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魏晋干饭人_分节阅读_第730节
小说作者:郁雨竹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2.87 MB   上传时间:2024-02-29 13:36:48

  赵含章眼睛大亮,双眼亮闪闪的看着他。

  傅庭涵笑道:“你要是能说服中书省和门下省同意,我就分你一半。”

  铜矿这种东西,虽然现在名义上是属于赵含章的,但她一直放在国家资产上用,每用一份都是走正规途径的。

  不过,她要专权也是可以专权的,此时赵含章就可以大手一挥道:“就这么定了,分我一半,我回头让钱局去拉,制好的新钱可以拉到江南去买粮食。北地的粮食还是太少了。”

  傅庭涵:“但中原才是这个时代的产粮大区,是因为它一直战祸天灾不断,若能得安定,用不了两年,它就能超越江南。”

  赵含章点头,不过江南一地在后世一直是鱼米之乡,土肥水厚,耕耘得好了,还能插种,能产出不少粮食呢。

  所以江南的农业发展也不能懈怠。

  政令下达,洛阳的粮价有所控制,开始阴升,时不时的往上涨一大步,在衙门注视时又悄悄的下跌一小步,而后继续……

  就这样涨涨跌跌,粮价还是慢慢上涨了。

  被发配到洛阳城郊的夏侯仁和陶乌看着粮价暗暗心焦,“洛阳在大将军的眼皮子底下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地方了。”

  夏侯仁叹息道:“她也变了,从前还能听进去劝戒,现在越发的独断专权,一旦粮价不可控,天下必生乱,她……唉。”

  夏侯仁总觉得赵含章要走苟晞的老路。

  难道这是大晋大将军的魔咒吗?

  每一个摄政的大将军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俩人正相对伤心,就听他们的里正隔着老远冲他们喊,操着一口很浓重的乡音道:“要下乡,劝他们种高粱咧,你们还呆着做啥子?”

  眼泪快要掉下来的两人立刻顾不得伤心,连忙拎起袍子跟上。

第1256章 固执

  今天是二月初十,野外的雪已经都化了,天虽然还是冷飕飕的,但野地已见嫩芽野草,麦地小麦已返青。

  走在田埂上,风迎面那么一吹,虽然还是凉,却能感觉到风柔和煦,并不同于北风的凛冽。

  加上太阳照着,在田埂上一走,冷意慢慢被驱散,周身开始暖融融起来。

  吹着这风,陶乌心情都忍不住多好了些,他实难想象这样好的天气未来会有郭璞说的大暴雨,还形成几十年难得一见的灾害。

  对郭璞的信任又不免动摇,“你说,郭璞算的准吗?春天会有大暴雨?还说会到春夏之际,这是说要下两个月的暴雨?”

  夏侯仁走在一高一低的田埂上,一个不注意踩进一个坑里,忿忿道:“谁知道,那郭璞也是贪生怕死之辈,他说的话未必全是真的,当初他被王敦捉去,都没用刑呢,直接就说琅琊王有天命,转头就跑到洛阳来投靠大将军了。”

  所以你觉得郭璞是不是算出了赵含章才是那天命之人?

  问话在舌尖转了一圈,陶乌没有问出口,默默地咽了下去。

  夏侯仁也默契的略过这个话题,继续天灾的话,“北方少雨,土地广袤,春季下雨,黄河正是枯水期之末,傅尚书又疏通了一遍,就算有洪灾,当真严重到需要此时便公告天下吗?民慌粮涨造成的灾难怕是比洪灾还要大。”

  “人祸之害,从不低于天灾。”

  他们就是怕赵含章决策失误造成的灾难还要大于天灾本身带来的伤害。

  里正停下脚步往后一看,见俩人又落后一大截,忍不住出声催促,“两个后生,你们倒是快一些嘛,这日头都快到中天了,我们今天要走两个村子的咧。”

  陶乌忍不住了,紧走两步后问道:“老丈不是洛阳人吧?”

