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魏晋干饭人_分节阅读_第770节
小说作者:郁雨竹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2.87 MB   上传时间:2024-02-29 13:36:48

  弘农公主放下手中的馒头,“我们来得不是时候……”

  不等赵含章安慰,王氏立即道:“公主快别这样说,这孩子胃口本来就大,常与将士们同吃,您没来的时候,他们也常一块儿用饭的,庭涵是不是?”

  傅庭涵点头:“是。”

  他问弘农公主,“您来是有事与我们商议吗?”

  弘农公主捏紧了馒头,停顿了一下才道:“没有,只是听说陛下和你在秋收,为民做表率,所以想来帮帮忙。”

  赵含章立即道:“母亲来得正好,有你们加入,我们明天上午就能把这一片稻谷收割好,然后就可以犁地准备播种冬小麦了。”

  弘农公主扭头看向金灿灿的稻田,此时它已经被收割了一大半,只有一片缺了角的没割,“要将这块地犁了种麦子?”

  “不,地力有限,这块地收割以后要养,明年种一季大豆后改种冬小麦,您看到旁边那片空地了吗?今年冬小麦种那里。”

  弘农公主伸长了脖子看,微微皱眉,“好多的草。”

  赵含章笑道:“都是新草,水灾过后那块地就空了下来,朕让人撒了些肥料,皇庄的村落就在附近,他们在那块地上放牛、放猪、放鸡,半年下来,草吃着零星的肥料,越长越好,在这样的地上种庄稼,也会很好的。”

  弘农公主好奇,“我一路走来,这皇庄竟然有半数地荒着,可是皇庄的奴仆不尽心?”

  赵含章摇头,“今年水灾,补种不及,所以大部分土地荒着,不过土地本来就要轮种,这样才能保持地力。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计划,还未向民间公布。民间科学种植的少,百姓也经不起试验,所以都是按照旧法耕种,试验的事只能朝廷和皇室来办。”

  傅庭涵见她不太理解的样子,就详细解释了一下,“那块地要种冬小麦,明年小麦收成以后一半放着,一半改种大豆,第二年再轮种水稻,这样就可以对比,一季小麦过后,是种植大豆,还是空放着土地更保持地力,这些都需要一一验证,”

  之前他们的农业研究主要放在培育良种,沤肥,以及改良种植方法上,沈如辉甚至去钻研防病虫的植物,反而忽略了地力的养护。

  今年水灾冲毁了不少良田,带走肥沃的泥土,地力有限,民间百姓自发的封地养护地力,朝廷这才惊醒,关于地力养护,他们也得关注。

  所以司农寺开始系统的研究。

  但光靠司农寺还是不够,所以赵含章才让皇庄参与,拿着名下的皇庄各种试验。

  弘农公主明白了,用过午饭之后便跟着他们一起到田里去收割水稻。

  不过也才割了半个时辰,因为太阳正当午便回到树荫下休息。

  等到申时,天气凉爽了一些后再下地,这一次除了偶尔起身喝水外,他们弯腰割到了太阳下山。

  赵含章和傅庭涵几次劝她都没能把人劝上去,王氏也只能拿了一把镰刀下地。

  亲家母都在割水稻了,她的涵养实在不能让她在树荫下安坐啊。

  不过王氏会摸鱼,青姑在一旁帮忙,竟让她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比弘农公主差。

  见王氏一脸劫后余生的骄傲模样,赵含章忍不住笑了,她亲自将两位母亲扶上马车,让傅庭涵去和傅宣一块儿坐,她则和弘农公主坐在一起。

  赵含章放下卷起来的袖子,给她倒了一杯茶递过去,“母亲有事不妨直说。”

  弘农公主握紧了手中的茶杯,想了想,觉得明天实在弯不下腰了,于是道:“我闲来无事四处游走,听说洛阳周围的乡村里新开了不少学堂,入学的多是女学生,她们虽能到学堂里读书,却每日都要返回家中,不仅要做家务,偶尔也要下地干活,以至于上学经常迟到早退。”

