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越之填房日常_分节阅读_第4节
小说作者:晨晓茉莉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76 KB   上传时间:2020-12-28 19:17:03

  陈家的厨房里昨日刚经历过一场大宴,此时便显得有些凌乱,她们两个到的时候春杏忙着夹起蒸好的包子,而顾厨娘正在剁剁剁切菜,郭婆子在灶台前看火,两个小丫鬟在洗菜。

  大铁锅旁边的两个大瓦罐上冒着热腾腾的白气,米香四溢。

  桂枝挽起袖子过去给春杏帮忙,顾厨娘见两人过来,连忙用围裙擦了擦手,讨好地笑道:“请姑娘安,老奴准备了您爱吃的蛋饼,若还有别的想吃的您尽管吩咐。”

  刘玉真今天要与陈家人正式见面,所以早上起来之后就一直在暗暗紧张,心跳得有些快没什么胃口,看着灶台上那一大盆橙黄的蛋液就更不想吃了,淡淡道:“你照着拿手的准备吧,莫要太铺张了。”

  “是是是,老奴明白。”顾厨娘连声应下。

  不一会儿瓦罐盖子咚咚响了起来,顾厨娘忙去掀开了,刘玉真凑近瞧了瞧,满满的两锅稠粥,都熬出米油来了,不由惊讶道:“粥也煮了这么多?”

  “回姑娘的话,乡下人吃得多呢。”顾厨娘解释道:“钱家的说往常大奶奶要煮两罐稠粥家里人才吃得饱,今日虽多备了一些包子和蛋饼但人也更多了,姑太太和几位舅爷一家子都在家里住下,还有姑爷的两位同窗,得准备三席呢。再有家里下人们的吃食也是这厨房准备的,老奴便想着多煮些。”

  刘玉真明白地点点头,问道:“这米是家里自种的?倒是香得很。”

  顾厨娘一听就笑了,道:“老奴也是这般觉得呢,不但闻着比府里的要香,比京城的都香呢,许是因为这坡下村山水好吧,不但出了咱们姑爷这样的才俊,就连种出来的大米也比旁的香甜呢。”

  刘玉真也笑了,“你倒是嘴甜。”

  顾厨娘叫屈,“哎呦姑娘,这都是真心话啊,桂枝和春杏你们评评,是不是这个理?”

  春杏掩嘴轻笑不说话,桂枝这会儿已经收拾完了,闻言笑骂道:“你这老货就会耍嘴皮子,还不快快去把火烧旺些把那蛋饼子做了,姑娘待会儿还要回去换敬茶的大衣裳呢,可耽误不得。”

  “是是是,姑娘您站远些,很快就好。”顾厨娘让郭婆子把柴火拨旺了些,锅子烧热后舀上一勺香油淋下去,倒入调好的蛋糊,香气四溢,再拨弄两下一张饼子便出来了。顾厨娘夹着放置在盘里,不一会儿便做好了一摞。

  刘玉真四下看完了,见没什么需要自己帮手的,想了想取过一个大碗,敲下几颗鸡蛋打匀,加温水过筛分成四碗,示意桂枝拿去蒸。

  桂枝擦干净手,笑道:“姑娘,这是给几个孩子的吧,您做的鸡蛋羹最是鲜嫩,家里远哥儿爱吃得很呢。”

  “小孩儿要多吃些有营养的。”刘玉真笑着回道。

  晚秋时节果蔬繁多,又适逢昨日摆酒,厨房里剩菜剩肉都分送亲朋村邻了,但因家里还有客在,肉和鸡鸭倒是有剩,摸了盐用篮子吊在房梁上。

  顾厨娘先头取了一块剁碎拌了包子馅,如今还剩下一些刘玉真也让切了拌了点粉放入一瓦罐粥里煮着,撒上葱花扑鼻的香。

  半个时辰不到,桌子上便摆满了盘子大碗,清蒸的白灼的,凉拌的快炒的,通通都安排上,八个菜色各分了三份,样样不重。

  ************

  清晨,太阳刚出了个头,陈家大房太太张氏就悉悉索索地抹黑爬起了。她昨晚翻来覆去一宿没睡,如今天刚亮便琢磨着时辰起来了,下床的时候黑灯瞎火的撞到了床沿的凳子上,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暗暗咒骂了两声。

  “你这么早折腾些什么呢?”她这动静让陈家长子陈礼忠也跟着醒了,半撑起了身子嘟哝道。

  张氏揉了两把膝盖,摸索着把衣服穿上,扶着桌沿坐下,回答道:“天还早着呢,当家的你再睡会,我去把早饭给做了。”

  “早饭?”陈老大诧异道,“早饭不是老大家的和侄媳妇做吗?”

