自若,段钦也不由动容。这次求拜,果真是他一生之中最为正确的选择。

扶起了段钦,看着他面上的激荡不已的神色,梁峰微微一笑:“不知思若可有教我?”

作者有话要说:  《三字经》是宋代的,《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都是统治阶级准备普及知识时才会诞生的产物。

第99章 定策

如果只是撰写千字文, 想来不会让段钦神色疲惫, 情绪激动。而一个称职的幕僚, 也不会在发现了主公的意图之后,只空口表一下忠心。所以段钦有很大几率,针对梁府如今的现状做出了一些谋划。

果不其然, 段钦点头道:“主公深谋远虑,可称完备,然而有三者,尚存隐忧。其一,便是军功授田。”

梁峰并未回到主位, 就这么随意在段钦面前坐下, 问道:“不知授田之法, 患在何处?”

“主公军屯,远胜魏武, 可比秦汉军爵之制。军田归军士所有, 军士却要整日操练, 势必有农人耕种这些田亩。在养军的同时, 军田亦养活了数倍于军的百姓。同时,军功奖励乃是减免田赋,想要兑现军功,就必须全力保护梁府,使之安泰繁荣。只要此法不衰,那些军士农人便不会背弃主公。这才是百年基业,也是主公授田之法的真谛。”

听段钦这么说,梁峰在心底暗叹一声,此子果然敏锐。一般人只能看到免赋的损耗,却未曾想过,他免的是每年的田赋。拿三年军田免赋,就势必要梁府在这三年中平安无事。而那些二十年,甚至终身免赋的兵士,更是迫切希望梁府能长存百年,兑现自己的奖励。

这就是把所有人捆在了他的战车之上,土地的粘合度远超金钱粮秣,是真正可以让人不离不弃的法宝。而当一个人守护的是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利益,他的战斗意志和决心,也会远远胜于那些为别人卖命的家伙。

看到梁峰面上表情,段钦便知自己说的没错。话锋一转,他接着道:“然而主公所设的军功层级太少,只分三等,奖赏过均,难免会让人生出倦怠之心。秦汉军功皆为二十级,故而军中人人奋勇,敢为争先。若是主公想要扩大部曲,多设军功,势在必行!”

“爵位当属国朝,又岂是我这个亭侯可以染指的?”改制也得有身份有地位,否则岂不是公然造反了?

段钦却笑道:“主公想岔了,爵位之根本,便是权。只要有了权责之分,又何必一定要有民爵之名呢?譬如府中学堂,只有获取军功的子弟可入,不正一种特例?”

啊!梁峰反应了过来。是啊,封建社会归根结底是一个特权社会,所谓爵位,就是让人跻身于特权阶级,获得不同于庶民的待遇和权利。比如免税免役的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比如见官不拜的权利,比如免受刑罚的权利。这才是爵位的本质,也是秦汉二十级军功的真意。就像二十等爵的第四等“不更”,只能豁免轮流服兵役,而第八级“公乘”则可免役。

而他在现代社会所受的教育,并不包含这个层面。未来依旧有特权阶级,但是不会有人因为没权就无法接受基础教育,更不会有人因为不具备身份地位,就不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发型,配搭什么样的饰品,坐什么样的车。这种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从根子上限定阶层的方式,在未来那个民权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

段钦点出的,恰恰是这点。

可是,真要按照这种严格的特权方式行事吗?梁峰思索了片刻,无奈的发现,自己好像暂时跳不出这个圈圈。当一个社会以某种方式运行的时候,顺势的改革可能会奏效,而逆势的颠覆一定会破灭。如果他想让梁府安定,就势必要向这个特权社会做出让步。

“思若言之有理,军制当改,容我再细细思量一番。”最终,梁峰颔首道。

见主公首肯,段钦也不由松了口气。之前只看容貌,他还担心梁丰是个极重世家的贵公子。然而当看了梁府之中诸般事宜之后,他反倒担心梁丰太轻礼制,仁善过头了。就像篡汉的王莽,禁贩奴、均田地,全然不顾世家和豪族的利益,一味模仿周制,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虽然身为寒门子弟,也期望能有一条可容寒门进身的途径,但是礼法制定,自有其原因,不可冒然改之。

