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惊悚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入地眼_分节阅读_第356节
小说作者:君不贱   小说类别:惊悚悬疑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17-05-24 19:46:42

这也源于古人对鬼神的敬畏,古人认为玉可以防止灵魂出壳,可以保证尸体不腐烂,正是缘于这种说法,西周时期出现了玉覆面,这种特殊的丧葬用玉,是用它用各种玉料对应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制成饰片,缀饰于纺织品上,用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

当然,这种奢华的丧葬品仅出现于贵族墓葬中,玉覆面在两周盛行一时,发展到汉代成为备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等,即用玉密密地包裹死者全身,这标志着丧葬玉发展到巅峰。

“这种葬制被称为玉敛葬,除了古人认为玉石能确保灵魂不会出窍以为,另一个原因就是通过玉器同尸体的接触而起保护尸体的作用,使之不朽。”叶知秋一边整理面罩一边说。“但最关键的原因,玉敛葬的面罩是用来护尸目。”

“护尸目?”宫爵有些疑惑。“还奇怪的叫法,人都死了,还用保护眼睛?”

“人死灯灭,和前尘往事一刀两断,最怕的就是有放不下的牵挂,这样死者会难以安息,在周礼的葬制中对于瞑目极其看重,并且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这便有了后来的缀玉面罩,即据五官形状和大小制作玉件,钻以细孔,按应在位置系连在一片织物上,覆于死者的脸部。”朱七点燃烟杆深吸一口说。“这种面罩就被称为护尸目,象征让死者无牵无挂的安息之意。”

“护尸墓在西周之前的王室之中相当盛行,随着时间推移,玉覆面玉件的配置格式越来越简洁,但是由于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最为重要,所以不论怎么简化,眼玉是不能去掉的。”我点点头告诉宫爵。

“考古出土的玉覆面大多都是汉代,面罩上的五官纹饰都是紧贴在死者面部,而且护尸目都是闭合的眼睛,可这处棺椁中的玉面罩却完全相反。”田婉清看着面前复原的面罩疑惑不解。“五官的纹饰向上,而且护尸目的眼睛是睁开,好像在死者脸上戴了一个面具,这在之前的考古中从未发现过。”

“面具?”我一愣走到田婉清身边,低头看向复原的面罩,顿时在心里大吃一惊,我虽然失去记忆,但是在神域的记忆却在魔国记起,眼前的面罩竟然是神域之中,归墟祭司脸上所戴的装饰。

我眉头紧皱,这些玉片尤为眼熟,仔细回想曾经在昆仑金阙的黄帝棺椁中也看见过,因为玉片散落所以当时没在意,但玉片的样子竟然如出一辙,就是说黄帝驾崩后脸上也戴着同样的玉面罩。

由此可见这个风俗由来已久,黄帝接触过月宫九龙舫,上面那六个人都是归墟祭司,在黄帝心中被供奉为神,死后戴着神的面具应该是一种崇敬和向往,这还好解释和理解。

可是虢公鼓距离黄帝时期有几千年,西周古墓中并非没有发现过玉覆面,但是像这样的绝无仅有,如同田婉清惊诧的那样,完全是第一次出现。

一个诸侯国国君,怎么会戴着归墟祭司的面具呢,难道眼前的这个墓主和月宫九龙舫有什么关联?!

第621章 玉石棺底

但我很快又推翻了自己的猜测,从时间推算,虢公鼓存在的时候,月宫九龙舫还停泊在昆仑金阙,他是不可能接触到那艘船,至于提前离开月宫九龙舫的两名归墟祭司,就连他们的后人都不知道其下落,虢公鼓更不可能知道。

怎么想虢公鼓都不应该接触到归墟祭司的面具,我重新环顾眼前这座黄肠题凑,原本只想着能在这里找到九龙程瑞尊的下落,万万没想到,这座古墓竟然和月宫九龙舫扯上关系。

宫爵应该是见我看了复原的玉覆面以后神情不对,也走过来举着火把埋头查看:“这就是玉覆面啊,我,我怎么感觉好眼熟,像是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啊。”

