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_分节阅读_第63节
小说作者:罗青梅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535 KB   上传时间:2017-06-09 23:45:48

  二来,瑶江县以往的进士老爷们,几乎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假如李南宣果真能考中前三名,怎么说也得有四十好几了,那时候他肯定已经儿女成群,连孙子、孙女都能满地跑了,就算他要认祖归宗,也不会真的把一大家子全带走,怎么着也得给自家留下一两个儿孙吧?

  三来,退一万步说,假若李南宣果真如张氏如愿,考中前三,那可是响当当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啊!连知县老爷都得好好奉承的人,日后必定前途无量。到时候只要他不忘李家对他的养育之恩,肯提携一下李家,足够李子恒和李绮节受益一辈子,不管他认不认祖归宗,李家还不是占到好处了?拦着不让他认祖归宗,白白得罪一个前途无量的大老爷,不是自找死路吗?

  所以,李家人对李南宣考中前三之事不抱任何希望,但李南宣真的考中了,他们也会替李南宣高兴,毕竟他的辛苦和投入,他们全部看在眼里。

  如果李南宣能够在读书之余,适当地放松一下自己,李大伯和周氏会更满意。

  于是在张氏又一次对李南宣施压过后,眼看着好不容易露了几回笑脸的李南宣再度回到以前那种麻木枯槁的状态,周氏忽然突发奇想,要李南宣放下书本,和她一起张罗李绮节的出嫁事宜。

  “官人和我年纪大了,能照管你们到几时呢?你们兄弟姊妹几个,唇齿相依,只有互相扶持、守望相助,才不会被外人欺负。三娘是咱们家头一个出嫁的,后头还有四娘和五娘,你虽是男伢,不管里头的事,也得跟着看看章程,心里有个大致的谱儿,以后外头遇到麻烦才不会慌手慌脚。九郎那边没有兄弟妯娌,三娘出阁以后,只有小夫妻俩两个过日子,省心是省心,可一旦碰上什么难事,连个帮手都没有,到头来,凡事还是要倚仗你和大郎这两个娘家兄弟。”

  周氏一点都不见外,既要把李南宣当儿子养,就不能一味宠着他,更不能把他当成玻璃人一样捧着,得让他懂得自己该尽的责任,让他一点一点融入李家,有了市井生活气,他才不会被张氏教成一个麻木的泥人。

  周氏一席话说完,看李南宣神色如常,脸上并没有抗拒之色,松了口气,“三娘出门的时候,你和大郎都得去送亲,我和你娘说了,她也乐意让你去呢。”

  李大伯和周氏把李南宣视如己出,允许他私下里继续为生父服丧,还允诺将来不拦阻他认祖归宗,张氏心里十分感激,这件事,怎么说都是他们母子占尽便宜。这份大恩,无以为报,张氏虽然固执,也盼着能回报李家的恩德,自然不会阻止李南宣和李子恒等人亲近,何况是嫁娶这样的大事,李南宣作为李家长房之子,当然不能推托。

  等事情定下之后,家里的婆子丫头奔走相告:“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三少爷竟然丢下书本,摸起算盘来啦!”

  有几个想得深远的,偷偷找到正忙着给花庆福写回信的李绮节:“三娘,大少爷什么时候回来?太太已经着手让三少爷帮忙记账啦,大郎再不回来,家里还有他的位子吗?”

  李绮节:……

  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李家,也有面临兄弟相争的一天。

☆、第90章 九十

  丫头们实在是杞人忧天, 李大伯和李乙当年分产不分家, 早就把两房的家产田地交割清楚, 公账上的出入也一笔一笔记得明白,每个季度都会交由账房审计登帐。李子恒和李南宣一个是二房嫡子,一个是长房嗣子, 各自能继承的田地、铺子界限分明, 没有发生矛盾冲突的可能。