意见被采纳,段钦不由精神大振,继续道:“不过军田之事,还当从密。此事所涉颇大,若是让旁人探知,恐有不妥。同时正兵要限制数量,多设辅兵,避免旁人猜忌。”

国朝是有侯爵开国可置兵的规定,但是梁丰的爵位是列侯中的末等,并未开国。二百人的部曲还算可以接受,骤然增加人数,未免太过惹眼。同时军田也颇为损耗税收,就算有买卖弥补税收上的亏空,也要考虑将来的财政压力。只要主公未增封邑,这些事情,就不能摊开了说。不过反过来,若是主公出任高官,加封邑户,就是另一种样貌了。

这些都是金玉良言,也是梁峰目前在做的,他怎能不认同。不过想要改革军制,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还要谨慎而为。

有了梁峰的认可,段钦便不再多言,转到了下一个话题:“其二,太行陉和轵关陉,定要掌握在主公手中!如今梁府已地处高都,若是不掌控这两道关隘,势必会被乱兵所侵。只要两陉坚守,无法攻克,乱兵就要寻其他路径。梁府的压力,方才能减轻。”

梁峰道:“这个到不成问题。镇守两陉的吴将军与梁府渊源甚深。之前乱兵过境,他军中更是折损泰半。只要留在这里,便无法甩脱梁府。”

“剿灭匈奴乱兵,果真是梁府所为。”段钦双眼发亮,立刻发问。

“两百部曲,剿灭四百骑兵,也算是一场恶战。”此时梁峰哪还会隐瞒,详细把之前大战讲述了一般,同样未错过让吴陵用军粮养流民的事情。

“主公此计堪称绝妙!”听完梁峰所言,段钦忍不住击掌称赞。梁府战力之强,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战后的安排。即把高都县令,太行关守将拉在了一条船上,又用军粮救下了流民的性命。如此拿到了实际的利益,交上了两个盟友,也充实了梁府乃至高都的人口,增加了战略纵深,可谓思维缜密。

“不过光扼守关隘尚且不够,两条陉道都应再添关隘,使其固若金汤!正巧有流民从司州入境,若是托吴将军选出一批,沿路建城,当万无一失!”段钦补充道。

这也是加强两陉控制的要法。如今再开荒为时已晚,而且高都也未必会再收容更多流民。不如让吴陵征用流民为役夫,再建关城。反正陉道十分狭窄,城也不用修的多大,用不了多少钱粮。

“可以一试!”这次吴陵在晋阳也得了不少好处,既然注定要守关,自然还是越牢靠越好,说动他应当不难。

“有了两陉,还当结交其他县府,只高都一县,远远不够。唯有打通数县,方能使主公在乱世之中立足!如今县令多为寒门浊官,以主公将军府掾属的身份,当能轻易达成所愿。”

这也是司马腾给出的好处。就算征辟不就,大部分人也要默认此人可堪征辟之职。若是梁峰没有个亭侯爵位在身,此时别人就要尊称他为“梁掾”了。更何况,他还有亭侯身份。加之晋阳传出的名望和新纸白瓷,足以使那些寒门县令趋之若鹜!

梁峰已经明白了段钦的意思:“仍要以上党为基。”

“不错。上党虽是四战之地,但是想要攻克,绝非易事。即便是匈奴,也无法如秦军一般大军挺进。更何况太行陉和轵关陉都在我们手中,任谁也无法再现长平之战,反而要担心腹背受敌。如此一来,若想攻打邺城、洛阳,唯有绕行其他陉道,梁府反而转危为安。”

这便是段钦最终的战略构想。匈奴如果起事,首先要跟身处太原的司马腾拼个你死我活。根本无法大军压境,直取上党。而把握了两条陉道,也不会出现长平之战那样,被敌军长驱直入抄了后路的情形。便成了一个立于危地,亦可保身的法子。

梁峰长出了一口气:“看来还是要行平原君之事。”

当年平原君主张从韩国接手上党,才引来秦国大军围攻,被太史公评曰“利令智昏”。如今眼看大乱将起,他还必须固守上党一地,以其作为根基,又何尝不是虎口夺食?