宫爵当然眼熟,这本能就是她国度中的风俗,听宫爵这么一说,我更是错愕,宫爵就感觉玉覆面不陌生,说明虢公鼓戴在脸上的玉覆面和归墟祭司的面具完全一样。

我也推测过,或许是因为黄帝下葬的时候戴着玉覆面的缘故,这种风俗一直流传下来,可到虢公鼓的时候,这中间已经过去几千年,即便是传承也会有所改变。

但眼前的玉覆面竟然和归墟祭司所戴的面具出入很小,唯一的解释虢公鼓应该亲眼见过归墟祭司带着的面具,但是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是。

我揉揉额头思绪一片混乱,忽然眼前有火光在晃荡,抬头看见宫爵的注意力并没有在玉覆面上,而是举着火把来回摇晃,目不转睛看着棺椁之中。

“周礼的葬制之中有没有关于棺椁的规定?”宫爵抬头看向我。

“当然有,至周代棺椁制度化,天子棺椁四重,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我点头告诉宫爵。“甚至棺椁的厚度都有明文规定,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朝代基本沿用此制,你突然问这个干嘛?”

“虢公鼓是上卿,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棺椁用什么材质?”宫爵继续追问。

“椴木,棺椁必须用椴木打造。”朱七脱口而出。

“那就不对了,既然这座黄肠题凑全是按照周礼的葬制布置,为什么棺椁的用料却有偏差呢?”宫爵若有所思说。

“你是说,棺椁的用料并非是椴木?”我眉头一皱看看面前已经腐朽不堪的木材。“不对啊,都烂成这样,你凭什么断定棺椁的木材?”

“是棺底,用的根本不是木材而是玉石。”宫爵摇晃着火把,我们之前的注意力全在墓主身上,没有人留意到火光中,棺椁底部细微的光线变化。“有用玉石当棺底的棺椁吗?”

我伸手探入棺椁之中,里面本来就摆放了太多的玉器当陪葬品,我拨开玉器时,竟然果真如同宫爵所说,下面是一块平整温润的玉石,由大小一致的玉块拼凑而成,若不是宫爵观察入微,我们都忽略了这个细节。

“棺椁的大小是三重六寸,包括棺盖和棺壁都是木制的,为什么偏偏棺底却是玉石呢,不管是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同时期棺椁中,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啊。”叶知秋大感疑惑。

“虢国上下有食玉的风俗,这个诸侯国对玉器极其迷恋,而且从棺椁中的陪葬品看,大量都是各种玉器,会不会这个虢公鼓对玉石钟爱有加,因此特意选择用玉石当棺椁呢?”薛心柔说。

“应该没有这个可能,若是对玉器情有独钟的话,干嘛不直接用玉棺,何必多此一举只用在棺底。”朱七吐了一口烟雾摇头。

“而且这座黄肠题凑的每一处地方都是严格按照葬制,何况这仅仅是一座从墓,这样大的品字形古墓,绝无仅有可见规格非同一般,绝对不会出现偏差和错误。”田婉清也一筹莫展。

“既然不会出错,那就应该有其他的原因……”宫爵一边说一边把手慢慢按到棺底的玉石上,指头有节律的敲击几下,嘴角划出一道弧线。“难怪找不到通道,原来藏在这里。”

宫爵在棺椁下面摸索了片刻,手很轻巧的取出一块玉石,棺椁下面露出漆黑,照明灯的光线穿透进去,我们看见通往古墓深处的台阶。

宫爵快速清理玉石,很快一个藏匿在棺椁下的通道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举着照明灯小心翼翼下到通道中,台阶深入地下大约有五米,然后想东面折转,这和我们的推断一致,这条通道应该会把我们带到东侧的另一座从墓。

