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563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而回答他的却不是朱高炽,而是他的皇爷爷,朱棣。

  朱棣跟朱高炽坐在屋里,就听到外面一个稚嫩的童音传出,他心情顿好了起来,笑骂道:“小猴崽子,还知道回来?”

  朱瞻基嘴角微翘,快步走进了院子。

  虽然不知道皇爷爷为什么不在皇宫里待着,而是出宫来自己家,但能在皇爷爷面前表现的机会,他是从来都不会放过的。

  书房里很宽敞也干净,摆放了许多书籍,朱瞻基径直朝着那扇半掩着的门走去。

  朱棣看着门被推开,露出一张俊俏的面孔来,这是他的好大孙,令他十分欢喜。

  虽然看自己的儿子们总是气不打一处来,想踹上两脚,但对于孙子辈,尤其是朱瞻基,他还是很喜爱的。

  “皇爷爷,您怎么今日才过来?孙儿都好几天没见到您了。”

  朱瞻基的语气带着几分撒娇意味,朱棣忍俊不禁,放在坐在自己腿上,抱着朱瞻基说道:“这几日国事繁忙,倒是让你久等了,嗯?”

  “父亲大人也是这样,每次都答应我带我出去玩,每次都说忙忙忙……”

  朱瞻基不动声色地送上了一记助攻。

  “是是是,你父亲最不称职。”

  朱高炽打了个哈哈,说道:“我们快去用膳吧,不然你娘又该念叨了。”

  朱高炽显然不想在这种问题上多说什么,小孩子说说可以,但自己却没必要,毕竟自己的辛苦,朱棣是一定看在眼里的,这种东西若是说出来邀功,就显得有些没意思了。

  朱棣牵住了朱瞻基的手掌,往饭厅旁边走去,果然看见桌上摆满了菜肴,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动。

  “你娘亲手做的。”

  “哇,娘亲太厉害了!”

  朱瞻基惊叹,眼神中充斥着夸张的欣赏与敬佩。

  朱棣笑了笑,将他拉入椅子中坐下。

  “小馋鬼,赶紧尝尝你娘给你准备的美味佳肴!”

  朱棣夹起了一块红烧鱼肉递到了朱瞻基口边,后者乖巧地咬了一口,脸上立即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朱瞻基虽然年纪小,但外表俊俏,而且性格活泼开朗、懂事孝顺,朱棣是一万个满意的,因此对他说的话,也比对别人上点心,此时想起刚才说的,便问道:“那你今日可是出去玩了?”

  按理说皇家吃饭是不该交谈的,但这是明初,又不是在皇宫,如民间那般一家三代人聚一起吃个饭,所以食不语的事情,几人倒也没这么在意。

  朱瞻基答道:“是,和姜先生、杨先生一同游览了秦淮河和莫愁湖。”

  “哦?那你面子倒是够大的。”朱棣若有所思道。

  朱瞻基将白天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朱棣耐心地听着,他虽然很忙,但对于后代,尤其是朱瞻基的教育,还是比较关心的,不然也不会给朱瞻基安排那么多名师.朱棣一直觉得,能够教导出一个聪慧又孝顺的孙子,对于他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国师的银行弄得不错,不仅没动用户部的钱,反而借着这些钱庄,把钱打理的井井有条朕虽然没有亲自去民间市井看看,但也听说了消息,现在大明宝钞已经不是一年前近乎废纸的状态了,币值逐渐回升,百姓已经逐渐开始重新使用。”

  朱棣看着朱高炽,又说道:“老大,这点你得学着,你看国师做事,从来都是立规矩、用制度,便如大明银行这件事,只要制度规矩弄好了,以后无论是谁来做,都是这么弄,如此不因人废事,方才是治国之道,若是万事皆仰赖一人,怎么能行?”

  朱高炽一时之间,弄不明白父皇到底是有更深的、他所想的那层指姜星火的含义,还是单纯地在告诉他内阁工作也要有个规矩。

  但无论如何,朱高炽也唯有点头称是。

  见老大唯唯诺诺的样子,朱棣也不知道他是真没听懂,还是听懂了装傻,总之是有点气不打一处来。

  是的,朱棣总觉得,他看憨厚的老大来气,看犯蠢的老二想动手,看沉默的老三则是想呲两句,唯独看自己的大孙子,总是忍不住地打心眼里高兴。

  “今年是考成法施行的第一年,如今再有两个月就要过年了,吏部的蹇尚书那边,你要催着他提早准备。”

  “安南那边今天刚刚传回来了捷报,李景隆已经攻克了东都升龙府,胡氏父子投降了,胡元澄在富良江一线还有十几万人马,不过眼下应该大局已定打仗的事情简单,打仗之后的事情就难了,两广临时允许跨境贩盐的事情,你也要跟国师说一下,盐务整顿一并安排,若是战时特例行得通,也可以用作永久之划分。”

