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节阅读_第362节
小说作者:放鸽子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52 MB   上传时间:2020-07-08 11:52:38

  蛊惑饿了不知多久、脚步虚浮发软的百姓打前锋消耗他们战力,好让后头的精锐压力稍减……也只有元昊小儿带领下的夏将,才做得出这般惨无人性的恶事。

  思及此处,曹玮更是对李元昊深恶痛绝。

  因主将自始至终都镇定自若,行举有条不紊,节奏丝毫未乱,极大地稳住了宋军的军心。

  事实亦是如此——这群夏人百姓呼喊喧天的舍命冲阵,看似气势汹汹,实则不堪一击。

  不出曹玮所料的是,在临阵充军的夏民纷纷倒下后,呈现眼前的,是由夏将所排的前后中三列锐形阵势。

  双目通红的夏军展开拼死反扑,相比起刚叫那群敢勇亡命之士消耗了一轮体力的宋军而言,他们无疑要凶悍得多。

  眼看着前锋受挫,战线越发往后退,曹玮不疾不徐地命人拨开白色战旗,令位中靠前的大宋步兵稍退,而原本隐匿于山林中的吐蕃重骑兵则跃然而出,抖缰挥鞭,如从天而降的神兵一般,向夏军正面发起了强猛的冲撞。

  号角激越,两边战马飞奔,耳边马嘶震天,呐喊声震耳欲聋,一阵阵狂风暴雨带得地动山摇。

  带领部曲对夏军进行包抄的唃厮啰,在与曹玮错肩而过的那一瞬间,静静对视了一眼。

  尽管耳畔都是刀枪斧斫的飓浪,二人仍是轻轻颔首,随各自军队一进一退,就顺畅自如地指挥权限的交接。

  这下是精兵对上精兵,双方具是蓄精养锐多时,彪悍奋勇,呼喊着挥刀劈杀,一时间可谓是战得不分胜负。

  曹玮勒马回阵,择一坡高处,静静俯瞰场中激烈的战斗。

  居高观阵未有多久,他就忍不住蹙起了眉头。

  人数不对!

  不仅是人数不对,最让他心中起疑的是这些天来日日上城头鼓舞将士、提升士气的李元昊,在这场双方决一生死、至为重要的防守战中,竟是一直未曾露面!

  不论曹玮如何做想,两边激烈交锋下,已是杀得天昏地暗,尸甲积高。

  在之后的三天三夜里,唃厮啰与曹玮轮番上阵,手持上下翻飞的五色令旗,各自指挥着最为得心应手的部曲投入战斗,对做最后一搏的末路夏军一刻不停地发起打击,丝毫不予以喘息之机。

  这支决意背水一战的夏军,终归是未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随着阵型轰然崩溃,城墙不堪重荷地垮塌,血战到底的数万夏军也彻底败了。

  在这场最为顽强的殊死搏斗中,夏军得以顺利趁乱溃逃者不过千,宋蕃联军共斩获敌首一万二千人,其中就被数十干投枪穿透而死的夏军军师,以及五十二名高阶将领。

  此外,还生擒战俘七千余人。

  宋蕃联军亦是伤亡巨大——在如此充分的准备下,蕃兵共折八千余人,宋兵折四千余,重伤员二千余,可谓丝毫未占到便宜。

  按理说,终于啃下这块在咽喉哽了两年多的硬骨头,占下夏国半壁江山中地位最为显要的兴城,本该是桩大喜之事。

  但在一片清点战果的欢欣中,亲自督查清点战场之事的两边主帅——曹玮和唃厮啰,面上具是凝重。

  不因别的,只因过往最好亲自引兵冲锋陷阵的李元昊,此回竟是从头到尾未曾露面,而在这遍地尸身中,也半天未能觅得他的身影。

  并且,在算上城里原有的数千守军后,李元昊手底下,至少还该有四到五万人。

  而粗略一数陈尸此地的与生擒的俘虏,也只得两万出头,赫然少了整整一半!

  有他们在高地不错眼地轮番盯着,至多放跑了千余逃兵,而那凭空消失的两万多夏兵,究竟去哪儿了?

  就在曹玮拧着眉,于残局中心不在焉地踱步时,忽有人高呼道:“发现元昊了!”

  他与唃厮啰具是一讶,不假思索地循声策马而去,片刻便到了围作一团的兵士面前,沉声问道:“何出此言?”

