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惊悚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茅山宗师_分节阅读_第114节
小说作者:萧莫愁   小说类别:惊悚悬疑   内容大小:897 KB   上传时间:2014-01-23 11:18:08

  据传南北有“南茅北马”一说,所谓南茅,就是指我茅山宗,而北马,就是指北方的出马仙家,

  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出马弟子的,要成为出马弟子,必须有着一定的仙缘,若非累世的缘分,那就是前世曾为正神或菩萨童子,又或者是精灵家族的一员,与仙家曾是父子、兄弟、师徒、同门的关系,或是弟子因过错而下界,或接了任务下界度人,弟子本身就有一定的法力,只不过经历了轮回无法运用,以上所述,弟子从生下來就和仙家们绑在一起,一起度人,积累功德,共成正果,

  也并非做了出马弟子就马上能开堂口,出马弟子因轮回转世忘却了自己是谁,也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法力,再加上现实世界尊崇科学,弟子会对很多奇怪的事情半信半疑,所以仙家通过疾病和事业的不顺來点化弟子,让弟子相信仙道,了解自己的责任,同时打通弟子的相关窍穴,以便日后与弟子传达信息,这称为事磨和病磨,通过这些磨难,让弟子主动的了解出马的常识,去开悟修法,出马是仙家修炼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且必须经过了天庭审核才能立堂口出马,绝大多数出马仙单纯又善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出马仙家开堂口也有极大的讲究,必须择日开堂口,三月三、九月九是出马的正日子,很多地区后來增加了六月六为出马的正日子,但是在东北的规矩里面,六月六算是出黑堂口的日子,仙家的规矩是根据给立堂的师父的规矩來的,还有所谓的正月初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出堂口的情况,这三个日子都是世人给祖先烧纸的日子,一般都是算为鬼日子,这种日子出的堂口是很特殊的堂口,应该是受过皇封的仙家选择的出堂日子,这样的堂口一般都会有比较特殊的功能,

  出马仙家的弟子得钱财,仙家得功德,这是开堂口的基本目的,所以仙家很用心努力的去为看香弟子招揽生意,狐仙道行最高,也最慈悲,心宽似海,情深义重,曾有狐仙为了救弟子硬闯地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灰飞烟灭,黄仙是跑腿学舌的,也是爱挑事的,纯属外向型,他们从來不怕事大,越热闹越好,一般情况下斗法掐架的都是黄仙,黄仙还爱吹牛,总捡大的说,敢说自己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也有极少数修为高的,修为高了自然就安静多了,总体來说,黄仙就像老顽童,虽然缺点多,但是查事救人尽心尽力,本质还是好的,常家和蟒家最擅长草药治病,尤其是跌打损伤,性格偏内向,看不出喜怒哀乐,碑王清风,也就是鬼仙,负责走阴,寻找已故之人,性格古怪,

  PS:今日第一章,后面还有一章,求花花票票,

  第十八章铁帽子王

  北方仙家众多,大体有人分为保家仙与出马仙,当然这不能概括所有仙家,而保家仙,家家都有,他们只是保家人平安,有的保家仙需要人们承认他们,为他们立保家仙堂、上香,有的保家仙则默默为家做事,不计回报,有的到了一定时候才会有要求,要显示一下为家做的功德,总之什么情况都有,

  关于南北教派的知识,但凡修道之人都会了解一二,这是最基本要知道的,

  媚儿所顾虑的,正是这些仙家,虽然媚儿是修行近千年的狐灵,但距离仙家,尚差一步,若是对付普通的山精鬼怪或许不在话下,但遇到真正的仙家,媚儿的能力难免会有所降低,这也是她探查不到仙陀山的原因所在,

  想了想,我开口道:“连日來,我游历名川大河之间,为吸收天地灵气助修行,但时至今日,我的修行仍然无法寸进,反而有逐渐退步的迹象,唉……如若不然,我们明日一早便尽快启程,寻找仙陀山。”

  媚儿迟疑了一下,道:“主人,你有弹子和尚的玉佛珠在手,修行一事本不必來此山川秀地,可你……”

  我心头一紧,慌忙瞪了媚儿一眼,道:“不必再说,今晚先找个地方落脚,明天一早就出发。”

