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165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如果有钱,不用刮百姓的地皮,不用加征辽饷,怎么会闹得流民遍地呢?

  如果有钱,能够在后面屯军练兵,直接拿钱砸不死后金吗?砸不死,只能说明钱花的不够多。

  然而事实很可惜,大明就是没钱。

  为什么没钱?

  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作为传统封建农业帝国的大明,主要的税基是农业税,跟近代工业化国家不同,工业化国家的农业税只占一小部分。

  所以,大明唯一的财富来源就是刮地皮,就是苦一苦百姓。

  苦一苦士绅?

  别闹了,士绅又不纳粮。

  这便是税收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了。

  兼顾效率,就没法公平;兼顾公平,就没法效率。

  嗯,大明两个都没做到就是了。

  “姜先生的意思是?”夏原吉微微蹙眉问道。

  “既然税收制度是博弈,那么其实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税收并不是朝廷直接与百姓发生博弈,百姓没有这个能力,大明税收真正的三方博弈对象是:朝廷、地方、士绅。”

  姜星火说道:“即便实现不了‘三次分配’,大明的税收制度,还是不够好的。”

  “这种不够好,在博弈模型里,就体现为本该高度中央集权的大明朝廷,没有做到赢者通吃,反而让地方和士绅侵占了税收的利益。”

  “朝廷、地方、士绅,这三者本来就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抽象化的概念。”

  “从来都不是三个棋手在博弈,而是三个利益集团在博弈。”

  “基于农业税的税收利益,就这么点,大明朝廷心慈手软,觉得能通过对地方和士绅让步,来获取支持。”

  “实际上,看完了刚才‘倭寇分银’的结论,你们就应该知道。”

  “——任何对其他博弈者的怜悯,都是对自己的残忍!”

  “因为对方会毫不犹豫地扩大自己的诉求,直到自己成为最后通吃的赢者,把原本的赢者赶尽杀绝!”

  “姜先生,那该怎么办呢?”夏原吉问道。

  ——————

  密室内,蹇义和茹瑺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惊。

  好狠的人!

  如果按照姜星火的意思来更化税制,恐怕这把大刀,就要落在大明十三布政使司和千千万万个士绅家族的头上了!

  可这么做的好处也是极为明显的。

  防患于未然!

  而且,蹇义和茹瑺还想到了非常可怕的一点。

  那就是他们的皇帝,可是出了名的“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想到这里,蹇义和茹瑺不由地望向了朱棣。

  果不其然,朱棣的脸上,挂上了一丝冷笑。

  “有意思,很有意思。”

  “原来,大明的税收是要赢者通吃的,否则,士绅就会蹬鼻子上脸,地方也会产生分裂的倾向,有钱袋子就有刀把子嘛.晚唐五代的那些军头,不都是这么做的?”

  “可是,朕很好奇,姜星火要如何解决朝廷和地方、朝廷和士绅之间的税收矛盾呢?”

  “要知道,这可是触动了他们根本利益的所在。”

  “想要妥善解决,恐怕是不可能的吧?”

  “两位尚书,有什么想法?”

  蹇义和茹瑺噤若寒蝉,他们能有什么想法?他们敢有什么想法?

  任何触动士绅阶层利益的更化,只要传出一点风声,他俩都会被喷的狗血淋头好不好?

  到了此时,两人真的后悔没找借口不来了。

  哪怕被皇帝记恨,也好过听这些虎狼之言啊!

  此时,两人的背后就仿佛真有凶虎和饿狼在追逐一样,紧张地弓起了身子。

  他们既紧张又好奇地,看向墙壁。

  等待着姜星火的答案。

  是啊,该怎么办呢?

  隔壁树下。

  姜星火缓缓开口道。

  “其实解决朝廷和地方、朝廷和士绅之间的税收矛盾,实现存量博弈下的朝廷最优解,不是没有办法的。”

  “愿闻其详。”夏原吉蹲在地上别扭地拱手道。

  “解决朝廷和地方的税收博弈,办法便是,国税与地税二级税收系统的建立。”

  “而解决朝廷和士绅的税收博弈,办法更简单。”

  “士绅一体纳粮。”

  今天出去过生日,就这两章了,嗯……也是小姜生日,大家可以在本书首页点个免费的比心。最后求个月票!



