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簪缨问鼎_分节阅读_第140节
小说作者:捂脸大笑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11 MB   上传时间:2017-03-18 14:50:46

“罢了。”刘渊挥了挥手, “总归是守住了离石。这梁子熙已经在并州扎下根来, 以后怕是更难对付。不过他这么胆大, 敢算计晋国新派的都督,还是东海王的妻兄,怕是东海王要怀恨在心。”

“若是东海王自拆壁垒,王上倒可把那梁子熙招至麾下。”旁边有大臣进言道。

刘渊轻叹一声:“他若愿投,孤自当扫榻相迎。只是东海王未必会如此糊涂。也罢,今后还有打交道的时候。还是先取河东。”

近日大军已经逼近闻喜,河东太守路述力战身死。这遍地膏腴,已如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玄明,这次你便充作先锋,为孤攻下闻喜吧。”

听到父王这话,刘聪才松了口气,大声道:“儿臣定将河东献于父王!”

看着终于恢复锐气的爱子,刘渊心底也是颇为无奈。这梁子熙简直就像是汉国的克星,每每出兵,都是无功而返。若是此子一直镇守并州,从上党取洛阳的捷径就被封了个严实。还要时刻提防攻打洛阳时,对方出兵救援。实在是麻烦无比!若是能想个法子,让他和晋国离心就好了……

然而这事只是在刘渊心中一晃,就抛在了脑后。如今最要紧的,还是河东!闻喜之后还有安邑,这两座大城一旦攻克,河东便尽在掌握。光是想想盐池之利,就让人心动无比了。

“继续攻城!十日之内,孤要登上闻喜城头!”

坐在洛阳的宫苑之中,还未到中秋,司马越便觉出了一丝寒冬的凛冽。放在案上的,是一前一后两封信报,一样更比一样糟糕。

几日前,并州发来消息。出兵攻打离石的新任并州都督,宁北将军裴盾,意外战死沙场。因为裴盾擅自出兵,刘虎派遣了一万人攻打空虚的晋阳城,险些城破。亏得梁子熙拼死守住了晋阳,打退了敌兵,又夺回了京陵三城。而出征的大军,折损也不算多,勉强保住了一州安定。

这消息简直让司马越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裴盾出兵,也是他默许的事情,毕竟河东局面危险,若是能救自然最好。但是后面的发展全然出乎意料。一想到晋阳可能被夺,那两万大军也溃败四散,并州彻底沦丧的局面,就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救回了并州,裴盾之死又要如何处置?此事里里外外都透着蹊跷,难不成是并州兵马和那梁子熙合谋而为?裴妃听到兄长死讯,立刻哭成了泪人。裴邵也恨的咬牙切齿,想要为阿兄报仇。可是仇人是谁?大战之中临阵脱逃,最后坠马身亡,连身边亲兵都跑了干净。这死法,简直卑微到了极处!

拿他麾下将领问罪?晋阳刚刚赶走敌人,若是因为朝廷发落,再乱起来可如何是好?继续派个亲信到晋阳,接掌都督一职?他的亲弟弟司马腾尚且能扔下并州逃跑,又有几人,能做到梁子熙那般临危不乱,力挽狂澜?

这仗实在窝囊透顶,让他也无法决定,该赏还是该罚。正当纠结万分时,另一道消息传到了洛阳。

刘渊攻破闻喜,城中裴氏别支尽数归降!

听到这消息,司马越脸都绿了。裴氏数代尽忠国朝,没想到城破之后降的如此干净!若是其他大郡也落入敌手,那些享尽荣华,历代公卿的高门会投敌吗?当然!否则他们司马氏是怎么从曹魏手中接过天下的?!

司马一族也是士族出身,司马越太了解这些阀阅心中“家重于国”的想法。国破又算得了什么?换位天子效忠即可!然而这些世家能转为别家的臣子,他这个司马氏族裔能吗?当初他们对曹魏子孙做了什么,没人能比司马越更清楚!

这下,裴妃兄妹的哭嚎忿恨反而不重要了。如何遏制匈奴扩张才是关键!可是朝廷如今着实抽不出兵马了,荆州那边跟拉锯一样,片刻离不得人。王弥投了司马颖后,青、徐、兖、豫四州也乱了起来,更别提满山贼匪的冀州。这可是帝位之争,若是让司马颖得胜,他这个另立“伪帝”的逆臣非要以身相殉不可!

如此一来,并州怎能再乱?换个其他人,真的能胜任都督一职吗?

