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庶长子_分节阅读_第5节
小说作者:邈邈一黍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473 KB   上传时间:2019-12-23 20:17:50

  后院的女眷自然不会插手前院的事儿,光是魏蓉出嫁的事情就够忙的了,毕竟是魏家这一辈唯一的女孩,从燕县带过来的嫁妆又如此……寒酸。

  真要是这么干巴巴的把嫁妆送过去,孙氏这个做大伯母的都觉得丢人。

  以前只觉得二弟妹性子不好相处,没想到十多年不见,人还变得吝啬了,尤其还是对亲生女儿这么吝啬。

  孙氏是万般看不上这个弟妹,难怪李家这些年一跌再跌,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是瞧着这正儿八经教养出来的嫡女这般性情,就知道李家日后会如何了。

  自家老爷是这柳州城的父母官,便是为了老爷的面子,她也不能让侄女儿就带着这么点东西嫁到孙家去,到时候流言传不到老二那边,还不是让柳州城内的人看笑话。

  不过这些东西也不能一声不吭的白白拿出去,长房和二房毕竟已经分家多年了,就算是给侄女儿添礼也添不了这么多。

  所以往外拿了多少东西,必须得让老爷和老太太知道才行,没有当冤大头的道理。

  老太太暂且不提,魏大伯倒是没把这点东西放在眼里头,甚至他压根儿就没在意这事儿。

  比起侄女儿,魏家的男儿才是家族兴衰的根本,定哥儿身子骨不好,于科举上不敢强求,两个侄儿,小的那个还是包在襁褓里的娃娃,大的这个,才是他们魏家第三代的领头羊。

  有天分,性子稳,关键是肯下功夫,在柳州城的这段时间,天还没亮便起床读书,听下人说,魏时用完晚膳之后,还要在灯下看将近一个多时辰的书。

  因着这个侄儿,魏大伯这段时间看上去年轻了好几岁,哪有闲心管侄女嫁妆的事儿,有这个功夫他还不如多给大侄子讲几句经文呢。

  “明日蓉姐儿就要出嫁了,我看之后你也别往回赶了,就在柳州城过年吧,以前都是陪着你父母亲过年,今年也陪陪祖母和大伯,而且眼瞅着县试没多长时间了,与其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还不如安下心来在大伯这里学习。”

  魏大伯出言劝道,除夕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时哥儿年纪还小,从来都没离开父母在外边过过年,他也怕孩子心里头不踏实。

  但是这一来一往的折腾人不说,关键是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对于有志于科举的书生而言,最不能浪费的就是时间了。

  更何况时哥儿在柳州城这边,他还能指导一二,回到燕县,且不说二弟的水平如何,就那惫懒的性子,也指望不上。

  魏时哪能不明白自家大伯的好意,他也不想考前这段时间全都把精力折腾到路上,再者,想想去年时在家过年的境遇,他对回家过年还真没什么好期待的。

  事情定下来之后,魏大伯便直接给自家二弟写了封信,道明缘由,不止如此,在信上还直接将大侄子的教导权给夺过来了。

  哪怕县试结束之后,时哥儿也过来柳州城跟着他读书,二弟那边要是有什么不放心,可以把时哥儿姨娘安排过来照顾。

  这么好的苗子,魏家下一代的领头羊,不能在燕县那个地方被耽搁了,还得是到柳州城来,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定哥儿是什么待遇,时哥儿就是什么待遇。