  “这一仗商人们从海路运输后勤补给,委实没少出力,而且后续往日本、安南、占城等国贩卖货物收取关税,是朝廷财源的新大头,海禁这种事情弊大于利,等金幼孜的审法寺把《大明律》的天宪修改法草拟好以后,要一并正式给废除掉。”

  一顿饭吃的不消停,朱棣絮絮叨叨又跟朱高炽吩咐了很多,朱高炽一一记下。

  吃完饭,只留下朱棣带着朱瞻基遛弯消食。

  在后花园里,朱瞻基若有所思:“皇爷爷,那您说我现在努力学习,以后长大了,会不会也变成姜先生这么厉害的人物呢?”

  他眨巴着圆溜溜的眼睛,认真地盯着朱棣瞧。

  朱棣摇摇头:“这个嘛……”

  “皇爷爷说嘛。”朱瞻基的声调拔高了。

  朱棣失笑道:“你个小猴崽子,这辈子怕是费劲了,你得知道,这世上没什么人有国师那般的才学,这种人一般只存在于传说当中,若是非要深究,那或许你太爷爷时候的诚意伯刘伯温,有几分类似的能耐。”

  “喔。”朱瞻基显得有些遗憾。

  “不过你也不用沮丧,当皇帝的人,不需要有世界上最出众的才学,皇帝需要俱备的东西,跟大臣需要的,是恰恰相反的。”

  朱瞻基抬起头来:“皇爷爷,为何这样呢?”

  “汉太祖高皇帝曾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你要知道后一句。”

  朱棣笑道:“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你爹能处理政务,你二叔能带兵打仗,你三叔能做谍报,老和尚能出谋划策,国师能理财变法作为一个皇帝,难道你要既能处理政务,又要带兵打仗,还得会谍报会谋略,最后还能理财变法吗?不可能的;那若是臣下有哪方面比你强,你就要嫉妒吗?也不可能的。”

  朱棣语重心长地说道:“做一个好皇帝,不是靠天赋,而是靠毅力和智慧。这两者缺一不可,而想要把这两点都具备,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则必须要付出常人难以忍受的辛苦,你明白吗?”

  朱瞻基有些似懂非懂,他不明白当皇帝,需要什么毅力和智慧。

  “就比如说,你的太爷爷吧。你太爷爷从登基那时起,就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批阅奏折,每日要处理政务许久,为的就是不被下面的人蒙骗,而一个伟大的皇帝,往往不是几年的事情,而是要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这般勤勉,而这种勤勉,其实就是毅力历史上哪个明君,不是这样自己靠着毅力,牢牢地掌握着朝政呢?”

  朱瞻基虽然聪慧,但到了这种话题,显然又迷糊了,他小声问道:“可是皇爷爷并不似太爷爷那般每日都埋头在朝政里。”

  “你皇爷爷我呀。”朱棣指了指自己的脸,“像你太爷爷,不过你皇爷爷我可没你太爷爷那般的命苦,虽说这一路走来也遭遇过很多坎坷,但是看现在的样子,像有什么问题吗?你皇爷爷我身体康健,无病无灾,每日除了睡觉吃饭、练武和处理政务,便再无别的事,皇爷爷还要活三十年呢!你以为放权就不是一种智慧了?”

  朱瞻基懂了,但没完全懂。

  朱棣也不管他听不听得懂,反倒是像登基一年多以来,对自己新的职业生涯的阶段性感悟和总结。

  “当皇帝,最大的智慧就是拎得清什么要抓,什么要盯,什么要放。”

  朱瞻基试探性地说道:“所以皇爷爷是抓着兵马,盯着政务,放开财政。”

  “对喽。”

  朱棣赞许道:“刘邦为什么不担心出主意的张良,也不担心足兵足食的萧何,偏偏担心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呢?原因就在于,他这个皇帝,韩信也有能力当,你不要以为是笑话,刘邦大半的天下,可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都已经到了决战前就封齐王与他这个汉王并肩的地步了。”

  “打仗得花钱不假但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商人是能成事的,这天下的事情,并不是钱能决定的,所以若是你以后当了皇帝,你也得晓得,钱很重要,不管对于朝廷还是个人,都很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军队.你太爷爷看起来终日埋头于政务之中,可你要知道,你太爷爷是牢牢抓着兵马的,他是一手抓兵马,一手抓着政务,这大明江山才稳如泰山,而胡惟庸后来看起来权倾朝野,拿过了大半的政务,可最后也不过是被你太爷爷翻手拍死,就是因为胡惟庸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掌握军权,明白了吗?”