  见主帅赶至,刚发出喊声的那名兵丁激动得满脸通红,赶紧起身让开。

  曹玮定睛一看,只见在夏军尸体中,有一具身形尤为高大,铠甲厚严,内里是华丽绸衣,身下压着的那面盾牌有贵重黄金为饰,上嵌有党项图腾,绝非寻常兵士所用的铁盾。

  这具尸首集诸多特征于一身,瞬间让在场的将士都满心相信,死者定然就是敌军主帅、夏国国主李元昊了。

  夏贼之首既已伏诛,那余下夏军岂不就成了一盘散沙,任由雄兵悍将也是群龙无首,注定任他们长驱直入,鲸吞了剩下的另一半国土?

  那还得亏了李元昊为继王位,先是丧心病狂地将血亲杀害殆尽,后同辽公主成婚多年,也一直未曾诞下子嗣,宗族与膝下具都无人。

  就连追随曹玮征战多年的副将许礼都按捺不住兴奋之情,高兴说道:“歼灭贼首元昊的大喜讯,定是陛下期盼已久的,将军快将这一捷报传回京城,让朝廷知晓罢!”

  “你都在胡说什么?”

  面对四周人的亢奋,曹玮却面无表情地反问道。

  唃厮啰也是神色冷淡,虽未能完全听清那副将说得飞快的汉话,但从那喜形于色的面孔、以及手舞足蹈的模样,也不难猜个八九不离十。

  他轻笑一声,以靴尖推了推那张面目狰狞的死人面孔,再踩住那古怪发辫,跟着泼了一盆冷水:“与其说是元昊,倒不如说是他贪生怕死,玩一记金蝉脱壳留下的那张‘壳’,要更为准确吧?”

  且不说李元昊的继位就写满了丧尽人伦这四字,在战事之中,夏军素来是凡战必诈,不论是吐蕃还是宋人,都曾吃尽苦头。

  可想而知的是,如此一位不择手段,厚颜无耻的卑劣之徒,只要存有一线生机,都绝对会不择手段地争取。

  会怀一身傲骨血战到底、至死不过江东的,是英雄气节的项羽,而不可能是元昊小儿。

  这尸身虽穿着一身贵重衣裳,拿着装饰精致的兵器,面部却是血肉模糊,难辨容貌。

  李元昊有心要动些手脚蒙混过关的话,又有什么难的?

  曹玮微微颔首,严厉地训斥副将道:“你随我从军多年,怎能轻易失了冷静?元昊小儿素来狡诈无耻,八成要使奸计脱身,而我等在未能核实状况前,岂能为贪图功名,贸然上报朝廷!”

  副将挨此当头棒喝,恍然大悟之余,只觉羞愧万分,连声道歉。

  于是,曹玮在将士们彻底清点完战场、预备整军继续北上、好将剩下的夏国版图也纳入囊中前,匆匆写就了一封关于这场大胜的报捷书。

  他对发现那具衣着华丽的夏尸之事只字未提,只言辞诚恳地感谢了陛下予以的偌大信任,再是重笔墨描述了将士们舍生忘死地拼杀,再才是简略地汇报战果。

  哪怕能轻易想象出朝廷得此捷报时的喜悦狂欢的场面,曹玮仍是心事重重。

  在确定李元昊身死的那一刻到来前,战局再顺,他都注定无法安心了。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曹玮与唃厮啰所担忧的那般,陨落于兴城门外的那具华服尸首,并非李元昊。

  真要说来,他绝对称得上运气上佳了——虽是临时起意,却在对蕃将鬼章的行踪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恰恰赶在其包抄掉后路前,顺利率领两万兵士出了城。

  他如此大费周章,也并非是为亡命天涯。

  在宋蕃盟军的人数也好、物资也罢,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他留不留在兴城,都无法改变战果。

  实力如此悬殊,夏军必败无疑。

  李元昊着实不甘心就此坐以待毙,乘着那道一闪而过的灵光,他索性将心一横,将翻盘的全部希望都放在了因一路告捷、而难保疏于防范的东线战场上。

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元昊剑锋所指处,并非延州。

  延州为五路襟喉,倘若夺之,便可长驱直入,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但自从部署在东边的辽夏二军接连碰得头破血流后,李元昊就毅然放弃打那处主意了。

