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龙阙_分节阅读_第187节
小说作者:石头与水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1.33 MB   上传时间:2018-01-26 18:26:45

  秦凤仪道,“客气什么,你不挑,明儿我替你挑一个。阿悦也从江宁回来了,今天一道吃酒。”

  秦凤仪今天置酒给大舅兄接风且不提,银号各家都在看官府拟出的条陈,别看当时说的山好水好,真正出银子的时候,尤其,秦凤仪要求他们将两成银钱放到巡抚衙门做押金的事,几家银号因是做的银子生意,最是注意银钱流水的。两成可不是小数目,这么搁巡抚衙门……

  几家正在商量,就听说番县码头又热闹了起来。

  秦凤仪流水的银子、洋货、香料、宝石运回巡抚府,几家银号当下也不踟蹰了。亲王殿下走私这事儿,一年简直是除了风季,无间断的干啊!

  现在深海码头的确没有建起来,但,用小船一船一船的运过去,只要有利可图,那些个海外商贾,也乐得做南夷这里的生意,无他,南夷这里的地势,比泉州港要近的多。而且,现在完全是秦凤仪一人的独家生意,你旁家想做,亲王殿下的亲卫军现在驻扎在番县港口,谁敢从亲王殿下的嘴里抢肉吃,他不咬死你!

  但,现在南夷走私不过一年,知道人还少,待得海外商贾知道的多了,这个市场也大了,凭亲王殿下一人,断然吞不下这么大的生意。何况,与亲王殿下搞好关系,先为殿下把新城建起来,不怕没有分一杯羹的机会。

  这么一想,几家银号的银子来的颇是痛快!

  几家银号已是打算冒些风险,在亲王殿下这里大投资了。结果,他们的银钱刚一就位,闽王就写奏本大大的在朝参了秦凤仪一本,说南夷颇多海留走私之事,请朝中严察!把各银号悔的哟,当下真恨不能再把银子要回来,亲王殿下这是要倒灶还是咋地呀!

第295章 世上还是好人多

  许多事, 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就像很多大佬都想不明白, 秦凤仪的新城要如何建的时候,闽王的这封奏章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哦, 原来秦凤仪在南夷干起了起私的勾当啊。

  不过, 这还有个问题, 秦凤仪到南夷才几多时间, 一年都没有,他就是神仙,怕也走私不出一座新城来。依旧是说不通。

  新城的问题说得通说不通都不甚要紧,眼下的事,闽王上此奏章, 说南夷走私猖獗。景安帝小朝会时让大家议一议,卢尚书一向对藩王没好印象, 尤其是闽王。相较于闽王, 秦凤仪虽则也是藩王,但,秦凤仪何等身份,秦凤仪可是经过科举的, 正经清流+藩王, 乃清流中的藩王, 藩王中的清流。景安帝问诸臣的意思, 卢尚书当时肚子里就说,南夷即便有走私之事,也当是镇南亲王的事, 怎么人家镇南王地盘儿的事,你闽王这么清楚啊!

  卢尚书没直接这么说的原因是,有人这么说了。

  这么说的不是别人,就是三皇子。三皇子说的,“南夷的事,镇南王都不晓得,闽王就晓得了,这可真是稀奇?”

  卢尚书觉着,三皇子这话说的不错。

  只是,转眼便有翰林道,“看闽王的奏章中说,是南夷过去的商贾所言,故而,闽王知道,才上禀朝廷的吧。”

  说南夷走私严重,这不是小罪名,闽王自然会先找齐了证据。眼下的关键就是,南夷走私之事,到底有没有。

  这件事十分简单,郑老尚书道,“不如朝廷发函,问一问镇南王殿下吧。”

  景安帝道,“可。”

  景安帝如今也明白景凤仪哪里来得建新城的底气了,也能解释的通景凤仪为什么让方悦去江宁织造司找人要建江宁织造局了。景安帝实在没想到,景凤仪胆子这么足,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意外,当初他就与景凤仪说过泉州港的事,景凤仪的主意就是,另建一座港口。

  只是,景凤仪现在绝不可能在南夷建深水港,那么,走私的规模估计不大。闽王也太大惊小怪了,南夷走私能走私多少,要不靠着走私弄点儿银子,他儿子拿什么建新城啊!可走私的这点儿银子也不够建城啊!