这口郁气,怕是只能忍了。司马越僵坐良久,最终恨恨咬牙:“来人,拟旨!裴都督为国殉身,追赠大将军,加侍中。并州刺史梁丰守城有功,加鹰扬将军,假节……都督并州诸军事。”

最后几字,简直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且看吧。等到平了成都王那帮乱党,再慢慢收拾刘渊这群胡狗!届时,梁子熙也要换个位置,才算妥当。

把并州局势“如实”上报之后,梁峰并没有静待朝廷指使,而是先调兵换防。让张和部回去守上党,换上了擅长攻城的霹雳营,由孙焦从旁协助奕延,攻打新兴郡。

刚刚打过仗,其实兵士多有疲惫,但是机会实在难得。刘虎这次带来的,可是麾下大半人马。如今被打的落花流水,又失了主帅,九原城就成了之前晋阳那般空虚模样。这种情况下,放弃实在太过可惜,正好裴盾从朝廷那边讨来的粮草军械还有盈余,不如再战一场。

任务是艰巨无比,但是对于上党兵马而言,并不是多难扛的事情。这是乘胜追击,又有奕延从旁坐镇,不怕攻不下城池。

另一方面,这也是刺史府展现力量的方式。并州如今已经没有都督了,军权到底落在谁人手里,必须有个章程。而梁峰如此施为,正是笃信自己能掌控晋阳这一干人马,也在对并州高门强调,诸将归心已成事实。

这个军事行动,不出所料的获得了并州上下的一致支持。甚至代表并州本土力量的令狐况,也加入了攻打新兴郡的大军,想要戴罪立功,洗脱之前丢了主帅的污名。

对外战争向来是化解内部矛盾的良方。但是梁峰所作的,不仅仅如此。在安顿好城中军民,重启流民收容和开荒等事宜之后。他又下达了另一个能够引起波澜的命令。

“如今太原国初定,新兴郡将平,正是用人之际!且不说郡国令长,就是下面的官吏也大有不足。应当择一选贤之法,充实郡县!”梁峰招齐了手下幕僚,开门见山道。

“如今州内中正官暂缺,不如上奏朝廷,选出州郡各级中正,重启考评?”孙礼怎么说也是太原孙氏族人,对于九品中正官,可是熟悉无比。

一旁段钦却轻叹一声:“中正官选官自是必须,但是选吏,难免大材小用。可是新兴郡收复在即,坐等中正官到来,未免迟了些。我看不如效仿使君在上巳宴的做法,拟些试题,招士子作答。只要才学兼备,就可入官府,暂代各级僚属。”

孙礼其人极为通透,只是听段钦这么一说,便知梁刺史是想把中下级的人事大权,牢牢捏在自己手中。既然说了是选吏,又是用考卷这样粗笨的法子取才,高门十有八九要避之不及。那么会来应征的,当是庶族寒士居多。虽然与平常选才之法有些出入,但是说到底,不过是些浊吏。一州刺史自然有任命黜落的权利。

这样既不会让世家产生多大的反感,又能解燃眉之急,未尝不是个办法……只是思量片刻,孙礼便点头称是。

随即,刺史府大张旗鼓公示政令,宣布一月之后在晋阳擢拔人才。此次制课只设三门,经科、算科和医科。前者显然是为吏所需,而后两者则实用性极强,颇似匠技之流了。不过这样一道政令,还是引起了晋阳、上党两地的关注。

上党郡学里的寒门学子倒是毫不含糊,听闻消息,立刻有人背上行囊,赶赴晋阳。本以为下次取士会选在明年上巳,谁料竟然能提前选拔,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而更多人,则在观望。刺史府下达如此政令,是否也预示着什么呢?

一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总归还是让这个“新鲜事”,传出了并州范围。

第220章 来投

“孟孙, 你听说晋阳那奇事了吗?”小院的门扉碰的一声被人推开, 一个身着燕服的青年人闯了进来, 高声叫道。

被称作“孟孙”的男子头都没抬,仍旧看着手中的书卷,闲闲道:“可是那梁使君又做了什么?”

“呵, 自然是梁使君!据说晋阳刚刚出了政令,刺史府选擢吏人,出题命人作答。谁听说过选吏还如此麻烦的?还绕过了中正官!据说上党、晋阳的可去了不少人,只盼着能趁这机会捞个一官半职呢!”

那青年说的眉飞色舞,一副八卦模样。然而听到这里, 看书的男子猛然抬起头来:“刺史府擢选?怎么出题?!”

“这……”那青年不由一噎, 想了想才道, “命人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像当初上党就这么选过官吏。这次梁太守升任并州刺史,晋阳也依了循例吧?”

“只是选吏吗?都考些什么?”对方仍旧追问飞快。

“有经科、算科和医科?经科还能猜出个所以然, 算科和医科又是什么?”那青年也只是道听途说, 哪里能知道详细?

这答案显然不能让人满足, 那男子皱了皱眉, 扔下了手中书册,突然道:“我要去晋阳走一遭!”