“享有一国尚贪一地,平原君谈何与主公相比?”段钦一哂,“只要能度过乱起,主公便有了进身余地,届时诸般困境自当迎刃而解!”

有名望,有功勋,有实力,还怕朝廷不临危受命吗?他确实不用依附司马腾,也能掠取自己应得的官职地位。

“听君一席话,只觉眼前豁然开朗。”梁峰叹道。之前只有自己一人在黑暗中摩挲,浑浑噩噩,束手束脚,如今有这么个可靠帮手,才觉得肩上一轻。

听到主公如此盛赞,段钦也觉通体舒畅。这一项项都是他数日之中闭门苦思而来,这种才能不会被忽视,心血亦不会白费的感觉,才是所有有识之士梦寐以求的东西。

不过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段钦立刻冷静了下来,沉吟片刻,开口问道:“主公是下定决心,要用羯人吗?”

这一问来的突然,但是并不奇怪。毕竟大多数人把诸胡视做一体,不论是匈奴、羌、羯、乌丸,都是杂胡。而匈奴若是兴兵,这些人,也该是敌人才对。

摇了摇头,梁峰道:“弈延等人乃是我亲手救下,忠心耿耿,亦英勇善战。若是不用他们,任其流浪,落于贼手,反而会成祸患。诸胡可怕,皆因其酋帅。若是群龙无首,胡人百姓也与汉家子弟无异,不过求衣食温饱而已。”

凝视着梁峰那张波澜不惊的俊美面孔,段钦在心底暗叹。若无十足自信,又哪来的用胡之念?就像汉武麾下大将金日,不也出身匈奴,对汉廷忠心耿耿,成为托孤辅臣。而魏武驱使乌丸铁骑,更是如臂使指。只要掌控有力,胡马亦能驯为良驹。

更何况,主公还有一个佛子之名。对于信奉释教的诸胡而言,这可是十分关键的一点,否则那些羯人也不会整村来投。

想到这里,段钦微微颔首:“既然如此,主公何不命这些羯人归化,使其皆用汉姓?”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平原君和长平之战的关系,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是平原君的过错。韩国让出上党,平阳君说收了不妥,他却说反正不要钱,自然要占,后来又赞同赵括为将,结果差点被秦国干死。这段历史也是“利令智昏”这个词的来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不过也有人说,不管收不收上党,秦国总是要揍赵国的,借口而已。平原君属于背锅党。

这两章关于平原君的话,基本都是围绕这个典故展开的。

至于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都附近,当时秦军通过太行陉和轵关陉两条陉道,抄了赵军后路。所以说上党在军事层面上真的极为重要啊。

第100章 更名

“用汉姓?是要用夏变夷?”梁峰只是一愣, 旋即便明白了段钦的意思。

古代华夷乃是大防, 尤其是西晋这种民族关系极为矛盾和激化的时代。若是能说汉话、用汉姓, 行汉礼,多少能使紧张的关系减缓少许。他现在手下的羯人不少,以后可能也会更多, 如果仍旧用羯名,说胡语,显然会在部曲中产生不协之音,久而久之,难免生出祸患。

见主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段钦道:“正是如此。昔年汉武之时, 闽越、东越数次反叛, 武帝怒而迁两族入江淮,此后再无两支越人。用夏变夷, 实为正法, 只是须得注意丁口之差。如今并州戎狄之数远超诸夏, 久而久之, 便生出祸患。”

在段钦看来,归化胡人并不算难。不说那些消失的无影无踪的越人,就连现在的匈奴五部,不也皆用汉姓,习汉人之礼吗?奈何天下大乱,并州人口凋零,这些匈奴又有王庭酋帅,才难以制衡,成了肘腋之患。换了汉武乃至魏武之时,这些匈奴人恐怕根本翻不出朝廷的掌心。

庸碌之人只会畏惧野兽的尖牙利爪,而那些足够强悍,足够坚毅的人,则能训练野兽成为自己的苍鹰猎豹。在段钦看来,面前这位主公虽然身体孱弱,但是他的精神和意志力,并不逊于其祖梁习。那支短时间内打造,可以歼灭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勇锐营,更是明证。

既然主公能用胡,也要用胡,就该用合适的法子,帮助其掌控这支劲旅!