  便是以景安帝之阅历与智慧,都没想到,秦凤仪是打几家银号里弄出来的银子。

  秦凤仪知道闽王参他的事,还是晋商银号的何老东家告诉他的,秦凤仪只是随便一听,唇角冷冷翘起,“闽王这上了年纪,脑子就有问题了。我这里有没有走私,我不晓得,他倒晓得?他听谁说的啊?有证据拿出来就是。”

  秦凤仪说着请何老东家坐了,道,“我虽年轻,见识浅些,也知道海贸与渔民们出海打鱼可是不一样的,必然要有深水港。那深水港岂是好建的,一个泉州港便建了十年,朝廷耗银千万余两。朝廷也没给咱们南夷一两银子建港啊,没有深水港,哪里来的海贸?不会是闽王老眼昏花,把咱们出海打渔的渔民看成私货贩子了吧。”

  秦凤仪委实没当一回事,他这里新城招商要开始了,与何老东家道,“你们只管办你们的事,闽王敢要我的强!当初我七品探花时,他都不是我的对手,何况现在!”

  何老东家这才晓得,合着亲王殿下与闽王早有过节。

  看秦凤仪这气焰,绝不是能吃亏的。何况,何老东家想着,秦凤仪再如何被陛下封到南夷,这也是陛下的亲儿子,闽王那毕竟是远一层的。俩人打官司,陛下就是私心里,也不能偏着闽王不是。

  何老东家这么一琢磨,也就放心了。

  另则几家银号的东家,也各有各的渠道,便是闽商的东家,还怕秦凤仪因着闽王的事误会他们,还特意过去请安,言语间解释了几句,说他们都是清白商贾,只是做生意,并不是长舌妇。秦凤仪根本没将闽王的奏章放在心上,只是令章颜等人准备着新城招商之事。

  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盛事,因为,这是大景朝历史上第一座由亲王出资修建的城池。

  整个招商时间长达两个月之久,当然,这还不算前期的准备。同时,整个涌入南夷的工匠、劳力、商贾、女伎,加起来有数十万之众。整个两湖、江南西道、安徽、以及浙闽,诸多人口涌入南夷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凤凰城的建设。

  秦凤仪尚且还好,但底下人都是忙的脚不沾地,李钊、方悦,这俩人,一个管着数个窑场,一个在办南夷织造局的差使,然后,还身兼数职。更不必提章颜赵长史等人,便是冯潘二位将领,冯将军如今在南夷城维持治安,潘将军在凤凰城主持秩序。再有如谭经历他们这样年轻力壮,能做事的,都被秦凤仪提出来,一人一摊事的交待了下去。连带揽月辰星,这俩是秦凤仪的小厮,也让他们出去历练一二。

  另则,便是方灏的官学中,学生数目也增加许多,这也是秦凤仪的意思,但凡来南夷城的,即便不是南夷城本地人氏,若是带着孩子的,交一笔赞助费,就可以到官学就读。

  秦凤仪直接连张羿手下的娃娃兵们也都用上了,不叫他们做要紧事,反正这些孩子们每天都有训练,让他们出来见见世面,做些力所能及的。

  不论南夷城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凤凰城,都如两座精密且高速的机器,带着勃勃的朝气,轰隆隆的运转起来。

  便是罗朋,现在罗老爷简直是拿这个先时跟他分家,然后被他撵出家门的儿子当活宝贝,连带罗朋那个后娘,估计是被罗老爷教训过了,待罗朋很是客气。这回漕运真是沾罗朋的光,罗朋让他们多造船,还做水上生意,如今果然是,南夷多水路,不论人出行还是运输,都离不开船,更何况如今新城建设,漕帮的生意火爆的了不得。罗朋让家里拿出三成来给秦凤仪,罗老爷打点惯了的,自然无二话。秦凤仪直接把这银子的一半归到了巡府衙门的税款中,章颜连着好几天都是眉开眼笑。

