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伐清_分节阅读_第66节
小说作者:灰熊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652 KB   上传时间:2013-05-26 14:19:47

  尽管局面险恶,但张长庚还是很想守住武昌。现在他有了和胡全才一样的顾虑,担心要是放弃武昌,朝廷会迁怒于自己——毕竟胡全才已经死了,为了遮掩,张长庚还得向朝廷报告胡全才是如何英勇地与刺客搏斗,最终不幸被杀。

  如果能守住武昌,一桩大功是肯定跑不了的,那样张长庚不但不用担心朝廷追究自己在总督遇难中的责任,还可以顺理成章地坐上湖广总督的宝座。正是因为这些考虑,让张长庚在武昌流连不去,竭尽全力地拉拢缙绅、安抚军心,满心盼望明军就此回家,让自己能够侥幸守住城池。

  现在明军真的打来了,张长庚愁眉不展,几次咬牙想弃武昌而去,却实在舍不得这一项功劳——说不定明军不能打进城来呢。

  正在张长庚迟疑不决之时,门卫报告周培公求见。

  “快请。”

  由于一连串的预言成真,周大才子的名气如今在武昌是越发的响亮了。虽然张长庚逃离钟祥的时候把缙绅们扔下不顾,但回来以后,周培公并没有说过巡抚大人的坏话,今天晚宴如约而来,席间对张长庚也多有称赞。

  张长庚暗中怀疑对方会不会诋毁自己也是袁绍,但听说周培公来拜访,湖南巡抚还是很兴奋,希望对方能不负才子之名,拿出好办法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分宾主坐定后,张长庚先与周培公闲聊了一通家常。虽然对方只是个举人,但张长庚言辞非常客气,良久之后才言归正传:“如今逆贼直逼武昌而来,本官忧心如焚,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学生正是为此而来。学生有一计,可保邓名自行退去,武昌安如泰山,大人可以立下非常之功!”周培公微微一笑,仿佛早知张长庚会有此一问。他胸有成竹地站起身来,说出了一番话,把张长庚听得是抓耳挠腮,喜不自禁。

  正是:莫道只言片语,胜过百万雄兵!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二节 说客

  李来亨自称拥兵五万,其实这个数字里含有大量的老弱病残。此番从夔东出发时李来亨带了三万人,在夷陵等地招兵买马后,兵力翻了一番,除去在各地留守的士兵外,他身边还有两万多士兵。

  对于刘体纯、袁宗第等人来说,消灭胡全才带到钟祥来的清军后,每个人又分到近三千套盔甲,这些物资他们都需要暂时收入仓库,没有那么多的可靠士兵可以使用这些装备。贺珍甚至需要建立大量的新仓库。但对李来亨来说,分到的盔甲远远满足不了他的需求。

  若是放在一年前,李来亨能够缴获三百套盔甲就很高兴了:已经被堵在兴山好几年了,几乎全部的人力都用来生产粮食,没有富裕的力量来自产盔甲,永历朝廷又很少拨给夔东众将物资,李来亨手下的五万大军中有三万多丁壮,但盔甲只有两千多副,很多战兵也只有布衣服。

  正所谓人穷志短,那时李来亨要是能得到十副盔甲都能高兴半天,再老旧的甲胄也舍不得丢掉,一定要设法修补。这次出兵后,李来亨从夷陵等地的库房里先后找到了一百多副清军撤退时没有带走的旧甲——或者说这些棉甲实在太破旧了,甲片已经锈透,棉花也大片发霉,清军已经不把它们视为有价值的装备。但李来亨还是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派人专程送回兴山基地进行修补。即使锈得全是窟窿的甲片,也比布衣服强啊。

  极差的装备也是李来亨难以堵截张长庚突围的原因之一。李来亨虽然带着两万多士兵赶到汉水下游,但他们手中的武器质量也不必身上的盔甲强多少。在堵截张长庚时,明军的弓箭对清兵威胁不大,但清军的弓箭却给李来亨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很多闯营的军官被流矢所伤。

