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_分节阅读_第37节
小说作者:罗青梅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535 KB   上传时间:2017-06-09 23:45:48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章和下一章的部分内容在作者的另一篇文里出现过,那篇文里的设定女主是这篇文的女二金蔷薇,所以挪用了小部分内容,另外女二是友军。

  关于断更,因为上个星期爸妈都生病了,一个人来回照顾,心力交瘁,没有时间还是其次,主要是心里一直悬着,所以实在忙不过来,只能抽一天补齐字数,非常抱歉,接下来会尽快完结。

☆、第52章

  临出发前, 孟家的丫头上门, 看到李家院子里堆得满满当当小山包似的牛车, 笑道:“可是来得不巧。“

  原来,孟春芳正准备邀请李绮节一道去武昌府的弥陀寺上香。

  湖广省道教昌盛,山中多设道观, 佛寺也很常见,虽然寺庙的规模不算宏大, 但巧在殿舍别致,风景幽丽。

  武昌府的几座佛寺都建在长江之畔的山谷之中。唐朝时某位驻守武昌府的官员为讨好国公爷, 在弥陀寺原先的旧址之上,培植园林, 重塑金身,将弥陀寺建造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因殿舍、法堂大多借着山势修建,是以弥陀寺的规格并不宏大开阔,不过白墙乌瓦,花树掩映, 柏木森森,古朴玲珑, 风景极为秀丽,加之寺中解签灵验,因而一年四季都能吸引大批香客。

  弥陀寺香火旺盛,寺中供有几百座罗汉真人。去武昌府游玩的人,多半会去一趟弥陀寺,不为别的, 就为了数一数寺中的罗汉。

  孟春芳上次去武昌府,已经数过罗汉了,这一回是去还愿的。她觉得庙中的解签确实很灵验,这才想邀请李绮节一道去寺中求签。

  去武昌府可以坐船,十分便宜,但弥陀寺建在山谷之中,进出需要走山路。腊月里风雪交加,山路不通,走不得牲畜马匹,唯有扛摔打的山里人才敢冒雪走山路。

  一般人不会选在这个时节去武昌府,孟春芳原本是打算年后春暖花开时节再去的,可孟娘子觉得路越难走,才越显得她虔诚,佛祖也就越会怜悯孟春芳,求的签就越灵,因此执意要上山去。

  李绮节婉拒了孟春芳的邀请,寒冬腊月天,不管裹多少衣裳都冷得瑟瑟发抖,她恨不能从早到晚坐在火盆边取暖,别说是出远门了,就是坐船回李家村,她都嫌麻烦。

  江面上风大,坐在船上,寒风扑面,比外头陡然冷了好几倍。到渡口下船时,李绮节的双手双脚几乎没有知觉了。

  下了船,她没坐牛车,和李乙、李子恒一起走路回李宅,渡口和李家村离得不远,走一走,她还能暖和些。

  一路上碰见不少和李家几口一样在年底回乡的熟人,免不了要寒暄几句。一路走走停停,到李宅门口时,先回家的进宝竟然还未进门,牛车停在门口,老牛哞哞两声,尾巴轻轻甩动,急着进院吃草料。

  李乙皱眉道:“怎么回事?“

  李家门口挨挨挤挤,围了不下数十人,男女老少,妇孺儿郎,把大门口挤得水泄不通,进宝无法,只得跳下牛车,请看热闹的村人们让出一条路。

  招财和官家出门迎客,领着李乙几人进门:“二爷不知,家里来客了,这些人都是来瞧热闹的。“

  宝珠啧啧几声:“哪里的客人?这么大的排场?“

  几人进了院子,进宝还在外头和村人们道扰,让他们为他让出地方来,村人们嘻嘻哈哈,各自退去,牛车终于慢吞吞进了院子。

  等进宝和牛车进了大门,村人门又呼啦一声,重新堵住李家门口。

  刘婆子让丫头们端来热茶火盆,几人不及问其他,先脱下鞋袜,换上暖和的棉鞋,围坐在火盆旁取暖。

  周氏在里头陪客,李大伯提着一只带手柄的小手炉,走出来道:“可回来了,路上没冻着吧?“

  一巴掌拍在李子恒肩膀上,“大郎晒黑了。“

  又细细端详李绮节,笑道:“三娘长高了好些,像个大姑娘了。“

  李乙道:“谁在里头?“

  李大伯嗐了一声,朝外边指了指:“张家的大少奶奶和他家那个小闺女。“

  李绮节恍然大悟:难怪村里的人都挤在李家门口,原来是等着看张桂花。

  张桂花是张老太爷的掌上明珠,十几年从未踏出过张家一步。对于张桂花的相貌,村里的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她貌若天仙,也有人说她是无盐女。不管外人如何揣测窥探,张老太爷始终风雨不动,不许小女儿出门。

