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745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南直隶和北直隶的建设进度,朱棣已经看了。

  按照约定,南直隶的建设到时间了以后,各项数据就被记录在案,随后截止了。

  南直隶这些年的发展,不可谓不好。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高煦带领的北直隶,各项数据哪怕有着动态平衡的算法,还是没有太高的胜算,因为留给朱高煦的时间,已经不太多了北征和防御帖木儿远征,虽然把时间额外补了一些以示公平,但这段时间其实理论上都在发展,所以并没有补太多,几个月的工夫,北直隶哪怕加上动态平衡的乘数,也很难超越南直隶这几年的跨越式发展。

  朱棣其实很清楚,作为皇帝他应该选择那个更能够承担起国家重任的儿子。

  但是作为父亲,他又如何能够割舍对另一个儿子的深深喜爱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朱棣的内心依然如同一团乱麻,他睁开眼睛,看着窗外逐渐暗淡的天空,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不是什么别的决定,这是储君大位。

  储君以后不一定都会成为皇帝,因为废太子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实在是为数甚多,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这个决定注定会改变两个儿子的命运,也会影响到整个大明王朝的未来,朱棣必须慎重考虑,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然而,无论朱棣坐在书房里如何努力地去思考和分析,他的内心始终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种纠结,让哪怕精力充沛如朱棣,也感到有些疲惫,轻微的无助感让他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漩涡之中。

  夜色如墨,深沉且静谧,皇宫内的灯火在初夏的暖风中摇曳,仿佛也感受到了朱棣内心的波澜。

  朱棣从座位上站起来,独自站在书房的窗前,目光穿透漆黑的夜幕,望向遥远而深邃的星空,试图从那里寻找一丝指引。

  他的内心犹如战场,两种情感、两种期许在其中激烈交锋。

  朱高炽的沉稳与智慧,朱高煦的勇武与豪情,在他的脑海中交替闪现,每一次闪现都如同一次刀割,让他更加纠结。

  夜色愈发深沉,皇宫内的喧嚣已逐渐退去,只余下几盏孤灯在风中摇曳。

  朱棣依旧坐在御书房中,眉头紧锁,心中的纠结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就连窗外初夏的细雨带来的微风都纾解不了他心头的烦躁。

  他闭上眼睛,试图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明,然而,两个儿子的身影却如同梦魇般挥之不去。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于是,他睁开眼睛,深吸一口气,对着门外喊道:“来人!”

  片刻之后,一名小宦官匆匆走了进来:“陛下。”

  “去,把三皇子朱高燧叫来。”朱棣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疲惫。

  不多时,朱高燧来到了书房,朱高燧神色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切。

  “父皇,这么晚了召见儿臣,不知有何要事?”但朱高燧还是小心翼翼地问道。

  朱棣没有回答,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朱高燧身上:“你觉得,朕应该立谁为储君?”

  朱高燧微微一愣,随即躬身道:“父皇,这是国事,儿臣不敢妄言。”

  “国事就不是家事了?你不是朱家人?”

  朱棣摆了摆手:“但说无妨.储君之位抵定,朕放你去吕宋。”

  朱高燧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父皇,两位兄长都是人中龙凤,无论立谁为储君,都是大明之福,但儿臣以为,储君之选,应以能够继承父皇施政方针者为先。”

  朱棣听后陷入了沉思,朱高燧的话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却为他指明了一个方向。

  朱棣抬起头,看向朱高燧:“你觉得你能当储君吗?”

  朱高燧没有想到父皇会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一时之间有些愣住,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躬身道:“父皇,儿臣顽劣,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绝无才能当此大任。”

  朱棣叹了口气,他不再纠结于个人的偏爱与情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大明王朝的未来。

  “知道了。”

  朱高燧松了口气,但朱棣旋即又说道:“你陪朕一起去趟国师家中。”

  朱高燧闻言,莫名地想起了一个典故——赵匡胤雪夜访赵普。

  “愣着干嘛?”朱棣看着朱高燧。

  朱高燧此时竟是脱口而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朱棣闻言一怔,忽然想起他第一次去诏狱,便是听姜星火讲宋时故事。



第558章 倾向

  暖风细雨中,朱棣下了马车。

  他身披玄色大氅,步履沉稳而神情却带着几分疲惫,身后紧跟着三皇子朱高燧给他撑伞。

  姜星火的府邸并不张扬,门前两株移来的古柏,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听闻皇帝来访,中门早已大开,朱棣却没什么心情,径直往里面走去。

  他的脚步虽然坚定,但每一步都如同踏在云端,难以触及实地。

  储君之选,这本该是皇室的喜事,却在他心中变成了难以承受的重担。

  朱棣登基四年以来,虽然对内对外不乏动刀,称不上国泰民安,但如今随着大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好歹也算是初步有了盛世的模样,但储君之选,却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这不仅仅关乎皇室血脉延续到哪一支作为主脉,更关乎大明江山未来的安宁。

  门后,朱棣挥了挥手,示意姜星火不用行礼。

  随后朱棣挥退了倒茶的仆从,关起门来说话。

  “今日朕来,不为朝政,只为家事。”

  朱棣的焦虑并未掩饰,几乎就是肉眼可见的。

  姜星火眼中闪过一丝明了:“如今北直隶还有大半年的延期时间,陛下所虑,可是储君之选?”