  与刘体纯等人会师后,李来亨分到了两千五百副盔甲,大批的粮食、布匹和四千两银子,当晚袁宗第又拉来两车银子,把邓名许给李来亨的赎人费转交给他。这么多收入让李来亨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好,他手下同样人人欢欣,很多兴山官兵都和他们的将军一样,整夜无法入眠。这些兴山兵一个个躲在被窝里,掰着指头数人头,反复计算着军中有资格分得装备的候选人是谁。军官揣摩着自己能得到的装备数目;而士兵不但要计算自己顶头上司大概能得到的数量,还要评估自己在队中的地位,猜测能不能落到自己头上一套。

  第二天,李来亨召集手下讨论分配方案时,大家都是红着眼睛去的,不仅仅是做好了据理力争的准备,也是因为昨夜没有几个人睡过好觉。

  这种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大概也就持续了两天,很快李来亨就发现刘体纯等四个人已经富得流油了,听说他们和邓名打赌都是一万两、一万两的,真是不拿钱当钱啊;和袁宗第、郝摇旗聊天时,李来亨听到他们用漫不经心的口气谈到盔甲、银子和粮食,一百副盔甲或是上千两银子都不放在眼里,好像个个都是大富豪。

  最让李来亨受刺激的是贺珍。以前大宁的实力也就是李来亨的几分之一,估计贺珍拥有的盔甲总共也就是一千三、四百套上下,质量也不比李来亨的盔甲强。但现在贺珍的军容是兴山军完全无法相比的,营前、营墙上的士兵都穿着簇新的战甲,拿着明晃晃的钢刀、铁枪,背上的箭壶里装着雪白的羽箭。

  兴山兵和大宁兵闲聊时,这些贺珍的手下往往会做出愁眉苦脸的模样,对李来亨的兵说:“上面给了我两副盔甲,让我挑一套留下,把另一套还回去,可是我觉得两套都不错。哎呀,真是难以取舍啊。”

  若是兴山兵不信,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吹牛,这些大宁兵往往还真地就拿出两套来,显摆给兴山兵看。李来亨手下有些军官能分到盔甲,有些军官能否拥有一套还在未知数。可是这些大宁小兵的装备,甚至还在李来亨那一批的平均水平之上,一顶顶铁盔都锃光瓦亮。大宁的士兵一边在兴山的友军面前摆弄着这些让人眼红的装备,一边唉声叹气地让他们帮忙出主意,看看把哪一套交还回去。

  很快这些兴山的军官们就打听清楚了,贺珍在郧阳、襄阳两府就分到大批的物资,在钟祥又拿到了一千五百套盔甲,其中还有很多是从武昌兵身上缴获的。跟邓名一起与李世勋交战,好处差不多全叫他独吞了;这次消灭胡全才,贺珍一样东西也没有少拿。

  “大帅!他们大宁兵的战兵、辅兵统统加起来,也就四千多不到五千人,这次出门一趟,贺珍他就拿了七、八千套盔甲啊,七、八千套啊!”算明白了以后,兴山众将一窝蜂地涌到李来亨面前嚷嚷:“我们兴山的五万大军,才分到了两千五百套,这太不公平了!”

  袁宗第等人分得的虽然没有贺珍那么多,但也都是五千套以上。以往夔东各部都是战兵比盔甲多,现在袁宗第、刘体纯、郝摇旗三人都是盔甲比战兵多,贺珍更是盔甲比士兵还多。

  估计用不了多久,这四家就会变成夔东明军中最强大的四路兵马。他们和邓名一路打下几个城市,已经隐约是三太子的嫡系将领和部队,还拥有最为强大的军力,那么将来肯定还是他们功劳最大、收获最丰,其它各路兵马再也没有迎头赶上的机会了。

  有的部将就劝李来亨趁着手里有钱,向其他人买一些装备。不过盔甲这个东西实在难得,李来亨估计其余四人或许会给面子卖给自己一些,几十套还是一、两百套不好说,但数量肯定不会多,而且更会是挑剩的破旧铠甲。再者,欠下这么大的一个人情,李来亨也不知道将来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去还。

