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戏明_分节阅读_第537节
小说作者:春溪笛晓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66 MB   上传时间:2023-02-09 20:44:24

  第二天谢家人就来提亲了,谢豆看到文哥儿两人后有一瞬没反应过来。不过见到文哥儿,他心里的紧张感少了大半,两边长辈聊了起来,两边的小辈也凑到一起玩耍。

  这次是两家正式议婚,洪湘这位正主也被安排出来见客,文哥儿终于见到了洪楩这位小姑姑。他小声和洪楩夸道:“你小姑姑长得真好看,便宜豆哥儿了!”

  洪楩和文哥儿互吹起来:“豆哥儿长得也很俊。”

  洪家父子俩为人热情开朗,洪湘也是个很好相处的姑娘,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如果忽略谢豆豆那紧张到结巴的状态,两边相处得十分融洽。

  等到谢家人走后,洪楩还跑去跟他小姑姑讨论起来:“姑姑你发现没,我未来小姑父一见到你说话就结结巴巴,耳根也红来红去的!”

  洪湘闻言笑了起来,没有接自家侄子的话。她相中的不就是这样的谢豆吗?

  洪楩跟他小姑姑聊完,想到他爹这两天对太子干的事,马上兴冲冲跑去跟他爹闲聊:“爹,你知道跟慎辞来我们家的那个少年郎是谁吗?”

  洪澄道:“还能是谁?不是朱寿吗?”

  洪楩乐滋滋地道:“不是,那是他的假名,实际上他是太子殿下!”

  洪澄呆了一下。

  等他反应过来,开始追着儿子满院子跑。

  今天他非要狠狠教训这个知情不报的混小子一顿!

  另一边,文哥儿本来准备跟着谢豆他们一行人回余姚一趟,结果朱厚照也屁颠屁颠要跟着去。

  面对朱厚照这种离开京师后越发变本加厉的跟随行为,文哥儿只能放弃回余姚的打算,只托谢豆帮忙给王守仁他们带信。

  朱厚照很有些失望:“怎么不去了?”

  文哥儿心道,我要是为了回老家把你带去了,路上出什么事就全算我头上了,说不准还会连累老家!

  “还有许多正事要办,下次再回去吧。”

  文哥儿只能无奈说道。

  朱厚照或多或少也明白文哥儿的想法,左右不管杭州还是绍兴他都没好好玩过,他也没有太失望,继续兴致勃勃地与文哥儿一起畅游杭州去了。

  经过两天的知会与动员,浙江这边的商贾也统统得了消息。他们不仅对参与这次江南文化展很感兴趣,对重修南京皇城的计划也很感兴趣。

  听说到时候每位参与者中标后都能拿到一张皇家制作的令牌作为凭证,这一千张令牌凑在一起可以拼成一幅气势恢宏的江山图,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更别提还有皇宫游览以及皇城宴客福利!

  这样的好事怎么能光便宜南直隶的商贾,他们浙商也强烈要求参与这次招标会!

  不就是出钱修复几间房子几处庭院吗?

  说得好像谁缺这点钱似的!

  得知商贾们这种态度的朱厚照沉默了。

  可恶!

  你们居然都不缺钱吗?

  国库缺啊!

  朱厚照忍不住跟文哥儿嘀咕起来:你说我们是效仿秦始皇把他们全家迁到边境好,还是效仿汉武帝把他们迁到京师好?

  这两位喜欢搞大工程以及搞对外战争的皇帝,宰起肥羊来都是很不留情的。

  比如秦始皇为了开发那些欠发达地区就把商贾全给迁过去,你不是有钱吗?你不是很会来事吗?现在我给你们个全新的大舞台,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吧!

  再比如汉武帝热衷于把豪族富户举家迁到自己的茂陵以及其他几位汉朝皇帝的皇陵周围,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供养皇陵,一方面也可以削弱这些家伙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传说中的“五陵年少”,说的就是这些非富即贵人家的子弟!