  就在南夷城忙的脚不沾地的时候,皇帝陛下的使者到了,这是位侍诏厅的翰林,秦凤仪还认得,以前共过事,只是时间有点短罢了。这位石翰林到了南夷城,秦凤仪都没在家,他到凤凰城去看工程进度了。好在,秦凤仪出门,一般都是媳妇留守。李镜命先给石翰林安置,再令人去凤凰城送信,请秦凤仪回来。

  秦凤仪是第三天才回的南夷城,回屋见了见媳妇,听说石翰林是来问走私事的。秦凤仪笑,“明儿我也写一奏章,就让闽王克扣泉州港商税,私收商人孝敬。”

  李镜笑,“行了,你去见见石翰林吧。”

  秦凤仪道,“晚荔枝还有没有,给石翰林尝尝。”

  李镜笑,“早着人给他送过去了。”

  秦凤仪洗把脸,这才去了议事厅,召石翰林过来相见。石翰林欲行在礼,秦凤仪笑道,“行了,咱们谁跟谁啊,以前在侍诏厅,我呆的时候虽短,也记得老石你曾提点过我。”

  见秦凤仪免他礼,石翰林一揖后,自袖中取出一幅明黄的缎子,对着秦凤仪念道,“陛下问镇南王,闽王折子里说南夷有走私之事,可属实?”

  秦凤仪愣了一下,方反应过来,道,“都是闽王胡说八道!我南夷这么穷的就剩西北风的地方,拿什么走私啊!有什么证据,拿到我跟前,叫我瞧瞧!我好跟他对质去!”

  石翰林道,“殿下的话,下官记下了。”

  秦凤仪道,“我正也写了闽王十八条罪状的折子,老石你回京时帮我一道带回去。”

  石翰林:……

  石翰林都不晓得如何接话了。

  先说过正事,秦凤仪又令石翰林坐下说话,笑道,“我们南夷苦啊,也就老石你这会儿过来,赶上建新城的时候,人才多了些。哎,去岁我来的时候,苦哟。我先也不知道你来,前些天去了新城,对了,你来做什么呀?”

  石翰林:……

  石翰林道,“闽王上了折子,这毕竟是南夷的事,自然要问殿下你的,陛下便着臣过来问一问殿下走私之事。”

  “这还用问!明摆着的呀!拿什么走私啊!朝廷出一两银子给我建港吗?还有我们南夷,要啥没啥,走私啥,难不成是我们南夷的渔民捕了鱼,走私到闽地去?招了闽王的眼?”秦凤仪义正言辞,正气凛凛,“简直无中生有!闽地建港就建了十年,才有了泉州海贸,我们这里,有港吗?半根鸡毛都没有,就说我们这里走私!谁不知道闽王是记前仇啊,还是我哪里得罪他的。他随便上个本子,朝廷就当真,还打发你来问我!嘿,这冤枉人的还有理了!”

  石翰林连忙道,“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朝廷也是担心殿下啊。”

  “有什么好担心的,担心我,我多要几根兵器,怎么就把我折子驳回来了?担心我也没见多给一两银子啊。”秦凤仪摆摆手,“行啦,老石,不用你说这虚头话,我是个实在人哩。”

  石翰林都不想说话了,想着秦凤仪原就不是个好相与的,如何做了藩王,就更难相与了。不过,石翰林还带着皇帝陛下交待他的别个任务,他还要去新城看看哩。

  秦凤仪一口便允了,待乘船东去时,石翰林望着西江上来往船只,络驿不绝,码头上更是有百样生意,熙熙攘攘,极是热闹,石翰林不禁道,“都说南夷贫苦,依臣看来,所言非实啊。”

  秦凤仪一笑,“你真是好眼力,这码头都是用我建王府的银子修的。”

  石翰林忙道,“那殿下如何建王府呢?”

  秦凤仪道,“别人建王府,都是紫檀的架子楠木的柱子,我这里就不讲究的,就在旁边儿山上砍的树,用的是本地的木材,有什么用什么,不挑。有多少银子,建多少银子的王府呗。”

  石翰林大为起敬,待到了新城,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秦凤仪带他自城墙走起,道,“这城墙,有些地方能凑合,为了省银子,加固便好,有些实在不能凑合的,也是推倒后,挑捡能用的青砖,都还用上。实在不得用的,再用新砖来砌。原本他们都说要先建王府,我说了,什么都不比城墙重要,先建城墙。”待往城里去,见许多民居已要在拆了,石翰林不禁道,“这些房子拆了,百姓们都到哪儿去安置啊?”