  赵含章点头。

  现在华国大部分地区最低一等的学堂还是县学,即开在县里的学堂。

  适龄的孩子入学,住在县城及周边的,可以留在家中居住,住得远的,一律住校。

  只有洛阳及周边几个县,最近正在试点学堂下乡,即,将学堂开到大集里去,也就是俗称的乡,通常是几个村子的中心。

  这种学堂只有三个年级,只负责义务教学,开到乡村一是为了方便村子里的学生;二则是减少县里学堂的压力。

  因不知道是否适用,所以只在洛阳及周围几个县试点。

  弘农公主很怜惜那些孩子,她想要拿出一笔钱来专门资助这些孩子,“就在学堂里做饭吃,中午休息时就不必赶回家中。我听说,孩子们中午下学回家要洗衣服,挑水,喂猪喂鸡,打扫房间,有的甚至会被带到地里去干农活,常常过了未正才放人,等孩子们一路狂奔到学堂都快申时了,先生们对此很不满。”

  赵含章轻轻敲了敲桌子道:“公主的意思是,直接将孩子们拘在学堂里,只要当天来上学,中途就不准再离校,饮食一律在校内解决。”

  弘农公主眼睛一亮,她本没想到这一点的,她只是想捐钱给学堂做饭,有饭吃以后她们就不必返回家中,但皇帝的这个法子显然更好。

  她立即点头道:“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赵含章嘴角轻挑道:“可以,但学堂的学生这么多,全靠公主支助也不行,这样吧,让孩子们从家中带粮食和蔬菜,一并送到学堂后一起做饭,公主的善款便算是补贴。”

  弘农公主微愣,“她们的父母会不会因此更不愿她们去读书?”

  “那就只能服役了,一学年最少三个月,只要他们舍得出这份力,”赵含章道:“教育是一件持久的事,单靠一个人扶助是不可能完成的,须得千千万万户家庭跟着一起努力。”

  赵含章决定下一期报纸写女孩读书的好处,并让学堂和里正向下宣传。

  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可以入朝为官,入军为将。

  赵含章偏头往后看了一眼,挑眉,还能让她娘当太后!

  赵含章立即知道这件事要怎么做了,一回到宫中就立即去扶王氏。

  王氏累得腰酸背痛,下车时腰差点儿直不起来,“三娘啊,明天阿娘就不去地里看你了。”

  她现在觉得住在宫里也不错。

  赵含章连连点头,“阿娘不要去了,您休息一天,后天我带您出宫去玩。”

  王氏精神一振,问道:“去哪儿玩?”

  “我们先去育善堂里看孩子们,然后到乡下去看望各地抢收的百姓,让他们看看太后的威仪。”

  王氏:“……我长这么大,只听说太后要在宫中召见命妇,从不知还要到育善堂和乡下去,这些地方让宫人去不就好了?”

  “他们怎比得上阿娘您的威仪呢?我们本来也是乡下出来的,从前还住在庄子里呢,民间的百姓知道您善良贤惠,教出了我这样厉害的女儿,还有二郎那样威武的儿子,都想见一见您呢。”

  王氏觉得腰上的酸痛去了很多,心中的闷气也散了,笑呵呵的道:“是你们姐弟自己长得好,还有你祖父教得好,我哪有什么功劳?”

  话是这样说,她却挺直腰背,一脸骄傲。

  赵含章招来辇车,一路护送她回到宣光殿,将她哄得服服帖帖,高高兴兴,这才回德阳殿去。

  傅庭涵都洗好头发和澡了,就坐在榻上注视她,“你那么哄母亲是为了什么?”

  赵含章转着脖子道:“为了让天下百姓知道,生女儿有多好,这也就是我爹不在,他老人家要是在,分分钟一个太上皇的位置跑不掉,所以啊,不是培养女儿就比培养儿子差,思路要打开,眼界要开阔。”

  “男女地位差异,固然有生产力的原因在,但我认为思想的束缚才是最大的,刚建国那会儿,主席他老人家说妇女能顶半边天,那时候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下地,修河,这些女性都有参与,难道那个时候就没有力量上的差异吗?”

  赵含章道:“男耕女织,衣和食,要知道,民间的布料和衣服绝大多数来自于女性,没有食物会饿死,没有衣服会冷死,饥寒一直是被放在一起讨论的,所以哪怕是以生命贡献来说,女性的贡献也不在男性之下,为什么地位就要一直低下呢?”

  “说到底还是思想的问题,因为站在朝堂上的都是男性,书写的也多是男性,但现在不一样了,女性同样有权利站在朝堂上,所以只要我们定下男女平等的思想,将从前的陈规腐矩改过来,就算十年,二十年做不到男女平等,一百年,两百年后总能做到。”

  赵含章:“最美妙的是,我们现在努力,即便不能一下扭转所有女孩的命运,可只要有一个比原定的轨迹过得更好,我们便不虚此举。”

  听荷敲了敲门,躬身道:“陛下,热水备好了。”

  赵含章便先去沐浴。

  傅庭涵就自己坐在榻上思考,等她从浴室里出来,擦着头发走过来时,他正拿着笔在矮桌上写写画画。

  赵含章好奇的上前看了一眼,擦头发的手一顿,“这是什么?”