  此时李来亨还没有意识到,随着两千五百套盔甲入手,他的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了——若是放在从前,有机会买到一批盔甲,哪怕是破旧的老装备,李来亨是肯定不会放过的,更不会在乎欠下多少人情。

  此外,李来亨还觉得对方大概看不上自己的这点银子。之前他分到几千两,邓名又给了他一万两,让李来亨顿时觉得自己是个富翁了。但后来才知道钟祥一战,刘体纯他们缴获了湖北各府的库藏,每人都拿了十万两;至于以前可以当作交换品的布料和衣服,现在看起来也严重贬值了,贺珍的手下现在每人都有两套、甚至三套军服,每天都换一身干净的穿,号称是要在钟祥百姓面前为邓提督挣面子。

  邓名给李来亨一万两银子时,说是给兴山军用来讨老婆的。本来这种话大可一笑置之,李来亨手头紧,到处都要用钱,怎么可能把这么一大笔钱都用来给手下娶亲?但刘体纯等人发了大财,给手下说了不少桩亲事,看到大昌和巴东军中不少人喜气洋洋,准备回家当新郎后,兴山军也普遍心理失衡了——看看人家,小兵都能成亲了,自己明明是小虎帅帐下的军官,老大不小了还是光棍一条,人比人还真是气死人啊。

  李来亨本来也想适当地说一些亲事,安抚一下自己的军官,但一打听市价,他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承天府、襄阳府的婚姻市场已经是一边倒的卖方市场,在刘体纯和袁宗第等人的哄抬下,现在说一门亲事聘金至少四十两,再加上零七八碎的开销,总开支低于五十两那是想也不要想,周围地区同样是水涨船高。

  眼看有“媳妇荒”的迹象出现,地方上的居民也发了慌,纷纷给儿子订亲,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市场价格的剧烈上扬。适龄女孩差不多被一扫而空,年龄稍小的也被订下了不少,有经验的媒人都说,价格回落估计要等上几年了。

  攥着手里那点不够花的银子,看着营中军官脸上失望的表情,就在李来亨左右为难的时候,还有媒人找到兴山军中,问李来亨觉得寡妇怎么样?至少比姑娘便宜一半,而且都是生养过的,保证质量。这些媒人还向李来亨暗示,随着适龄女孩的稀缺,婚姻二手市场也日渐紧俏,价格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一开始李来亨还有点犹豫,对情况艰苦的兴山军来说,能够娶亲就不错了,以往手下若是能娶个寡妇也高兴得很,但得知此事后,兴山军的军官们集体爆发了:“在大昌、巴东当兵娶姑娘,我们兴山的军官却要娶寡妇……这不是要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么?还让不让人活了?不行,就是能生能养的也不行!”

  而且娶寡妇也要二、三十两银子,这还有天理王法吗?

  ……

  兴山的官兵上下一心,坚决支持李来亨继续向汉阳、武昌周围进军的决定。跟着邓名走的都发财了,那么兴山军当然也要跟上。兴山的军官们估计,武昌周围始终在清军控制下,大宁和巴东的炒媳妇团还没有去过,那里的价格应该合理公道。

  自从得知郑成功已经攻入长江后,邓名就一直要赶去南京,倒是郑成功派来的穆潭总劝邓名不必着急,就是等到延平郡王全取江南之后再前往也不迟——以前穆潭觉得邓名有必要参与到南京之战中,以便赢得出任监国的声望,郑成功希望邓名尽快到他军中也是这个目的;但现在湖广大捷,再加上之前的昆明大火,穆潭觉得邓名就算不参与攻陷南京也足以服众。

  而李来亨同样不建议邓名脱离大军前往,因为他计划去江西甚至南直隶走一遭。以前若是李来亨提出离开兴山远征南京的计划,部下多半会反对,就算没有妻子的兴山兵也故土难离。但最近因为受到贺珍等人的刺激,兴山军的求战欲望空前高涨,得知邓名无意强攻武昌后,李来亨军中一片叹息声,全然忘记了数日前他们也毫无独自攻打武昌的打算。

  在刘体纯等人动身返回根据地时,李来亨则招来了夷陵、江陵等地的留守部队,将带出来的三万多将士统统带在身边,准备彻底扫荡汉阳周边地区。

  今天汉阳已经在望,李来亨正在帐中与邓名商议军情——经过这一段日子的军旅生活,邓名已经可以在讨论大军行动时适当发言——突然有人报告有武昌的秘使到。

  武昌的秘使身着文士长袍,手握一把折扇,一摇三晃地进来了。

  “周举人,”邓名看到老熟人又一次出现在自己面前,问道:“张长庚派你来干什么?”