  至于李大伯和李乙的私产和存银, 自然是家中兄弟姊妹平分。李绮节即将出阁, 她的那一份已经单独划出来了,剩下的都是分开记账的, 人人都有, 谁也不用去觊觎另外一个人的。贪心不足, 只会招来李大伯夫妻和李乙的厌恶。

  不得不说李大伯和李乙深谋远虑, 在各自成家时便未雨绸缪, 亲兄弟,明算账, 尽量让两家的帐务分开,让子孙辈安安心心继承自家的产业,不至于为了一点钱钞窝里斗。

  而且李南宣清风明月,李子恒大大咧咧,哪一个都不是那种会为一点鸡毛蒜皮和自家人起龌龊的心胸狭小之人。李南宣恪守过继嗣子的本分,不贪心。李子恒一心磨练蹴鞠技艺,更没有争权夺利的意思。

  说到底,李家只是普通人家罢了, 兄弟俩又都未曾娶亲,半大少年,正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年纪,目光早就投向更遥远更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付出全部心血,哪有闲情为了家中一亩三分地闹不和?

  不过等到他们成家立业,各自有了家累,肯定不能像如今这般洒脱利落。再经旁人一挑唆,难说不会暗生心结。

  李绮节写完最后几笔,放下兼毫笔,吹干纸上的墨迹。

  人人都有私心,李大伯和李乙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都免不了会起争执摩擦,李昭节和李九冬形影不离,隔三岔五还不是要打一架?李子恒和李南宣并没有血缘关系,论亲疏远近,终归是隔了一层,感情是一天天处出来的,堂兄弟俩认真相处的时日不多,想让他们短时间内亲如兄弟、不分你我,有些异想天开。只要他们俩能和和气气、共同进退,就够了。

  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但有李大伯和周氏看着,李家绝不会有兄弟阋墙的那一天。

  想清楚这点,再听到丫头说不止周氏,李大伯也开始让李南宣接触铺子上的账本,李绮节一点都不惊讶,李南宣早晚都要接管大房的家业,李大伯和周氏对他推心置腹,直接把大半产业的银钱往来透露给他知道,说不定也存了试探他的意思。

  李大伯和周氏已经做了决定,李绮节身为晚辈,不会多嘴。但自家的事,还得由她拿主意。

  李子恒不愿接手家中的生意,任凭李乙如何严厉呵斥,或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始终不肯松口,“家里的铺子我一天都没管过,交到我手上,两眼一摸黑的,说不定没个三两年就败光了。让我做个卖力气的伙计还成,管账的事我实在做不来!”

  他一指李绮节:“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阿爷,你把铺子上的事交给三娘张罗不就成了?她帮伯娘管家,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样样都处理得妥妥贴贴,那几家酒坊她不是管得挺好的嘛?剩下的店铺也让三娘一肩挑了罢,总归是自家人,便宜都是咱们的。”

  李乙只是一个劲儿地叹气,没有说什么。

  李绮节明白,李乙再疼她,也不会把家业交到她手上,能分给她一半的家产,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

  他心里仍旧盼着李子恒能够子承父业。

  可李子恒确实不是管家的那块材料,而且他现在忙得脚不沾地,以后可能会更忙,李家的几间铺子,绊不住他的脚步。

  花庆福在武昌府蛰伏大半年,费尽心思,终于搭上了楚王府的门路。球场那边万事皆备,只欠东风。花庆福的来信上说,下个月就能把楚王世子一行人请到球场观看第一场正式的蹴鞠比赛。李绮节铺排了好几年的计划,到如今才慢慢收网,开始收获果实。

  从建设球场开始,她一直等着这一天,原本可以一蹴而就,但她耐住性子,始终按着原定的步骤慢慢温水煮青蛙,因为她想要的,绝不只是单纯重新让蹴鞠成为瑶江县的一种新式娱乐,而是从上而下,将蹴鞠比赛逐步推广至全国各地。