第153章 我全都要!

  “第一个我们要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博弈。”

  “而想要讲清楚央税与地税二级税收体系的构建,就必须讲清楚一点。”

  “什么是央税?”

  “什么是地税?”

  “央税和地税为什么要分开?其必要性何在?”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姜星火从容说道:“如果直接灌输概念,想必你们既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只要解答了这个问题,你们就清楚中央与地方税收博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央税、地税分离的必要性又在哪。”

  “姜先生请讲。”

  夏原吉和朱高煦同时说道。

  “但凡读过些史书的人,都知道五代十国是‘兵强马壮者王之’,那伱们便应该知道,正是因为晚唐诸藩镇有了税收自主权,钱袋子在手,所以配合刀把子才能做到这一点。”

  闻言,两人微微点头。

  武夫当国的时代,乃是历代以来地方割据最为疯狂的时代。

  皇帝年年换,点检当天子。

  姜星火复又问道:“请问,谁又知道,藩镇地方的税收自主权,是因为什么与唐廷中央的税收彻底独立的呢?”

  这个问题,不由地让两人短暂地陷入了思索。

  朱高煦是装的,他的大脑里空空如也。

  夏原吉是真的在思考,回忆思考那段税制更化的历史。

  ——————

  密室中。

  蹇义再一次被皇帝点名。

  “这件事,蹇尚书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当然是回忆史书看。

  蹇义倒是不会被这点事所难倒,他开口道。

  “唐朝税制更化起于盐法,干元元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在全天下的盐井、盐池附近都设立盐院,把之前零散制盐的游民都收编进来负责给朝廷制盐,免除其徭役,但是一旦有盗鬻者,都以重刑处置。”

  “等到第五琦当诸州榷盐铁使的时候,尽榷天下盐,时称‘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茹瑺补充道:“这便是走的汉武帝的路子,盐官营,禁私盐,以盐法充实国库。”

  “后来呢?”朱棣不置可否地继续问道。

  “后来民间反弹太大,盐价飞涨、武装贩盐屡禁不止,到了刘晏主政的时代,更化榷盐法,调整了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设置专门的盐吏,收亭户的盐再卖给商人转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

  “如此一来,官府收到了厚利但是百姓还不觉得盐价贵,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开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更化后达600万缗。时称‘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朱棣敲击着扶手,声音沉闷地问道。

  “那这些,跟藩镇地方的税收自主权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

  蹇义道:“不管是第五琦还是刘晏,他们的盐法更化,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唐廷中央的税源,但是随着田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均田制的基础被彻底破坏,民户大量逃亡,田税收不上来了,光有盐法也是无济于事。”

  ——————

  夏原吉开口道:“若是说藩镇地方的税收自主权,源头还是在安史之乱上。”

  “安史之乱,天下离散,民户因战乱、徭役而造成的逃亡极为严重,几乎半个大唐的疆土,均田制都严重败坏,与此同时,藩镇开始逐渐做大,这就导致了安史之乱后的唐廷中央,既要负担整个天下的支出,收入却远不如前,于是更化税制,势在必行。”

  “《旧唐书》载,唐德宗即位,议用宰相,杨炎以文学器用,拜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杨炎开始了两税法更化。”

  “此前,唐廷中央采取的税制是基于均田制而产生的租庸调制。”

  “租,也就是地租,每一百亩田每年要纳税两石,因为这是国家的田地,均田制是授田而不是给田,所以要给国家交田租。”

  “庸,就是徭役,每年要给官府服役二十天,闰年就是二十二天,这部分徭役,可以用缴纳高额实物的方式抵掉。”

  “调,意思是户调,要根据乡土特产来算,一般需要缴纳绢二丈、棉三两。或是布二尺五丈,麻三斤。”

  夏原吉叹了口气道:“但租庸调规定的这些,其实是按唐朝初期,因隋末战乱而户口大减后的情况。唐朝初期到唐朝中期,户口翻了一倍,本来就是人多地少,物产不足,百姓缴纳起来已经非常吃力。以前唐朝初期的民户甚至有时间去折冲府训练,但后来,全家辛苦一年,缴纳了租庸调后,也就是勉强饿不死的状态。”

  “内卷。”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1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5/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