  当然了,倘若达哥儿长大以后也有这个资质,那也是一样的待遇,在这上面他不会有失偏颇的。

  ——

  魏蓉出门那天,是被魏时背到花轿上去的,在外人看来温情脉脉,但姐弟两个对此都没什么感受,不过是走一个过场罢了,彼此都没有把对方当做是亲人。

  最激动的当属魏老太太了,几度落泪,怕老人家情绪太过激动,魏大伯母连大夫都请到府上来了,免得喜事变丧事。

  好在老太太身子骨还是不错的,没出什么事儿。

  连面子情都不剩几分的嫡姐嫁出去了,剩下的跟魏时就更没什么关系了。

  他要做的便是好好读书,争取早日取得功名,才能从家里的泥潭子里挣脱出来,省得这样一直受制于人。

  不得不说,对于魏时而言,在柳州城的生活要远胜于在燕县时,不只是待遇和读书上受到的教导,连心情也是如此。

  最起码他在这里听不到什么闲言碎语,也不必处处压抑着自己性格,甚至有时候还可以跟堂兄去街上逛一逛,不必担心回去晚了没饭吃。

  魏蓉三朝回门的时候,姐弟两个也不过是说了两句场面话而已,甚至都不如魏时同孙行川这个姐夫说的话多。

  同是读书人,单就明年二月份的县试就能说上好久,压根儿就用不着提那些家事,毕竟这两边的关系确实是有些尴尬。

  庶子和嫡女多见的很,但是关系处成这样的实在不多,大婚短短三日,已经足以让孙行川对新婚妻子有所了解了。

  简单概括就是两个字——拧巴。

  孙行川资质平平,但绝对不是一个偏执的人,相反在同龄人里显得有些圆滑,好像天生就少了些少年意气,沈甚少同他人起冲突。

  他的新婚妻子则是跟他恰恰相反,短短三日的功夫,先是跟他房中的丫鬟处的不愉快,在父母和妹妹那里也没能落下什么好印象。

  也不能说是她是故意得罪人,而是得罪人不自知,甚至是言行举止都不太讨喜。

  好端端的一句话,从旁人嘴巴里说出来还有可能是句好话,从自个儿新婚妻子嘴里说出来,怎么听怎么不对味儿,神情加上语气,哪哪都不对劲。

  天知道他这三日是怎么过来的,本来他对这个妻子的期望值确实不高,早在订婚之前家里人就去燕县打听过,相貌普通,也没有传出来什么才名。

  不过这门婚事原本就是奔着人家的家世去的,而不是奔着这个人,都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媳,倘若魏蓉是个样样拔尖儿的,压根就不会用来低嫁。

  所以孙行川也算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知道自家妻子不是个貌美的,各方面也都不算突出,但只就家世这一点,便足够了。

  只是没成想相处下来才知道,这性格真的是……一言难尽。

  但如今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孙行川只能把利益最大化,魏家长房是必须要结交的,毕竟人家是这柳州城的父母官,他们一家老小都在人家手底下生活。

  魏家二房最值得交好的不是他的岳父,而是李家出身的岳母,其次便是妻子的这个庶弟了。

  嫡出的幼子实在太过年幼,能不能长成还两说呢,更遑论日后的成就,但是这个庶弟就不一样了,年龄上的优势是一回事儿,更重要的是颇得魏知州看重。

  这也是他最近才得到的消息,据说是学问不错,准备参加明年二月份的县试,而且是十拿九稳,在这个年纪算得上是出色了。

  魏蓉回门这顿饭吃的相当不爽,跟自己最亲最近的母亲还在燕县呆着呢,她压根就见不着,夫君却是跟他最瞧不上的大弟聊得畅快。

  明明来之前她都说了,同这个弟弟没什么交情,无需太费心思,这人怎么就不听呢。

  大弟也是奸猾,难怪这么讨大伯喜欢,就这打蛇随棍上的本事,什么人讨好不了,连夫君都受他迷惑。

  魏蓉不想承认,除了这讨好人的本事之外,大弟这副皮囊也很能唬人。

  魏时可不知道嫡姐心中所想,否则的话,大概能笑喷了去。

  古人早熟,十四五岁便可以成婚,在接人待物上的进步也更快,只有几岁的小娃娃,才会信奉‘喜欢就搭理,不喜欢就不搭理’。

  哪怕相看两相厌,见了面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换句话说,该给的尊重也是要给的,说几句场面话,装装样子、充充门面也算是一种尊重,总要好过无视。

  毕竟他们又不是什么生死仇敌,尽管有些利益冲突,也没必要处的跟仇人似的。

  这也是魏时对嫡母和嫡姐最无奈的地方,他既没有觊觎家产,也没有出手害过哪个人,甚至就他现在这个年纪,在后宅里头,压根儿就不可能造成什么威胁,何至于对他如此呢。

  但是魏时也庆幸,嫡母没有对他下狠手,既没有出手要了他的命,也没有阻断他去读书、去考科举,日子虽然不好过,但有希望在,有挣脱开的可能。

第8章

  柳州城的大年夜要比燕城热闹的多,烟花绚丽夺目,爆竹声阵阵响起,魏府里面也是热闹的很。

  魏时难得一整天都没有翻书本,先是跟着堂兄里外忙活,之后又跟着大伯他们祭祖,除夕还要守岁。

  老太太年纪大了,作息一向有规律,熬不了夜,哪怕除夕这样的大日子也是一样,早早的便去睡了。

  堂兄则是因为身子骨不好,生来便体弱,须得好好保养,向来也是不守岁的。

  所以往年长房这边陪着魏大伯守岁的,除了自个儿的夫人之外,后来又多了个儿媳妇,只不过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魏大伯都深觉说不到一块儿去。

  他平日里跟人聊天儿除了官场上的事儿,就是书本上的事儿,这两样哪一个都不适合跟自家夫人聊,跟儿媳妇那就更不合适了,原就是应该避嫌的关系,有的聊都不能聊太久,更何况压根儿就没得聊。

  所以这几年,基本上每年的除夕夜魏大伯都是干熬着,一盏又一盏的茶水喝进肚子里去,嘴皮子也就在喝水的时候才能动一动,相当之无聊。

  好在今年情况不一样了,有大侄子陪着,为人处事可以教一教,书本上的知识可以串一串,考试时的禁忌可以讲一讲,便是官场上面的忌讳也可以提前说一说。

  总之能聊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别说是一整个夜晚,就是给他放一个月的假,那也是说不完的。

