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古代搞建设_分节阅读_第78节
小说作者:风中蝴蝶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743 KB   上传时间:2013-12-18 18:36:45

  说到这里,郑钰铭起身,言语变得慷慨激昂:“一位君主,如果只顾自己威严,使自己的话无人敢违抗,久而久之,国家就会接近灭亡,从古至今,夏桀 、商纣 、周末王不就是如此的君王吗?亡国之前,他们正是想杀尽天下反对声音,结果却适得其反,葬送自家社稷。”

  郑钰铭话音一落,学子发出‘嗡嗡’的声音,点头赞同的比比皆是。

  “每一个朝代的开始,开国之君、建国诸侯总是英明过人,有容纳山川大海之量,可是几代君王之后,这样的明君就变少了,出现这样的状况,不过是因为继承王位的君王才能良莠不齐,只要有夏桀商纣、周末王那样的昏君出现,天下百姓就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有识之士就会奋起反抗。如果不想出现这样的局面,就得避免昏君的出现,或者即使出现这样性格刚愎的君王,国家依然能安然无恙,这就需要一种制度,制约这种状况的出现,那就是实行庭议投票制。”

  “总理事大人,谁能保证大臣的意见就是正确?”符畴的脸色越发的涨红,态度越似不依不饶。

  “对,即使君王和大臣们绝大多数赞同一种意见,也不能保证通过的决议就完全正确,这就需要百姓的监督,影响到百姓的利益,百姓必然发出很大反对声音,这时,君王和臣子们就需要倾听来自各方意见。做君王和臣子治理国家其实是非常艰难,正因为艰难,才更要励精图治,广听意见,了解国情和民生。而诸位,以后都会是国家之栋梁,你们必须有满腹经纶,以后参与朝政,才会让国策出现最少错误。”

  郑钰铭对学子寄于的厚望,让学子们心中热血沸腾,当郑钰铭演讲结束,学堂内响起一阵阵掌声,这种掌声也只有在吴国的南北学院才会出现,掌声代表尊重,代表肯定和鼓励。

  学堂外的林荫道下,楚朝辉带着十几名护卫静立在那,每次郑钰铭到北学院演讲,楚朝辉除非去城外军营训练士兵无法赶回康城,否则必来学堂外等待。

  “大将军,公子每次来学院演讲,学子们都欢欣鼓舞。”听到学堂内热烈的掌声,范津脸上都是笑容。郑钰铭来北学院演讲,为了安全,总要带上一堆护卫,除了护卫在学堂周围保护,范津也亲自带领学堂保卫科的卫士在学堂四周巡逻,务必保证郑钰铭人身处于十分安全的境地。

  听到范津的话,楚朝辉嘴角一拉:“他在给自己培养障碍罢了,这个痴人。”

  “给自己培养障碍?”范津愕然。

  楚朝辉笑笑没有言语,他和郑钰铭现在掌握了吴国王庭绝对的话语权,而郑钰铭在鼓励学子质疑这种权威,等学子们以后学成走上仕途,如有不同于两人的见解,必定据理力争,发表不同意见。

  范津见状,决定等等找个可靠的学子问下,今天晚上,郑钰铭的演讲内容是什么。

  郑钰铭在大牛和护卫的拥簇下,步出学堂,抬眼瞥见林荫树下的楚朝辉,嘴角不由微微上翘。

  “朝辉。”郑钰铭走近楚朝辉,自然而然将手交到楚朝辉手中,两人牵着手,并排走在小道,大牛和护卫默契地跟两人拉开两步距离。

  “真乃一对神仙眷侣,得此伴侣,一生何求!”杨贺目送两人离去的背影,满脸的羡慕。

  “哼,男男相伴,《商书伊训》中有训诫,此乃乱风!”杨贺身边的符畴冷冷冒出一句煞风景的话。

  “符弟!”杨贺眉头微皱,这个舍友对别的导师态度恭敬,可遇到郑钰铭或楚朝辉来北学院讲课或演讲,提问总是刺头刺脑。

  “书上说的有错吗?男子相处,不得子嗣,愧对祖先,应该禁止才好。”符畴仰头,他心底其实对男男相处并无意见,只是看到楚朝辉和郑钰铭,就压制不住心底厌恶。

  “人各有性情,树各有枝叶,发乎情欲之自然,哪里就是乱风了?”杨贺脸色也沉了下来,这对相处和睦的舍友,第一次闹僵。

  郑钰铭和楚朝辉手拉手并肩细语,突然,楚朝辉回头问道:“范津,今天有事吗?”