  “前来为提督消灾去祸。”周培公轻轻一摇扇子,自信满满地说道。

  邓名楞了一下,这副架势他好像有点熟悉,似乎在不少古代的演义小说,还有各种三流电视剧上看过。

  飞快地整理了一遍这些记忆后,邓名哈哈大笑:“本提督何祸之有?”

  李来亨有些不解,看了一眼邓名,只见对方藏在桌子后面的手飞快地摆动了两下,示意自己不要说话,一切交给他去对付。

  “杀生之祸。”周培公说道:“学生此来就是为武昌、汉阳两城的父老百姓请命,希望提督网开一面,放这百万生灵一条活路。”

  邓名发出一声冷笑:“我怎么会伤害百姓。”

  “提督是不会。但只要提督拿下汉阳,则汉阳满城百姓难逃一死;攻破武昌,则武昌鸡犬难留。”周培公说到这里忽然停住,认为自己的几句话足以成功地吊起了对方的好奇心。

  到现在为止,周培公感觉自己表现得很不错。出发以前,他在家里读了好几篇关于说客的文章,把其中描述的情节牢记在心。对面的邓名这么年轻,估计还没有与说客打过交道,更不会专门去读这种书。

  邓名等了片刻也没听见下文,就又回忆一下看过的电视剧,然后装出生气的样子,背了一声电视剧里的台词:“危言耸听!”让邓名遗憾的是,现在他身穿甲胄,没有长袖可以用力地甩上那么一甩。

  “哈哈,哈哈,”周培公仰天大笑,停住笑声之后面色一沉,严肃地说道:“提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据周培公所说,若是武昌始终在清军的手中,城内的百姓就不会遭殃。但若是被明军攻占,哪怕只有一日,将来收复武昌时,清军就会在城内大肆掳掠。如果湖广兵收复武昌,那可能还会念及一些香火之情;如果是外省的部队夺回武昌,那多半会发生屠城数日的惨剧。

  本来就没有攻打武昌的意图,但邓名知道周培公说的也是真话。想到满清的凶暴残忍,为虎作伥的绿营的无耻,以及老百姓的多灾多难,邓名忍不住叹了口气。

  周培公已经对张长庚分析过邓名的性格,认为邓名仁慈有德,可以凭借百姓的疾苦予以打动。听到邓名叹气后,周培公察言观色,认为时机已到,就趁热打铁提出一个建议:“提督虽然屡战屡胜,但洞庭湖的水师仍在,武昌、汉阳城内也有数万大军,谁胜谁负尚未可知。提督若不能攻下武昌、汉阳,则白白折损兵马、名声;若是攻下了武昌、汉阳,虽然于威名无损,但却是害了城中的众多百姓。”

  见邓名没有出言反驳,周培公心中大喜,觉得胜利在望。如果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明军退兵,自己不但在巡抚张长庚面前可以立下大功,就是将来青史之上,也值得大书一笔;哪怕大明中兴,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辉事迹,即便是胜利者也会称赞他周培公的智勇双全。

  “只要提督愿意就此罢兵,湖南巡抚愿意献上白银五十万两,作为武昌、汉阳两城的赎城之费。”

  张长庚和周培公已经统一观点,就算邓名再仁慈,他带领数万大军而来,怎么也需要给手下一个交代,这笔钱武昌是肯定要付的。两个人还仔细斟酌,觉得五十万两银子是个比较合适的数字。钟祥明军激战一场,缴获了湖北几个府城的库存,总数不过四十万两;现在武昌有长江天险,又有强大的水师和远比钟祥雄厚的兵力,明军不费一弓一箭,就能拿到五十万两,应该可以满意了。