  面对朱厚照这种准备“见贤思齐”的想法,文哥儿只能一脸深沉地说道:“时代变了,大户不好宰了。”

  秦始皇不用说,那可是成就大一统帝国的铁血皇帝;汉武帝那也是个说一不二的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他那会儿捣鼓出来的政策。明代这些大户一个两个都和朝中重臣眉来眼去,你想效仿秦皇汉武的做法可不容易!

  咱还是先想办法让他们主动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吧!

  朱厚照颇为失望,哼道:“孤以后要收缗钱税和颁布《告缗令》!”

  这也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要求商贾如实上报自己的财产总数并按比例抽税,同时推行《告缗令》让百姓可以告发偷税漏税行为。要是告发的情况属实,追收上来的税钱可以分告发者一半!

  文哥儿:“…………”

  你小子读史书关注的都是什么东西!

  难怪老祖宗教导我们要财不露白,瞧瞧吧,财一露出来连太子都眼红!

  文哥儿语重心长地教育朱厚照:“殿下可千万别与旁人说这些话,要不然我怕我们回不了京师了。”

  小猪崽子啊小猪崽子,你小子迟早被人暗杀!

  作者有话说:

  猪崽:仇富.jpg

  *

  注:

  ①告缗令:出自《史记》

  原文:【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於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正义:缗音岷,钱贯也。武帝伐四夷,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作钱数,每千钱一算,出一等,贾人倍之;若隐不税,有告之,半与告人,馀半入官,谓缗。出此令,用锄筑豪强兼并富商大贾之家也。一算,百二十文也。)】

  -

  只要你手头有钱、名下有财产就要清算充公,极大地打击存款热情(?)

  帮汉武帝干这件事的是张汤,他才干了两三年人就没了,还被列入酷吏列传hhhh

第461章

  朱厚照听出文哥儿的言外之意不高兴地道:“他们敢?!”

  文哥儿道:“你都要打他们的财产和家人主意了,有什么不敢的?殿下难道不记得那么多‘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的事吗?你既然要把别人在意的一切都夺走,别人自然就不会敬你这个太子。”

  朱厚照一脸郁闷:“那为什么汉武帝可以?”

  文哥儿道:“殿下读了那么多史书当真不知道这样做带来了什么后果吗?”

  汉武帝开疆拓土、平定外患的功劳无疑是极大的可以说是给后来的昭宣之治奠定了安稳发展的基础。可对于明朝来说目前草原上并无大患,海上也并无强敌他们目前还不需要发布这种刮地皮一样的缗钱税要求所有百姓上交固定资产中的12%乃至于24%作为税收,甚至还鼓励百姓之间相互告发!

  非战时期要把这种激烈的搜刮政策执行下去,很难想象底下的人会怎么操作。

  兴许最后只便宜了那些始终不用交税的人。

  至于朝廷嘛那当然是挨最多的骂、拿最少的钱,妙哇!

  文哥儿又问朱厚照:“殿下知道帮汉武帝执行这一政策的张汤是什么下场吗?”

  朱厚照不吭声。

  他当然记得张汤是什么下场《告缗令》就是他在酷吏列传里看到的。

  酷吏能有什么好下场。

  文哥儿笑道:“张汤那会儿多风光啊,按《史记》的说法是‘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於汤’,汉武帝选丞相都是拿来当摆设的什么事都和张汤商量着办——后来怎么样想必殿下也都知道了。所以殿下想让谁当你的张汤?”

  晁错、张汤都不过是皇帝手里的刀皇帝想要什么样的结果他们就怎么去做事。

  只是自古以来当刀的都没什么好下场罢了。

  对皇帝来说既然你已经不好使了那换个人使就是了你做的事又算不得没人能替代,用不顺手了我就换!要是事情兜不住了还能把刀扔出去说“不是我的错都是这把刀干的”。

  朱厚照答不上来一脸的郁闷。

  这样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要怎么样才行!