  此时蹴鞠比赛早已经在上流社会消失匿迹,军队中的士兵不得以蹴鞠为戏,否则会被砍掉手足,蹴鞠艺人只能在戏院酒楼或是青楼楚馆中找到发挥长处的机会,民间百姓喜爱蹴鞠,又能如何?如果不能让权贵阶级对蹴鞠改观,它就永远上不了台面。别的不说,只要官府明令禁止蹴鞠嬉戏,球场就无法再进一步。

  民间的流行审美始终带着时代的烙印,从底层民众的共同审美逐渐影响到上层社会,可能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百年的时间,但从上层社会自上而下改变民间的审美,往往只需要一两年。

  惟有先从掌握权柄的皇族贵戚们下手,才能一劳永逸,迅速打开局面。

  球场迎来了建立以来真正的首次开张,之前的小打小闹全是在为这一天积攒经验。李子恒已经摆脱学徒身份,成为球队的正式一员,不说那些蹴鞠艺人们不愿放他这个好苗子离开,李绮节也不想贸然打乱自己筹谋已久的计划。

  所以李乙想让儿子接班的想法,终究不可能实现。

  也许她可以托花庆福想办法,向李乙推荐一个可靠的掌柜?李子恒委实不愿意接管家中几间小铺子,想让李乙彻底放弃,还需要时日,目前只能先用这种拖延的方法稳住他。

  花庆福办事很利落,李绮节的信送去武昌府没几天,他很快找到几个合适的人选,二话不说,当即让他们立刻打包行李铺盖,到瑶江县领差事,顺便送来一封亲笔回信。

  李绮节看过他的信后,沉默良久,叫宝珠端来火盆,把信笺一把火烧了。

  宝珠神色惴惴:“花相公那头出什么事了?”

  纸张在幽蓝的火焰中化为灰烬。

  李绮节笑着摇了摇头,花庆福的回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是问她能不能出席球场半个月后的开赛仪式,他好为她保留一间二层包厢。楚王世子一行人是微服出行,暗地里的人手已经布置好了,不会刻意限制老百姓出入,届时场中必定热闹非凡。

  花庆福知道她一向喜欢热闹,肯定不想错过一场难得的盛会。

  可惜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她能带着丫头、伴当大大方方在外边行走,是因为年纪还小,长辈们不忍苛责,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她即将出阁嫁人,虽然还没及笄,但在别人眼里,已经算是一个大人了,不能再拿年少轻狂当挡箭牌,必须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别说李乙,就连向来开明的李大伯,只怕都不会乐意看她再到外面去抛头露面。

  而且孙天佑如果知道了,又会怎么想呢?即使他不在意,万一她在球场上被认识的人碰见了,事情传出去,两家的名声都不好听。她从来不把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放在心上,任凭别人怎么讥讽,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自自在在过日子,但也得注意分寸。之前她的种种特立独行,落得一个没心没肺的名声,县里人平时提起她,大多数是笑着叹息一二。但如果尺度没把握好,没心没肺变成没脸没皮,那可就难办了。

  所以,她只能谢过花庆福的好意,和以前一样,仍旧躲在花庆福身后,深藏功与名。

  宝珠不知道李绮节在想什么,但直觉她心里不大痛快,眼珠一转,轻快道:“杨家来人了。”

  故意眨了眨眼睛,想逗她发笑。

  李绮节放下心事,脸上扬起一丝笑容,“不年不节的,他们来做什么?”

  宝珠悄悄松口气,笑嘻嘻道:“来给咱们家送红鸡蛋。”

  周氏在正堂应酬杨家派来报喜的丫头。杨庆娥生了个大胖小子,她的夫家合家欢喜,高大姐亦是乐得合不拢嘴。女儿一进门就为女婿延续烟火,缠绵病榻多年、眼看就要撒手人寰的老太爷看到曾孙出生,心里一高兴,竟然不药自愈,容光焕发,看起来还能多活好几年,更是喜上加喜。现在县里人都说杨庆娥旺夫旺家,高大姐当然高兴。

  不止杨庆娥的夫家要为大孙子办一个盛大的满月酒,杨家这边也要摆酒请客,高大姐亲自下帖子,邀请李大伯和周氏赴宴。

  李绮节到正堂的时候,杨家的丫头已经走了。周氏把杨家的帖子递给她看,“瞧瞧你表婶,愈发像大户人家啦!”

