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_分节阅读_第80节
小说作者:人生若初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64 KB   上传时间:2019-09-03 22:02:02

  若是论家世的话,其实李家更胜一筹,娶了李小姐等于有了李家的人脉,若论容貌的话,自然是孙小姐更加出色,相比起来严小姐可不显眼。

  不过既然弟子下定了决心,顾行之也没有说服他改变主意的意思,毕竟严家真要挑错也挑不出什么来,不过他还得回去问问母亲,这位严小姐平日里为人如何,若是为人不行的话,就算弟子喜欢他也会反对。

第149章 政令

  赵九福忙着自己的婚姻大事的时候,疫病防治的圣旨却已经一层层的传递下去了,因为古代通信不变,京城附近人人皆知的时候,偏远地区的百姓却还闻所未闻。

  陈家村已经不算特别偏僻的地方了,但新亭府距离京城原本就远,再从新亭府一层层往下到戴河镇也需时间,一直到过了年快出正月的时候,消息才彻底传到。

  戴河镇知县显然十分重视,此次不但将皇榜贴在了衙门之外,甚至还让衙役护送一个个禀生游走戴河镇下头的村庄,务必要把圣旨传达到位。

  就如赵九福猜测的那般,读书人最底层的禀生听说是陛下的嘱托,一个个不用银子也兴奋不已,为了差事差点没有争抢起来。

  最后没有发生争抢,当然不是他们觉得这事儿不值得,而是戴河镇下头的村庄不少,禀生却不多,分开走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走完。

  在这些禀生来之前,消息灵通的村子其实已经知道一个大概了,陈家村就是如此,自从赵九福出息之后,他们村读书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在县城读书的孩子自然会把消息带回来。

  老赵家也是戴河镇第一批知道消息的人,他们的消息却不是从衙门知道的,而是赵九福随信送过来的,虽说古代通信不便利,但赵九福毕竟是官,走驿站送信也不费什么。

  只是距离太远,赵九福一般一个月才送一封信,到了陈家村这边,老赵头却得两三个月才收到一封信,有时候还是一次收到两封。

  年前赵九福寄回家的信分外的厚实,老赵头识字不多,就把赵顺安叫了过来给自己念信,不得不说赵家这么多的孩子,跟赵九福年岁相仿的几个都不是读书的料,如今都已经娶妻生子断了读书的念头,但后头出生的几个孩子却都不错。

  其中读书读的最好的,自然就是赵老四家的赵顺安了,大约是温柔私底下天天教导,这孩子虽然只有七岁,看着倒是有当年赵九福的影子在,聪明懂事的很。

  等赵顺安念出信里头的东西,老赵头倒是坐不住了,忍不住说道:“阿福给圣上拟旨了?那圣旨还会下达到各个府县,那咱们岂不是也能看到。”

  赵顺安又细细看了一遍信,才点头说道:“爷爷,小叔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只是旨意层层传达比较慢,所以小叔的信才先到了。”

  老赵头一下子高兴起来,咧嘴说道:“咱阿福真是越来越出息了,哎,我得去祭祖,让祖先们也高兴高兴。”

  旁边的老陈氏翻了个白眼,提醒道:“你可别乱显摆,免得别人说儿子不稳重。”

  老赵头一听,又打消了临时祭祖的心思,其实这一年来他们家祭祖的次数已经很多了,知道赵九福中状元的时候祭祖了,后来知道他进了翰林院也祭祖了,现在都得第三次了。

  “对对对,还是等圣旨到了再说。”老赵头打消了祭祖的心思,但心里头却总惦记着这事儿,他口中交代赵顺安谁都别提,实际上却盼着朝廷早点派人来说。

  旁人见他总是在村口转悠不明所以,还以为他是来看刚刚造起来的状元牌坊的,每次都不免拉着他说说话,夸一夸远在京城的赵九福。

  人人都羡慕老赵家,不提赵九福,且看老赵头和老陈氏老俩口吧,原本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如今儿子中了状元郎反倒是越活越年轻了。

  他们不知道那是长寿丹的作用,都以为老赵家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这都快六十的老俩口了,看着比人家五十岁的都年轻。