  “不是,怎的,你瞧不起外地人?”里正道:“我祖籍巴蜀,但现在洛阳落户了。”

  陶乌连忙表示他没有瞧不起里正的意思,单纯就是好奇。实在是,他说话,他需要很用力才能听出来啊。

  里正碎碎念的往前,“我可是大将军亲自在路上收来的,里正也是大将军点的,我接了这么多来学习的后生,就你们两个最磨蹭……”

  念到这里,里正不由停下脚步又回头看了一眼俩人,点评道:“年纪也最大。”

  夏侯仁和陶乌:……

  俩人瞬间领悟,陶乌若有所思,问:“里正,常有学生来跟您学习吗?”

  “那可不,多着呢,尤其是太学里的学生,每月都有人过来。”

  夏侯仁:“里正,我们不是学生,我们是官。”

  “官我也见过不少,那司农寺的官,还有工部的,就常来我们乡下,”里正并不怂,点评道:“我最喜欢的三个官,大将军、傅尚书,还有沈郎中。”

  夏侯仁:“沈如辉?”

  “对,就沈郎中,可惜他许久没来了。”

  夏侯仁道:“他去治黄河了,才回京不久。”

  里正就叹息一声,“唉,黄河要发大水了是不,你说哪条大河春天会发大水?大家种地都要水呢,按说不该发水才是。”

  陶乌精神一振,问道:“里正也觉得今年不会有大雨吗?”

  “那不一定,”里正道:“我是巴蜀人,才到洛阳三年,我就觉得冬天雪少了,我问过几个当地的老人,都说今年春夏会多雨,要我们多种点豆子,少种些稻子和麦子。”

  夏侯仁和陶乌对视一眼,问道:“朝廷也如此建议,村民们不遵从吗?”

  里正:“这高粱哪有大米和麦面好吃?粟的产量太低了,老人们都说有雨,但他们说的也不都是正确的,所以听的人不多。”

  “而且种麦子和水稻也需要水啊,春天下雨是好事,”里正叹息道:“秋冬那会儿,我就劝大家少种些麦子,你看,这大片大片的麦子还是种下去了。”

  夏侯仁:“所以大家都没少种?”

  “有不听话的人,自也有听话的人,还是有不少人家少种了小麦,今天我们就是劝那些不太听话的人家,”里正道:“冬小麦已经种下去了,我觉得种下去也挺好,反正朝廷给的地要养,够种的,只要接下来少种稻子,多种高粱和粟就行。”

  但他们并不打算听里正的。

  “那高粱卖不出价,也不好吃,这几日城中的麦子和稻子都涨价了,我看这天好得很,我到地里看了,小麦已经返青,长得好得很呢。”

  “就是的,我打听过了,那些个豪门贵族也都种小麦和水稻呢,您不让我们种,回头这钱全让他们赚去了。”

  “这是赚钱的事吗?”里正跺脚,“这是救命的事,大将军说了,将有天灾,这水稻种下去,回头全叫水给冲了。”

  夏侯仁和陶乌也劝,“城里粮价飞涨,就是因为将要有天灾,让你们种高粱和粟,也是为了防灾,高粱和粟皆抗涝,或许能在水灾中生存。”

  村民们从善如流,“行,听你们的,我们会种高粱的。”

  夏侯仁和陶乌放下心来,以为任务完成了,但里正没动弹,脸上还是很不高兴,“你们种几亩?”

  “各种两亩,也够吃了。”

  “够吃个屁,”里正问道:“你光吃不纳,要是那小麦和稻子都不得收,你拿什么缴赋税?”

  “那小麦不会不得收的,我都去地里看过了,长得可好了,再过两月就能收了。”村民说着火气都要冒出来了,指着湛蓝的天空问道:“您看这像是有雨的样子吗?我们都犁地,开始蓄水犁田育稻苗了。”

  “洛阳不像巴蜀,少有雨水,我们来这三年,春天能下几场雨?”村民道:“就算它加一倍的下,那我们也不怕,正好了,免得灌水插秧了。”

  “有洛阳的老人看过天了,今年就是多雨。”

  “前年那么大的旱灾和蝗灾,他们怎么没看出来?”村民质问,“当时问起来还说会风调雨顺呢,结果我们种下去的水稻空壳了一半。”