  “五十万两?”未等邓名回答,李来亨就大声问道。他确实非常满意,这可是五十万两白银啊,以前他连五万两银子堆在一起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手中一直紧巴巴的,总是攒不下钱来。

  何况这次李来亨根本不想攻打武昌城,他只是来收集粮草,顺便看看有没有比较便宜的亲事,若是有的话为部下说上几桩。至于去不去南京,那更是八字没有一撇。李来亨感觉眼前的周培公像是财神爷转世,越看越顺眼。

  李来亨在心里琢磨着:如果李来亨和邓名两个人平分五十万两,那就是每个人二十五万两,就算邓名要多拿,至少也得给李来亨留下十五万或二十万两白银吧?这可比贺珍他们拿到的还要多了。说一门亲事要五十两银子算什么?就是六十两、七十两,他李来亨也拿得出来啊。一瞬间,无数念头纷至沓来,让李来亨顿时沉浸在幸福中。

  “正是!”周培公立刻答道。

  不过周培公与李来亨之间隔了一张桌子,看不到邓名的小动作。

  在李来亨的问话脱口而出后,邓名脸上不动声色,暗地里狠狠地踏了李来亨一脚,后者感觉自己的脚趾好像都被踩断了,剧痛立刻驱走了李来亨脑海里所有的美好念头。

  虽然年轻缺少经验,但李来亨的反应却相当敏捷,他突然脸色一沉,把还没来得及露出的喜色统统变成了怒容。右臂猛然抬起,重重地向桌面上拍落,借此泄出脚趾上传来的疼痛。

  砰!

  手掌拍在桌面上,发出一声巨响,纸墨砚台都腾空而起,李来亨通过这个动作向武昌的秘使展示出他不破武昌誓不还的坚定决心,以及明军足以横扫江南的强大军事实力,然后高声喝道:“尔等当提督是叫花子吗?”

  第四十三节 鹰派

  李来亨把桌子拍得震天响,周培公却是神色不变,看到对方的表现邓名也不禁有点佩服,觉得有必要对周培公做出新的评价了。明军刀枪满营,周培公只身前来,除了他对邓名有相当了解外,本人的胆子也确实不小。在封建社会里,官员比绑匪更没有信用,想在这个时代当一名成功的说客,需要比未来的谈判专家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胆量。

  李来亨吼完了,周培公仍然保持微笑,平心静气地问道:“敢问这位将军是?”

  “是本提督征讨武昌的前锋官,兴山李将军。”邓名轻描淡写地说道,暗示对方明军的大部队在后面尚未到达。

  “原来是虎帅,久仰,久仰。”周培公向李来亨行了个礼,然后再次面向邓名:“那依提督之见,这银子多少为合适呢?”

  邓名觉得周培公作为一个没有经商经验的年轻读书人,今天的表现可以说是不简单了。周培公不像邓名,他可没有机会从电视、网络、以及其它媒体上见识到大商人的风范和谈判手段。

  邓名没有直接回答周培公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去问李来亨:“李将军以为呢?”

  李来亨从未遇到过类似的场面,不过他的头脑十分灵活,能够及时察觉邓名的意图,开始扮演一个明军中鹰派的角色。

  “提督和鞑子多说无益,”李来亨沉声答道,同时换了左手在桌面上又拍了一下以加强气势。不过这次用的力量小了不少,刚才那下用力太猛,现在李来亨的右掌还在作疼:“等到攻下了武昌,这些银子不都是我们的吗?”

  邓名颌首不语,周培公急忙叫道:“李将军此言差矣,难道在将军的心中就只有银子,没有苍生百姓了吗?”