  老赵头等得心急如焚,却也居然能按住心思没有透露,就连家里头儿子也没告诉,生怕自己言多必失给远在京城的儿子带来麻烦。

  实际上赵九福会把事情写到信里头,一边固然是想让亲爹亲娘高兴高兴,另一边也是因为这事情传出去也不打紧,毕竟京城早就已经张贴出来了。

  但老赵头不知道,可怜他一腔慈父之心,到底是全心全意的为赵九福着想。

  这一等就是几个月,一直到年关来临,老赵头和老陈氏过了第二个赵九福不在家的年,老赵头才终于看见了衙门来的人。

  这一年赵九福虽然不在家,但老赵家却比以前更加热闹,家里头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且不提,就是上门来拜访的人也络绎不绝。

  在戴河镇这般的小地方,状元郎可不就是大大出名,以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家,也总想着上门走动走动,不求能得到什么人情,能沾点喜气也是好的。

  来的人太多,老赵头是家里头最年长的人,自然也没办法天天去村门口守着了,幸亏戴河镇知县也知道赵家,甚至他都亲自过来送过喜报,出发之前特意嘱咐过那些衙役。

  衙役进了陈家村并未直接让禀生宣读,反倒是先来老赵家上门拜访。

  这几年老赵家可没少招待衙门的人,当初县太爷都亲自来过,这会儿看见衙役也不跟以前似的谨慎,招待起来熟门熟路。

  只是跟着衙役一块儿过来的禀生倒是让他们十分惊讶,尤其是这位一进门便笑称赵家老太爷,口口声声都说是赵九福的同窗。

  老赵头也算是历练出来了,一问名姓并未听过便知道这位就算是同窗,也是跟儿子不熟悉的那种,不过脸上却还是客客气气。

  那禀生客套完了,才开口说道:“外头天冷,两位差大哥,不如我们去请了村人过来赵家,就在院子里头宣读圣旨,如何?”

  衙役见老赵头没有反应,才麻利的去通知了,很快陈家村的人都出现在老赵家,也幸亏老赵家的院子不小,站的站蹲的蹲,总算是能勉强装下,只是连远门都关不上了。

  禀生假装参拜皇帝之后,才开始念圣旨,说是甚至,其实不如说是一张加长的皇榜,白话文唯一的坏处大约是废话太多,以至于写出来的纸张都不够。

  不过白话文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禀生一句句的读出来,下头的人显然大部分都听懂了,老赵头更是激动的红光满面,这可是他儿子亲自写的。

  圣旨之下原本就干净的陈家村变得越发的干净且不提,老赵头却是走路生风,恨不得高唱三声,除了儿子不在身边不能得见,再也没有半点不好了。

  谁知几日之后,驿站的人又专程走了一趟老赵家,又送来一封赵九福的信件。

  老赵头一收下就皱了皱眉头,暗道是不是儿子那边出了什么事情,不然怎么两封信靠得这么近,这么一想老头儿就慌了,火急火燎的走到隔壁叫唤人。

  赵老四正巧也在家,看着他爹娘慌乱的样子也担心起来,反倒是温柔冷静说道:“爹,娘,先别急,我来看看信里头写了什么。”

  这个时候赵顺安还在外头读书,温柔不避嫌地接过信打开一看,这一看却是笑了起来:“爹娘,是好事儿,阿福的老师帮他相中了一位姑娘。”

  “什么,这,这可是真的?”反应最大的是老陈氏,赵九福远在京城,年纪越大她心里头就越是操心儿子的婚姻大事,好几次都憋不住在信里头催促。

  温柔点了点头,这才从头至尾把信读了一遍,赵九福对女方的情况并未隐瞒,反倒是说得十分仔细,只是言语之中带着几分爱慕和满意。

  “正三品大员的嫡长女,这,这好高的门第。”老陈氏先是欢喜,随即又有几分忧虑,皱眉说道,“顾先生看好的女子,自然是好的,只是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嫌弃咱家。”

  温柔却笑着说道:“娘,若嫌弃咱家的话又怎么会提出议亲,只是看阿福信里头的意思,是希望爹娘二人能够上京主持婚事。”