  郑钰铭转头发现,范津竟然紧跟在两人身后没有离开,显然是有事要禀告。

  “两位大人,津有事相求。”范津低着头,神色有点难为情。

  “范津,你有什么事,尽管说出。”郑钰铭对范津一向很看重,而范津对他和楚朝辉的忠心,跟马仁一样,毋庸置疑。

  “每个星期六天晚上的演讲,只轮到津跟学子交流时,人数最稀落,津自觉演讲内容很丰满,可就是不招学子看重。”范津哼哼哧哧,终于倒出心底苦闷。

  郑钰铭一愣,不过马上就明白范津受学子冷遇的原因,一是范津出身使然,二是范津威望不足。郑钰铭公务繁忙,能一个月晚上抽出两三天到学院跟学子面对面交流,已经十分不易,范津的演讲他从未亲自到场聆听过,所以也不知道范津在学院遭受学子冷落,范津应该是受到的压力实在承受不住,才到他们两人面前求助。

  “你跟我去总理事府,我们细细讨论这个问题。”郑钰铭觉得在半路不好说这个事情,范津的事情不是小事,范津要宣扬的见解,有许多是郑钰铭和楚朝辉不方便发表,范津某种程度上,是郑钰铭和楚朝辉两人的传声器,传声器受冷遇,就等于两人要向世人发表的见解受冷遇。

  “喏!”范津低首答应,他的心落了地,仿佛一下找到了支撑。

  楚朝辉微微叹了口气,今天晚上,又得将风花雪月的时间让出了。

  “范津,你以后晚上不要去演讲了。”郑钰铭回到总理事府坐定,劈口就是这么一句。

  “不去演讲?”范津眼睛睁得很大。

  “不错,你以后专心负责做报纸吧。”

  “报纸?”范津眼睛睁得更大。

  “对,在报纸上,你一样可以发表自己见解。”郑钰铭心底早就想办一份报纸了,用报纸来影响人们的思维。

  “总理事大人,什么是报纸啊。”范津低声询问,这又是一种他不了解的新生事物。

  “这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楚朝辉在旁边笑了起来,报纸才是大众传播重型武器,周游、演讲的大众效应,跟报纸所散发的影响,根本就无法相抗衡。

  有了活字印刷和廉价纸张的制造,报纸具有出现的条件,报纸可以作为“社会公器”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倡导人们有公开,公正,公平的思想意识,可以利用报纸,对人们进行浅白的民主意识思想启蒙。

  范津留在总理府,直到康城中的雄鸡打鸣,才歪歪扭扭从里面出来,他的脚步不稳,心却在剧烈跳动,胸中仿佛有把大火在燃烧。

  第136章

  吴王笙是在漪姬内乱那年的冬末继位的。吴王笙继位的来年,吴国一半的地方夏收丰收,到了秋季,吴国全国只要修建了水利的地方,田地全部获得了大丰收,收成之好是吴国历史上二十年内未见。这年的丰收节祭祀,王都康城前所未有的热闹,而就在这一天,大秦大陆上第一张报纸,文汇报出现了。

  这年的吴国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但也就是这一年,冬天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来得要早,九月底,康城就下了一场大雪。

  飘飘扬扬的大雪下着,康城的街道和房屋、树木都被大雪染白,使得康城的夜晚看东西也清清楚楚。一位十二三的少年,套着厚厚的冬衣,戴着一顶能遮双耳的棉布帽,两手拢在衣袖中,背着一个布袋,穿着蒲草编成的厚草鞋,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康城的大街上,一阵轻浅地‘滴滴答答’声从少年背后传来。

  “呔!前面何人,警戒时间还没有过就在大街奔跑?”负责巡逻的护卫长勒住马发问。

  “将军大人,小人是报童,前往报馆等待新报纸的发行。”少年停住脚步,回转身体,对着巡逻的士兵毕恭毕敬行礼,并从腰间掏出一块腰牌递给护卫长检查。康城城内,从晚上十一点后开始宵禁,到第二天早上五点结束,在这期间,民众不能无事在大街上闲逛。

  “哦,原来是去取报纸啊,这期报纸上,是不是太公望要出山助周公了?”巡逻护卫也是报纸的忠实读者,他所说的太公望就是姜子牙,周朝的开国之相,是报纸连载白话文小说《封神演义》上的角色。

