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289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那你应该明白,大明如果没有改变,文武势力会走向怎样的失衡。”

  “上层的武臣勋贵自不必多说,公侯伯再不济,也能在五军都督府混个差事,可中层的边军卫所军官呢?底层的卫所士兵呢?”

  也不需朱棣设想,姜星火直接给出了答案。

  “底层卫所士兵,世代务农,战力全无,早已成了边军卫所各级军官的佃农。”

  “边军卫所军官,则是削减兵员吃空饷以谋财,蓄养精锐家丁作为战兵主力以固权。”

  朱棣面色凝重,阴沉地仿佛要滴出水来。

  姜星火继续说道:“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面对文官主政的朝堂,为了不断获取源源不绝的战功、饷银,边军大将,必然走上养寇自重的道路。”

  “女真人,其实一开始就是辽东军镇大将所豢养一条狗,用来帮助辽东军镇对抗朝鲜人,乃至于日本人。”

  “这就像是仆人豢养着一条恶犬,可惜最后玩脱了,恶犬吃饱了肉,开始反咬仆人一口,仆人招架不住,只得向主人求救,主人为了不让恶犬咬到自己虚弱臃肿的腹心,不得已勒紧裤带给仆人送钱指望他保护自己,可惜最后,拿了这么多钱的仆人反而成了恶犬的奴隶,带着恶犬进门,咬死了主人。”

  朱棣闻言眉头紧皱,却还保持着理智,并未因此而失态。

  毕竟,姜星火口中未来大明边军的情况,跟朱棣现在了解到卫所兵的情况,其实是有关联的。

  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就明显意识到,经过了两代人,卫所兵就有些不够好用了。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些解释不通,朝廷便不管吗?”

  朱棣虽然信任姜星火的话语,但他依旧怀疑,其中或许存在着别的隐情。

  姜星火笑了笑,说道:“很简单,边军军镇大将,同样是朝中派系大佬的门下,而这些士绅集团的代言人,他们就是边军卫所养寇自重的幕后元凶。”

  “还记得我刚才提到过的张居正吗?”

  “吾非相,乃摄也!”朱棣从牙缝里挤出来了一句冰冷的话语。

  “莫非,就是这个张居正开的头?”

  若不是这是未来数百年后出生的人,姜星火大概率也不会告诉他具体信息,朱棣恨不得直接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张居正疑似先祖都给宰了。

  毕竟对于朱棣来说,未来的一个大臣,能力如何不重要,哪怕这个人颁布了考成法。

  重要的是,这人狂到了说自己不是宰相,是摄政王?

  谁给伱的勇气?

  问过朕手里的刀了吗?

  大明这江山,姓朱还是姓张?

  姜星火淡淡道:“是,也不是。”

  “这种文武相处的模式,虽然在张居正和戚继光身上很明显,但当时起到的绝不是负效果,相反,张居正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主持北地防务,使得蓟镇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安居乐业,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便是如此。”

  “可惜,后来的朝中大佬土地兼并、党同伐异可以,谋国之能,却不及张居正十分之一;边军将领,更缺乏戚继光那般卓越的军事素养和谦和的人品,只顾自身功名利禄,所以局势越走越坏。”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某个人,还是出在文官制度和卫所制度上。”

  闻言,朱棣心头的一点无名怒火,也都转移了方向。

  朱棣很清楚,姜星火说的没错,如果大明出了问题,那问题肯定不能全部归咎于某个人身上。

  文官制度!

  卫所制度!

  朱棣在心中记下了这两个问题,同时,也不禁感叹,大明的末代皇帝,委实是有些倒霉。

  小冰河期就算了,还遇到了边军军镇养寇自重,养出个女真人坐大。

  这也罢了,若是朝廷能上下一心,说不得也能渡过难关。

  偏偏朝中衮衮诸公,尽是在家乡搞土地兼并,在朝中搞党同伐异之辈。

  怪不得,末代皇帝的遗诏里,会说诸臣误朕也。

  大约是猜到了朱棣的内心,姜星火干脆利索地补上了一刀。

  “崇祯虽然勤俭,德行不亏,但为人刚愎自用,急于求成,猜忌大臣。”

  “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九个内阁首辅,杀了七个兵部尚书。”

  “等等!”