“什么?”对方愣住了,“你不是刚刚赋闲吗?怎么又要出门?并州如今可不算安稳……”

张孟孙可不是个碌碌之人,博涉经史,阔达高志,对于那些阀阅贵戚的清谈之风,向来鄙夷。因为这脾性,之前在中丘王司马铄麾下任都督时,便于司马铄不睦,最后告病去职。此后整日待在家中读书,似乎没了出门的想法。

怎么只是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决意前往晋阳呢?

“天下哪有安稳之处。”张宾已经长身而起,目中闪出了灼灼神采,“吾常自比子房,如今偶遇明主,岂不要亲去会会!”

也不管友人呆滞的神色,张宾转身入屋,飞快的收拾起了行囊。

虽然行动力不弱,但是从赵郡前往并州,还是要花费一番周折。如今冀州简直乱的不可理喻。一个名叫汲桑的牧马汉子起兵造反,转瞬就成了坐拥数千部众的匪首。这伙人又投了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将公师藩,更是借其称帝之事,闹的不可开交。

幽州都督王浚也数次派兵,帮着镇守冀州的司马腾剿灭匪患。但是贼匪这东西,就像蔓生的野草,烧了也会重新长起,而且一次比一次旺盛。

也亏得张宾艺高人胆大,才独自策马,穿过了兵匪混战的冀州境内,抵达白陉。穿过这里,就是上党,进而通往晋阳。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白陉附近,竟然有不少流民。

这可是件奇事!并州是最初就开始乱的几州之一,不但匈奴立了国,境内还有数不清的胡人,兵祸四起。就算要逃难,不也该前往幽州避险吗?怎会想不开,投了并州?

更离奇的是,白陉守关之人并没有阻拦的意思,只在关前设卡,检查过后,就放流民入境。身为士子,张宾毕竟跟其他人不大相同,还被那些守兵盘查了一番,声明自己是去晋阳赴考,对方才让开了通道。

当跟在这些人身后,进入并州境内后,张宾几乎是瞬间知晓了,流民为何会向此处迁徙。

只是一座太行之隔,简直就像隔开了鬼蜮和人间!上党之安定富足,远远超乎想象!

一路行来,开垦荒田的农人处处可见。每隔十数里,就能见到一架或是几架水碓,从河渠里引出水源,灌溉田地。还有一座座新建的邬堡,大者能住上千户,宛若小城。小者也容纳三百余人,比村落不差多少。就这么宛若遗珠,洒落在山野之间。

一动一静,一屯一守,把整个上党盘活了起来。只是看着这些邬堡和农田,就不难想象这田间百姓是如何在敌人的威逼下,保住自家性命。

更让人称奇的是,田里那些农夫,可不止是种地。还经常能看到他们聚在一起操练阵型,练习刀弓。若是这一郡百姓尽皆如此,又是多大一股战力?

自己还真是来晚了!张宾简直都懊恼了起来。以前他不是没听过上党梁子熙的大名。可是与他的功绩同样名声远扬的,还有他信佛心慈的传闻。张宾想要的主上,从不是个“贤臣”。也正因此,他一直未曾真正对那梁太守产生兴趣。

然而如今看来,这哪是区区一个臣子的作为?!怕是换了汉文、魏武,也只在仿佛吧!

就这么边走边看,又花了数日,他才来到晋阳城。比起上党,晋阳虽显狼狈,但是那种战后的凄凉,却不复存在。就像一月前根本没有发生过围城恶战一样,城门内外,皆是井然有序。还有不少车辆载着货物,排队静候验关。

通商货可是地方安定的重要象征。没想到梁刺史只是花费短短两月时间,就让并州恢复了生机。

张宾再次验过身份,进入了这北地首屈一指的大城。倒是没有先登门投刺,而是来到一间邸舍,安顿下来。这邸舍倒也不小,还提供吃食。张宾随便点了一碗羊肉汤饼果腹。见到他一副士人模样,店里的伙计倒是不怯,笑着问道:“客官可是前来刺史府应试的?如今来,可是晚了!”

没先到连个下人都知晓这事,张宾饶有兴趣的问道:“怎地,制科已经结束了?”

“可不是嘛。来了一百多人呢,大半都在小店用过饭食!”那伙计先自吹自擂了一番,才继续道,“十日前,这些士子刚刚在刺史府内考过。据说各科都是同样的试题,就看谁人答得出色。这两天正等着张榜呢,若是过了,都能入府当官!”

这种下人,哪能分清官和吏的区别。但是听到这样的消息,还是让张宾心中暗自点头。果真是出题考校,而且试卷如一。只要花些心思,不难分辨士子的学识究竟如何。不过医科,又是为的什么?

