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217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宫女立刻退下去,片刻后,身披黑色袈裟的道衍走了进来。

  徐皇后其实许久未曾见到老和尚了,上一次听闻老和尚悟道走火入魔,徐皇后还派了太医去大天界寺。

  道衍老和尚已经六十七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双眼清澈透亮。

  “臣叩见皇帝陛下、皇后娘娘。”

  自然是客气话,徐皇后哪能让老和尚真叩首,连忙说道:“陛下早有旨意,大师无需多礼。”

  “免礼.赐坐”

  朱棣这时回过神,看向道衍,说道:“大师今日找朕何事?”

  老和尚今日礼数很周全,双手合十行礼后,坐在宦官搬来的椅子上说明了来意。

  还是之前朱棣交代给这位黑衣宰相的脏活。

  秘密找机会处理靖难时南军的几名主力将领,平安、盛庸,还有如今依旧在淮安坐困孤城不肯投降的梅殷。

  淮甸那边没什么意外,道衍派去的使者一番鼓动,已经是孤城一座的淮安城里面就发生了叛乱,还在里面祭拜建文帝的驸马梅殷,被手下给绑起来献了出来,现在淮甸的局势基本稳固了。

  负责在淮南率领水师监视梅殷的平江伯、水师都督陈瑄,也接管了淮安城,并派人回南京向朱棣复命。

  这种阴私勾当,由于涉及到的人物比较重要,不论是三皇子朱高燧的金吾卫,还是纪纲的锦衣卫,眼下都没有能力处理。

  因此,还是辛苦了老和尚,动用他手上以前燕军的情报系统来做。

  当然了,后续这种事情,朱棣肯定是要慢慢地移交给金吾卫和锦衣卫的。

  毕竟老和尚年事已高,而且这种权柄过于敏感,不太好让其继续大权独揽。

  但道衍接下来的话,却让朱棣略微有些不悦了起来。

  道衍竟然劝他不要杀平安和盛庸?

  平安、盛庸,何许人也?

  在靖难之战中,负责一东一西钳制燕军的,主要是两个大营。

  其一是背靠井陉道,依靠着山西、河南两条补给线进行补给的真定大营,由平安率领;其二是背靠山东,依靠徐州补给线进行补给的德州大营,由盛庸率领。

  而既然能够统帅这两个大营,作为南军名将,这两人都不是什么等闲之辈。

  平安在白沟河之战便崭露头角,作为李景隆计划中强而有力的侧翼迂回力量,重创了负责燕军后方防御的大宁系诸将;夹河之战中曾擒获燕军悍将,如今的阳武侯薛禄。

  盛庸则是在济南守城战中挫败朱棣,随后又在东昌之战中指挥军队围杀张玉,并在夹河之战斩杀燕军大将谭渊。

  所谓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对于朱棣这种非常记仇的人来说,他手下从来都不缺能征惯战的将领,而敌人在他的小本本上记得则是清清楚楚。

  抵抗他的人,朱棣在内心中几乎从不予以宽恕。

  譬如如今在忠义卫任职宿卫的伯颜帖木儿、火耳灰这种勇士,若是不投降朱棣,哪怕勇力再过人,朱棣都会毫不犹豫地下令杀之,就像是与他们一道被俘却不肯投降的鞑官一样。

  所以,什么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景清、铁铉,统统没有好下场。

  而如今朱棣小本本上敌对的文臣杀完了,自然就轮到武将了。

  朱棣蹙眉道:“平安,竖子耳,往岁从朕出塞,识朕用兵之道,靖难时方才侥幸成名如今以北平都指挥使用之,勉示宽仁而已,如何杀之不得?”

  “盛庸,身为武将这般没有骨气,摇尾乞怜的路边败犬罢了,胆气已破,留之何用?”

  道衍的回答很简短,却让朱棣霍然醒悟。

  “制衡。”



第189章 道衍的提议

  徐皇后很知趣地离开了,空旷的皇帝寝殿内,只有朱棣和道衍两人对坐。

  “制衡?制衡谁?大师不妨把话说清楚一点。”

  朱棣严肃地看向道衍,他的眸中闪过一丝警觉。

  道衍是真的不把自己当外人,旁若无人地拿起那张敲打靖难勋贵集团的敕谕,看了几眼过后,抬头反问朱棣道。

  “陛下觉得,平安和盛庸,能用来制衡谁?”

  朱棣冷哼一声,平安和盛庸作为南军名将,在如今洪武开国勋贵集团衰颓,李景隆和徐辉祖这种勋贵二代将领都不算出彩的情况的下,自然是代表了部分地区军队的利益。

  这里便是说,靖难之役其实是一场举国之战。

  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击败朱棣,抽调了西部边界上的松潘精骑,西南云贵的土司兵,北部陕西山西的兵马,还有被燕军分割的辽东兵,再加上朱元璋留给他的淮西劲卒。

  而靖难之役的真实情况,也绝非是后世史书用春秋笔法记载的“一阵狂风吹过,本来颓势的燕军胜了”、“又一阵狂风吹过,南军被迷得睁不开眼,燕军又胜了”.