  丫头们忍俊不禁,高大姐不识字,周氏也不识字,两家平时来往,从没有递帖子一说,周氏这不是在夸高大姐,而是讽刺高大姐故意装文雅。

  孙天佑和金氏势如水火,但和杨庆娥、杨天保姐弟俩还算亲近,不知道高大姐会不会给他送请帖,李绮节随手把帖子撂在一边:“咱们家是不是得预备两份贺礼?”

  一份杨家的,一份杨庆娥夫家的,两边都是七拐八拐的亲戚。

  “嗯,你看着办吧。”周氏眉头轻皱,“要我说,杨家再高兴,也得收敛点,到底是外孙呢,现在男方家的人还没定下办酒的日子,他们家已经抢着下帖子了,让男方家怎么想?庆娥的脸往哪儿搁?”

  杨庆娥和杨天保的婚事都是娃娃亲,一个定了一门远亲,一个定了李绮节。后来杨县令发迹,杨家人觉得自家高人一等,高大姐既看不上李绮节,也看不上杨庆娥的未婚夫婿。在她看来,杨庆娥不仅是下嫁,还是非常委屈的下嫁,因此杨家人对岳家的态度有些轻慢。现在杨庆娥为夫家生下长孙,还让老太爷病愈,高大姐自觉女儿是岳家的大功臣,抖得越厉害了。

  “三娘,你要记住,嫁人以后呐,可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男人啊,都好面子,不管你心里怎么想,至少不能在外人跟前落九郎的脸面。”周氏冷笑一声,“庆娥是个好的,可她偏偏摊上这么一个冒冒失失的老娘,还有一个糊涂兄弟,以后迟早要受连累!”

  李绮节听出周氏话里有话,心里一动,暂且没有多问。

  宝钗取来往年的礼单给两人过目,满月酒的贺礼说来说去不过那么几样东西,红糖、鸡蛋、布匹、糯米,加上半边猪肉,几串大鲜鱼,一担担用箩筐盛了,盖上红布头,酒席当天送去杨家就成。

  李绮节想了想,几乎全是补养的吃食,似乎少了些什么,让丫头添上几样针线礼物。

  周氏笑道:“我倒忘了,是得加上。以前你们年纪小,家里送出去的礼都是按着老规矩来办,只管送些实惠的东西,尽是些米啊肉啊的,直接送宝钞的也有呢。现在的规矩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以后你自己当家,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的,照着她们的新规矩来,免得失礼。”

  说到李绮节日后当家的事,屋里的丫头神色各异,忍不住斜眼去看她的表情。

  李绮节似乎没察觉到丫头们的侧目关注,脸色平静,迎着周氏略带促狭的目光,淡笑道:“我晓得。”

  眼睛眨巴眨巴,一脸无辜。周氏原本想逗一逗她,哪想到等了半天,根本没等来大侄女露出害羞或是难为情的样子,反而自己被侄女看得不自在起来了,只得轻咳一声,岔开话题,“今年收的铁莲子比往年少几百斤,价格肯定要涨不少……”

  夜里,趁着李昭节和李九冬在庭院前捉萤火虫,李绮节找曹氏打听,“杨天保那边又生出什么事端了?”

  周氏喜欢八卦,但不会无的放矢,她暗示杨天保以后可能会拖累庆娥表姐,肯定是事出有因。

  曹氏怔了一下,犹豫着不知该不该说,不过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她以前从李绮节这里领了不少赏钱,还真不敢隐瞒,“五少爷酒后无德,和县里几个浪荡公子打架闹事,砸了一家货栈,让人告到衙门去了。”

  李绮节瞠目结舌,就杨天保那绵软性子,竟然也会和人打架斗殴?还闹到县衙去了?

