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旺夫命_分节阅读_第118节
小说作者:南岛樱桃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836 KB   上传时间:2019-01-11 15:58:31

  “丑是丑了点,倒还是活蹦乱跳的。也亏得你爷养的是鸟,就他那种喂法,有事没事一把食儿,要是咱家有个鱼池子,这会儿全要翻白肚皮了。”

  砚台笑了笑,说胖点好,那鸟能养出肥膘来,也算有口福的:“说到鱼池子,奶你想住那种带园子,园子里面有假山流水鱼池子的大宅院吗?我以后给您挣去!”

  吴氏其实也不是很想,她原先没见过所谓的大户人家,头年因为给皇后哭丧,宫里也去过了,去过一回就不太想去第二回 ,那里头好是好,规矩太多,规矩多就算了,皇宫地盘太大一路走进去腿都能走酸。

  从那之后吴氏就感觉宅院不用太大,能住的开就行,等砚台跟宣宝成年了,那可能还得搬一回,否则成亲之后住不开,如今这么还是挺舒服的。

  不过孙子主动说要给她换大宅院,吴氏也不会泼冷水,就答应下来,说等着跟砚台享福。

  祖孙两个说着话,姜蜜抱着福妞从外面进来,看儿子在,姜蜜问他没在读书?

  “功课都做完了,进来陪奶说说话,”他说着站起来凑到姜蜜跟前去,“娘刚才忙什么呢?妹妹今天乖吗?张嬷嬷呢?”

  “刚替你爹收信去了。”

  “难怪说看到门房小跑着进来,谁送来的?”

  看婆婆也听着,姜蜜跟着落了座,让福妞靠自个儿怀里,说:“郭大人送来的。”

  郭大人……

  砚台一时之间真没想起家里认识姓郭的人。

  姜蜜点他脑门一下,提醒道:“你爹的旧时同窗,三榜进士出身在地方上当官那个。”

  砚台脑子里一下浮现出个方块脸,他想起来了:“感觉好多年没到咱家来过,他跟爹还有往来?”

  “有啊,怎么没有?你爹的私信没拿出来度而已。”

  “那他现在怎么样了?混得好吗?”

  “当官三年算一任,正常跟科举走的,你爹基本是破格提拔。头年底郭大人就干满一任了,我听你爹说除非在地方上干得非常好深受百姓爱戴,否则一任期满之后可能还要连一任,之后才会考虑提拔。从这两年的往来信件看,郭大人估摸还在当他的县令。”

  砚台刚才顾着看妹妹去了,他是随口问的,听娘亲解释之后反而有些不解。

  “县令不是七品?从七品往上升有这么难?”

  “你若后台很硬或者本事很大就不难,对寻常官员来说不是那么容易。上面的缺口不多,等一个提拔机会的不少。做京官穷归穷露脸的机会还多些,在地方上哪怕立了功好处也不一定落到自己头上,可能上峰就把功劳截了。倒霉碰上这种事,吃亏就只能认,少有人敢拿鸡蛋去碰石头。所以说,有些外放出去之后一辈子都回不来京,兴许就被摁死在地方上,两三任能提拔上来都算干得好的。”

  砚台一脸的原来如此,说:“那我爹还是很有本事并且运道也好的?他都没去过地方。”

  “以后总会轮到。”

  姜蜜扔下这六个字,把吴氏都惊着了,她四下看了一眼见屋里没外人,坐近了小声问:“媳妇儿你是不是知道些啥?”

  “闲聊时听相公提过,说他把通政司这边理顺了说不好会换个地方呆,以后也有机会出去走走。皇上轻易不敢出京,哪怕出京巡视看到的也是地方官想让他看到的东西,不见得就是实情。因为相公善于观察发现,又敢想敢说,可能过几年在三品位置上做稳当了,口碑资历都熬出来了,要出去走走的。相公说皇上总觉得咱们家穷,穷得叮当响的穷,迟早要给他发财的机会。”

  “发财???”

  “外任就是发财,朝廷给地方官的养廉银很多,要是盐政漕运那边的一把手,属地方官,除俸禄之外每年能拿三万两的养廉银。那些位置没人能做长久的,一任期满都会换人,只要是皇上心腹品阶到了,轮上机会挺大。尤其漕运,是年初南下到各省收粮,收到之后年末押送回京,一路要经过许多省份,能看不少风土人情。”

  吴氏完全屏蔽了其他内容,只听到一句:每年三万两养廉银……

  俸银才一二百两,养廉银这么多???

  姜蜜说那是大肥缺,朝廷是要有些表示,要是个贪官去干一任,一任期满能捞百万雪花银。

  “媳妇儿你说那个是几品官?”

  “漕帅是二品官。”

  “是文官?”