张宾状似随意道:“可惜来得晚了。经科、算科也就罢了,医科又考来做什么?”

那伙计嘿嘿一笑:“客官这就不知了,晋阳城中可是有医院的。里面的主官姜医生,便是当初救治晋阳大疫的神医!每隔些日子,医院就要举行义诊,帮助百姓治病救疾。你没看,之前那帮胡虏来犯晋阳,扔了几千具尸首在城下,城里也没生出疫病。这可都是使君和神医们的庇佑啊!”

原来晋阳如此重视医者。张宾听到这话,心头不由一颤。若论安民之法,恐怕没有比这更行之有效了。明明在屯田养兵,开科取士,如此大不违事情都能作尽,为何还能保持如此一颗仁善之心?

莫不是自己料错了?给了些赏钱,打发了那伙计。张宾不紧不慢的吃完饭,又开始四处闲逛起来。就这么闲闲等了两日,刺史府终于张贴出榜文。此次制科共录取了三十二名经士,五名算士,医士则多些,足有十二位。其余未曾考中之人,虽然灰心丧气,但也不至于心生怨愤。实在是考题如一,答的如何,自己心中都有数。

而且刺史府也有言在先,明年还会有同样的擢录机会。若是想要重考,自回家,或者可前往上党郡学进学,等候下次测试。如今上党的书馆、郡学已经成了潞城一景,文风之盛让人侧目。自然有不少人决心留在并州,再寻机会。

看着这些面目期待神色的寒门子弟,张宾长长舒了口气。管不了那么多了!就算这梁使君跟自家想象不同,他也要出山一试!如此出色人物,怎可生生错过!

当日,他便写出了一份投状,递上了刺史府。

“这次开科,录取的人数实在不多。”梁峰看着名录,轻叹一声。

寒门士子就算好学,毕竟也是条件有限,真正能出人才的机会不高。不过对于投石问路而言,这次考试也算是功德圆满。考试录取了多少人还是其次,重要的是这无疑是对寒士打开了一道大门,而且是不容易被合拢的门扉。

谁让高门不怎么在乎这些浊吏的职位呢?然而初始的位阶是小吏,能力过硬的,自然可以在他的主导下慢慢晋升。并州情况非比早年,不少郡县都曾城破,真正有能力有气节的,大多殉国。剩下这些投过敌的,正好可以替换下来。如此一来,整个并州基层就掌握在了手中,他的政令和措施,也能得以一项项落实下去。

不过擢取了寒士,高门和士族也要给出相应好处。只是这些居于高位之人,更要慎重万分。能力和德行都不能轻忽。否则敌人来了城门一开,万事介休!

正想着并州还有什么可用之才。段钦突然求见:“主公,有一位士人登门求拜。此子之前乃是中丘王帐下都督,父亲曾任中山太守,也是寒门出身。不过这拜帖,实在有些古怪……”

最近开制科,求拜的寒士也有不少。但是大多都是走段钦、孙礼这样的门路。直接投贴入刺史府的,着实不多。而能让段钦急匆匆跑来的,更是难得!

梁峰接过那张拜帖,打眼一看,便挑起了眉峰。

上面只写了一句话。

“使君履汤蹈火,可有张良计?”

第221章 谋士

短短一句话, 蕴含的东西却着实不少。履汤蹈火?他刚刚平定晋阳之乱, 收服京陵三城, 还发兵克复了失地已久的新兴郡。这样的功绩,就连朝廷也不敢漠视,最终还是下旨加封他为鹰扬将军, 协领并州军事。任谁看来,这都是并州军政民政大权尽在掌握,春风得意的时刻。所谓的汤火之难何来?

而后半句就更离奇了,就算他面临苦难危局,这位前来投效的寒士, 自信能像张良一般, 献出奇谋吗?而若这人自比张良张子房, 那么他这个使君,又要比谁呢?如今梁峰可不是初到此境的愣头青, 早就清楚有些比喻, 是万万碰不得的。能大剌剌说出这样的话, 又登门求拜的, 究竟是狂徒一名,还是胸有丘壑的谋臣异士?

只是思忖片刻,梁峰便道:“传他进来吧。”

不得不说,这两句话着实勾起了他的兴趣。如今并州百废待兴,任何人才都是宝贵的。能够如此妄言之人,他总要看看成色如何。

不大会儿功夫,就见一人在仆从的引领下步入了后堂。那人看起来十分年轻,约莫二十一二,白帢青袍,容色平平。然而眉宇之间有一股明锐英气,健朗非常,倒不像个士人,而像是军中将校了。

见了梁峰,那人眼中只是划过一抹惊艳,就敛起衣袖,依礼而拜:“小子赵郡张宾,参见使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96页  当前第1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0/19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簪缨问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