通道大约有三百多米才到尽头,我又看见向上的台阶,走出去后果然已经身处另外一座陵墓之中,我们的位置刚好在墓道入口,我特意压低灯光,白色的墓道再一次证明我们的猜想。

这同样也是一座黄肠题凑,作为西周时期规格和档次最高的墓葬方式,现在发现的寥寥无几,怎么都没有想到,相隔三百米居然还会有另一座黄肠题凑,但墓室的格局和大小和虢公鼓的陵墓完全一样。

就连九寸门的位置也如出一辙,这应该是两座完全平行而且相同规模的黄肠题凑,宫爵上前打开门后的自来石,等我们走进墓室,忽然发现有些麻木,相信不管是考古的还是盗墓的,站在这里估计都难以平静,但是我们半小时前才目睹了完全一样的另一座黄肠题凑,即便这里再宏伟壮观,也没有了之前的震撼。

同样的车马室和兵器室,就连陈设摆放的位置和数量都如出一辙,但是工艺却明显比我们之前在虢公鼓陵墓中看见的还要久远,路过青铜礼器室的时候,我无意中向里面瞟了一眼,脚步顿时停了下来。

和虢公鼓的青铜礼器室不同,这里还摆放着很多件其他的青铜器,其中一些大小不一的青铜器皿引起我的注意,走进去借助灯光辨认了好久,大吃一惊说:“九鼎八簋?!这个墓主的身份更显赫,居然能用这样的东西陪葬。”

其他人也围上来,朱七在旁边抽笑一声:“幸好我断指发誓不在沾指盗墓,这要是我年轻的时候,这墓里的东西岂不是要被我搬的干干净净。”

“七爷,您老对这些玩意也感兴趣?”宫爵问。

“感兴趣?”朱七苦笑一声,指着那些大小不一的青铜器说。“这里的每一件拿出去都够普通人吃喝一辈子,何况至今没有谁找到完整的九鼎八簋,你说的这些玩意,可是真正有价无市的宝贝。”

“这是西周最重要的祭器,鼎用来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根据周朝礼制,不同等级有着明确的使用限制,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能用七鼎六簋,以此类推。”我抬头对宫爵说。“这些东西我还是在封承的古籍中看见过有提及,这还是第一次看见实实在在的原物,当真的无价之宝。”

“这里的墓葬不管是谁,身份只应该是虢国国君,一个诸侯只能享用七鼎六簋,为什么胆敢逾制用九鼎八簋陪葬?”叶知秋疑惑不解。

“别纠结这些问题了,这两个左右对称的古墓本来就不同寻常,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或许只有找到真正的主墓才清楚,要知道,按照墓葬的规格,这座黄肠题凑也不过是从墓而已。”田婉清说。

在青铜礼器室中,我们还看见上百件礼乐器,圆腹蹄足与西周王室鼎制风格一致,更是让这座古墓显得越发离奇。

出来后我们直接走入棺椁主室,棺椁同样也已经腐朽不堪,如此重要的大墓,田婉清和叶知秋还有薛心柔各位谨慎,清理完椁室的朽灰,外棺盖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许多精美的玉器,有玉璧、玉戈等,其中玉戈等都是方向一致,显得非常整齐,显然是送葬人精心摆放的。

除了这些摆放整齐的大型玉器外,让人奇怪的是,外棺盖上和周围还有许多散乱的玉羊、玉猪、玉虎等小件物品,每一件玉器都有穿孔,估计这个墓的外棺覆盖有华丽的棺罩,那些掉落的玉制的小动物都是缝在棺罩上的小饰物。

“这上面有文字!”薛心柔声音激动。

拿在她手中的是几件玉片,隐约还能辨认上面有用毛笔书写的痕迹,字迹很工整,显示写字人的认真和恭敬,把这些玉片按顺序摆放,我们看了很久,大致知道上面的内容。

这是一位来给墓主送丧的人留下的悼词,在最后的玉片上,竟然还有两个字落款。

南仲。

叶知秋看见这两个字的时候,表情惊诧万分,好像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很久:“真,真的是南仲,这人居然为墓主写悼词,而且还如此恭敬,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知秋,你认识这个人?!”薛心柔大吃一惊。

“当然认识,这可是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叶知秋点头。

第622章 玉牌

田婉清都有些茫然:“知秋,这人是什么来历?”