  朱棣点了点头,眉宇间透出一丝无奈:“朕诸子皆贤,却各有长短,难以抉择。”

  朱高燧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却是翻江倒海。

  “诸子皆贤”这句话,对他而言未尝没有诱惑力,可朱高燧还是拎得清的,如果没有海外封藩的出路,那么他肯定是支持二哥朱高煦争储的,因为他跟二哥一向亲近,若是大哥当了储君,他肯定没什么好下场国内封藩就是如此,新皇登基,削不削爵、圈不圈禁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眼下既然有了出路,能去海外,那自然是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才舒服。

  就算是大明国内有什么变动,自己手里有兵有地盘,离得位置还远,朝廷想要武力削藩,也要掂量掂量会不会被拖入远征的泥潭。

  所以,朱高燧还是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父皇此言,实则是在试探姜星火的态度。

  京营三大营离开南京的这两年,整个帝国的繁琐政务和发展政策,全都是姜星火和朱高炽两个人负责的,而随着施政的过程以及思想界的变化,支持变法的新晋官员,已经成了新鲜血液中的主流。

  科举、大明行政学校、国子监、小吏破格擢拔.这些成为官员的途径,基本都被变法派所掌握了。

  而且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伪装成“四民皆本”的“重商主义”思潮,也逐渐蔓延到了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中固然有一部分顽固不化的,但其中识时务者,尤其是沿海府县的,在看到了商贸的巨大利益后,很多都嘴上说着反对变法,实际上却半遮半掩地开始从事贸易。

  毕竟,田产收益虽然稳定,但跟堪称暴利的海外贸易还是比不了的。

  因此支持变法的人越来越多,以姜星火和朱高炽为代表的变法派力量也就越强大。

  此消彼长之下,从洪武-建文时期走来的老人虽然在朝堂上依旧占据了主导,但根基却被挖空了。

  最显而易见的事情就是,各布政使司、府、县的考试和教学,基本上都以改良后的新式思想为主了,荀子的地位得到提高,更多的实学思想被纳入到策论范围。

  而长此以往下去,变法派必然取代保守派,成为朝廷的实际主导力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变法派中姜星火领导的力量,是否会与军权相结合,继而威胁皇权,就是让朱棣不得不细细思索的事情了。

  姜星火虽然是他最倚重的重臣,姜星火的意见无疑会对他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但他也清楚,对方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所以对方的话能否完全信任呢?

  “陛下,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姜星火略微沉吟道:“储君之选,关乎国本,当以德才兼备者为先。”

  朱高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叹,他心知肚明,姜星火这番话,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给了朱棣一个台阶下。

  朱棣缓缓开口:“德才兼备,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朕的子嗣中,谁能当此重任?”

  姜星火微微一笑道:“陛下圣明,自然能选出最合适的人选。无论选谁为储君,只要能维护大明江山的稳定,便是最好的选择。”

  在温暖的内堂中,朱棣尽量让自己保持平静。

  姜星火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块石头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

  朱棣知道,姜星火在暗示自己,储君之选不能只看表面,更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和大明的未来。

  说白了,姜星火这番话,既是在规避风险,也是在给自己指明方向。

  什么是德?什么是才?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那当然是孝悌仁义是德,学富五车是才。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高炽当然才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但对于皇家来说,则完全不是如此,甚至可以说,恰恰相反。

  对于皇家,心狠手辣是德,上马能平天下、下马能治天下是才。

  过于仁恕的君主,注定会被臣下所摆弄。

  再翻译翻译什么叫“维护大明江山的稳定”?当然是能延续朱棣的政策。

  而朱棣的政策是要让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说白了其实就是四个字——对外扩张。

  对内发展经济进行变法这些手段,都是用来支持对外扩张,给扩张地提供财源的。

  那么可想而知,两个儿子如果有一天继位,肯定是二儿子朱高煦更能延续朱棣的政策,因为他是军人出身,背后就是勋贵武臣团体,这个团体的利益天然就倾向于对外扩张。

  所以姜星火看起来不过是简简单单两句话,不偏不倚没有表面自己的态度,但其实什么都说了。

  朱棣说道:“今日与国师一席话,朕受益匪浅。储君之选,朕会慎重考虑。”

  但朱棣却并没有离开,而是马上又问了一个问题。

  “那若是大皇子成为储君,国师又该如何自处?”

  朱棣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姜星火面上的神色。

  姜星火并未犹豫,干脆道:“陛下春秋鼎盛,变法始终会延续下去,这不是现在我该考虑的问题。”

  朱棣终于松了口气。

  无论姜星火此言是真心还是假意,朱棣的警惕之心都大大降低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74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45/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