  “是文官,称一声帅是因为押运粮草贡物怕半路遇事,出门都有武官带兵护送,漕帅能调好几千精兵,权势极大。”

  吴氏听着就感觉有猫腻,原先媳妇儿啥都不知道,这会儿说起来头头是道的,这是去了解过啊。

  能让媳妇儿特地去了解,那岂不是……???

  娘诶,亲娘诶。

  他儿子过几年就要出去挣大钱了?

  一年三万两?

  更别提漕运上南来北往的买东西捎东西得多方便?

  吴氏人还坐那儿,魂魄已经出窍了,脑子里就是一箱箱的雪花银。心说这安排好,干个三年能把孙子孙女的聘礼嫁妆全挣回来,那就不愁,再也不愁了。

  姜蜜扶额,她看屋里没别人才说了两句,说完婆婆飘了。

  “回神了娘,我听相公说那些瞎猜的,当不得真。过我嘴,如您耳,可不能再给其他人知道,否则我以后就真不敢再说什么。”

  “媳妇儿放心,我知道,你还不相信老太太我?”

  姜蜜又看向砚台。

  砚台一下坐正了:“娘放心,不该说的我一句不会往外说,我口风紧着呢。”

第156章

  卫成回家来就感觉他娘看他的眼神热辣辣的,偏吴氏又没说什么,他也没追问,等用过晚食,卫成领着宣宝去认字读书,教完当天的功课才抽空同姜蜜闲聊了会儿。

  看老爷太太有话要说,张嬷嬷主动抱走福妞,出去还不忘交代闲杂人等退开些。

  人出去的时候,卫成还不疾不徐饮了几口茶,估摸差不多了才问:“府上出什么事了?”

  “不就是正常过日子,能出什么事?”

  “娘今儿个神情不对。”

  “……”姜蜜不好意思笑笑,略侧过身面对他说,“这赖我,今儿不是收了郭大人的信?我跟娘和砚台闲聊了几句,从郭大人还在南边任县令说到相公。”

  “说我?我估摸要在通政司待个三五年,有什么好说?”

  “说的是三五年后……”

  卫成是不太会同姜蜜说朝上近来在闹什么,皇上又想做什么事,但要是同自己有关,并且会直接影响府上,他会提。最近两年的几起事件让皇上对很多地方官员产生了怀疑,就琢磨着如何才能解决媚上欺下鱼肉地方的贪官污吏。不说解决,不能让他们认为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就肆无忌惮。

  如今京城这边要了解地方上的情况通常都得通过官员上京述职,朝廷是设立了监督检举制度,不过就算一地百姓真的苦,苦不堪言,要揭发官员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没有路引你无法远行,要把希望寄托在本地的其他一些官员身上,希望他们行义举拯救大家,这也是很为难的一件事。

  只要答应做这事,就要承担很大风险,办成了都可能换来报复,没办成下场一定惨。有些官员他不做坏事,但他也不想管这闲事,很怕引火烧身给全家招来大祸。

  就那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自问没那能耐,他就只想尽本分,我做好人,别人做不做我不管。本事得足够的大才能去影响天下人,让大家都行善举。

  包括煤城宋家大案和治水工程偷工减料案,这两起让皇上意识到地方上官官相护齐心协力一起发财的现状,现实的情况甚至比他想的还严重,他眼下最关心的倒不是怎么才能把所有贪官都揪出来,而是在反思当朝制度。皇帝会认为,会酿成这个悲剧是不是制度上的不完善?

  在任免官员这一块儿,朝廷给吏部的权力太大,吏部却有些不作为。

  按说他们不仅负责任命,也要负责升降、调动、考课甚至罢免……要分辨出哪些是好官,哪些是坏官,提拔好的,贬斥坏的。贬斥之后还是死不悔改的就不应该再给机会,当直接罢免。

  朝廷有制度,实施起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皇帝同几位心腹大臣分别商议过,给他思路的还是卫成。卫成说他觉得是吏部权力太大,监察力度不够。京城这边要了解地方情况不能寄希望于官员述职,你让他自己说,他睁眼瞎说又怎么样?还是得有个特殊的职权部门上各地巡视,看地方官怎么办事,听听百姓说了什么。

  同时还应该设下惩处方案,因为吏部不作为或者说看钱办事酿成悲剧的,朝廷同样要对吏部追责。全天下都知道有人着便衣奉命巡视地方,却不知道负责巡视的官员人到哪儿了,来没来本地。那地方上总该会收敛一些,无形之间也达到威慑的效果。

  “朕不明白,爱卿说应该派官员监察地方,都察院不就在做这样的事?”

  “都察院派去地方的监察官看到的永远不会是地方实情。”

  “这话从何说起?”