  “这个小人不知,小人还未看到报纸。”报纸每个星期一早上五点半出刊,少年就为了能早点拿到报纸,四点多就起床去报社印刷处等待。

  “快快前去领报纸,领了报纸速送军营处。”巡逻队长显得有些急切。

  “是,将军大人!”少年拱手应承,说完避到一侧让巡逻队伍通过。

  靠近北学院的一所四合院似的民居,里面亮着灯光,门口屋檐下,已经站了两三个少年,这些少年都是勤工俭学的小学生,因为家境困难,便到报馆领了份分发订阅报纸的差事,一个星期只要忙一早上,就能得到五吴币的报酬,一个月四次,有二十吴币够他们买学习纸张和炭笔了,这些少年都是康城内的平民之子。

  五点半,四合院的大门打开,少年陆续进入,领到各自要递送的报纸散开,奔走到四处去递送报纸,他们要递送的报纸并不多,基本在二三十份左右,一个多小时就能递送完,能赶上七点去学校上课。

  吴王笙天微亮就醒了,睁开眼看到窗外有亮光,他急切地推醒身边的田王后:“蔷,快醒醒,报纸快来了。”蔷是田王后的闺名。

  “天亮了吗?”田王后揉揉眼睛,冬日的早晨觉实在好睡,躺在温暖的被窝,人不太想起床。

  “亮了亮了!”吴王笙在被子里动来动去,每到星期一,他就不爱睡懒觉了。

  “既然天亮了,那大王就起床吧。”田王后坐起身,披上一件厚棉衣。

  “好啊好啊!起床啰!”吴王笙高兴地将被子掀开,穿着薄衣,就要跳下床。

  “穿上衣再下床,不要冻坏。”田王后赶紧拉住吴王笙,自己下床,将搭在衣架上吴王笙的冬衣拿上,为吴王笙穿戴。

  “今天不知道报纸上有什么小故事,嗯,还有那演义,不知道会不会再说哪吒闹海不。”吴王笙伸开双手,由田王后拨弄。

  “哪吒闹过海了,哪能天天闹海?每次都去闹海,龙王的龙子龙孙不得都被哪吒抽光筋,剥光皮?”田王后抿嘴取笑自己丈夫。

  “我就喜欢哪吒闹海,龙子龙孙没了,不还有虾兵虾将吗?他们不一样有筋和皮可以抽和剥?”吴王笙嘟起嘴,他大爱哪吒,比那个什么老头子钓鱼有趣多啦。

  “好啦,大王去洗脸漱口,妾去看看报纸有没有取来。”田王后为吴王笙穿好衣服,才拍手让外间值班的侍女进来服侍吴王笙去清洗。

  等吴王笙跟着侍女去了盥洗室,田王后才走出卧室门问外间的女官。“今天报纸来没有?”

  “禀夫人,还没到,奴已经让小黄衣去取了。”女官朝田王后半蹲身子行礼。

  两人正说着,小黄衣的身影在远处出现,他的手上捧着一叠报纸,王宫中想看报纸的人很多,除了吴王笙夫妇,女官们也订了报纸,一份报纸定价只要半个吴币,女官们都有五金月俸,半个吴币的价钱,在女官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

  田王后见小黄衣已经取来报纸,倒没有急着上前去看报纸,只是吩咐女官让厨房摆早膳,拿一份报纸放在早膳桌子,自己则回了卧室梳妆打扮。

  等田王后梳妆打扮好坐到餐桌旁,吴王笙已经眼巴巴的等在那了,吴王笙不识字,他在等着田王后给他读报纸。

  “大王,先吃早餐吧。”田王后为丈夫舀了碗八宝粥。

  “好吧。”吴王笙按捺住心焦,呼呼喝掉两碗粥,吃掉半笼小笼包,拿起面前的餐巾擦了下嘴,又眼巴巴的看住田王后。

  田王后见丈夫眼睛渴望地看住自己,只得加快速度进餐,进完早餐,田王后才拿过餐桌上那份散着油墨香的报纸。“大王,是先读封神演义,还是先读小故事?”

  “小故事,先读小故事。”见妻子拿起报纸,吴王笙顿时欢乐起来。

  “好的,大王。”田王后手上的报纸只是一张八开大小,正反面都印着黑字。“今天的小故事是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吴王笙歪头。