  事实上,在李景隆白沟河大败,朱棣进攻济南受挫后,在两军的战略相持阶段,朱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战略举措,来一步一步把胜利的天平扳向自己的。

  朱棣先是声东击西,打掉了孤悬在北面的沧州大营,继而歼灭了辽东兵的主力,使得燕军四面受敌的战略态势极大扭转。

  随后,朱棣重挫了山西方面军,使得山西军不敢走大同-宣府一线,出太行山进犯北平,确保了西北、东北、西南等方向的彻底安全。

  然后就是朱棣凭借着燕军的高机动性,在东昌、藁城、夹河等几场血战里,以付出数位燕军大将和上万条士卒性命的代价,彻底重创了南军的真定、德州两大重兵集团。

  最后,则是朱棣的战略决战。

  后世史书上什么“宫内太监不瞒建文帝,跑出来告诉朱棣南京空虚,要直捣南京”云云,千万别信。

  但凡有脑子的,看看地图都知道从北京到南京的距离,在古代是什么概念。

  朱棣率燕军全军孤注一掷式的南下,目的是为了把龟缩在真定、德州两个大营里的南军重兵集团拉扯出来。

  这便相当于敌方英雄在上下两路塔里缩着不出来,而我方选择了集结中路做出一波上高地的样子,敌方被迫从上下来援,在野区被各个击破。

  随后南京这个无人防守的水晶,有两个淮河和长江这两个门牙塔也白费。

  事实上,灵璧决战打完,南军的全部有生力量就都被歼灭了,燕军渡江几乎只是时间问题,不存在任何有可能的抵抗,建文帝不可能翻盘了.

  守江必守淮,而灵璧决战,朱棣已经把建文帝用来守江和守淮的有生力量全部歼灭了。

  灵璧决战的意义,与后世淮海几乎是可以等号理解的。

  话说回来,便是说,平安和盛庸这两个朱棣的手下败将,在如今明军系统里,还是有些分量和威名的。

  换言之,他们足以用来稍稍制衡一下如今有些膨胀的靖难勋贵集团了。

  毕竟,平安和盛庸虽然让朱棣恨得咬牙切齿,可这也侧面说明了他们的本事。

  “陛下的这一纸敕谕,便是对淇国公和成国公等人的警告吧?”

  朱棣沉默着,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道衍轻笑一声,继续追问道:“既然陛下已经做出选择,那么其实陛下心里应该明白,光靠一纸敕谕是没用的,留下平安和盛庸,宽恕这两个曾经与陛下为敌的将领,才是真正能敲打靖难勋贵的办法。”

  “你到底什么意思?莫不是给炽儿当说客的?”

  朱棣目光锐利地盯着道衍。

  在朱棣的认知里,道衍确实是偏向朱高炽一方的。

  不管怎么说,靖难之役的时候,道衍都跟朱高炽在北平共事了四年。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二十出头的朱高炽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教导他如何守城,以及防御山西、辽东方向南军的老将军顾成;另一个则是教导他如何处理政务,如何给大军筹集辎重粮草、调度辅兵民夫的道衍。

  而且,仅仅两个月前,道衍还因为朱棣不让朱高炽去听课,从而会造成两个皇子之间的差距,跟朱棣大吵了一架。

  所以说,朱棣理所当然地认为,正是因为如今朝野间议论纷纷,都在讨论靖难勋贵集体鼓噪立二皇子朱高煦为储君的事情,朱高炽得知了消息,才会求道衍来帮忙。

  要不然怎么解释道衍提出重用平安和盛庸,来制衡如今日渐膨胀跋扈的靖难勋贵集团?

  这个提议,肯定是对朱高炽有利的。

  因为靖难勋贵集团,除了老将军顾成和小字辈的张辅,其他人压根不站在朱高炽这边。

  道衍神情悠然,淡定自若地放下了手中的敕谕。

  “非是如此,臣与陛下相交多年,陛下还不明白吗?臣怎么会因为立场而掺和陛下的家事呢?臣只是为陛下定策罢了。”

  “陛下应该早就猜测出,靖难勋贵此次的目的吧?鼓噪是假,表达他们对江南文臣的反对和蔑视,才是真的。”

  道衍的话,朱棣知道,句句属实。

  事实上,立储这种事,朱棣能跟人商量的,也只有事事皆可谈的道衍罢了。

  帝王的孤寂,莫过于此。

  而朱棣的幸运则在于,他还有道衍这个朋友。

  当然了,朱棣的不幸则在于道衍其实还藏了其他想法。

  朱棣脸色微变,他死死地看住道衍,半晌之后才嗤笑一声。

  “朕早就料到如此,可这些跟着朕出生入死的老伙计,包括你在内,如果不是谋逆之事,朕怎么可能会真的会对你们做什么?”

  “说说吧,道衍大师。”朱棣以手扶额,“对于此次争端,伱有什么计策。”

  “臣的计策也很简单。”

  道衍没有自称“老衲”,显然是以很正式的身份来与朱棣做君臣奏对。

  “无非就是那几条。”

  “第一条,便如姜圣所说,如果陛下打算立大皇子为储君,直接把二皇子派到海外去分藩建国就好了吕宋也好,天竺也罢,离华夏远远的,既逍遥自在,又不会再有性命之虞。”

  朱棣摇了摇头,他现在心意未定,立储这件事依旧处于纠结阶段,怎么可能直接把老二扔海外去?

  若是老二被扔到了海外,老三去不去?

  先别说徐皇后心疼儿子会不会同意,就是朱棣自己,都舍不得。

  从事实上来讲,朱棣是真的很喜欢酷肖自己的朱高煦。

  见朱棣摇头,道衍也不气馁,继续说道。

  “第二条,如果陛下打算立二皇子为储君,那么须得把大皇子废为庶民圈禁起来,方才安全。”

  朱棣恼怒地瞪了道衍一眼。

  老和尚净提这些不靠谱的,显然是在凑上中下三策的数量。

  “第三条,其实那日在密室中,臣观陛下若有所思,想来陛下也想到的,如今也是在犹豫之中吧.那便是把大皇子和二皇子分开,一个派去南京,一个派去北京。”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2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7/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