  看皇上眉心都皱起来了,卫成讲他不是信口开河,几年前他曾经在宿州府学读书,在那里见识过监察官巡视地方的阵仗。真的特别省事,他们穿着公服头戴乌纱帽坐轿子去,就是大张旗鼓的,进城的时候还有地方官去迎接。

  地方官带着上面来巡视的走走看看,去的都是他们提前布置好的地方,看见的都是百姓富足生活十分幸福的景象,该看的看完,再稍微打点一下,吃一吃喝一喝,过两三天客客气气将人送走就什么事都不会有。

  京城这边看到的是四海之内平安喜乐,脏的臭的根本到不了监察官跟前。

  有时候会遇到百姓豁出去命冲到监察官跟前要道明实情,这种都会被提前安排好混在人群里以防万一的一把拽住堵了嘴,说他坏了脑子,是疯的,直接就把人拖走了。

  告状不成,事后还会被打个半死,多几次谁还敢往前冲?

  到这份上,监察官设了就跟没设一样。

  白拿俸禄,不起作用。

  卫成说关键还是在两个地方,一是不能让负责监察的官员受其他部门管辖,它得直接向皇上交代。二是不能身着公服头戴乌纱大喇喇出去,你每走一步都有人盯着,到什么地方看到的都是地方官员想让你看到的,那自然是一片祥和。你还在路上人家已经快马加鞭赶到下一地,提前打点好了,还察什么?

  卫成真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番话,除了他,朝廷上没第二人敢说。

  皇上听完沉思许久,点头认可了卫成这说法,说这个的确存在漏洞,也难怪朝廷下了大力气,地方上还是能只手遮天。

  “文武百官唯独爱卿解朕心意,旁人畏首畏尾想到也不敢说,只爱卿敢说,不辜负朕对你一番倚重信任。照这么说,朕应该秘密指派几个官员,使他们着便衣低调出行,看看外面到底是个什么景象,问问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皇帝又很感慨,说可惜卫成在通政司,通政司也在整改,暂时调不出去。

  卫成谢过皇上厚爱,他其实不觉得自己说了一番很了不起的话。监察机制自古就有,他只是在反复斟酌之后,将原有的制度做了一点完善,指出不足,提了些许建议。

  卫成又道:“出去巡视的官员只是皇上一双眼,替您看着万里疆土,会看局势巧于伪装能言善辩即可,臣如今名气大,又第一能得罪人,反倒不适合做这个。”

  皇帝提到迟早要放他出去历练一番,这事都盘算很久,只是还不到时候罢了。

  卫成有些惊讶的样子,皇帝还笑了。

  说你膝下两子一女,大的都八岁了,过个十年陆续就得给子女说亲,聘礼嫁妆不得准备着?要是别家倒不至于为这犯愁,你当朝大员出不起子女的聘礼嫁妆不招人笑话?又说做臣子的数年如一日为朝廷劳心劳力,立下许多功劳,做皇帝的能亏待他?

  “爱卿今儿个又替朕分一回忧,朕该赏你点什么好?金银玉器绫罗绸缎古玩字画?还是赏你一座气派的大宅院?你双亲健在,又有爱妻爱子爱女外加西席奴仆,四进院住得开吗?”

  “臣恳求皇上,这回可千万别行赏,让全天下官员知道臣又给您出了注意,怕是安生不了了。”卫成胆子很大,满是真诚的说像这种功劳就应该归属皇上,制度改下来天下百姓受益,该是皇上的功德,“哪怕地方上那些官员,敢记恨臣,还敢对皇上不满吗?”

  “你不想要大宅院?”

  “……想是想,臣估摸着过几年也得再搬一回,如今这院子还不算挤,以后两个小的要成亲就住不开了,但那也是以后的事。”

  这几年天威很盛,几乎所有人到御前都是小心翼翼的,哪怕后宫之中的妃嫔都不敢放松。还把皇帝当伯乐有意见就敢提有想法就敢说的,已经很少很少了。

  先前在梅芳斋行走的几个陆续都畏惧起来。

  有这些人做衬托,卫成就显得格外出众。

  皇帝需要底下人的恭敬,却不喜欢看所有人到跟前来都是一副鹌鹑样儿,瞧着窝囊。卫成的尺度就把握得很好,他既不在御前张狂放肆,也不显得拘谨,前两年是什么样,如今也没什么改变。皇帝同他说话才觉得舒心,经常能从国事说到家事,在皇帝心里,卫成就是不一样,他们君臣之间关系亲近,很有几分知己味道。

  聊得痛快了,皇帝说今儿个不发赏赐了,大宅院欠着。

  之后皇帝都在认真琢磨怎么完善监督机制,大方向已经有,抠细节就不是那么难。皇帝在琢磨这个的时候,卫成在回味御前那番谈话,他觉得皇上说可惜你在通政司是玩笑话,哪怕眼下方便调动,皇上也不会派他做这个事。

  首先这个活还是有一定风险,很招人恨。

  其次负责巡视的官员只需要忠心机敏就可以了,他途中发现问题也不需要立刻去解决,只需要记一笔送回京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71页  当前第1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8/1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旺夫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