  秦凤仪道,“有愿意投靠亲戚的就投靠亲戚,没有亲戚的,或是去租房,都可以。”

  “银子从哪儿来呢?”石翰林问。

  “你还以为我白拆老百姓的房子啊,按房舍新旧大小,都折算了银子的。这些银子,现下都发下去了。非但如此,待以后新城建起来,还能按府中人口,还他们一套新宅子。”秦凤仪道。

  石翰林忙道,“殿下仁慈。”

  “仁慈不仁慈的,起码得对得住咱们自己的良心。”秦凤仪道,“我自小在民间长大,知道百姓们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然后,又带他去了番县县衙,见到了范正,范知县。

  秦凤仪道,“老范是我的同窗,当年的传胪,庶吉士散馆第三,当年散馆后,老范没有谋京城的好缺,而是来了南夷,过来教化这里的百姓,治理这一片贫瘠的土地。”

  一时,阿金过来送木材,秦凤仪招呼阿金过来,与石翰林道,“这是咱们的土人兄弟,少族长阿金,十分有才干。知道本王要建新城,他们也愿意为本王尽一片心力。”

  待中午用饭时,秦凤仪又与石翰林说了今春他去县乡巡视的事,秦凤仪道,“不瞒老石你,先时我就是在扬州,也没见过这样苦的日子。有些个百姓,真是穷啊,穷得一家只有一条裤子穿,这不是玩笑话,是真就如此。本王经过一个村庄时,百姓们穷得,一家子五个人,只有四只碗,总有一个人是就着锅吃的。我见了,心里很不好受。那一回,我往附近的县里、乡里、村里,走了一个月,还被蚂蝗咬过。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就算穷我一生一世,也要叫百姓们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秦凤仪说的十分动情,把个石翰林也感动的够呛,待石翰林回京时,秦凤仪还送了石翰林几样南夷土特产,再加十八本参奏闽王的奏章。石翰林说了,一定会奉至御前,好生为亲王殿下讨个公道!

  把亲王殿下感动的,握着石翰林的手道,“朝中非有老石你这样的义士,才能有青天照世啊!”

  待石翰林走了,秦凤仪还说呢,“世上还是好人多,老石就是其中一个。”

第296章 下山不?

  石翰林完全是一路淌着感动的泪水哭回京城的啊, 待石翰林在御前回禀南夷之事, 更是说着说着眼泪便能滚下来的。

  石翰林哽咽道,“臣在朝多年, 镇南王殿下这般爱民如子的藩王, 再没见过的。殿下这样高贵的身份, 为了解民生疾苦, 亲自到县里、乡里、村里走访百姓,见到百姓日子苦,亲王殿下难受的眼泪直流。殿下这样高贵的身份,还要受蚂蝗之苦。如今,殿下拿出修王府的银子, 先修路、修码头、修城墙,剩下的银子, 再修王府。贵重檀、楠木材, 为了省银子,都不用了。金顶琉璃瓦,为了省银子,也不用了。殿下说, 无非就是个睡觉处理公务的地方, 只要百姓们日子好了, 殿下怎么着都成。臣所见所闻, 如今一想起来,仍是心下感伤,殿下他实在太不容易了。”石翰林说着, 便淌下了感动的泪水,自己又狠狠的抽了一鼻子。

  然后,石翰林又道,“陛下,殿下过得太不容易了,南夷的百姓们太苦了。有的家里,好几口人只一条裤子,还有的,家里五口人有四只碗,剩下的那个只好用锅吃饭。殿下到了南夷,是想尽了法子叫老百姓们过好日子,殿下预计着,把各县的码头,该修的都要修一修,就是为了便宜百姓们出门。殿下说,只有百姓们多出门,看到外头的生计,倘家里闲的时候,能到城里讨些生活,也是好的。哎,知道殿下贤德,连山上的土人都帮着殿下运木料,建城池,这都是为殿下的贤明所感化了啊。”

  大家听着石翰林一面说一面哭,都说,倒不是土人被殿下感化,瞧着石翰林是真的被殿下感化的不得了了。

  当然,秦凤仪这种亲下乡间的举动,很多大臣亦是极为佩服的。堂堂亲王,往县里走一走都不容易,何况是往乡里,往村里去。还有秦凤仪被蚂蝗咬的事,许多人心下便是一声叹。

  不过,也有人问,“石翰林你去了这些日子,殿下那里到底有无走私之事?”