叶知秋从小对历史就特别感兴趣,加之又有封承的言传身教,她对文史简直如数家珍。

她拿着玉片告诉我们,南仲是西周时期的国之重臣,西周时期,西边的西戎部落昆夷、鬼方、玁狁伺机侵扰周朝边境,为解除边患之忧,周天子决定对西方的昆夷、鬼方、匈奴诸国进行武力兼并。

周天子授命南仲统军征伐戎狄,南仲领命之后,固守军营城堡,稳札稳打,步步进逼,等到戎狄斗志懈怠时,南仲调集大军,突然对发起总攻,把戎狄打得大败而远遁,从此稳定了周朝西部边境,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的宣王中兴,南仲功不可没,是当时周天子的肱骨之臣。

“就连诗经的小雅还有专门的诗词描写,其中一句便是,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叶知秋巨细无遗娓娓道来。“就是说南仲带兵出征的凛凛风采。”

“当时西周的国度在镐京,能让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千里迢迢参加墓主的葬礼,这个墓主无疑身份甚至比南仲还要显赫。”听完后田婉清越发吃惊。

“开棺吧,南仲还是北仲,反正我也不认识,我就想知道真正的九龙程瑞尊在什么地方。”朱七在乎的应该还是关系朱家先祖秘密的九龙程瑞尊,在旁边叼着烟杆催促。

我剥去棺盖板朽木,棺内墓主身上的玉器就展现出来,各种晶莹剔透的玉器,层层叠叠,造型奇美,而且器形硕大。

其数量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胜过虢公鼓的陪葬玉器,从玉材看,绝大部分为优质的新疆和田玉,从制作水平看,玉器形神兼备,多为精绝之作。

田婉清通过玉器的特点推断,其中的绝大部分出自虢国国君治下的玉工之手,还有部分来自是周王室的制玉作坊,但这些玉器的时间跨度却让我们吃惊,有属于几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圆雕猪龙,还有有商王时期的玉器。

其中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当属仿生动物玉佩,神秘莫测的玉龙、玉凤,凶猛咆哮的玉虎、玉狗,展翅欲飞的玉鹰、玉鸟,活泼可爱的玉鹿、玉兔,水中游动的玉鱼,温顺小憩的卧牛等常见的动物物种几乎全部囊括。

看来墓主对玉石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虢公鼓,由此可见,虢国崇尚玉石文化由来已久,这个诸侯国对于玉石似乎有一种狂热的迷恋。

清理完这些玉器后,棺椁中的墓主呈现在我们面前,颈部也挂有和虢公鼓一样的大型多璜组玉佩饰,面部也覆盖有玉罩,同样也是归墟祭司面具的样子,这让我震惊无比,就是说死后戴这样玉罩下葬的风俗由来已久,并非是虢公鼓接触过月宫九龙舫,恐怕这要追溯到虢国很早之前的先王。

但不管怎么说,虢国和月宫九龙舫之间一定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座棺椁中的墓主和虢公鼓也有不同的地方,墓主的腰间居然佩戴了一把长剑,另一侧摆放着兵符,可见墓主人是一个尚武的人,而且墓主左右两手紧握,薛心柔用了很大的气力才取出墓主手中的东西,那是两块玉牌,当上面的纹路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所有人的彻底的被震惊住。

左手的玉牌上铭刻着一条招展双翅的飞龙,右手的玉牌雕刻着一艘飞翔在云端的巨船。

“月宫九龙舫?!”宫爵大吃一惊。“他,他怎么会知道这艘船?”