  如今张桂花竟然来李家做客,村里人自然蜂拥而至,等着一睹张家小娘子的风采。

  曹氏听说李乙几人归家,从正房出来,找到宝珠:“二爷回来可有带滴稣鲍螺?“

  宝珠摇摇头,花庆福为李绮节张罗球场那边的铺子,忙得脚不沾地,花娘子也得跟着打下手,没来得及拣鲍螺。

  曹氏哼道:“张大少奶奶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嫌咱们家的茶点太粗呢!“

  李绮节在一旁听见,放下茶碗:“这有什么,做几个鸡蛋糕便是了。“

  曹氏:“鸡蛋糕?“

  李绮节道:“宝珠会做。“

  材料不齐全,没有法子做那些花样百出的巧克力蛋糕,但打发奶油、蒸几个简易蛋糕还是很容易的。李绮节笨手笨脚的,就会蒸几个简易蛋糕糊弄人,就是太过浪费,宝珠跟着她学蒸糕点的时候,一直念叨着罪过可惜。

  宝珠一拍手:“我跟着三娘学的新鲜玩意儿,县里人都没见过,张大少奶奶肯定也没吃过,就做这个!“

  曹氏连忙拉着宝珠去灶房忙活。

  不一会儿,刘婆子拉着李昭节和李九冬来给李乙见礼。

  不知是不是几个月不见的原因,李绮节觉得姐妹俩好像长高了一大截。

  李昭节和李九冬怯怯地向李绮节问好,姐妹俩怕周氏,连带着也怕李绮节,加上一段时间不见,生疏了许多。

  李绮节把姐妹俩抱到火盆边的罗汉床上,陪着她们玩了会儿翻花绳,看两人兴致缺缺,又让进宝取来行李里的棋盘,和两人一起玩双陆。

  双陆棋本来是最热闹的,李昭节和李九冬很快玩得揎拳掳袖,在罗汉床上蹦来跳去,但李绮节硬是玩得哈欠连连,正是昏昏欲睡的时候,忽然听得外头一阵纷杂的脚步声,丫头们簇拥着张大少奶奶和一个身量高挑的小娘子走出正房。

  张大少奶奶仍是娇小玲珑,粉光脂艳,头梳狄髻,满头珠翠,一身绫罗,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柔弱无骨。

  她身旁的小娘子年岁不大,但已经比张大少奶奶高出一个头,削肩细腰,眉眼秀丽,身着丁香色缠枝四季花卉宁绸袄,梅红春罗裙,行走间裙幅皱褶流动似波动的水纹,色泽艳丽,仿若盛开的红梅。

  张桂花名叫桂花,人却不似桂花,更像落雪时节绽放在枯枝上的一簇老梅,冷而艳。

  周氏拉着张桂花的手,亲亲热热地说着什么,显然十分爱重张桂花。

  李大伯、李乙和李子恒在隔间说话,李绮节带着李昭节和李九冬迎上前,送张大少奶奶出门。

  张大少奶奶见了李绮节,立刻笑得合不拢嘴,“三娘回来了?哪日闲了,来我们家坐坐。“

  笑了笑,忽然道:“才刚吃的点心,在别处没见过,是南边传过来的?“

  周氏连忙给李绮节使眼色。

  李绮节意会,含笑道:“难得大嫂子喜欢,是宝珠自己鼓捣出来的。“

  当着一屋子丫头,张大少奶奶不好追问,只得作罢。

  周氏和张大少奶奶给李绮节和张桂花序过年齿,发现张桂花年长李绮节几个月,当下便让两人改口。

  李绮节笑盈盈道:“张姐姐。“

  张桂花眼帘微抬,冷冷地瞥了李绮节一眼,淡淡道:“李妹妹。“

  如果不是周氏在一旁看着,李绮节真想打个哆嗦,屋外北风呼啸,冷得人牙齿打颤,张桂花的眼神,比外头的北风还冷!

  等张大少奶奶领着小姑子告辞离去,李绮节问周氏道:“张姐姐比我大几个月,怎么取名叫桂花?“

  李家几个小娘子的名字是按着四季节气取的,李昭节生在春天,便取名昭节,李九冬是冬天落草的,所以叫九冬。李家另外一支的小娘子,刚好是夏天的生辰,叫朱律。至于李绮节的名字,顾名思义,绮节是七夕的别称,她的生辰是七月初七。

  张桂花比李绮节大上好几个月,生辰在寒冬,按理不该叫桂花的。

  周氏笑道:“咱们这的金桂一年才开一次,桂花出生那年,张家的桂花树却接连开了两次花,所以张老太爷才给她取了这么个名字。村里人都说她的名字取得好呢,俗是俗,可取俗名才好养活呐。“

  周氏话里有些未尽之味,当年李绮节出生时,因为刚好是七夕佳节,周氏便给她取了个小名,叫七巧。李大伯死活不同意,硬是给改成了绮节。周氏总觉得李绮节的名字改得不好,所以小时候才三灾八难,一直体弱多病,心里一直惦记着想给李绮节换个俗气的名字,奈何拗不过李大伯。

  李绮节不知道自己差点就成了李七巧,还在想着张家的桂花小姐,她明明是头一回见张家的小娘子,怎么老觉得这位冷美人有些眼熟?