  定亲有顾行之在,左右不算是太过于失礼,但成亲大事若是父母双亲都不在的话,却是有些不大好,赵九福知道亲爹亲娘对身体还不错,才会有此提议。

  温柔一说,老赵头和老陈氏对视一眼,双方眼中都有一些心动,毕竟这是他们最为疼爱,最有出息的孩子,如今却已经一年多未见,不说婚姻大事,他们原本就想念的很。

  老陈氏犹豫了一下,就立刻说道:“是该去,总不能让那严家觉得咱们赵家怠慢人,再者阿福就一个人在京城,身边虽有他老师和青竹在,但总不能连婚宴都让他们来操办吧。”

  老赵头已经开始盘算起时间来:“之前老四陪着阿福去京城,差不多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咱们现在动身的话二月份就能到了,到时候上门提亲也来得及。”

  温柔微微一笑,在旁边说道:“爹娘自己上路我们哪能放心,不如让老四陪着你们一道儿去吧,他走过一趟,好歹算是熟门熟路。”

  老陈氏一听也是心动,但看了一眼媳妇,却说道:“不如你跟顺安也一道儿去,顺安读书好,还能让他小叔多教一教。”

  温柔眼中闪过一丝黯然,却很快说道:“这哪儿成,我跟顺安都走了的话,家里头岂不是空了,再者孩子年纪小,也怕路上生病。”

  不等老陈氏再劝,温柔继续说道:“左右都在一个村里,几位哥哥嫂嫂也都在,再说了,如今陈家村还有谁家敢欺负咱们赵家,这边可安全的很。”

  老陈氏一琢磨也对,她有些坐不住了,起身说道:“老四,今天叫上你几个哥哥过来吃饭,咱们再商量商量怎么上京,阿柔,你也再想想。”

  等两位老人一走,赵老四有心说什么,温柔却已经笑着说道:“四郎,我喜欢陈家村的生活,并不想要离开这里,你放心吧,我会在家等你回来。”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赵老四并未多劝,明明他很舍不得离开妻子,出门的时候却没有要求她的陪同,相比起来反倒是其他几家有些波动。

  尤其是邓氏竟然打算带着两个待嫁才女儿一块儿上京,直接被老陈氏冷着脸骂了回去,打量谁不知道他的心思,完全是不知所谓。

第150章 乡下人进城

  一旦决定进京之后,老赵头和老陈氏都是迫不及待的想上路,毕竟他们都一年没见到自家的宝贝儿子了,不说赵九福的婚事,老俩口原本就想念的很。

  只是光老俩口进京显然是不行的,儿子媳妇肯定放心不下,若是老俩口在半路上出了什么事情,那岂不是好事变坏事儿了。

  不过既然是赵九福的婚姻大事,此次上京老赵头和老陈氏必定会多留一段时间,一直到婚礼结束才会回来,他们心里头也想着若是家里人能去的话,多去几个人参加婚礼也是好事。

  毕竟老赵家人少的话,到时候新郎家里连个招待的人都没有,难道这事儿还得顾家帮忙不成,老陈氏琢磨了一会儿,便问了问谁愿意一块儿去。

  本来温柔倒是最合适的人选,她跟赵老四一块儿走的话相互间也有个照应,但温柔既然不乐意,老陈氏也不想逼着,毕竟四儿媳妇脸上不好,不乐意出远门也可以理解。

  老三家的倒是想去,但老陈氏却看不上邓氏,觉得她去了反倒是添乱,直接给驳回去了,私底下却只跟老三说得明白。

  老赵家关起门来商量了几日,最后还是决定由赵老大小陈氏一块儿去,另外带上老三家的赵顺昌,除此之外其余人都不带了。

  赵老大小陈氏是家中的长子长媳,在古代等于是半个爹娘,老二家的原本也合适,但赵老二主动提出来说不用考虑他们,毕竟铺子关门的话对生意不大好,而赵牡丹已经定了亲,出嫁的时间不远了,这会儿他们做爹娘的肯定是不能走。

  带上赵顺昌纯粹是安赵老三的心,毕竟之前邓氏提出来跟去京城,老陈氏满口就骂了回去,虽说儿子是亲儿子,脑子也拎得清,但老陈氏显然不想让三儿子心寒。

  再者,赵顺昌读书不怎么行,但脑子灵活,也有颜色,读了几年书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倒是跟学堂里头的学生都交上了朋友。