  夏侯仁沉声道:“大将军和郭神仙也说今春多雨。”

  村民顿住,蹲到地上半天不说话,最后道:“行,我再多种三亩高粱和三亩粟,但水稻我还是要种。”

  “行行行,不拦着你种,”里正道:“只是少种一些,以免浪费种子。”

  又道:“沤的肥多施给高粱和粟。”

  村民们嘴上应着,却没打算做。

  固执的人,就算是天塌到头顶了,他们依旧会坚定的认为天不会塌。

第1257章 暴雨

  夏侯仁对此很不理解,“观他们言行,对大将军和郭璞甚是相信,为何却不愿听大将军命令?”

  里正道:“大将军和郭神仙又不会种地,他们相信会下大雨,但也相信他们种小麦和水稻会有收成。”

  陶乌突然问里正,“您家中种小麦和水稻了吗?”

  里正:“种了一些,但比往年减少了一半,打算留出地来种高粱和粟。”

  陶乌蹙眉,“我知道大将军为何让我二人来这乡野之间了,也明白她为何早早让祖逖几人起程去黄河沿岸,若是洛阳这里的百姓都不听劝,更不用说离洛阳远的地方了。”

  “有朝廷预警天灾尚且如此,若没有示警……”陶乌看向夏侯仁。

  夏侯仁蹙眉:“可这也说明示警对这些愚民无用,平白涨了粮价……”

  一旁的里正不高兴了,叫道:“咋能叫我们愚民呢?我们怎么就愚了?这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这天下这么大,郭神仙又没说那雨可着我们洛阳下,万一我们的小麦和水稻就能收呢?”

  “再说了,虽然有不听劝的人,可也有听劝的人,我这手底下一百户,可有七十二户听劝的,就算那什么,不是能活七十二户人吗,凭啥就因为那二十来户就把我们一百户全骂了?”

  里正持续输出,把口水都喷夏侯仁和陶乌脸上了,俩人猝不及防,防守不及,也反驳不了,只能连声道歉。

  祖逖把赵申安排在司州沿岸,他则回冀州,赵含章又命赵铭、赵驹和赵宽做好豫州、兖州和青州沿岸下游的防灾工作。

  大灾未至,在这种氛围之下,粮价先涨了又涨。

  本来家中有余粮的百姓还想趁着青黄不接时高价卖出,赚一笔钱,等四月末冬小麦收获,五月开始他们就不缺粮了。

  但听天灾的声音不断,家中有余粮的百姓就不敢卖了,甚至还开始减少用粮。

  能吃干的人家改吃稠的,能吃稠的人家改吃稀的,而本来只能吃稀的人家开始趁着春暖花开时采摘大量的野菜拌着吃,少吃粮食多吃菜,能省一点是一点。

  三月清明,洛阳不见雨水,反而阳光明媚,天气开始回暖,野外到处是盛开的野花。

  到谷雨时分,洛阳下了一场小雨,中午落雨,不到傍晚就停了。

  朝中开始议论纷纷,民间的百姓也一脸懵的抬头看着天空,“这是要旱啊,谷雨就下这么半天雨,到了芒种,我们能有水种田吗?”

  虽然疑惑,但相信赵含章的人依然选择下种高粱和粟,这两样都是直接犁地后撒的种子。

  而不相信的人,也开始灌水育种稻苗,只等立夏之后开始插秧。

  他们偶尔还去看地里的冬小麦,谷雨过后,小麦开始努力抽穗,但今春有些干旱,一些地水不足,麦穗抽得很辛苦。

  农民们没办法,只能灌溉。

  在沟渠旁边的还好,可以放水入田,离沟渠特别远的,就只能挑水灌溉了。

  忙活了好几天,把所有的麦田都灌溉了一遍,众人看着在风中摇曳的麦苗高兴不已。

  谷雨过后未见一滴雨,只有艳阳高照,一些地面都开始干裂了,一个农民抬头看着天上的大太阳道:“要是再不下雨,今年会不会洪涝不知,但一定会干旱。”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08页  当前第7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0/80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魏晋干饭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