☆、第53章

  周氏很喜欢张桂花, 接下来的几天始终桂花桂花不离口, 惹得李大伯道:“快去调碗桂花藕粉来给你们太太吃, 别饿着你们太太。“

  丫头们都捂着嘴低笑。

  李大伯道:“三娘回来过年,你不晓得惦记自己侄女,老是提那个张小娘子做什么?她虽然生得灵醒, 和三娘比起来还是差了点。“

  周氏笑道:“官人又说胡话了。“

  张桂花生得颀长冷艳,和杏脸桃腮、娇俏标致的李绮节相比, 又是一种风致,李大伯说张桂花不如李绮节, 完全是出于偏心。

  曹氏也劝周氏:“三小姐瞧着漫不经心的,其实心思细着呢!这几天家里的大小丫头, 婆子仆役,都得了宝珠送的礼物,连外头几个出远门的都没落下,显见着三小姐特意吩咐的。太太当着三小姐的面夸张家小姐,三小姐难免会不高兴。“

  想了想, 又加了一句:“说句难听的,三小姐只是太太您的侄女, 到底不是太太亲生的,始终隔了一层。“

  周氏有些愧疚,怕李绮节真的会和自己生分,这天便随便找了个借口,来探望李绮节。

  李绮节才刚洗了头,正坐在火盆边烤火, 见周氏进来,连忙起身。

  周氏摸摸李绮节的手心,蹙眉道:“虽然在屋里,也得多穿几件衣裳。“

  李绮节应了一声,宝珠乖觉,已经取了件厚袄子过来,为她披上。

  说了些预备过年的闲话,周氏搭讪着道:“前几天宝珠做的那个鸡蛋糕,难不难做?“

  李绮节把半湿的黑发挽了个松散的发辫,笑道:“不难做,就是有些费糖。“

  宝珠道:“不止费糖,还费油,费鸡蛋,费麦粉,什么都费,要是蒸花糕,能做一大笼呢!“

  说着,把烘蛋糕的步骤一点一点说给周氏听。

  周氏听得咋舌,皱眉道:“法子简单是简单,就是太浪费了,可怜见的,谁家舍得这么吃?“

  李绮节忍笑,周氏俭朴惯了,剩下的肉汤从不浪费,还能再煮一次汤面吃,高糖高油的糕点,她是舍不得常吃的。

  再舍不得,周氏还是吩咐宝鹊记住宝珠说的步骤,“好容易有个新鲜茶点是张大少奶奶没吃过的,下回她再上门,就用这个鸡蛋糕打发她,免得回回都是滴稣鲍螺。“

  上个月李家又买了十几个奴仆,周氏渐渐不再管灶间的事,不过糖、油之类的精贵东西,还是她亲自管理。

  说笑一阵,见李绮节言谈如常,周氏放下心来。

  不想李绮节没有因为周氏厚待张桂花吃味,李昭节那头却闹起来了。

  李昭节和李九冬不是周氏生的,原本就有些敏感,加上家里的仆妇喜欢逗弄小娘子,常常对姐妹俩说些“太太更喜欢三小姐,不喜欢你们两个“、“张小姐生得真好看,太太拉着她的手不肯放,还说要认张小姐做干女儿呢“、“太太有了张小姐,不要你们了“之类的玩笑话,一来二去的,李昭节当了真,竟然趁刘婆子不注意,钻进后院,闹着要跳井。

  李家养着两个小娘子,怕小孩子贪玩,后院的老井早就封了井盖,还上了一把大锁,只有周氏和后厨的婆子才有开锁的钥匙。

  不过曹氏还是吓出一身冷汗,一把捞起扒在井沿不肯走的李昭节,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自己先淌了一脸的泪。

  周氏也吓得不轻,把几个平日里喜欢碎嘴的仆妇们训斥了一通。

  曹氏安抚好李昭节,等她睡下,走到周氏房里磕头赔罪,自责道:“都怪我一时大意,没看住小姐。“

  周氏一挥手:“怪不了你,以后谁在昭节和九冬跟前提起大姑娘,回来告诉我,管她是服侍多少年的老人,我们家是断断留不起的!“

  下人们噤若寒蝉,自此再没人敢提起李昭节和李九冬的身世。

  恍惚间过了腊月,二十三当天,周氏领着李绮节、李昭节和李九冬,聚在一处看刘婆子她们切麻糖。

  乡下人家,每到年时,本族婆子媳妇,都要带上自家炒好的米糖、芝麻,结伴去村里的宗祠搅麻糖。李家只有一个大嫂子周氏,没有妯娌婆媳,只得把几个小娘子叫到一起,按着乡下的规矩,女眷同聚,亲自拌米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0页  当前第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11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