  朱棣完成了自己的生涯新阶段总结,感觉心里也舒坦了不少,拉着朱瞻基的手说道。

  “而你嘛,皇爷爷倒是盼望着你能够平安顺遂,长寿一些。”

  朱瞻基露出自信的表情:“我肯定能跟皇爷爷一样长命百岁!”

  朱棣哈哈大笑,蹲下来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明儿一大清早,还要早早起床去宫里,给你奶奶问安,记住了,朕的孙子,是绝对不允许迟到的。”

  小孩赖床,朱棣是知道的,所以才这么说。

  朱瞻基重重点头,露出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皇爷爷放心,孙儿一定不会迟到。”

  朱棣又摸了摸朱瞻基的脑袋瓜儿,笑着离去,回宫里去了。

  朱瞻基站在原地,目送着朱棣走远,然后叹口气。

  他总觉得皇爷爷哪里说的不对,但是他又说不上来。

  时代的浪潮下,大明出现了许许多多有悖与过去历史经验能判断的事物,这一切似乎跟遥远的汉代,不太一样了。

  而在不远处的荣国公府中,这座府邸的主人也终于出远门回来了。

  从北方回来的老和尚,进门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竟是找袁珙一起算了一卦。

  “初九爻,潜龙勿用,藏锋守拙。”

  然而就在此时,明明没有出现地震,卦象却忽然不对劲了。

  姚广孝蹙眉道:“卦象乱了,不是潜龙卦,再起一次。”

  袁珙也很少见到这种情况,严肃地又起了一次卦。

  “震为雷,君子以恐惧修省。”

  姚广孝看着卦象似乎有些明悟:“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故曰‘君子以恐惧修省’也。”

  “奇怪,刚才怎么好端端的会乱呢?”袁珙还在疑惑中。

  闻讯而来的姜星火四处找不见人,到了静室推门而入,见此情形诧异问道:“你们在搞什么迷信活动呢?”



第445章 嬗变

  姚广孝答道:“北面的情况不是很好,姜圣所说的煤铁产区确实有,但绝大多数需要重新开发。以煤为例,煤大部分集中在山西,而从山西到河北运煤,只能走井陉道东出,滹沱河水运便利,但山西布政使司内的运输却麻烦得紧,而且蒙古人在北面,晋王在南边,都是一副蠢蠢欲动的样子,大同的兵力是个问题,平安、盛庸手上的力量太少了,而不解决晋王,恐怕山西的资源也很难顺利开采。”

  “辽东的铁矿呢?”

  姜星火如果没记错的话,辽东就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铁矿,而且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明朝在辽东的实际控制范围,只有辽西走廊出来以后的那一片辽西平原,但这铁矿恰好就在边上,保定侯孟善手下的兵马随时可以盯着。

  而可惜的是,东北的煤矿资源,靠前的四大煤矿,都是黑龙江的,而这个时代的黑龙江,对于明朝来说,显然是有些鞭长莫及的,只能对当地的土著实行羁縻统治,想要去采矿实在是困难,而且运输也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

  “铁矿的开采没问题,保定侯回信了,只要想开采,要多少要多少,以前国朝是不缺铁,再加上辽东工匠不足,所以一直没动。”

  “那就好。”

  姜星火想了想,又说道:“如果山西的煤矿资源确实开采困难,那北京的西山、永平府的开滦,都是有煤矿的,应该是够起步之用的了.可以先用这两处煤矿,等日后运输条件革新后,再开采山西的煤矿。”

  英国的工业革命,逻辑的先后顺序是纺织、冶金、采煤、蒸汽机、铁路,这一共是五大领域,正是在这五大领域发明了许多新机器和新技术,才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让工场制代替了手工业。

  而大明在工业革命的模式上虽然跟带英的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但就工业部门发展的顺序来说,却也相差无几。

  第一个领域是纺织,英国的工业革命发明了多种纺织机器,如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木桶机、梭织机等,这些机器使得棉花纺织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棉花布成为了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当然了,这些机器也使得手工纺织者失去了生计,引发了一系列反对机器的暴动。

  而姜星火目前已经基本做成了这件事情的第一阶段,并且有效地控制了对于国内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冲击。

  第二个领域是冶金,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发明了多种冶金技术,如焦炭冶铁法、普德尔法、康宁法等,正是这些技术使得铁的生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才让优质铁成为了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而优质铁可以用来制造各种机器、工具、武器等。

  姜星火打算走的是通过军事工业的进步,来倒逼材料学方面的进步,继而推动冶金产业的发展,事实上,现在火器确实面临着材料上的难关,很多技术指标无法实现,这也是姜星火打算在北方布局重工业的原因,此前便已说过。

  第三个领域是采煤,工业革命时英国发明了多种采煤技术,如水泵、风扇、安全灯等,这些技术使得煤炭的开采更加安全和高效,煤炭成为了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可以用来驱动蒸汽机、加热冶炼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5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3/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