这些都是梁峰之前没有考虑过的,双手抚在膝上思索了片刻,他终于颔首:“思若言之有理。我会招弈延商议此事,助羯人更名改流。”

民族问题终究要同化而非异化,更何况军旅这样的敏感地界。如今部曲之中选的都是粗通汉话的羯人,如果把它作为常例,对其他诸胡应该也能产生影响。再加上通婚和杂居,总能慢慢缓和这些矛盾。

“如此才是长久之计。”段钦答道。

一番对谈,话虽不多,对梁府未来的发展却如拨云见日。看着面前神情异常肃穆的年轻人,梁峰微微一笑:“看来思若以后不得清闲了,主簿一职,非君莫属。”

这话说的调皮,段钦却心生暖意。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乃心腹中的心腹。如此重用,可见主公对他的信任。而这信任,并非因为声望,亦非来自身家,而是他本人实打实的才华。这一点,尤为让他感动。

双手作揖,段钦再次对面前之人深深一礼:“愚必不负主公之托!”

送走了段钦,梁峰只在案旁闭目沉思了片刻,便对侍候笔墨的侍女道:“采薇,唤弈延过来。”

那矮个侍女一俯身,悄无声息的走了出去。过了不大会儿功夫,另一个脚步声从走廊中传来,木门敞开,弈延走进书房,跪在了案前:“主公,你唤我?”

他脸上还有些汗珠和灰尘,似乎是策马而来。梁峰这次并没有笑谈,而是面色整肃的问道:“弈延,你可知羯人部族从何而来?”

弈延没料到主公会问这个,还问的如此认真,愣了一下才道:“羯人乃匈奴别部,多为羌渠后裔,还有些来自西域。”

“羯人有自己的国名或是氏族之名吗?”

“有!多以部族为名。”弈延答道。

“若是把这些族名译作与汉人相似的姓氏,改胡名为汉家之名,可行得通?”梁峰问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

“可是仿效匈奴?”弈延反应极快。在并州的匈奴贵族,大多都用汉姓。因为和大汉联姻数百载,王族皆从刘姓,那些无法姓刘的,则姓王、姓陈、姓张、姓黄。非但用汉姓,连衣食住行都与汉人无异。并州诸胡对这些毫不陌生。

“正是如此。”梁峰道,“而且从今往后,若是羯人想进部曲成为正兵,就要通晓汉话。若想成为军官,还须得识些汉字。”

这分明是用晋升为作为筹码,潜移默化更改羯人的习惯,弈延脸上却没有什么被冒犯的表情:“此法能行得通!各族贵人都会汉话,有名有姓的更是人上之人。我也是出外佃田才偷偷学会的汉话,如果不是遇上主公,恐怕终生都无法识数习字。主公待我们如人,而非犬马,我们怎会不知主公仁厚?”

听到弈延如此说,梁峰不由松了口气。也是,延绵四百年的大汉刚刚过去,中华文明仍旧是辐射周边的强势文明。就连以前的死对头南匈奴都能被同化的跟汉人无异,何况这些给人种田的羯人呢?

“如此便好。那从明日起,就收集你们的氏族之名,改成汉姓。对了,你的氏族是何名?我看看换做什么姓氏更好?”弈延可是部曲的主帅,自然要由梁峰亲自更名才好。

谁知这次,弈延并没马上回答,犹豫半晌,他才道:“属下想跟阿良一样,从主公姓氏。”

梁府的奴仆邑户,不少也没有自己的姓氏。像阿良这样的,因为表现出色受到主人重视,便会让他以“梁”为姓,算作家奴。

梁峰可没料到弈延竟会如此说,然而思索片刻,他便摇头:“阿良不过是我府中奴仆,你却非我家奴,而是我军中大将,怎可相提并论?姓氏一事,自当慎重。”

没想到主公拒绝的如此干脆,可是“并非家奴”一句,又包含着何等的信任和尊重。弈延猛地哽住了呼吸,过了会儿,才低声问道:“那‘奕’这个字,可是姓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96页  当前第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19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簪缨问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