  殊不知,我何尝不想吸收玉佛珠之中的先天一炁修炼,但媚儿不知道的是,我在张家村动了儿女私情,已然将玉佛珠引入魔道,似乎我此时对媚儿的感觉,也……一时说不清楚,索性将这些复杂的感情全部抛诸脑后,

  “……是。”媚儿轻声回了一声,然后身影一晃,消失无踪,

  药王山的另一边山脚下,赫然是一片安静的村镇,在月色下,显得格外的宁静安详,不愧是生活在药王山的下面,终日吸收山势灵脉之气入体,想必此地应该有许多的老寿星了,

  我笑了笑,即刻向下面的村镇行进,

  “药山村……”我注视了一眼村子地界儿上的领碑,敢情这个村子是指山为名,药山村,很有意思的名字,

  隔老远,我便能听到村子里传出的狗叫声,夜晚,恐怕最为警觉的也只有这些小东西了,我來到村口的一家院门前,刚欲敲门,但见大门并未上锁,皱了皱眉,我决定还是不进去了,不明所以,难免会使人产生误会,我还是问下家算了,

  第二家的院门倒是在里面上了锁,可我敲门敲了半天,愣是沒有一个人吱声,苦笑一声,我继续找着下家,连续敲了几户人家的房门,奇怪的是,要么大门是半开半闭,要么,里面压根就沒有一丝动静,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突然发现村东头有一个步履蹒跚,极为单薄的身影,快步走上前,原來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头儿,此刻正拄着拐杖,一步步向村子外挪移,

  见到我,老头儿急忙指着对面的山谷叫道:“快去……快去……铁帽子王的坟啊被盗喽。”

  老头儿的眼神非常浑浊,我肯定他不识得我,或许拿我当成了村子里的人,但他的话倒是让我眼睛一亮,铁帽子王,莫不是从前听人讲故事讲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的故事,几乎很多老一辈人知晓,因为铁帽子王的年代,距离今日今时,并不遥远,乃是清朝年间的故事,沒曾想,在这里竟然见到了活物,还真有铁帽子王这么一说,原來当初听那些老人讲的,并非虚构啊,

  传说清朝时期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有八位是开国时“功封”的,后四位,则是在清朝中后期经过政治斗争被皇帝重用而受封的,前八位权势赫赫的王爷,他们在开国创业过程中战功最多、勋劳最大,所以他们的王位也是一辈传一辈,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孙继承,本家假若无人,还可以由旁支子孙袭封,这叫“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有很多传奇故事,曾一度为说书人的“金饭碗”,所以在老百姓之中也流传极广,

  八大铁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其中有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传奇色彩最浓的,唯有八大铁帽子王,八大铁帽子王之中,礼亲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占去了将近一半,在清朝时期是绝无仅有的奇事,原因是皇太极之所以能顺利登上龙庭宝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拥戴”之功,由于代善一家“有大勋劳”,朝廷也“回馈”给他们以特殊荣耀,

  说到铁帽子王,就必须要说一说脚下的地界儿沈阳,也就是清朝时期的“盛京”,清太祖最早把都城迁到沈阳,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之后十余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后來清朝迁都北京,沈阳则为留都,数十年后,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

  这里距离“盛京”沈阳少说也有上百里路,而传说中的铁帽子王可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皇亲国戚,再不济也得安葬在“盛京”,怎么可能來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安葬呢,着实让人有些不解,

  “快去……快去……”

  老头儿先是无声地摆手示意我向远处的山谷看,尔后着急地重复着先前的那两句话,

  我笑了笑,向老头儿点了点头,即刻转身赶往前面的小山谷,果然,不久后我便看到山谷的上坡位置,有无数个火把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流动,敢情村民们都跑去看铁帽子王的坟地了,我张了张嘴,暗自叫道:“恁娘的,这里还真有铁帽子王啊。”

  待我赶到山谷的上坡时,只见所有的村民都在围着一片空地看,至于看什么,由于人群堵的很严,我在外围根本看不清楚,只是依稀听到里面的人长吁短叹声,

  忍不住好奇,我用力挤了进去,走进内围,方才发现,原來村民们唏嘘的,竟是瘫倒在石碑旁的三个血人,

  那三个血人,不用说就是盗墓贼了,我心下一紧,这是谁下手这般狠毒,竟然将人打成如此模样,我抬头看了一眼众人,却发现大伙儿都无辜地摇头叹息着,仿佛这倒在血泊中的三人,压根就和他们沒有半分钱的关系,难道这不是他们打的不成,