  陈家是个农户人家,以前买不起下人,家务活都是各房媳妇们轮流做的,后来大儿媳妇和侄媳妇进门后早起做饭就交给她们俩了,做了婆婆的张氏好些年没早起了。

  这个习惯在三儿子买回下人来之后都没有变,张氏不放心让他们管厨房怕他们偷吃,所以买来的一家下人当家的钱树被派去侍弄家禽田地,他婆娘钱家的就做些浆洗洒扫和砍柴打草等粗重活计,做饭还是儿媳妇们来。

  如今张氏突然说要早起做饭,可把陈老大吓了一跳,不由得想到是不是家里头出了什么事……

  没等他想明白张氏把梳子一扔急道:“哎呀当家的你怎么这么糊涂!刚吃完儿子的新婚酒你就忘了?!今儿是新媳妇入门的日子!先头那大刘氏嫁过来第二天睡得跟死猪似的没起来做早饭。”

  “敬完茶全家人到饭厅一看就几匣子干巴巴的点心,一人就分了两块就着白水噎得慌!这事害我们大房被人耻笑,要不是儿子有了功名他们到现在都还笑着呢!”

  张氏越说越来气,道:“这会儿她的这个亲妹妹小刘氏谁知道是个什么性子,我得趁着其他人没起来去悄没声息地把一大家子的早饭给做了,做得丰盛些好让他们看看我们大房也是能娶到贤妇的!”

  “你那个妹妹和妹夫外甥们还有儿子的两个同窗里可是在家里睡下了的,要用了早饭再走,要是任她丢脸儿子后半辈子都要被人耻笑娶了个懒婆娘!”

  提及先头的儿媳妇大刘氏,陈老大也是皱紧了眉头,头疼得好像昨晚不是喝了一坛子而是喝了一窖子一般,揉了揉额角苦笑道:“这不至于吧,儿子不是打探过了,这个性子好,在家里也勤快孝顺,再说了你上次去刘家参加她的及笄礼回来也说瞧着是个规矩的。”

  张氏冷笑:“那大刘氏没嫁过来的时候也是人人夸孝顺呢!结果怎么着,新婚那两天就不说了,后头一桩桩一件件的哪家的媳妇能做得出来? ”

  大刘氏……

  陈老大重重地叹了口气,无话可说了。

  张氏就着窗边洒落的朦胧日光摸出了两根银簪子,珍惜地插入发髻中,继续道:“总之我得赶紧去看看,这事也不好让老大家的去做,可不得我这个当娘的勤快些,当家的你继续眯一会儿,昨日闹腾得很你也累着了,敬茶的时辰还早着呢。”

  说完便急冲冲地走了出去。

  陈老大迎面躺着,翻来覆去的却也睡不着了,陈家祖上也曾显赫过,声字辈那会儿据说还出过一个朝廷三品大官,但那都是前朝的事了,那会儿陈家祖辈还没逃难过来,这坡下村都还没有呢,这真不真的也不知道。

  在他的记忆里陈家祖辈都在坡下村的地里刨食,是本分的农户人家,他们这一支命不好,自祖爷爷那辈分出来后便一脉单传,直到这一辈才生了他们哥两,几辈子勤勤恳恳积攒下了八十亩田地。

  按照爹的意思这辈子省吃俭用的定要凑够了百亩,这将来到了地下见祖宗都是抬头挺胸的。

  为什么是一百亩呢?因为百年前当朝□□皇帝爷爷给男丁们分的就是一人一百亩,后来分家、灾荒、嫁娶看病等卖了些,如果能再买回来可不就光宗耀祖了?

  谁料孙辈出了个文曲星!开始不过是爹瞧着他机灵花了二十枚鸡蛋送去村里一个老书生家里学认字,想着识几个字将来送到城里学门手艺不用在土里刨食。

  谁知道这孩子过目不忘短短的两年便将老书生肚子里的墨水掏空了,每每让他大赞是我陈氏的麒麟儿,继续读下去定能考个秀才!

  可秀才又哪里是好考的?笔墨纸砚还有束脩哪一个不要钱?这花费实在是太大,不说村里的这个一辈子没去过府城的老书生只看前面村头的那个头发发白的老童生,别说他们家就三十亩地,就是百亩都打不住啊!

  可不让他读吧又不忍心,别人读几十遍都记不住的,他一遍就记住了,每天早上一边喂鸡一边背书,外出打个猪草也能背一篇文章,朗朗的一点停顿都没有。

  村里多少人家羡慕他们老陈家出了个神童,回回见了都要夸一夸考一考的,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啊!