  石翰林大声道,“再没有的!殿下这样贤明的人,现下南夷城和新城,都有殿下的驻军,如果有走私之事,殿下如何会不知道。何况,海贸走私岂是容易的事!大家想一想,泉州港建便建了十年,现下,殿下都在忙着建新城,你们没去南夷州,不晓得现在南夷州的声势,殿下实非常人可及。我还在外头街面儿上问了南夷当地百姓许多事,殿下未到南夷州之前,他们很多人都没见过银子,不知道银子是什么样的!现在,殿下到了南夷州,他们家里养鸡养鸭养牛养羊,都不收杂税,随便养去。他们还能挎着篮子推着车子,到城里卖菜卖水果卖鸡卖鸭,这些个小买卖,挎篮的不收进城钱,推车的一天十个铜板。许多以前吃不饱的百姓们都能吃饱了,好衣裳买不起,粗布衣裳也管够了。只要肯做活,肯干,南夷城都能寻到生计!南夷那里,我还雇的船往海上去了,并无深水港,没有深水港,如何能有海上走私,小船不敢往深海去,浪稍微大些就能把船打翻。只是有海上讨生的渔民,在浅水区打点鱼虾,每天卖给修城做活的那些人做伙食罢了。”

  石翰林道,“殿下亲自写了自辩折子,臣已上呈陛下。”

  石翰林还再三道,“殿下真是太冤枉了!”

  石翰林这满腔正义,喷薄而出,闹得大家都有些不好意思,这,又不是咱们冤枉的殿下,你老石这幅嘴脸作甚啊!

  但,更让大家惊掉下巴的便是石翰林带回的,镇南王殿下参奏闽王的十八本奏章了。

  这,这可真……真不愧探花出身哪!

  镇南王殿下的文笔,比起闽王爷来,可是好的多呀。

  不得不说,纵秦凤仪已然就藩,京城里流传的不只是他的传说,大家还在为他的事伤神的伤神,担心的担心,感慨的感慨哪。

  如方阁老这样致仕在家的,听两个儿子说了南夷的事,也是心中万般滋味啊。方大老爷都说,“殿下实具才干,这到南夷州才多少日子啊,不过大半年,就把个南夷州治理的,听说现在到南夷的路上,商贾车队来往不绝。石翰林都说南夷城热闹极了。”

  方阁老问,“有没有见着阿悦,阿悦如何了?”

  方大老爷道,“没见着,阿悦估计是极忙的,不然不能连封信不给家里捎。”

  方阁老点点头,方大老爷道,“殿下天纵之才,难怪能把城给建起来呢。”

  方四老爷道,“父亲您没见着,今儿个当朝那么多说,唉哟,石翰林说着说着自己就哭了,说殿下在那里很不容易,王府都没修,先拿出修王府的银子修路修码头,现下眼瞅要建王府了,说殿下的王府建的很是简朴,贵重的木材一律没有,都是山上有什么木头就用什么木头了,金粉银饰一概不用,就为了省银子。”

  “南夷地方虽则苦了一些,可正是因为地方苦,才需要人去治理,苏杭不苦,去那里有什么用。非得这样的地方,才是用人的地方。”方阁老说四儿子,道,“阿思这秀才考好几年了,现在总在家里念书也不是个事儿,总是闷着,反是把人给闷傻了。你们不都说南夷好吗,让他去南夷,找阿悦散散心。”

  方四老爷道,“阿悦正是忙的时候,这阿思再去了,就怕添乱。”

  “添什么乱哪,能帮着帮着些,就是没事情做,也开阔一下眼界,知道一下民生,以后下笔也能有神。”方阁老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9页  当前第18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7/2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龙阙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