  堂堂一个读书人,被货栈老板告到衙门去,能有什么好名声?

  难怪前一阵子孟娘子和孟十二回乡避暑时,一反常态的待在家里不出门,要在以往,孟娘子恨不能天天显摆他们孟家得了一个好女婿。

☆、第91章 九十一

  “这几棵树得尽快剪枝, 往上长的枝丫全部剪掉,不然年年柿子挂那么高,全喂鸟了。”

  宝钗答应一声,“长工里有几个会剪枝的老师傅, 赶明儿我让他们进来剪枝。”

  李绮节点点头,宝珠举着湿帕子上前,帮她擦净双手, “今年摘的柿子装了五箩筐,都留着送人吗?”

  新院子有几棵柿子树,年头不高,只有双手合握粗细,但却果实累累, 油润的叶片底下, 起码藏了几百上千枚半青不红的柿果, 压得树梢累沉, 枝头一直垂到院墙底下。可惜柿子还没红透呢,先引来一群飞贼,尤其是稻谷收割过后,鸟雀没粮可吃,天天成群结队来新院子光顾几颗柿子树, 短短半个月, 眼看就糟蹋了一小半。

  新院子是李家买的,几颗柿子树自然也是李家的私产。李绮节可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柿子全给鸟雀偷吃了。于是趁着今天日头好,领着丫头和婆子一起摘柿子。半生不熟的摘下来也不要紧, 把柿子埋进装稻谷堆里,闷上十天半月的,就熟透了,吃起来味道绝对不差,只是微微有点涩味而已。

  “把品相好的、熟得差不多的分出来,一半自己吃,一半留出来送人,剩下的送到谷仓去。”

  宝钗皱眉道:“有一半是摔破皮的,放两天就得烂掉。”

  柿子树太小,木梯子架到枝杈上,人踩在上面,只能摘到低矮处的柿子。再高一点地方的果子,基本是用竹竿一个个打下来的,跌到地面时,免不了会刮蹭。而蹭破皮的柿子沤不熟,只能看着它烂掉。

  李绮节一挥手,“晒干了做成柿饼不就得了?”

  秋日晴天多,正是晒柿饼的好时节。

  宝钗踌躇了一下,“以前咱们家没晒过柿饼,都是从南边买的。不晓得能不能成,要是落雨的话,还是会烂掉。”

  宝珠看一眼箩筐里的柿子,半青不熟的,吃不能吃,放又不能放,“总不能拿去喂猪吧?”

  李绮节拍掉落在衣襟前的几片柿子叶,“先晒着吧,能不能成看天气,真落雨谁也没办法。”

  宝钗看她拿定主意要晒柿饼,不再多说,下去安排婆子张罗。反正蹭破皮的柿子放着也只能烂掉,三小姐想怎么处理都不过分,容不得她一个丫头多嘴。

  宝珠蹲下身,在箩筐里扒拉一阵,挑出红得最好的一只,擦干净捧到李绮节跟前,“三娘,以后你就住这间院子吗?”

  新宅院和李宅已经打通了,李绮节让人把李乙、李子恒父子俩留在老宅的行李铺盖全抬到新院子这边,自己也准备搬过来,老宅那边的院子留着由周氏分派。

  李绮节把柿子托在掌心里,不急着吃,慢慢揉捏着,“嗯,咱们是二房么,总不能让大伯他们搬吧?”

  宝珠四处打量一圈,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最后双手一叉腰,“这边屋子窄了点,不过景致比那边的好。”

  李绮节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宝珠说的景致,无非是院子里的几株树,几丛花,和开窗之后能看到的一条浅溪。

  “说到宅子的布置……”宝珠咧嘴一笑,“孙府的景致才是真的好,假山、亭子、水池,什么都有,还修了两个园子呢!随便一间院子,都比咱们家敞亮阔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0页  当前第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3/11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