  文哥儿道:“真要这么容易的话,天下为什么会分分合合?”他盘腿坐在朱厚照对面给他重温画过的大饼,“所以我才说要培养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来发展一些新兴产业,既不与现有的行当争利,又能填补国库的空虚。他们如果想要进这些新兴产业分利润,就得主动按照我们拟定的规则来行事,久而久之各行各业便会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蓬勃发展,国库收到的税钱也绝不会少。殿下,竭泽而渔并不是最好的做法。”

  这次人家肯出钱支持,你就惦记着直接把人家的钱全抢了,下次人家哪里还敢给你掏钱?

  如果在你这里注定是讨不了好的了,那我不如带着全部身家投敌去,那样还能占个从龙头彩!反正谁当皇帝都是三拜九叩喊万岁,咱喊谁不是喊啊?

  朱厚照哼哼唧唧地说道:“真要能发展起来,孤才不带这些家伙赚钱!”

  文哥儿倒也没有非带上谁一起干的想法,对他来说只要能把事情办成就好,谁赚钱不是赚?他没再多劝朱厚照什么,捧起桌上的茶悠悠然地喝了起来。

  朱厚照也跟着喝起了茶,喝着喝着忽又转头对文哥儿道:“孤不会让你当张汤的。”

  文哥儿没搭理他,继续喝自己的茶。

  这种事也不是你一个太子或者皇帝说不让就不让的,想要真正做点事难免就会得罪人,得罪的人越多被骂得就越狠,这是无可避免的结果。

  好在大明朝廷对文官还挺好,当官的致死率不算太高,他不管干了啥出格事都还能可着劲造作许多年。只要做好了随时滚回老家(或者被踢去边远地区)的心理准备便没什么好发愁的,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啥干啥。

  朱厚照见文哥儿根本不理会自己,越发地郁闷了。

  他遇事是很喜欢找文哥儿商量,什么事都想听文哥儿的意见,可他以后绝对不会让文哥儿当晁错和张汤!

  不就是办个学校吗!

  这点事有什么难的!

  朱厚照气呼呼地叫人磨墨,决定当场写信送回京师去,让朱祐樘给他安排个地方办学。这样等他们回到京师后马上就可以着手建新学校了!

  江南这边的筹备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京师那边也终于收到朱厚照准备重建南京皇城的消息。

  最先知晓的当然是朱祐樘,因为朱厚照第一时间就写信给他自夸,看得朱祐樘一愣一愣的。

  当真有办法不劳民伤财就把南京皇城修整起来?他有些拿不定主意,拿着朱厚照的信看来看去,也不知该不该马上找谢迁他们讨论此事。

  没等朱祐樘犹豫出结果来,南京户部尚书王轼也代表南京诸官上书说明这个计划,在奏本上言明已经有不少人主动来咨询此事,如果朝廷同意的话应该真的能把南京皇城修复完毕!

  与其让南京皇城就这么荒败下去,倒不如成全江南百姓(富贾)的拳拳之心!

  事实上明代对商贾还是很友好的,商贾子弟只要自己不从商便可以参加科举,实在没天分的还可以走捷径弄个虚衔,比如主动捐款建设家乡建设大明什么的。

  徐经的祖父就曾经因为是积极给朝廷送钱的纳税大户而荣获中书舍人的职务,江湖人称“金中书”。

  何景明这个官二代老老实实考中进士被授予的也不过是这一职位。

  顶多是买来的“金中书”永远没法升官而已。

  当然,像徐家这么有钱的也是少数。不过哪怕钱没有多到惊动朝廷中枢,在家乡之中捐捐款纳纳银也能获得许多优待,要不到了大明怎么员外遍地走?

  都是捐款捐出来的。

  所以明代商贾日子过得颇为滋润,大多都不害怕跟官府打交道,反而经常拉官员喝酒聊天勾勾搭搭。要是官员跟他们关系好了,他们也会齐心协力给官员送政绩,以期能达成合作共赢的圆满结局。

  这些弯弯绕绕朱祐樘不清楚,谢迁他们心里却门儿清,所以他们见到这个重修南京皇城的计划反而没多惊讶。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5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7/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戏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