  且不说屡战不利的结果已隐约彰显了宋廷对延州的重视,哪怕前两回真只是碰巧,在连番打草惊蛇后,宋人只要不是榆木脑子,都将明白该地扼要,从而加强防范。

  与其奢取延州,把所剩无几的兵力浪费在硬碰硬上,倒不如将目标转到防范较为松散的秦凤路上。

  在一番精心筹谋后,李元昊亲领两万兵士,悄无声息地一路沿灵州川南下,风驰电掣地过了威州,再越清远军城……

  赶在宋军有所察觉之前,两万多的夏兵,已如鬼魅般出现在了新修筑不久的水洛城前。

  尽管早已有所耳闻,但在亲眼看到这被扩建过后、显得高大雄伟了数倍的水洛城时,李元昊还是眯了眯眼。

  只需一眼,他就做出了‘不可强攻’的判断。

  他所领兵士虽为精锐,却全是骑兵,所携弓箭也始终未能得到充足补充。

  只要城中守将不蠢,都能轻易看穿他们的弱点,那只要关闭城门,安心死守,他们围不住多久,就要么粮草耗尽、要么被前来支援的临近宋兵给打退了。

  既然不能硬攻,那便只能智取了。

  李元昊清楚万分的是,自己至多只有一次机会,容不得一点失败的可能,于是在明知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硬是挤出半日功夫来观察城头守兵的轮换状况,及对入城之人的审查方式。

  他很快便察觉出这水洛城的守兵布置,可远远不及那由黄土夯成、高达数丈的厚壁来得严整坚实。

  被夹在接连告捷、战绩亮眼程度不相上下的东西线之间,一直都同时被敌我两军忽视了的秦凤路虽也有积极备战,却始终是风平浪静的。

  在头一年里,他们或许还有着敌兵神出鬼没、随时来犯的紧迫感。

  但距开战之日,今已过去两年多了。

  近来宋蕃联军士气如虹,在英明神武的曹玮将军的带领下,打得夏军丢盔卸甲、节节败退,东线也是高唱凯歌,挺入敌腹。

  李元昊那狂妄人怕已是焦头烂额,面临穷途末路了,又哪会有闲暇进犯他们这处呢?

  可惜,当时就是不得不服从郑戩的指使,才白瞎那么多人力物力,修这么一座犹如鸡肋的军寨。

  怀抱着诸如此类的想法,城门守兵在检查入城路引时,态度上难免宽松懈怠一些:听见有难处的、或是眼熟的,只要情真意切地开口求上几句,多半也会得到放行。

  见此情形,李元昊立即有了主意。

  通过观察这一整个早上的入城人群,他不难发现,其中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逃难的夏人。

  不论是此路左边的曹玮,还是右边的陆辞,对出尔反尔的夏人都毫无好感,更是充满戒备,自开战那一日起,就彻底关闭了榷场,除却战事必要外,根本不容外族进出边关要塞。

  饱受战乱之苦的夏国降民,要想归顺大宋,显然是不会敢往那名声在外的常胜骁将和笑面虎跟前凑的,而是退而求其次,纷纷朝这水洛城涌来。

  如若水洛城的守将不存私心,而是忠实履行刚接替郑戩落于此路军务的王韶的命令的话,定然也不会轻易接纳这些心思难测的降民。

  偏偏这会儿镇守水洛城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建此城有大功的董士廉。

  他敢行此阳奉阴违之举,自然也是有着底气的——他的怀里,可还揣着昔日由郑戩给予、实际已然作废的陕西四路都部署司文牒呢。

  他也是吃准了王韶乍然得此擢用,势必正为骤增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无暇仔细过问水洛城的具体情况,方才这般大胆。

  但凡是来投奔大宋的夏人,能核实身份,粗略确认无甚问题的,他可谓来者不拒,予以恩赏,好令其安家落户;而就算是身份文牒有些模糊不清处,只要肯寻来九人结保,也可被准许入城。

  毕竟这些投降奔宋的夏人,都是他活生生的政绩啊。

  随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势日渐明朗,举家带口前来投降的夏人也是与日俱增。

  当然,董士廉虽是不折不扣的文职、从不曾冲锋陷阵,却也稍读过几本兵书的。

  他多年官运不畅,不久前终于得了郑戩的欣赏提拔,又只是昙花一现,好不苦闷。

  眼下对这送上门来的政绩,他自是渴求之至的。

  他大开门户,倒也不代表对他们毫不设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在他自作聪明的安排下,为免夏国降民集中闹事,索性将他们拆成十人一保,分散安置在这城中。

  只要战事未歇,就一日不可无故私聚。

  董士廉自以为使出这一化整为零的手法,就可把潜在细作的威胁化解干净。

  却不料李元昊不但亲自来到了这里,还不费吹灰之力就捉到了致命的破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72页  当前第3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2/37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升官发财在宋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