  突然,有个年纪稍大点的老人缓步走上前,摇头长叹:“死的太惨了……盗墓都能盗到这个份儿上,还真是苦了他们了……”

  “呃……”听老人如此说,我恍然明白,这三个盗墓贼,还真不是村民们打死的,那他们是怎么死的呢,

  “金嘎达。”

  一瞬间,不知谁指着坟地的窟窿洞口大叫一声,我急急看去,金嘎达……原來就是金银财宝的意思,可不是,那被盗墓贼打透的洞眼上,还有一些散碎的财宝静静躺在那里,看到这里,村民们瞬间像换了个人,一下子冲向那些金银财宝……

  “我的,那是我的。”

  “滚开点,这都是我的。”

  “……”

  霎时,村民们挤破头向那些金银财宝疯抢,不多时,那坟地一角的洞口里,连一点渣渣都不剩,全被村民们抢了个干净,尽管如此,还有绝大多数村民沒有抢到,双手空空且垂头丧气地转过身,再也沒有人关心那三个倒在血泊中的盗墓贼,村民们得到财宝的都兴高采烈地向山谷下走去,沒有得到财宝的更是沒有留下的意思,当然,也有几个腻乎在坟地周边,或许是想再踅摸点什么,

  眨眼的功夫,坟地四周只剩下三具血淋淋的尸体,清冷的山风吹來,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

  PS:今日第二章,白天有事耽搁了写字,所以更新晚了点,明天提前更新,

  第十九章门老头儿

  三尺有余的石碑上,赫然刻画着几个醒目的字眼“铁帽子王刘安……”,我皱了皱眉头,铁帽子王都是爱新觉罗氏,怎么这……这里却出了个刘姓王爷呢,这也太奇怪了,

  “雍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雍正年间的铁帽子王,沒有听说还有个汉姓的亲王啊,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了,我苦笑一声,待确认四周并无任何凶秽之气后,我才转身向药山村走下,

  如果沒有一丝凶秽之气,就说明那几个盗墓贼的死,或许只是触动了陵墓之中的某种机关而当场死亡,并非是其他什么秽物所致,再次返回药山村时,村子里又是一片安静,也可以说是死静……

  唯有村口一道单薄的身影,我走近一看,竟还是先前所见的那位老人,老人的目光紧紧盯着前面的山谷,口中嘟嘟囔囔不知在说些什么,但我看到他的眼角似乎挂着泪痕,像是为了某事而感伤,念及他先前的言辞,我估摸着这位老人定是对这里所埋葬的铁帽子王深有了解,

  一路搀扶着老人回到家中,老人年过古稀,竟是一个人独居在一个小院子里,身边连个亲人都沒有,

  两间土坯房,就是老人的陋室,走进堂屋,老人示意我点燃蜡烛,我很快点亮,但屋子里依旧是昏暗一片,仅有的一丝烛光,也只能照亮三寸之地,

  我向老人说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并请求在此借宿一晚,老人欣然应承下來,并热情地为我弄了些吃食,却是一盒子未拆封的糕点,我心中一乐,沒想到这么简陋的房子里,还能出现如此高档的吃食,

  老人乐呵呵地笑道:“吃吧,这是我那几个重孙捎來的,他们在村子里好歹过得匀称,所以我这里难免会有一些他们孝敬的零食,呵呵。”

  看着老人幸福的笑容,我怔了怔:“老人家还有亲人在村子里,那为什么他们过得舒坦,却让你一人住在这里。”

  老人笑着摆手道:“老啦……不想给儿孙们添乱,再说我一个人住着也挺好的,初七啊,你刚才去看了沒有,铁帽子王的坟地……怎么样了。”

  “哦,我看了……”说着,我一边吃着糕点,一边接着道:“三个盗墓贼闹腾的,现在人已经死在外头了,不过,村子里的村民们似乎也间接的得到了一些好处,啧啧~~~”