  “不错,是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田王后眼睛扫了遍故事内容。

  “乌龟怎么跑得过兔子啊?”吴王笙嚷嚷起来。

  “大王,乌龟跑得过兔子的,它跑步比赛赢了呢!”旁边伺候的女官笑着插嘴,女官趁吴王夫妇用早膳的空间,已经看过那个小故事。

  “蔷,快读给孤听。”吴王笙迫不及待要听故事内容。

  田王后瞟了眼女官,清了清喉咙,开始为丈夫读起小故事。

  田王后在给丈夫读小故事时,赵国的太子赵轩,正在逗自己三个月大的儿子。赵太子妃在今年七月,为赵轩生下了嫡长子。

  “禀太子,武铣舍人求见。”就在赵轩跟妻儿享受天伦时,侍者在门外大声通报。

  “哦,请武舍人去书房等待。”赵轩听到侍者通报,连忙将儿子递给太子妃,旁边的侍女慌忙上前为赵轩换衣。

  等赵轩离开,太子妃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夫人,那嫒姬不过怀孕三个月,是男是女还不得知,即使生下公子,也不过是庶子,不足为惧。”太子妃的心腹侍女知道主妇的心事,上前劝慰。

  太子妃将儿子放到软塌上,自己坐到榻边,她何尝不知嫒姬身份低贱,即使得男也威胁不到她和自己儿子的地位,可是自自己怀孕后,嫒姬就独霸赵轩,直到上个月嫒姬被医者诊断怀孕,赵轩才到她这里和其他姬妾那里过夜,太子妃嫁给赵轩后,已经深爱丈夫,每次丈夫到别的姬妾那里过夜,太子妃心中都控制不住要沸腾酸意。

  “唉,荣华富贵,不如得一心人。”太子妃对着门外,幽幽吐出感慨。

  “这是何物?”赵轩手中翻来覆去看的东西正是吴国丰收节才有的报纸。

  “这叫文汇报纸。”武铣弯腰禀报。

  “有什么用处?”赵轩仔细看着手上的纸张,这份报纸有日期,日期显示是上个月的时间。

  “上面内容五花八门,有小故事,还有连载长故事,叫封神演义,另外还有公孙盘对天气的预测。”报纸上除了这些,还有对古书某段的讲解,有一位笔名叫先驱者发表的小故事读后感。报纸的夹缝里,还有两则宣传南埠锦帛和茶叶的小文章,这种小文章,据说叫广告。

  “这公孙盘的天气预报很准啊。”公孙盘在九月份初,就预测出,吴国十月前后,会大幅度降温,吴国今年冬天会非常寒冷。

  “是,吴国百姓都叫公孙先生为活大仙。”武铣偷眼看赵轩脸色,赵轩去请公孙盘下山无果,回来后认为公孙盘无用,可是公孙盘对天气的准确预测,让吴国百姓避免了很多损失。

  赵轩抿嘴没有搭腔,他没有将公孙盘放在心上,却对在祁门山脚遇见的楚钰念念不忘,可惜派去鲁国寻找楚钰的使者都失望而归,鲁国有名望的家族中没有那位名叫楚钰的俊美年轻人。

  “愚公移山?”赵轩看到那则小故事。“这小故事倒挺有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那篇读后感,文章发人深省,此人有大才。”武铣推崇那篇署名先驱者的读后感文章。

  “像山一样执着,坚韧,然后,向命运宣战。相信落下的汗水终会滋润出一片绿荫,而摧毁山峰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千千万万个愚公。”赵轩读着文章最后感言,好一会都没有声音。

  过了一会,书房响起报纸‘嘻嘻索索’的声音。“武铣,让吴国王都的密探,将每份报纸都用最快速度递送回太子府。”

  “喏!”武铣领命退出书房。

  赵轩深皱眉头,盯着窗外树枝上的积雪,喃喃自语:“公子明,你到底是何等人物?这篇愚公感言可是你之著作?”

  第137章

  西侯死后将近一年,大秦天子赠赐西侯的谥号诏书才姗姗来到,这位短命的吴国君王得到的谥号为睿,西侯被称为吴睿王。有了大秦天子的赐谥,吴王笙继承的王位便名正言顺,再无人可以质疑。吴王笙二年,是个灾难深重的一年。

  这一年,大秦大陆中北部大部分地方干旱,齐、鲁、燕等国,许多农民颗粒无收,而中部和南方的赵、陈、楚等国,田地也减收不少。只有吴国,全国大兴水利,给田地增肥,使用先进便捷的农具耕种,全国大面积种植高产抗旱农作物,加上吴国地处南方,河流众多,受干旱气候影响较少,吴国这年秋收获得了大丰收。

  吴国虽然秋收获得了大丰收,但是来年的冬小麦种植,肯定得减产了,因为这一年的冬天来临得太早、太冷。十月初撒下的小麦种子,因为大雪降临,温度太过寒冷,麦种被冻坏,播下的麦子没有出苗,等到气温回暖,各地官府连忙组织农户补种,没有了小麦种子的农民,可以到官府去赊欠,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天气骤冷对农作物带来的灾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7页  当前第7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8/1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古代搞建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