  魏大伯母看着自家老爷喝了比以往更多的茶,嘴皮子就没闲着过,不光她跟儿媳妇是倾听者的角色,就是大侄子也没说几句话。

  基本上都是自家老爷在说,大侄子不是点头,就是沉思,偶尔的时候才会提出几句疑问来。

  看得出来,今儿这个除夕夜,老爷是真的高兴,她倒是希望这个侄子能多在这边待一待,不光是老爷高兴,自家儿子也多了个伴儿。

  因着魏时二月份就要考试了,所以除了大年初一那一天,魏大伯带着见了族人之外,其他时候都是自个在院子里读书,过了初六,才正式启程去老家。

  之前从燕县带过来的护卫和下人,一部分是魏蓉的陪嫁,跟着进了孙府,还有一部分就回燕县去了,剩下的寥寥无几。

  如今带到老家方山县去了这些下人,都是大伯亲自安排的,其中有两个还是曾将陪着堂兄参加过县试的,在这些事情上都有经验。

  就连方山县那边的事儿,大伯都已经给安排好了。

  要知道科举是整个国家的大事儿,容不得滥竽充数,所以在最早报考的时候,身份上的审核还是相当严格的,所有的考生必须回原籍参加考试,很大一方面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而且在报考的时候还要提供互结和具结,前者需要五考生互相保单,一人作弊,五人连坐,所以对互结者的选择是相当慎重的,万一碰上个作弊的,自己的题目答的再好那也没用了。

  后者则是请本县的禀生做保,保证考生不冒名顶替籍贯,提供的身份信息全部正确,不是替身,不是假名,身家清白,自身也没有案底在身。

  这些如果不是大伯出面帮忙的话,全都是要魏时自己去当地请人,所耗费的时间暂且不提,关键就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或是与人互结的时候找错了对象,被人连累作废成绩。

  这些不是不可能,方山县虽说是魏时的原籍,可他压根就没去过那里,跟魏家的族人更是从未见过面。

  他爹那边别说是找个人出面帮忙了,就是书信都没交代一份,完全让他这个儿子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自生自灭’,这份‘信任’也是够了。

  魏时本来都已经做好了出银子、担风险的打算,到了柳州城,才峰回路转,有大伯帮忙,自然是可靠,也能节省下来更多的时间复习功课。

  恩恩怨怨,魏时全都在心里的小本本上记着呢,他不是圣人,更不做白眼狼。

  住的是大伯的院子,做饭的厨子也是从大伯那里带过来的,报名的事情更是从头到尾都已经安排好了,魏时要做的不过是出面见几个人,在一同去县署礼房报名。

  县试总共考五场,每场一天,每天都需要起个大早。

  魏时住的地方离考舍很近,走路过去也就是半炷香的功夫,饶是如此,也是大半夜里就得起床。

  考试外面有衙役维持秩序,考生排成两条长队,约有几百人,再加上陪考的人群,还是相当浩大的。

  魏时自个儿提着考篮,排的位置不前不后,差不多在中间,里面除了笔墨纸砚和考试证件之外,还有食物,毕竟要在里面待一天呢,哪怕是吃了饭过来的,在考试里边儿也得吃一顿。

  天儿这么冷,魏时可不敢带馒头、包子一类的东西,半天的功夫在考舍里边就得冻得梆梆硬了。

  魏时带的是含水量极少的糕点和肉干,全部都是这几日新做出来的,味道不错,也很能够果腹,关键是不会被冻成硬疙瘩,冬日里吃冰疙瘩,这可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本来考舍里边就冷,四处漏风,也没有什么取暖设施,考生们大都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会冻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把冻成硬疙瘩的馒头吃进肚子里去,嘴和胃都受罪。

  在进入考舍之前,由门口的两个衙役负责检查,跟后世的标准一样,无非就是两个内容,一是核实身份,不允许替考,二则是不允许作弊,检查全身看有没有带小抄的。

  跟后世比起来,现在的检查方法就颇为……简单粗暴了。

  核实身份,一是看考生自带的文书,也就是所谓的考试证件,后世称之为准考证,二就是衙役手里头的简易画像,是真的相当惬意。

  本身古代画画追求的就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哪怕是用来校验身份的画像,也没有办法特别的写实,不过具体的相貌特征还是有的,脸上有没有皱纹,有没有痣,在哪个地方,大致的五官,还是能够看出不来的。

  至于身高几许,年龄几何,那就全是文字描述了。

  核实完身份之后,就要检查带没带小抄了,要么说古代没有人权呢,士农工商,读书人是最金贵的了,而所有要参加科举的读书人,都要经历这么一遭——脱衣检查。

  春寒料峭,把全身的衣服都脱掉,冻的人全身发抖,衙役倒是不慌不忙,一个人负责检查衣物,看有没有夹带的小抄,另一个人则是负责检查考生全身,头发里有没有纸条,鼻腔和耳朵里有没有塞东西,嘴巴里有没有藏东西。

  哪怕活了两辈子,魏时这会儿脸红成了大西红柿,一是冻的,二是羞的。

  一想到接下来还有四天要被这样检查,县试这五场考试过后,还有院试,还有府试……

  魏时真的是想哭的心都有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1页  当前第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1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庶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