  言下之意,老人一听便明,微微摇头叹息:“我还说他们怎么都着急忙活的往家跑,原來是……唉,铁帽子王有灵啊,拿他的东西,要损阴德喽……”

  我好奇地问道:“老人家,你为什么会对这个铁帽子王有如此感触,对了,为什么这个铁帽子王不是姓爱新觉罗,而是……而是姓刘,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老人神秘一笑,并未着急给我解释其中的缘由,而是转身倒了杯茶水给我,道:“不忙吃,喝口水,慢慢吃。”

  我也不客气,端着水杯猛灌一口,随即便听到老人略显沧桑的声音:“这个铁帽子王,可非同一般,老康熙驾崩后,他的十三子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也就是当时功勋卓著的铁帽子王,年轻时,曾來盛京祭祖的时候,也就是雍正三年,与一位刘姓的汉女定了情意,但当时可是满人的天下,一个汉家女……能讨到什么名分呢。”

  怡亲王走后,这个刘姓的汉家女竟然珠胎暗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下一子,怡亲王当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亲生骨肉不被朝廷的政治祸及,以母刘姓,给刚出世的儿子取名刘安,由其母代为抚养,尔后其母唯恐朝廷的人追查下來,便抱着刘安逃到这药山村扎根,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铁帽子王爱新觉罗胤祥薨逝,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他与刘姓汉女的私生子刘安,身染重病不治,在我们这药山村夭折,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刘安之母便命人在前面的山谷之中,偷偷为其子刘安,立下了一个“铁帽子王”的称号,

  我轻叹一声,敢情这么个铁帽子王是如此得來,虽然不被当时的朝廷所承认,但在民间却非同一般,毕竟是真正的铁帽子王的亲生骨肉,流的血,有一半是皇家的呢,

  经过一番攀谈,我才知道,老人姓门,名贤礼,对于门姓,我倒是极少听说,门贤礼老人笑称,这个村子里单单门姓家族的成员就占有小半,其余是王姓和张姓等,老人今年八十有三,已经是四世同堂,

  被我问及为何对“铁帽子王”刘安的坟有如此感触,门贤礼老人眼眶渐渐红润,并道:“这位铁帽子王一家人,当年可是救过我的老祖宗,刘安之母当年來到药山村时,那一个个走出來可都是锦衣华服、家财万贯,当时我们家的老祖宗还是个靠天吃饭的庄稼人,由于年景不济,差点饿死在家里,是刘母慷慨施舍,我们这一家族才得以传承至今,他们家……是我们家族的恩人,古代先贤都讲究一个知恩图报,所以在刘安被私下‘封’为铁帽子王后,我们这里的村民都帮着隐瞒下去,而我家族子孙,世世代代守护铁帽子王刘安的坟地,所以我对当年的事知之甚详……”

  “原來如此……”我点了点头,道:“现在还能将一份知恩图报之心延续数代,可是不多了,老人家,天地万物有始有末,一切自当随缘,不要太过伤感了啊。”

  门贤礼老人苦笑一声:“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能做到,太难了……铁帽子王,当年何其风光,时至今日,却落个如此地步……唉。”

  被老人这么一说,我也凭空多了一些感触,或许对于刘安我不甚了解,但对于铁帽子王的传说,我还是知道一点的,要说铁帽子王风光,那可是真风光,就是到死,也是享齐天之福,就说前八位铁帽子王,薨逝之后,朝廷拨银五千两,立碑三尺八寸七,享堂五间,盖琉璃瓦五彩,这样的规格,也只有铁帽子王才能拥有的殊荣,当然,刘安的坟地相比之下,着实寒酸一些,仅有的,只是石碑上那几个醒目的字眼“铁帽子王”罢了,

  外面的天色渐渐泛亮,老人也显得有些疲惫,刚欲招呼我休息,竟突然听到院门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很快,大门被人一把推开,

  “太爷爷,不好了,我们家出事了。”

  进來的,是两个年轻小伙子,开口称呼老人为“太爷爷”,想必是门贤礼老人的重孙了,但见他们如此紧张的表情,我知趣地退到一旁,

  PS:今日第一章,紧接着是第二章~今天两章,明天继续爆更,

  第二十章疖皮子

  门贤礼老人张了张嘴,似乎沒听清,但很快反应过來,道:“怎么,怎么说的,出事,出什么事了,小志小蒙你们两家都出事了。”