  后来啊,后来遇到了一个秀才老爷,也说他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全家这才下定决心。就这么着,先送去镇上的书塾然后又遇到了大善人刘老太爷,入了他的眼带在跟前教导着十六岁就连中三元成了秀才!

  恩同再造啊,刘老太爷对陈家的恩情比山都要高。

  可这大刘氏……

  哎!陈老大每每想起这个都会由衷地感叹,这老话里头说的低门娶媳高门嫁女,真他娘的说得太对了!这高门儿媳妇可不好处啊,轻不得重不得,老婆子多少次在屋里抹眼泪,好不容易这大刘氏因为一场风寒去了,又来了个小刘氏!

  如今就只盼着这小刘氏是个好的,能待孙子好,帮衬着儿子,旁的也就不多求了。

  作者有话要说:  讲一讲文中这个“穿越”的事情,女主是胎穿,也就是在古代从小婴儿长到了十五岁

  不要纠结她在现代是什么年纪,结婚与否(当然是没有),是否成熟老练,因为她现代的生活与古代并没有直接联系的。我很认真地回想十五年前我经历过的事情,很明显我只记得当时在读书,但是几年级?老师是谁?同桌是谁?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都要找出毕业照来好好回想一番才能想起一些。

  这说明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人们常说环境影响人的性格,现代的经历会让女主拥有一些现代女性的优秀品格,一些知识,但不会时时影响着她,她如今的性格也会受到古代环境的影响。

  以上便是我对于“穿越(胎穿)”的理解。

第5章 陈家众人

  张氏从房里出来,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松了口气,轻手轻脚地穿过廊下来到了厨房,然后看到了一个黑乎乎的身影蹲在厨房门口抬头探脑的,吓了一跳。

  “秀娘你在这里做什么?”

  陈家的大儿媳妇张秀娘听到声音也吓了一跳,刚想起身但脚一麻差点一头栽倒在地上,连忙扶住了墙伸手揉着膝盖,小声道:“娘,新的三弟妹在里头呢!”

  “三弟妹?昨天刚进门的那个?”张氏怀疑地问道,颇有几分不敢置信,连声调都高了几分。

  张秀娘也不敢相信,点头道:“是啊!今早轮到我做饭了,想着人多我便起早了半个时辰,谁知到了门口却发现里头有人,一瞧就瞧见了三弟妹在里头,不知道做了什么,忒香!”

  张氏怀疑着伸头看了一眼,偌大的厨房里没点蜡烛,只有两扇窗和一个灶头瞧着有些暗,但那绣花的绸缎衣裳和几个陌生的身影,的确不是家里头任何一个人。

  这,这小刘氏还真被儿子说中了和大刘氏不一样啊!

  眼睛里看到了儿子新娶的媳妇在厨房里干活,鼻子里闻到了几缕诱人的香气,张氏从半年前就端着的这个心啊,总算放下了大半。

  虽说是农户人家没什么规矩,但也没有紧盯着新媳妇干活的,张氏看了几眼便打发了老大家的,然后自己紧走着回到了屋里,这越走啊嘴咧得越开,待关上房门之后都能瞧见后槽牙了。

  张氏在屋里转了两圈越想越开心,转头想和当家的说两句谁知竟看到当家的睡得直打鼾,顿时就急了,快步走过去伸手推了一把,“当家的当家的,醒醒,你猜猜我刚刚在厨房里看见了谁?老三家的!”

  陈礼忠刚刚辗转反复好不容易有了点睡意,被她这么一吓又醒了,迷迷糊糊道:“老三家的又怎么了?”

  张氏喜道:“老三家的在厨房里做饭呢!手脚麻利得很,那香气啊我站在门口都闻到了!”

  陈礼忠顿时坐了起来,“真的?是她做的不是她的丫鬟做的?”

  “那还能有假!我看她拿着碗呢,”张氏高兴得直念佛,“丫鬟做的也不打紧,只要她能沾沾手我就心满意足了,咱们儿子如今是举人老爷了,又不是买不起丫鬟,前儿儿子还说要再买一房下人的。

  菩萨和列祖列宗保佑我儿这次娶的是个贤妻!信女愿添二两香油钱还愿,年底祭祀再加一个猪头!”

  陈礼忠也松了口气,睡意消失不见坐了起来,扯过床边椅子上放着的衣裳摸索着穿了起来。

  “当家的你怎么起来了?”