  赵顺昌比赵九福还大了两岁,但这两年邓氏挑花了眼,竟然一直没给儿子定亲,老陈氏直接把人带走心里头其实也有几分心思的。

  商定了出发的人,随后老赵家就紧锣密鼓的张罗出门了,信件早就已经送了出去,老赵头老陈氏竟是一天都舍不得耽误。

  行路难,通讯不变,赵九福接到家里头的信件已经是一个月后,算算时间家里人坐船的话怕也快到京城了。

  虽说给爹娘用过长寿丹,但赵九福还是担心他们一路走来会不会生病,两人的年纪毕竟大了,这么大老远的过来不能让人放心。

  他每日当差走不开,不得已只得让青竹雇车去码头那块等着,左右他自己也能赶车,不愁去衙门的事情。

  也幸亏后来赵九福又买了两个人,据说是主家败落才不得已转卖的一对夫妻,看着大约五十出头的样子,但实际上才四十岁左右。

  这夫妻俩一个能包揽了家里头的粗活累活,一个能把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净利落,煮饭也味道不错,人看着木讷一些,但却老实本分。

  于是家里头就又多了两人,有他们在青竹才能分身出去守着码头,不然的话赵九福的吃饭都成问题,说不得还得拜托顾家帮忙。

  青竹也算是历练出来了,当年刚来赵家的时候他可是什么都不会,现在不说十项全能吧,至少仆从需要会的事情他都会了。

  如今他雇车等在码头,这边虽然人多却也处理的井井有条,只是他雇来的人不认识赵家人,青竹还得每天自己在码头守着,没几天就晒黑了一圈。

  又过了几日,赵九福都开始担心是不是路上出了什么事情了,恨不得自己请假飞过去看着,青竹才终于在码头上看见了赵家人。

  他第一眼看见的是赵老四,连忙跳起来喊道:“四爷,这儿,我在这儿。”

  赵老四也总算是看到了青竹,当下笑着喊道:“青竹,嗨,你等着,我接了爹娘就下来。”

  说完赵老四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儿才带着赵家其余人一块儿过来了,原来他就猜到以赵九福的性格肯定派人在码头等着,这才自己先出来探一探。

  青竹麻利的喊了人,又让身后的车夫们帮忙搬动行礼,实际上赵家人带来的东西可真不少,老陈氏琢磨着孩子喜欢吃自己做的咸菜蜜饯,光是这两样就带了好几个坛子。

  幸好赵九福有所考虑,他可是老陈氏身边长大的,自然知道亲娘的心思,特意让青竹多雇了两辆车,这才总算是把所有东西都装下了。

  等上了车,老赵头忍不住埋怨老伴儿:“你说你,蜜饯也就算了,怎么咸菜还带,这不是别人看笑话吗。”

  老陈氏却振振有词的说道:“咸菜怎么了,阿福就喜欢吃我自己做的咸菜,说比外头的都有味儿,下饭,一年不见,儿子说不定都瘦了。”

  老赵头老陈氏赵老四一辆车,赵老大夫妻和赵顺昌是另外一辆车,青竹就坐在前一辆车的车架子上,听见这话就笑着说道:“还是老太太考虑的周到,老爷可想那一口了。”

  老陈氏一听果然高兴,又说道:“青竹,你这么快就改口了?”

  青竹解释了一句:“少爷都当官了,马上就得娶少奶奶了,可不就得改口。”

  老陈氏一听更加高兴,笑着说道:“对对对,很快阿福就有新娘子了,将来生了孩子才是少爷,他可不就是得当老爷了。”

  虽说已经近在咫尺,老赵头还是忍不住问道:“青竹,你可知道阿福未来的……”

  话音未落,老陈氏拧了一把他的胳膊,说道:“等见了阿福再问,这话你让青竹怎么说?”

  青竹嘿嘿一笑,说道:“老太爷,老太太,四爷,你们靠着歇一会儿,一眨眼的功夫京城就到了,老爷今天不是休沐,不过等咱们到他恐怕也快到家了。”

  话虽如此,但此时此刻的老夫妻俩哪里睡得着,赵老四也知道爹娘的心思,索性打开窗子让他们看外头的风景,免得他们总是念叨赵九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8页  当前第8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0/1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