  傅庭涵道:“你不是说衣和食一样重要吗?既然这样,我们就提高纺织和裁缝的效率,提高她们的生产力,让她们不仅可以从思想上获得力量,在生产价值上也获得力量。”

  “织机和纺机虽然有过改进,但机型太过庞大,目前只适用于作坊,我回头去工部看看,找人再研究一下,看能不能缩小后再提高产量,最好能确保家家户户都可以拥有,还有缝纫机,如果有这东西,裁缝衣服的速度会大大提高吧?”

  赵含章捧住他的脸,在他的嘴唇上狠狠一咬,大笑道:“庭涵,你真是我的天使。”

  傅庭涵脸红透,耳朵几欲滴血。

第1305章 慰问

  第二天傅庭涵没有去地里,弘农公主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自也不再来,倒是汲渊、明预、赵铭和荀藩等大臣被叫来了。

  一群上了年纪的大臣跟在赵含章身后犁地,除草,开垄,下种,施肥,再掩土。

  赵含章套了一头牛,自己犁地,等干完摸了摸大喘气的牛便又换一头牛开垄,汲渊他们跟在身后除草,松土,下种和施肥。

  家世高如赵铭、荀藩都会农作,何况汲渊和明预呢?

  前朝的官员可能有大半不会下地干农活,但本朝的官员,几乎都干过,尤其是在赵含章年年关注农业的情况下。

  作为朝廷的官员,他们自是希望国家和百姓越来越好的。

  赵含章将地垄开好,回头看,她一人开垄,甩了他们十五行。

  于是她将绳子解开,拍了拍牛的屁股,让它去吃草,自己晃过去找他们说话。

  “赵卿,往常你们家是怎么开垄的?”

  赵铭一边点麦种一边道:“也是如此,不过从前未换曲辕犁前还需一人在前面牵牛,难以做到一人便可控牛扶犁。”

  赵含章:“所以曲辕犁至少可以替一个劳力,佃户们也是这样犁地吗?”

  赵铭又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官员,摇头道:“多用人力拉犁,一般犁地和开垄都需要三个劳力,且耐力远不及耕牛。”

  汲渊等人也点头

  赵含章:“所以耕牛至少可以代替两个劳力。”

  “现在人口少,即便是生孩子,养大到可以犁地,最少也得十六年,而一头牛要养到可以犁地,只需三年。”

  大臣们:“……”

  汲渊:“陛下名下的牛场和马场都不愿交予国库……”

  “那几个牛场和马场才能出产多少牛马?”赵含章打断他的话,“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散,想要用牧场养殖供应百姓所需的耕牛不可能。”

  荀藩垂眸思索,抬脚将麦种掩埋后道:“百姓是以家为主,上有族,再上有里,而后才到县衙,陛下想要快速的普及耕牛,当在县及县以下布置。”

  “不错,”赵含章赞道:“荀太傅看得明白。朕名下那几个牛场和马场,每年出栏的牛、骡子和马,散出去也就听个响,这么多年了,传播速度极慢,所以我们走错路了。”

  汲渊:“陛下想鼓励百姓们自己养牛,养殖牛马?”

  赵含章点头。

  赵铭:“但百姓贫苦,哪里养得起牛马?”

  “所以朕想在各县开设牛行,这才是属于朝廷的产业。”赵含章道:“牛行不仅买牛卖牛,也可赊账和租借。朕看过帐本,只靠那几个大牛场还是太慢了,朕决定开放牛市,朝廷对于经营耕牛,骡子一类的合法商贩给予补贴。”

  赵铭敏锐的问道:“怎样算合法?”

  赵含章:“自然是耕牛的售价在朝廷规定的价格区间内。”

  赵含章用了一天的时间和大臣们种了一块麦子,并确定了牛市新政策,只等收假之后就发布。

  第二天赵含章便带上王氏和王惠风陈四娘先去了一趟育善堂,在田埂边给孩子们送温暖,赵含章还和他们一起下地收割水稻,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努力生活,长大以后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还和孩子们用了一顿午饭,饭是他们自己做的,王氏亲自去擀面调馅,和他们一起包饺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08页  当前第7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70/80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魏晋干饭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