“时间不对啊,此人活着的时候,月宫九龙舫还在昆仑金阙之中停泊,在他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看见这艘船的!”我也震惊无比,的确想到这里的古墓和月宫九龙舫有某种关联,但是没想到墓主人居然握着雕刻着月宫九龙舫的玉牌。

我感觉黄河河道下的古墓越来越匪夷所思,很多事根本解释不清楚,如果虢国国君知道月宫九龙舫的存在,那藏匿九龙程瑞尊恐怕就不是无意之举,这中间势必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有意思了,越来越有意思,难怪我一直找不到虢国贵族墓,原来这里面居然还藏着这么大的秘密,看起来这个小小的虢国不简单啊。”朱七深吐一口烟雾说。

“背面还有图案。”叶知秋说。

薛心柔翻转玉牌,上面的图案是相同的,这是一组圆形的雕刻,上面是羽龙,而下面是一个就是一人手执兵器与虎搏斗的图案。

“这是一个虢字。”田婉清脱口而出。“在北区也发现过这样的图案,是绘制在绢布上,推测应该是虢国的旗帜,应该虢字从字形上看,正是手持兵器的人和猛虎搏斗,寓意威武和勇猛,但是上面有羽龙还是第一次出现。”

“羽龙代表月宫九龙舫,这是一种图腾,说明虢国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信奉羽龙,是被神话的符号,这个图案象征着虢国得到羽龙的庇佑而变的强大。”朱七的声音都有些惊讶。

“那就奇怪了,虢国的国君是从什么时候接触到月宫九龙舫的,从这个图案看,这种信奉极为的根深蒂固,想必不会是短时间存在的。”我眉头一皱大为不解。

“田姨,您刚才说,在北区也发现过相同的图案,是出现在旗帜上,但是却没有羽龙?”宫爵忽然一本正经问。

“是的,考古队复原了绢布,证实是虢国出征时候所用的旌旗。”田婉清肯定的点头。

“作为虢国的旌旗,用图案诠释虢字这还合情合理,可有羽龙的图案在北区却没有被发现,北区是平民墓葬群……”宫爵一脸严峻看着玉牌说。“就是说,知道羽龙的并非是所有的虢国人,只有国君才知道这个秘密,死后都要紧握在手心中,足见这个图案对于墓主有多看重。”

“看样子虢国国君还真藏匿了不为人知的事。”朱七取下嘴角烟杆。“取出他的含玉,看看墓主到底是谁。”

我从墓主嘴里取出玉龟,下面有四个刻字,虢仲寿灵。

“虢仲……”叶知秋低头沉思。“南仲是西周大将,能亲自为此人书信悼词,从时间和身份推断,难道此人就是虢公长父,也被称为虢仲,难怪死后都会腰配长剑,肩枕兵符。”

“为什么这个叫虢仲的会独树一帜,带着兵器和兵符入葬?”我问。

“因为此人一生征战,特别是长达十年讨伐淮夷,即便死了也不忘佩剑入葬,这倒是符合虢仲穷兵黩武的性格。”

“这个虢仲又是什么来历?”朱七都有些感兴趣。

“原来是他,难怪他能享用九鼎八簋,这就全都解释通了。”田婉清在旁边恍然大悟。“七爷,这人在吕氏春秋中被称为四个不义之人之一。”

“哦,看样子不是什么好鸟,说来听听这个叫虢仲的是什么来头。”朱七抽了一口烟问。

田婉清虽然对文史不及叶知秋知道的详尽,毕竟虢国平民墓葬群是由她发现,对于虢国的历史还是知道的很清楚,看着棺椁中的墓主人对我们娓娓道来。

虢仲也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的上卿,同时也是执政大臣,此人是我们在第一座黄肠题凑中看见的虢公鼓曾祖父,史书中记载最多的就是他辅佐周厉王征伐淮夷一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34页  当前第35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6/43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入地眼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