  朱棣大概晓得,大明的末代皇帝也是要为大明灭亡背锅的,但此时他的注意力,却转移到了另一个话题上。

  在此前提到张居正的时候,姜星火只说了“首辅”,朱棣下意识地以为,这是大明后世的皇帝,又重新设立了宰相,只不过换了一个名词。

  张居正的那句“吾非相,乃摄也”,也加重了朱棣的这个错误印象。

  而如今听起来,姜星火说的却是“内阁首辅”,这就让朱棣不由地心头起疑了。

  事实上,明代典制中从未明文规定“首辅”之名,习惯上称内阁首席大学士为首辅,且拥有相对特殊的职权和地位,而“首辅”这一制度产生于明代中期的政治实践中,大致出现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于李贤。

  所以朱棣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首辅,内阁首辅姜先生是说,以后大明的宰相,就是内阁权柄最重的大学士?”朱棣诧异问道。

  “不错,士绅阶层出身的文官们,一般将通过熬资历的方式,进入内阁,成为阁臣,亦被尊称为‘阁老’,其中顺序第一位的,是首辅;顺序第二位的,是次辅。”

  “文官们通过内阁票拟权,决定了大明的全部政务。”

  “何谓票拟?”朱棣问道。

  “票拟,就是来自大明各个地方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票拟权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姜星火轻飘飘地一句话,就让朱棣的心头开始不住突突。

  “而始作俑者,其实就是没有洪武皇帝那般处理政务能力的你。”



第270章 对付文官,信息隔绝就够了

  不得不承认。

  姜星火的话,让朱棣破防了。

  内阁制度,源于朱棣召集翰林学士替他整理、分流奏折。

  而内阁的成员们,在朱棣这个时代,是没有处理政务的权力的,只是朱棣的秘书而已。

  至于为什么会变成姜星火口中的那个样子,朱棣觉得姜星火说的也大差不差。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那般旺盛的精力,和对政务孜孜不倦的兴致。

  朱棣的兴趣,更多地是投入在大明的国家战略决策,以及军事方面上,对于政务,并没有那么多的兴趣。

  所以内阁成立,其实是某种必然。

  要不然,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要有“宰相”呢?

  说白了,不就是皇帝自己处理政务太累,得找个人帮他干活吗?

  只是朱棣没想到,或者说没往那方面想。

  他对政务不感兴趣,后世子孙当了皇帝,就对政务感兴趣了吗?

  不可能的,比他还懒!

  所以,处理政务的大权,也就渐渐地交到了内阁的手上。

  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从洪熙、宣德时期三杨所拟的票拟,再到万历前期张居正所拟的票拟,差不多都转化为了皇帝批朱的蓝本,阁权之重、阁职之隆,自不待言。

  朱棣被姜星火一句话打脸。

  可此时,却偏偏不好翻脸。

  不仅仅是朱棣还有求于姜星火,等待姜星火答疑解惑。

  更重要的是,朱棣知道,姜星火说的事情,其实很有可能出现,或者说,几乎是必然出现的。

  “那后世的皇帝,是如何对抗以内阁为首的文官系统的?”

  面对朱棣的这个问题,姜星火的嘴角,挂上了淡淡的笑意。

  “办法很多。”

  “有专心炼丹修道,还不忘用帝王心术分化控制文官的。”

  “有一心摆烂跟内阁对着干,四十年不上朝的。”

  “也有自己躲在宫里做木匠,推出大太监跟文官打擂台的。”

  听了姜星火的回答,朱棣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

  朱棣觉得,自己已经够低估后世子孙了,但是他怎么都没想到,在姜星火口中的大明后世皇帝,比起他预计的更加离谱。

  “咳……那还请姜先生告诉朕,后世的这些皇帝,用这些不同的方法来对抗文官系统,到底哪一个成功了?”朱棣干咳了两声。

  “放心,都失败了。”

  姜星火信誓旦旦地说着。

  听见这句话,朱棣的嘴角抽动了一下。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了下来,随后才缓缓说着。

  “所以姜先生的意思是,因为朕现在设立内阁的措施.才会让文官在后世坐大?”

  “没错!”

  姜星火看向了朱棣,认真地说着:“不过正如我一直强调的,不应把问题归咎到某个人身上,所以话说回来,内阁虽然是你创立的,可是即便你不创立,后世的大明皇帝一样会创立一个外阁出来作为辅助机构,这个机构,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壮大。”

  “所以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内阁,而在于如何限制文官系统。”

  这里便是说,姜星火的所有举动,不管是告知朱棣关于大明的未来,还是给朱棣点破大明的内阁制度、卫所制度的弊端,根本目的都不是为了加强朱棣皇权,亦或是给大明这个封建帝国打补丁。

  姜星火的用意,是交换。

  姜星火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他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必须把皇权绑到自己这边。

  而任何政治捆绑,无疑是都需要利益交换,继而形成共同体的。

  姜星火能跟朱棣做交换的筹码,便是他能替朱棣填上看不到的坑,拥有朱棣无法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的知识,并且能够预测未来。

  最后一点,也是姜星火在基于现实考虑,给自己留下的比较神棍的后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28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9/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