  “不睡了,爹也该醒了,我看看去。”

  陈家目前最年长的是陈礼忠的爹,今年六十有五,年轻时候跟着族中长辈出门跑过货,见多识广是一家子的定海神针,这个小刘氏性子瞧着还成,陈礼忠准备去和爹唠叨唠叨,让他老人家也宽宽心。

  临出门前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吩咐道:“去把我新换的银子拿来,待会敬茶的时候要用的,对了,既然这小刘氏是个懂事的,那你今回这个礼可别给轻了,儿子特地从省城带回来的那两支金钗你就给了她,可别闹出当年大刘氏那样的事情了!”

  张氏一听这话顿时就有些不情愿,那是从省城带回来的钗呢,足金的,咬上去都软乎,还有那什么凤尾据说是宫里的娘娘们才能带的,若是插在发髻上走出门去远远的就能被看到,多少人羡慕。

  她这辈子都没带过这样好的钗。

  “真给啊?这两支钗儿子说花了五十两银呢,要不就给两支银的?反正她都有好多金钗了,当年她大姐嫁进来给的都是银的呢!”想了想又补充道:“秀娘和老二家入门的时候给的还是包银的呢!”

  陈礼忠都要被气笑了,骂道:“你这见识短的婆娘,就记着当年给的是银钗,你怎么不记得当年大刘氏给了她们几个妯娌和荷花一人一对金钗?

  “就连你娘家侄女都得了一对银钗,在亲朋面前你给儿媳妇的见面礼还不如她随手给儿子娘舅家的,那你就有脸了?儿子后半辈子都要抬不起头来!”

  “再说了,先进门的几个也不是咱们家故意不给,而是当年没有来钱的营生,老大和侄子成亲的时候儿子还没考秀才,每年都要交税攒不到钱。

  “等老三考中秀才了,可定的亲事高啊,只下聘就掏空了家底,还搭上了儿子中秀才得的赏银,这宅子都是四处拼凑的,实在是拿不出更多了。”

  陈礼忠越说越气,“就按我说的,你今天就给她那对儿子带回来的金钗,反正儿子特地带了一副金头面和一对金钗给你,估计也是这个意思。”

  张氏不甘不愿地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把橙亮的铜钥匙打开了箱笼,取出一个木匣子从里头拿出来两支坠着金珠子的凤尾钗,不舍的摸了好几下。

  陈礼忠瞧着她这副模样也是叹了口气,道:“别舍不得了,等儿子考中了那个进士就是另一个刘老太爷,你想要多少金银首饰不能得?若儿子考不中往后啊也还有求着刘家的时候,她给你做了脸你也要给她做一做脸,这样一家人才能长久!”

  经这么一劝,张氏也缓过来了,叹道:“我这不是为我们家不值嘛,当年娶大刘氏下了三百两的聘礼,如今娶小刘氏也是三百两,还有这金钗银钗的,若不是儿子带了两百两银子和这两副金首饰回来,二弟妹不得怎么埋怨呢。”

  说起这个话题,陈礼忠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侧,想要抽根烟斗,谁知摸了个空,这才想起昨儿太高兴落下在正房了,遂转身出门,临行前提醒道:“别说这个了,你去隔壁屋子看看孩子们起了没,若是没起便喊他们起来,慧姐儿和康哥儿这里可别出了岔子。”

  听当家的这么一说,张氏道:“这还用你说,我刚让秀娘去喊了。”说罢从箱笼里取出另一个带锁的匣子,一扭身子坐在妆台前对着铜镜左瞧右瞧,小心地将儿子孝敬的金头面插在发髻上……

  看了又看,笑得合不拢嘴。

  媳妇虽然娶得不好,但儿子向来都是孝顺的,这么一副百多两银子的金头面说买也就买了。已逝的婆婆说得对,老三是要读书考状元的,这娶的高门媳妇只要她能做到面上懂事,对儿子也知冷知热的,家里也就满意了。

  若是真的不想奉养他们二老……那也不碍事,她还有个大儿子呢,秀娘是自己娘家侄女,孝顺得很。

  ******

  刘玉真忙完了厨房的事,在桂枝的服侍下回到了西厢房,刚一回来便看到段嬷嬷站在门口,看着她们俩连忙掀帘朝里头道:“姑爷,姑娘回来了。”

  陈世文在屋内刚换上一件红色锦缎外袍,看着她从外头进来惊讶地问道:“你刚刚去哪儿了?”

  刘玉真望着他,感觉陌生又熟悉,她控制住脚步缓慢走近,低声回道:“妾身去给家里人准备早膳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0页  当前第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6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越之填房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