  说完之后,周培公再次朝着邓名长揖到地。

  离开武昌之前,张长庚对周培公说过,如果对方动心的话,可以在五十万两的基础上酌情提高一点。周培公道:“还望提督以苍生为念。若是提督肯就此罢兵,张巡抚和湖广总督衙门上下,都愿意自破家财,再捐出五万两银子。”

  这么三言两语就多出来了五万两?李来亨伸手抚摸下巴上的短须,借以克制情绪,免得高兴地笑出声来。虽然右手掌还在发疼,但李来亨觉得这一掌拍得简直是太值了,一下子就拍出了五万两银子。李来亨在对邓名愈发佩服的同时,认为自己的表现也足以为兴山军赢到更多的银子了。

  忽然李来亨感到自己的小腿上又被踢了一脚,顿时从恍惚中回过神来,侧头看去,邓名正冲着自己皱皱眉毛,使了个眼色。

  “李将军觉得多少为合适?”邓名此时对李来亨微感不满,每次周培公报出一个价,自己的这个同盟就流露出一副心满意足的模样,刚才摸着下巴就开始走神了,嘴角往上翘,眼看就要现出笑容来了——若是放在自己的前世,这种谈判助手估计早就被轰出团队了吧?

  周培公见到邓名还不肯答应,就又向李来亨望过来,等着明军报出的数字。

  在邓名和周培公二人的注视下,李来亨感到一阵阵紧张,他站在帅旗下指挥作战时都没有过这么大的压力。其实李来亨已经觉得武昌方面的条件很不错了,白拿五十五万两白银,就是在汉阳、武昌周围扫荡一圈也弄不出来这么多钱啊。现在李来亨更关注的是如何保证武昌方面实践诺言,老老实实地把五十五万两白银交到明军手中,而不是继续提价——万一武昌方面恼羞成怒,拒绝继续谈判怎么办?难道真的去蚁附攻打汉阳、武昌么?

  不过在邓名的注视下,李来亨不得不继续扮演好鹰派的形象,他立刻咳嗽了一声。听到这声音后,周培公和邓名都精神一振,全神贯注地等着李来亨的数字。

  “六十万两怎么样?”李来亨心中琢磨着,并没有立刻把这个数字说出口。对方刚才加了五万两,己方就又要强行再加五万两,李来亨担心会激怒武昌的使者。在他看来,若是能再加上一万或者两万就不错了。其实按照李来亨的本意,赶紧答应对方的五十五万两的条件,然后催促清军尽快把银子运过来。

  看见邓名的眉毛渐渐又皱起来,李来亨不便再思考下去,连忙又咳嗽了一声,试探着说道:“六……”

  “对!”李来亨的声音一出口,邓名立刻把话接过去,生怕李来亨说一个以“十万”为单位的数字导致自己被动。不给李来亨犯错的机会,邓名大声对周培公说道:“李将军所言和我不谋而合,就按他说的,给六百万两银子,我们就退兵。”

  周培公大惊失色。

  李来亨也是张口结舌,暗道:“六百万两?这是我说的?”

  “提督若是诚心和谈,就应该拿出诚意来。”周培公镇静下来,冷笑一声:“不要由着手下人信口雌黄。”

  在周培公看来,邓名这是漫天要价,要自己就地还钱。不过六百万两这种价没法还,再怎么讨价还价都要在百万两以上,远远超出了张长庚的预计和周培公的权限。因此周培公打算把邓名的这个企图扼杀在摇篮里,让对方在自己开价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我也知道这件事绝不是周举人可以说了算的,”邓名根本不打算继续与周培公斗嘴,他笑道:“先生请回去吧,把李将军的这个数字带给张巡抚即可。”

  周培公知道,如果把这个数字带回去,肯定就没有继续谈判的余地了,张长庚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就是一半也绝对拿不出来。眼看谈判已经事实上破裂,周培公突然感到一阵迷惑,明明一开始进展很顺利,邓名很明显被自己的言辞打动了,眼看就要达成协议了,怎么突然就毫无征兆地破裂了呢?

  周培公并没有听从邓名的逐客令抬腿走人,而是满怀不解地问道:“提督难道真的认为巡抚大人会拿出六百万两银子赎城?如果巡抚大人手中真有六百万两,就会招募丁勇,进兵钟祥,而不是派学生来提督营中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2页  当前第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伐清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