  两个小伙子一听,马上重重点头,由左边那个又瘦又矮的小伙子开口道:“太爷爷,我爹得了怪病,全身长红斑,斑点还泛绿色,您看可怎么办吧。”

  尔后是右边那个又高又胖的小伙子附和着点头:“是啊是啊,我爹也是这个情况,全身都快抓烂了,太爷爷,您看那是什么病症。”

  在听到第一个人的话后,我的脑壳里便是“轰”的一声,他描述的情况,为什么会像是……

  门贤礼老人怔了半天,立刻瞪着眼睛道:“是什么病给大夫看看啊,我又不是大夫,让我看有什么用。”

  矮瘦小伙子着急地抓了抓额头,急道:“太爷爷,我们已经让七坨大夫看过了,现在就连七坨大夫都沒见过这样的病症,根本就下不了药,所以七坨大夫让我们來问问您,您是村子里最老的老人了,相信你一定见过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或许识得那些红斑也说不定,太爷爷,要不您给看看。”

  老人听过后犹豫了一下,道:“七坨是我们十里八乡最好的大夫,连七坨都看不出病因,那我还真得去瞧瞧,早年啊,你们老祖宗可是卖过狗皮膏药的,什么样的怪事沒见过,那什么什么……”

  “快别说了太爷爷,我们背您去吧。”

  两个小伙子急得抓耳挠腮,不容老人说完,那个高胖小伙儿一把将老人背在背上,撅着屁股冲出房门,

  “哎哎,老人家。”我赶忙喊上去,并帮忙把房门关上,

  其实我想说的是,他们所描述的症状,很像是长了尸斑,但还未等我说出口,他那两个重孙便背着老人一溜烟消失在村子的尽头……

  我快速跟了上去,原來所谓的七坨大夫,就是住在药王山的山脚下,远远的一看,我不免张大嘴巴,一个篱笆围成的小院子里,竟是挤满了人,很多人或卧或躺在地上,旁边蹲守着家人,敢情都生了病,

  瓦房的门口,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正挨个探查着每一个病人,想必他就是门贤礼老人口中的七坨大夫了,

  小重孙放下老人,老人也跟着喘了口大气,紧接着走到七坨大夫的面前,顺势看去,当然,我已经出现在老人的身侧,

  果然如他们所描述的,这些人的肚子上,腿上,胳膊上,以及脖子上,都长了一大片的红斑,而红斑上面有许多斑点,呈绿色,我仔细看过,暗自认定,这些斑,就是尸斑,

  老人弯身看了看,立时惊叫道:“疖皮子,哎呦~~~这可是要命的玩意儿啊。”

  一听到老人说出个“疖皮子”,在场的大伙儿一时愣是沒反应过來,倒是那七坨大夫,脸色刷的一下煞白,双腿一软,向后退了几步,并惊恐地问道:“门老太爷,您说的是真的。”

  门老头儿重重点头:“七坨你四叔当年打墓地过,可不就是沾染了疖皮子,沒超过两天就……那时候我是亲眼看着他去的,这些斑,和当年你四叔身上的斑一模一样,就是疖皮子。”

  我立时问道:“老人家,疖皮子……是什么。”

  门老头儿摇头叹息道:“就是尸斑,这玩意儿可是邪的很。”

  敢情那所谓的疖皮子,就是俗称的尸斑,一听到自个长了尸斑,一个个差点从地上一尥蹶子蹦起來,霎时,院子里响起了一片鬼哭狼嚎的声音,

  门老头儿來到两个中年人面前,声音颤颤地问道:“小三儿小四儿,你们两个究竟是怎么染上这个怪病的,咱们家从祖上传下來就是老实本分的传统,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你们两个说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地上一个中年男人苦着脸叫道:“老爷子,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昨晚回家后就睡着了,早上起來就成了这副模样,老爷子,快想法子救我们吧……”

  “是啊老爷子,我们可是您的亲孙子啊……”另一个中年男人也不管周边有沒有人看着,竟在门老头儿面前佯装撒娇……

  门老头儿一个劲儿的摇头,口中嘟嘟囔囔道:“沒救喽……沒救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7页  当前第1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4/1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茅山宗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